新增長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3 19:05: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增長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增長理論

新增長理論分析論文

羅默(1986)認為決定經濟增長的技術進步是經濟系統的內生變量,是廠商追逐利潤最大化的結果,并且假定知識不同于普通商品之處在于知識具有溢出效應,這使得任何廠商所生產的知識都能提高全社會整體的生產率。而正是知識溢出的存在,資本的邊際生產力才不會無限降低,也即稻田條件不成立。由于知識的溢出效應導致廠商的收益低于社會收益,因此在政府不積極干預時,廠商缺乏生產新知識的動力,增長將放慢或停滯不前。因此羅默認為政府有必要對經濟進行干預。

盧卡斯(1988)認為全經濟范圍內的外部性是由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造成的,人力資本的內部效應是提高廠商的生產率,人力資本的外部效應是提高全社會的知識水平,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并且用全社會的平均人力資本來衡量這種溢出。而且根據這一模型得出發達國家的人力資本水平高,因此它的資本邊際生產力和普通勞動者的工資水平都比發展中國家高,物質資本收益遞增將誘使外國資本和工人流向發達國家,并且就是在同一國家內部也會出現人才和資源從不發達地處向發達地區集中。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各個國家間發展的不平衡。巴羅(1990)認為政府服務也是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其中公共產品模型認為公共產品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壅塞模型假定公共產品有部分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公共產品對所有的廠商有溢出效益,并且政府制定產權保護可以促進私人廠商收益的提高,從而促進資本積累和生產。但是這些模型也有其缺陷,主要是對內生技術進步的分析不足,注重強調技術的外部性,而忽略技術進步的本身可以提高擁有該技術的廠商生產力,同樣也可以促進經濟增長。

除去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推動力量外,新增長理論認為資本的積累也促進經濟增長,Ak模型假定生產函數為:Y=AK,模型中的資本包括物資資本和人力資本,并且它們之間有完全的替代性,因此資本的邊際收益不變,在AK模型中人均消費,人均資本都以相同的不變比例增長,經濟增長率與生產技術和消費者的偏好有關,這里消費者的偏好將決定是進行消費還是儲蓄,進而影響資本的積累。這類凸性增長模型認為:經濟的增長取決于資本的積累,而要使資本無限積累下去,則要求資本的邊際收益不能無限下降,而物質資本的邊際收益是遞減的,因此雷貝洛認為只要經濟中存在不受不可再生要素影響的核心資本就可以做到這一點。這種核心資本通常被認為是人力資本。

另外新經濟增長理論還引進了熊彼特方法,AghionandHawitt(1988,1992)認為經濟的增長是由一系列的隨機質量改進引起的,而這些創新也是具有不確定性的研發活動的結果,并且新發明會使舊的技術或產品過時,從而退出市場,這種過時被稱為“創造性毀滅”,經濟存在一個隨機的增長路徑,也就是說由于假定創新是以柏松概率到達,因此增長路徑是階梯跳躍的,這里經濟增長來源于創新,但同時創新會導致產品的更新換代,市場結構的調整。

而這種市場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會出現模仿過程,產生所謂的后發優勢效應,也即一國技術水平離國際技術前沿水平越遠,則該國可以學習的技術就越多,學習潛力也就越大,技術進步也就越快。在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亞洲四小龍就成功實現了趕超計劃。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跨國增長在出現這種“俱樂部趨同”的同時,另一方面又表現有“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兩極分化。如整個的非洲大陸與世界的增長路徑相差越來越遠。Howitt&Mager-Foulks(2005)對這種跨國增長的差異進行了初步探索,構建了一個包含研發和技術轉移的熊彼特增長模型來解釋跨國增長的差異。認為技術轉移并非像新古典理論所描述的是一個瞬時的無成本的過程,相反跨國或跨地區的技術轉移是一個有條件有成本的過程。

新增長理論在討論開放經濟條件下的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時,主要討論了國際貿易影響經濟增長的四個機制:(1)國際貿易方便了技術信息的國際傳遞,降低了創新成本。(2)國際競爭使廠商為鞏固地位而從事研發。(3)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使每個廠商面臨一個更大容量的市場,因此技術創新的收益會增加。(4)當兩個國家的產業結構,技術水平差異較大時,可能促進專業化生產,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查看全文

