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習語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8 01:09: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英漢習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英漢習語翻譯

首先,翻譯者要對英漢兩國的文化有個全面的了解。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英國的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EdwardB,Tylor)曾在其《原始文化》一書中首次界定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或者,也可以說文化是人和環境互動而產生的精神物質成果的總和這個總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價值觀、知識技術成果以及一切經過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別具人文特色的物質對象。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無數精神物質成果,翻譯工作者必須對此有所了解,才能對漢語習語中所蘊涵的深層含義,意象聯想和實際意義有正確的把握。如守株待兔是出自《韓非子》中一個寓言,它說的是一個人在偶然的機會下拾得一只撞昏在樹下的兔子,便從此不務正業,專等兔子再次撞倒在樹下,當然這樣的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對這個故事不了解,則雖知字面意義,卻難知其實際涵義。翻譯時可直譯watchthestumpandwaitforahare,然后另加注:Fromthestoryofapeasantwhoseeingaharerunheadlongagainstatree-stumpandbreakitsneck,abandonedhisploughandwaitedbythestumpinthehopethatanotherharewoulddothesamething.這個注釋為國外讀者介紹了中國著名的饒有趣味的小故事,使內容更充實,理解更順暢,同時也有效地傳播了中國文化。如果翻譯者本身就對習語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了解甚少的話,則更談不上傳播文化,做文化的橋梁了。英語語言文化也極其豐富。可以不夸張的說,英語可能是全世界借用外來語最多的語言。其中有25%以上來自于希臘語,50%以上來自于拉丁語,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此,英語習語中有很多是承載希臘神話和羅馬故事的,當然這只是其文化的一部分,作為翻譯者同樣也要對這方面的知識有系統的掌握,否則在遭遇相關習語時文化的缺省很容易導致意義的缺失甚至誤解。如Pandora''''sbox,字面意思是潘多拉之盒,潘多拉是個女名,但僅僅知道這個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了解這個成語所出自的希臘神話,才會知道它常用來比喻災難、麻煩、禍害之源。所以說,語言不是獨立的,學習語言永遠不會是單純的學習語言技巧或技能,這個冰山一角之后所隱藏的是巨大的民族文化基奠,習語更是如此,可以說,要想準確的翻譯英漢習語,對中英歷史文化的廣泛涉獵非常必要。其次,除了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外,翻譯者必須建立自己的習語語料庫。就好比學習英語必須得有一定的單詞量,翻譯習語者必須得有中英文的習語庫。我們知道文明是相通的,人民群眾經過長期的生活勞動所產生的智慧也會有很多相同之處,有些習語人們是能夠通過常識和生活經歷體會出其含義,但在翻譯時如果能夠使用本國語中相對應的習語,則不僅語言的基本含義能夠體現出來,語言的幽默精練與魅力也能夠表達的淋漓盡致。要達到這一點,沒有一個巨大的英漢習語庫,可能并不容易。因此,翻譯者除了平時生活閱讀學習中對習語要具備特別的敏感隨時搜集之外,還得專門進行相關積累,最好是建立起自己的語料庫,從而在真正翻譯時能夠胸有成竹,信手拈來,當然這兒的“信手”是建立在長期的刻苦的學習積累之上的,是“梅花香自苦寒來”。從下圖我們可以對翻譯活動獲取一個直觀的認識,英語習語和漢語習語是分別從屬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大背景之下的語言形式,翻譯者要建立其相應背景下的習語庫,才能有效的進行英漢習語的對譯。而在英漢習語的對譯中又會有相應的文化交流與轉換。我們可以驚奇的發現,不僅習語后的文化背景會對習語翻譯產生影響,英漢習語的對譯同時又會給雙方文化帶來新的元素,并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機的融入對方的語言和文化中。在英漢習語翻譯中不乏有這樣的例子。如漢語習語中的“酸葡萄”和“武裝到牙齒就是從英語習語中“sourgrape”和“armedtotheteeth”直譯后融入漢語的,而英語習語中的“loseface”和“papertiger”則是漢語的經典之作。因此英漢習語庫也會隨著翻譯交流的進行而不斷豐富與擴大。