新增長理論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著重于介紹新增長理論相對于新古典增長理論的優點,新增長理論的最新發展和評述。

[關鍵詞]新古典增長理論新增長理論增長

由于新古典增長理論的不能解釋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新增長理論出現了。新增長理論吸收了斯密的社會分工思想,社會分工產生專業化,而專業化生產又導致規模收益遞增。但是社會分工同樣導致社會交易成本上升。因此新增長理論認為當這種收益與成本相等時,社會分工達到最優水平。分工的發展促進技術進步,正是由于這一思想,新增長理論把技術進步內生化,認為技術進步是經濟系統內生的,因此新增長理論關注的是技術進步的形成機制,如社會分工,專業化,人力資本積累,邊干邊學,創新和研發等。

羅默(1986)認為決定經濟增長的技術進步是經濟系統的內生變量,是廠商追逐利潤最大化的結果,并且假定知識不同于普通商品之處在于知識具有溢出效應,這使得任何廠商所生產的知識都能提高全社會整體的生產率。而正是知識溢出的存在,資本的邊際生產力才不會無限降低,也即稻田條件不成立。由于知識的溢出效應導致廠商的收益低于社會收益,因此在政府不積極干預時,廠商缺乏生產新知識的動力,增長將放慢或停滯不前。因此羅默認為政府有必要對經濟進行干預。

盧卡斯(1988)認為全經濟范圍內的外部性是由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造成的,人力資本的內部效應是提高廠商的生產率,人力資本的外部效應是提高全社會的知識水平,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并且用全社會的平均人力資本來衡量這種溢出。而且根據這一模型得出發達國家的人力資本水平高,因此它的資本邊際生產力和普通勞動者的工資水平都比發展中國家高,物質資本收益遞增將誘使外國資本和工人流向發達國家,并且就是在同一國家內部也會出現人才和資源從不發達地處向發達地區集中。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各個國家間發展的不平衡。巴羅(1990)認為政府服務也是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其中公共產品模型認為公共產品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壅塞模型假定公共產品有部分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公共產品對所有的廠商有溢出效益,并且政府制定產權保護可以促進私人廠商收益的提高,從而促進資本積累和生產。但是這些模型也有其缺陷,主要是對內生技術進步的分析不足,注重強調技術的外部性,而忽略技術進步的本身可以提高擁有該技術的廠商生產力,同樣也可以促進經濟增長。

除去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推動力量外,新增長理論認為資本的積累也促進經濟增長,Ak模型假定生產函數為:Y=AK,模型中的資本包括物資資本和人力資本,并且它們之間有完全的替代性,因此資本的邊際收益不變,在AK模型中人均消費,人均資本都以相同的不變比例增長,經濟增長率與生產技術和消費者的偏好有關,這里消費者的偏好將決定是進行消費還是儲蓄,進而影響資本的積累。這類凸性增長模型認為:經濟的增長取決于資本的積累,而要使資本無限積累下去,則要求資本的邊際收益不能無限下降,而物質資本的邊際收益是遞減的,因此雷貝洛認為只要經濟中存在不受不可再生要素影響的核心資本就可以做到這一點。這種核心資本通常被認為是人力資本。

查看全文

新增長理論認識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著重于介紹新增長理論相對于新古典增長理論的優點,新增長理論的最新發展和評述。

[關鍵詞]新古典增長理論新增長理論增長

由于新古典增長理論的不能解釋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新增長理論出現了。新增長理論吸收了斯密的社會分工思想,社會分工產生專業化,而專業化生產又導致規模收益遞增。但是社會分工同樣導致社會交易成本上升。因此新增長理論認為當這種收益與成本相等時,社會分工達到最優水平。分工的發展促進技術進步,正是由于這一思想,新增長理論把技術進步內生化,認為技術進步是經濟系統內生的,因此新增長理論關注的是技術進步的形成機制,如社會分工,專業化,人力資本積累,邊干邊學,創新和研發等。

羅默(1986)認為決定經濟增長的技術進步是經濟系統的內生變量,是廠商追逐利潤最大化的結果,并且假定知識不同于普通商品之處在于知識具有溢出效應,這使得任何廠商所生產的知識都能提高全社會整體的生產率。而正是知識溢出的存在,資本的邊際生產力才不會無限降低,也即稻田條件不成立。由于知識的溢出效應導致廠商的收益低于社會收益,因此在政府不積極干預時,廠商缺乏生產新知識的動力,增長將放慢或停滯不前。因此羅默認為政府有必要對經濟進行干預。

盧卡斯(1988)認為全經濟范圍內的外部性是由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造成的,人力資本的內部效應是提高廠商的生產率,人力資本的外部效應是提高全社會的知識水平,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并且用全社會的平均人力資本來衡量這種溢出。而且根據這一模型得出發達國家的人力資本水平高,因此它的資本邊際生產力和普通勞動者的工資水平都比發展中國家高,物質資本收益遞增將誘使外國資本和工人流向發達國家,并且就是在同一國家內部也會出現人才和資源從不發達地處向發達地區集中。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各個國家間發展的不平衡。巴羅(1990)認為政府服務也是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其中公共產品模型認為公共產品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壅塞模型假定公共產品有部分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公共產品對所有的廠商有溢出效益,并且政府制定產權保護可以促進私人廠商收益的提高,從而促進資本積累和生產。但是這些模型也有其缺陷,主要是對內生技術進步的分析不足,注重強調技術的外部性,而忽略技術進步的本身可以提高擁有該技術的廠商生產力,同樣也可以促進經濟增長。

除去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推動力量外,新增長理論認為資本的積累也促進經濟增長,Ak模型假定生產函數為:Y=AK,模型中的資本包括物資資本和人力資本,并且它們之間有完全的替代性,因此資本的邊際收益不變,在AK模型中人均消費,人均資本都以相同的不變比例增長,經濟增長率與生產技術和消費者的偏好有關,這里消費者的偏好將決定是進行消費還是儲蓄,進而影響資本的積累。這類凸性增長模型認為:經濟的增長取決于資本的積累,而要使資本無限積累下去,則要求資本的邊際收益不能無限下降,而物質資本的邊際收益是遞減的,因此雷貝洛認為只要經濟中存在不受不可再生要素影響的核心資本就可以做到這一點。這種核心資本通常被認為是人力資本。

查看全文

新增長理論貿易發展觀畢業論文

對外貿易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向來就是經濟學界關注的重點之一。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起源——重商主義,就是主要探討對外貿易對一國財富增長的促進作用。然而,盡管以后經過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與赫克歇爾、俄林等大師的努力,國際貿易理論仍然被認為沒能很好地解釋現實情況,20世紀80年代中期,增長理論開始了第二次復興。以羅默、盧卡斯為首的一些新增長理論家開始探討用新的理論(即新增長理論)來解釋經濟增長,并通過一系列模型的構建和論證,揭示了不同于傳統理論的經濟增長機制和國際貿易發展觀。

一、古典國際貿易發展觀及其補充和修正

有關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的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重商主義時期,當時,歐洲正處于資本原始積累階段,重商主義代表商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其基本思想主要反映在財富的內涵以及外貿的作用上。他們認為,只有金銀才是真正的物質財富,若要使一國經濟增長惟有不斷增加金銀貨幣。而增加的辦法只有兩條:一是開采國內金銀礦藏;二是發展外貿。由于一國的金銀礦產貯量是有限的,因此,若想財富不斷增長,就只有發展對外貿易,并且要確保貿易順差,這樣才會使外國金銀源源不斷地流入本國。

在評論重商主義“貿易差額論”的基礎上,自由貿易理論的典基人亞當•斯密第一次對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進行了系流闡述。在其代表作《國富論》中,斯密指出通過開展國際貿易各國可以根據本國的優勢進行專業分工,這種分工有利于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推動國民經濟的增長;此外,對外貿易可以為一國剩余產品實現其價值,斯密假定一國在開展國際貿易前,存在著閑置的土地和勞動力等資源,受國外市場的吸引,閑置的資源將被利用,使一國產量增加,從而增加了國民財富。