另外,在英漢習語翻譯過程中由于母語的語言系統和本族文化系統早已在頭腦里根深蒂固母語系統和本族文化系統中與漢語和漢文化相異或貌似實異的因素必然干擾和阻礙英語翻譯,造成所謂的“語際負遷移”和“文化負遷移”。我們應根據所給的某個詞語的漢語對應詞或釋義所蘊含的語義信息從自己頭腦里的心理詞匯或語料庫中去檢索和提取與之相對應的漢語詞語,并建立起英漢詞語之間的語義聯系。當英漢詞語的語義完全對應時,就可能產生“語際正遷移”。如toshowone''''scard與“攤牌”,toturnoveranewleaf與“揭開新的一頁”,“Easycome,easygo.”與“來處容易,去得快”,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與“誰笑在最后,誰笑得最好.”當英漢詞語的語義不完全對應時,則可能導致“語際負遷移”妨礙正確地理解和使用英語詞語。如dragon(龍)在英美文化中是沒有地位的爬行動物,是兇惡可怕的象征。但在中國是“吉祥、高貴”之義。如“龍風呈祥”、“望子成龍”、“龍騰虎躍”等褒義習語。如英譯“望子成龍”中的龍時,如果譯成toexpectone''''ssontobecomeadragon,則會讓西方人不得其解,甚至產生誤解。因此,“龍”的形象在英譯時不能保留的,可意譯為toexpectone''''ssonto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所以,詞語英譯漢時,如果能夠先在研究母語和本族文化的基礎上來進行英語語義解釋和英漢詞語語義的對比分析,然后再動筆翻譯,無疑將有助于防止和克服母語和本族文化的干擾,對于不同語域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內容和文化心理,譯者要從宏觀上了解文化的蘊含、翻譯的基本理論及技巧,且加以對比和分析。只有在考慮異域文化的前提下把“信、達、雅”融為一體,使譯文“神形”并茂,這樣才能確保文化“傳真”的實現,才能真正地做好文化翻譯。

最后,在習語的翻譯技巧與手段上,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但總結起來不過是直譯、意譯、增譯與注釋這幾種。筆者認為,翻譯習語最重要的并不在于使用什么樣的方法和技巧,而在于其一,文化背景知識和習語知識的積累與廣泛了解;其二,對翻譯之根本理念的認識,即翻譯的本質與目的是什么。可以說,不同的翻譯方法體現著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理念會造就不同的翻譯風格。很難說孰對孰錯,但針對不同的讀者群,對應不同的時代,可以也應該在翻譯手法上有所偏重。例如: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國際交往日益增多,中西文化交融匯合,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廣泛傳播,使中國多數讀者對西方的某些寓言典故也多有了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否必須本著一貫的作法,對所有涉及到西方典故的成語都來一通注釋,以達到“清楚明了”的效果呢?或者直接把Pandora''''sbox意譯為罪惡之源呢?時代在前進,人們的思想和知識能力也在不斷進步與變化,翻譯理論不應也不會停滯不行,或是有一套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法則,我們必須不斷摸索,不停推敲,善于觀察,才能找出最適合最可行的翻譯法,這也許才是翻譯的正道!

查看全文

英漢習語異同與翻譯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習語比較翻譯

【論文摘要】英漢兩種語言都有著大量習語。習語是一個民族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本文首先對英漢習語的異同進行了比較與分析,進而論述了幾種英漢習語的翻譯方法,以期能夠對英漢習語的互譯有所幫助。

Abstract:EnglishandChinesearebothrichinidioms.Idiomsareanimportantpartoflanguageandhaverichculturalconnotations.ThispaperanalyzesandcomparesEnglishidiomswithChineseonesandthenintroducessometranslationmethodsofidioms.

Keywords:idioms;comparison;translation

習語除了固定的短語或表達法外,還包括口語體、諺語、格言乃至一些俚語。英漢兩種語言同屬較為發達的語言,故都擁有大量習語。英漢習語源遠流長,都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底蘊。英漢習語反映了兩個不同民族的不同的歷史、經濟生活和思維方式。英漢習語有極強的概括和表現能力,形象生動,寓意深刻,韻味雋永,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1英漢習語比較

查看全文

英漢習語翻譯分析論文

摘要:習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它承載著大量的信息和文化底蘊。如何翻譯好習語,是對翻譯工作者的一大挑戰。本文試從幾個方面闡述做好英漢習語翻譯所應具備的素質。

關鍵詞:習語;文化;翻譯

Abstract:Idiomsarespeciallanguageforms.Theycarryagreatofinformationandculturalbackground.Itisagreatchallengeforthetranslatorstotranslatewell.Thepaperdiscussesthebasicqualitiesagoodidiomtranslatorshouldpossessfromdifferentaspects.

Keywords:idioms;culture;translation

如果說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瑰寶的話,那么習語便是這個瑰寶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習語的出現匯聚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民情、國情,地理風貌,歷史背景,文學作品,風俗習慣,凝聚著無數語言使用者數代的智慧和心血,它承載著無數難以言表的超乎語言之外的信息與哲理。習語的翻譯可謂語言翻譯者的一大難題,如何在形似與神似,字面與字外,本國與異域之間尋找一種調和與平衡,確實是翻譯者所難以逃避的兩難抉擇。

作為英漢翻譯者來說,英漢習語的對譯是一項挑戰,同時也是增進自我的翻譯修養和英漢兩門語言的素養的極好的鍛煉機會。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英漢習語的翻譯呢,我想,以下幾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查看全文

英漢習語的翻譯分析論文

1英漢習語比較

1.1英漢習語的基本共性

1.1.1結構的固定性

習語從其結構來看,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其中各個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任意拆開或替換,如“pullsomebody’sleg”(愚弄某人)不可變單數為復數;“bytwosandthrees”(三三兩兩)不可按漢語習語改為“bythreesandtwos”.又如漢語的“去偽存真”不能說成“去假存真”,“三言兩語”不能說成“兩語三言”,雖然前者和后者意思沒有很大不同,但是相沿成習,習慣上人們說的是前者,不是后者。

1.1.2語義的統一性

習語是語言中約定俗成,相沿習用的定型化詞組,在語義上是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不能按字面意義來理解,如“胸有成竹”并非字面之義,而是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盤考慮或周密計劃。又如“沉魚落雁”并非描述沉下去的魚和落下去的雁,而是用來描述女性無與倫比的美貌。英語的習語也是如此,不能逐字理解,而應從整體去認識其特殊性和習慣性,如:dosomebodybrown(使某人上當),showthewhitefeather(顯示膽怯)等。

查看全文

英漢習語異同與翻譯論文

摘要:英漢兩種語言都有著大量習語。習語是一個民族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本文首先對英漢習語的異同進行了比較與分析,進而論述了幾種英漢習語的翻譯方法,以期能夠對英漢習語的互譯有所幫助。

關鍵詞:習語比較翻譯

習語除了固定的短語或表達法外,還包括口語體、諺語、格言乃至一些俚語。英漢兩種語言同屬較為發達的語言,故都擁有大量習語。英漢習語源遠流長,都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底蘊。英漢習語反映了兩個不同民族的不同的歷史、經濟生活和思維方式。英漢習語有極強的概括和表現能力,形象生動,寓意深刻,韻味雋永,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1英漢習語比較

1.1英漢習語的基本共性

1.1.1結構的固定性

查看全文

英漢習語文化翻譯論文

關鍵字:意義表面差異表達形象文化歷史研究翻譯作用彎曲壓電隱含字面下的金屬電極屈曲

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本文所要討論的習語是廣義的、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典故等。英漢兩種語言歷史悠久,包含著大量的習語,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和,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由于地理、歷史、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習語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譯中的難點。本文試圖借助語用學的理論,對英漢習語的翻譯作一些探索。