另一位古典經濟學大師李嘉圖從貿易對一國利潤率的影響來說明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他認為,一國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是資本積累。而在封閉的條件下,一國經濟增長會使利潤率下降,從而減少資本積累。而通過開展對外貿易,從國外進口低價食物和必需品,可以降低勞動力價格、提高利潤率、增加資本積累,從而推動經濟增長。此外,李嘉圖通過比較成本說,論述了國際貿易對所有參與國的經濟增長都有利。

后人對古典貿易發展理論進行許多開拓性的研究,使之不斷地得到補充和發展:首先,受古典貿易發展理論的影響,后來的經濟學家雖然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但得出的結論卻基本相同——即國際貿易有助于一國或地區經濟增長和發展。其次,也有不少學者對貿易促進經濟發展提出疑議,主張自由貿易不一定有利于一國經濟發展的長期利益。

查看全文

新增長理論對知識經濟的幾項研究

一、經濟增長模型

有許多因素決定經濟增長,但這些因素處于不同的層次上,它們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其中處于第一層次上的是科技、生產資料和勞動者,它們是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第二層次上的因素是投資者、管理者、政府、經濟體制、企業制度和社會;第三層次上的因素是政治局勢、金融動態、文化背景、自然條件、國際形勢等。在同一層次上,各因素之間是相互作用的。而在不同層次上,上一層次的各因素受下一個層次的各因素的決定、影響,同時又有反作用。

在圖1中,“×”代表經濟體制,“+”代表企業制度,Q代表經濟體系的產出,C代表生產資料轉移到Q中的不變資本的價值,S代表科技創造的價值,H代表勞動力創造的價值。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用于購買生產資料的這部分資本C(稱為不變資本),在生產過程中隨著生產資料的物質存在形式的改變而把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并不發生任何量上的變化,不發生增殖。

附圖{圖}

這樣Q=C+S+H(1)

查看全文

保險業務新增長點管理論文

[摘要]近年來,旅游市場迅速升溫,但旅游險市場未能隨之升溫,需求、供給狀況沒有大的改善。而且,供給方面存在的問題反而有所增加。在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中,游客的保險意識淡薄和保險公司經營管理體制落后是關鍵性因素。可是這兩個因素在短期內不可能有根本性改變,所以在短期內我國旅游險市場不可能出現高速增長態勢。但是從長遠著眼,我們仍應大力推進民眾保險意識的培育和保險公司經營管理體制的轉換,并輔以其它措施。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以年均9.5%的高速度持續增長,近年來仍然保持在7.0%以上。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外出旅游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的基本組成項目。據國家旅游局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旅游收入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2001年,入境旅游人數達8901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達178億美元;國內旅游人數達7.84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達3522億元人民幣;旅游業總收入達到4995億元,比上年提高了15.0%。伴隨著旅游市場的繁榮,與其相關的風險事故的發生率明顯上升。這客觀上要求旅游險能夠快速發展,為有關各方提供風險保障,為旅游市場的發展保駕護航。再者,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花錢購買旅游險成為可能。因此,有關人士普遍預測旅游熱將為我國旅游險市場營造巨大的發展空間,每年的保費收入至少應該有70億元的進項,是我國保險業務發展的新增長點。但是,事實并非如此,旅游熱已經持續好幾年,而旅游險市場仍然比較冷清。

一、旅游保險還未引起足夠的注視

從需求的角度看,自2002年9月1日起《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責任保險規定》開始實施,改強制旅行社為游客投保旅游意外險為強制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責任保險。這一規定的改變使以前倍受冷落的旅行社責任險獲得較大發展,財產險公司在旅游險市場中的份額大幅度提高,如按每個旅行社年交保費2萬元計,旅行社責任保險的市場規模約為1.8億元,占整個旅游險市場的15%以上;與之相反,游客自愿購買保險者寥寥,壽險公司旅游險業務增長緩慢,部分地區和公司甚至出現業務滑坡現象。旅游險市場總的需求狀況并沒有大的改觀。

從供給的角度看,旅游險市場上保險卡的種類有所增加,銷售方式有所改善,但是存在的問題并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1.險種少。當前,只有幾家較大的壽險公司經營旅游保險,且可供游客購買的險種只有旅游人身意外傷害險、交通人身意外保險、旅游景點人身意外傷害險、旅游救援保險、住宿游客人身意外保險5種。而且他們大多數都不經營旅游景點人身意外傷害險、旅游救援保險和住宿游客人身意外保險,甚至有的也只經營旅游人身意外保險一種。產險公司除了經營旅行社責任保險外,對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發生的行李、證件丟失和盜搶風險至今尚無“貨”上市,使這一風險處于無保障狀態。整個市場不能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而且,游客要想以中意的價格為自己獲得較為全面的保障,就必須和幾家保險公司接洽,很不方便。

查看全文

經濟增長理論探究論文

摘要: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十分強調物質資本的作用,這種對資本積累作用的強調,形成了經濟增長理論中的“資本決定論”;新古典經濟增長強調了技術因素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新經濟增長理論分別從技術變化、人力資本積累、制度變遷、分工演進的角度,提出了新的經濟增長模型,使經濟增長理論研究的側重點和方向發生了轉移。關鍵詞:資本積累;技術進步;人力資本

1經濟增長理論與模型的起源

早在18世紀,古典經濟學家就對經濟增長進行了研究。20世紀40年代后期,英國經濟學家哈羅德和美國經濟學家多馬分別提出了含義完全相同的經濟增長模型,故稱哈羅德-多馬模型。哈羅德-多馬模型是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典型代表,其標準表達式為:

G=Sσ

G表示經濟增長率,S表示儲蓄率即資本積累率,σ是資本產出系數即資本的生產率。

由于σ被假定為不變,S就成為決定經濟增長的唯一因素。這種對資本積累作用的強調,形成了經濟增長理論中的“資本決定論”。

查看全文

經濟增長理論探究論文

經濟增長理論的成長經歷了古典、新古典和新增長三個發展階段。在古典經濟學時期,經濟學家就特別關注對經濟增長的分析,代表人物有Adam.Smith,David.Richado和Thomas.Malthus。

Smith(1776)認為,促進經濟增長有兩種途徑:一是增加生產性勞動的數量;二是提高勞動的效率。在這兩個增長途徑中,Smith更強調勞動效率對增長的促進作用。首先,他把勞動區分為生產價值的生產性勞動和不能生產價值的非生產性勞動,并認為生產性勞動創造財富,而非生產性勞動只消耗財富。所以,Smith認為,在勞動投入量中增加生產性勞動投入的比例將會促進經濟增長。

其次,對于如何促進勞動效率的提高,Smith認為主要取決于分工程度和資本積累的數量,因此分工協作和資本積累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因。基于分工可以使得勞動者的熟練程度提高,減少工作轉換所造成的損失,利于機器的發明,所以,分工使得單位勞動的產出量增加,進而導致收益遞增。至于分工的程度,他認為分工取決于交換,交換又取決于交換的能力,而交換能力的大小由市場容量加以刻畫。這樣一來,分工程度受制于市場容量的制約。所以,Smith認為市場容量的擴大導致分工加深,而分工又促使勞動效率的提高,并最終導致經濟增長。

除此之外,Smith也注重資本積累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他認為,資本積累可以使得資本存量擴大,與之相聯系的勞動數量增加,從而直接促進經濟增長。而且,資本積累往往與專業化和分工相聯系,從而也會借助于分工間接地促進經濟增長。

總之,Smith指出了分工和資本積累對勞動效率的提高以及經濟的增長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由于這些因素都有賴于投資,而投資又受到利潤的驅動,因而以自由競爭為理念的政府政策成為Smith的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所有這些思想,包括收益遞增、分工利于機器發明(技術進步)并導致勞動效率的提高、市場容量的擴大導致分工程度的加深等思想,都成為了后來經濟增長理論的重要源泉。正如在上文理論模型的綜述中所歸納的那樣,Smith的經濟增長思想涵蓋了分工、貿易(交換)、技術和制度(政策)四大類因素,所以說,現代新增長模型無不與這位古典大師的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不僅僅是分工模型才與Smith思想有關。

Richado(1817)對于經濟增長的分析是圍繞著收入分配展開的。在考察了工資、利潤和地租的關系、變動規律以及影響這些分配比例變量的外部因素后,認為長期的經濟增長趨勢在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下而停止。他認為,土地的數量是有限的,而土地上生產的產品(谷物)也是有限的。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們對土地上生產的產品需求增加,這將導致生產向肥力較低的土地上擴展。這就意味著,隨著土地投入的增加,土地上產出的增加越來越小,從而出現邊際收益遞減現象。收益遞減趨勢使得土地上產出的價值提高,從而又導致勞動的工資上漲,進而使得資本家的成本提高,利潤降低。由于利潤是投資的引導器,致使投資下降,最終導致資本積累減少。同時,由于土地產出的價值提高,這將引起有限土地的地租增加。但地主只進行非生產性消費而不進行投資,因此上述過程必將導致資本積累停止。

查看全文

國有商行貨幣政策管理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問題的提出;信貸規模由按計劃發放演變成事實上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對1998年以來各年度新增貸款情況的分析;基本結論:信貸規模不適合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信貸的過快增長會對宏觀經濟產生不良影響、改革開放前的大部分時間里,只有中國人民銀行一家銀行、信貸管理政策有所改變,但仍實行較為嚴格的計劃管理的辦法、新增貸款調控目標數與實際數之間的差異較大、影響貸款增量的主要因素:存款增量、理論上,信貸增加額這一指標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實際運行中,信貸投放規模越來越受到其他融資手段的制約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1998年央行取消信貸指令性計劃以來,信貸規模逐步演變成了央行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之一,其重要性甚至超過利率、貨幣供應量等傳統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本文分析了我國央行的信貸調控目標與實際信貸增長之間的差異,通過實證和理論分析的方法論證了信貸規模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隨著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它們已經成為自主經營的主體,央行不應直接干預商業銀行的信貸行為。此外,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和成熟,企業的融資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信貸已經不再是企業融資的唯一形式。因此,信貸規模控制不宜成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關鍵詞:信貸規模;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

一、問題的提出

2006年初,央行提出2006年全部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的調控目標是2.5萬億元。到一季度結束時,全部金融機構的新增人民幣貸款達到了1.26萬億元,超過央行人民幣新增貸款預期目標的一半,而時間僅僅過去了1/4。與此同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房地產價格呈加速上漲勢頭。在這種情況下,信貸投放倍受矚目甚至非議。有很多人士認為,信貸過快增長是造成固定投資過快增長和房地產業過熱的重要原因。盡管一季度后央行出臺了很多調控措施,意圖抑制信貸過快增長。但是到6月末,新增人民幣貸款仍然繼續上漲,上半年累計新增人民幣貸款2.18萬億元,占央行全年預期目標的87.2%,與上年同期相比多增7233億元,增幅達50%,遠遠超過同期GDP和投資的增幅。于是再次引起了各方議論,似乎信貸增長成了當前一切經濟過熱問題的罪魁禍首。

不可否認,信貸的過快增長會對宏觀經濟產生不良影響。但是我們也注意到,2005年新增人民幣貸款的控制目標是2.5萬億元,實際新增2.4萬億元。到2006年央行仍將新增人民幣貸款的調控目標定為2.5萬億元,這顯然是不妥的,因為我國GDP現值的年增長率不會低于10%、過去幾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亦幾乎都在20%以上,因此,年度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也應該有相應增長,而不是維持不變。如果追溯歷史,我們會發現在過去幾年里央行制定的新增貸款調控目標與實際增加額之間存在很大的“誤差”。

查看全文

當代地區經濟跨越發展的增長

一、“十一五”湖北增長極現狀分析

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西方經濟學界爆發了關于一國經濟平衡增長或不平衡增長的大論戰,經濟發展極理論應運而生。法國著名經濟學家佩魯在《經濟空間:理論的應用》和《略論發展極的概念》等著作中首先提出以發展極為標志,以不平等動力學或支配學為基礎的不平衡增長理論,其出發點是抽象的經濟空間,以部門分工所決定的產業聯系為主要內容。佩魯認為,增長并非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強度首先出現在一些點或增長極上,然后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并對整個經濟產生不同的終極影響。

20世紀80年代增長極理論開始傳入我國,其合理成分為我國的理論界和實踐部門所借鑒并有所創新,提出了梯度轉移理論、點軸系統理論等。這些具有創新性的區域經濟發展理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不但開闊了人們在區域經濟研究領域的視野,同時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調整從均衡發展向非均衡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特別是在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支持鼓勵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戰略構想的大背景下,轉變傳統的均衡發展思路,讓發展基礎和對外開放條件較好的沿海地區率先發展起來,率先成為區域增長極,通過他們的發展輻射帶動全國發展,作為我國新的區域發展戰略的一種必然選擇。在國家對外開放、體制改革、投資、稅收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推動下,東部的極化效應得到發揮,吸引了包括海外資源和中西部資源的大量涌入,在東部沿海從南到北圍繞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三大城市圈形成了產業聚集和規模經濟,形成了引領全國經濟發展的三大經濟增長極。

進入世紀之交后,根據鄧小平同志的“兩個大局”理論,特別是貫徹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從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到促進中部崛起戰略,大大地加快了中西部地區新增長極的形成。從中部地區看,以武漢為中心的武漢城市圈,作為湖北的主要增長極,比較令人矚目。2004年以來,湖北省保持兩位數增長勢頭。全省生產總值在2005年6520億元的基礎上,2010年達到15806億元,五年增長1.42倍,實現了年增長由1000億到2000億的跨越,人均生產總值超過4000美元。財政總收入從728億元增加到1919億元,年均增長21.4%,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21.9%。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2.18萬億元和1.46萬億元,增長超過1.5倍。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突破1萬億元,達到10803億元,相當于“十五”期間5年的投資總和;“十一五”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累計超過3.2萬億元,年均增長29.6%。“十一五”以來,不但武漢及武漢城市圈率先發展,同時宜昌、襄陽兩市的發展也隨之提速。2008年,宜襄兩市GDP雙雙突破1000億元,是繼武漢之后全省GDP率先超千億元的大中城市。2009年兩市經濟總量達2544.34億元,占全省比重19%。2010年兩市經濟總量達3085億元,占全省比重19.51%,“省域副中心”作用開始顯現,表明全省“一主兩副”三箭齊發的格局開始形成。

但“一主兩副”的格局尚處雛形階段,增長極作用有明顯的局限性。它具體表現在:第一,“一主兩副”對全省的帶動力仍顯不足。從總量看,湖北地區生產總值不僅一直低于河南,與湖南相當,而且也低于2010年江西和山西。從經濟增速看,“十一五”時期,湖北省GDP增長1.43倍,低于湖南(1.44);人均財政收入明顯低于山西,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低于江西和山西,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山西和湖南。第二,“一主兩副”三極中,“主”強“副”弱的格局并未改變。2010年武漢GDP為5515億元,占全省比重34.89%。第二位的宜昌為1547億元,占全省比重9.78%。第三位的襄陽1538億元,占全省比重9.73%。與河南省比較,鄭州GDP為4000億元,占河南省比重17.43%。洛陽2380億元,占河南省比重10.37%。南陽2065億元,占河南省比重9%。與湖南省比較,長沙市4547億元,占湖南比重28.59%,岳陽1539億元,占全省比重9.68%,常德1491億元,占全省比重9.38%。第三,除“一主兩副”三極外,湖北其他增長極太弱。昔日全國有名的老工業基地黃石市居然由湖北第二跌落至湖北第九。截至2010年末,湖北GDP過千億元的城市只有3個,而河南GDP過千億元的城市有12個,湖南GDP過千億元的城市也有6個。這也就是近兩年湖北GDP被湖南超過的重要原因。這就需要考慮強化新增長極的發展。就武漢城市圈這個老增長極而言,結構也亟待優化,改變武漢與周邊八個城市發展差距太大的局面。根據2010年的數據,黃岡市GDP為850億元,孝感市為800億元,幾乎只相當于武漢市的零頭,且“1”對“8”的引領作用也不夠。各市的產業轉移、招商引資相當一部分來自于湖北以外,而不是武漢。在缺乏社會性專業化和協作的條件下,由政府通過計劃和重點投資建立起來的增長極與增長極的自組織過程,被嚴格的行政體制所隔斷,而且由政府推進建立的增長極與當地的產業結構表現出極大的疏離,使得企業間的連鎖作用、擴散作用都未發揮出來,從而使現有增長極成為孤島或飛地。

二、湖北老新增長極并舉的基本思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