美車哲學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書中把話語的意義分為自然意義(naturalmeaning)和非自然意義(non-natural

meaning)兩種。話語的非自然意義指人們意欲表達的意義,即在特定的場合下表達出交際者意圖的語用隱含意義。這就是Grice的會話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論的基礎。那么,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的差異,同樣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的話語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隱含意義。隱含意義才是說話人或作者所要表達的意義。根據我們的觀察,英漢習語之間的多方面差異可歸為兩類:一是形象意義的差異,一是隱含意義(包括褒貶義)的差異,而它們都是字面以外的意義,是文化差異的具體反映。由此出發,本文提出了英漢習語文化意義翻譯的具體原則和方法。

一、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查看全文

英漢習語翻譯探究論文

摘要:在英漢習語翻譯中,由于兩種語言的不同,可能會使其原有的音美、形美和意美丟落,然而在翻譯中如果以最佳關聯和最大趨同原則為準繩,把握翻譯中的參數調變,運用翻譯的制衡機制和代償體系,可以把原文信息的丟落降到最低限度。

關鍵詞:習語翻譯;制衡機制;代償

一、引言

翻譯是一種信息傳遞的方式,是兩種語碼間的轉換,也就是用一種語言符號去解釋另一種語言符號,以達到傳輸信息、傳達意義和促進交流的目的。因此,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的符號轉換就成了翻譯的主要社會功能。然而兩種語言符號不能一一對應怎么辦?而事實上,這種不對應是相當普遍的。英語和漢語是兩種高度發展的語言,因而各自都擁有大量的習語,而習語的產生過程也使習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地域色彩,這就給習語的翻譯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二、制衡和代償英漢習語翻譯中原文之美

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采用一些靈活的方法去補償,將信息的流失減到最低程度,而去最大限度地留住原文之美。翻譯本就有一個制衡機制和代償體系,進行著代替和補償,達到不等而等、不忠而忠的制衡效果,使不完全美趨于完美。

查看全文

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

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本文所要討論的習語是廣義的、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典故等。英漢兩種語言歷史悠久,包含著大量的習語,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和,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由于地理、歷史、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習語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譯中的難點。本文試圖借助語用學的理論,對英漢習語的翻譯作一些探索。

美車哲學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書中把話語的意義分為自然意義(naturalmeaning)和非自然意義(non-naturalmeaning)兩種。話語的非自然意義指人們意欲表達的意義,即在特定的場合下表達出交際者意圖的語用隱含意義。這就是Grice的會話含意(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理論的基礎。那么,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的差異,同樣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的話語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隱含意義。隱含意義才是說話人或作者所要表達的意義。根據我們的觀察,英漢習語之間的多方面差異可歸為兩類:一是形象意義的差異,一是隱含意義(包括褒貶義)的差異,而它們都是字面以外的意義,是文化差異的具體反映。由此出發,本文提出了英漢習語文化意義翻譯的具體原則和方法。

一、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朱光潛先生在《談翻譯》一文中說:“外國文學最難了解和翻譯的第一是聯想的意義……”,“它帶有特殊的情感氛圍,甚深廣而微妙,在字典中無從找出,對文學卻極要緊。如果我們不熟悉一國的人情風俗和文化歷史背景,對于文字的這種意義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譯時這種字義最不易應付。”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了出來,并表述為:“文化是一種復雜,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作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可見文化的覆蓋面很廣,它是一個復要的系統。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一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方化現象。我們經過歸納總結認為,英漢習語所反是非曲直的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存環境的差異

習語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moneylike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關于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對應習語,如torestonone’soars(暫時歇一歇),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奮力圖存),allatsea(不知所措)等等。

查看全文

芻議英漢習語所折射的民俗文化特征探析

摘要:習語是語言的核心與精華,與本民族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是各國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國的風俗習慣。習語叉受文化的影響,反映其文化特征。中英兩種文化孕育了各具民族特色的習語。試從自然環境、風俗習慣、歷史典故、宗教信仰、事物認知觀等方面探討英漢習語所折射的民族文化特征。

關鍵詞:英漢習語民族文化特征差異

習語是語言的一部分,包括成語、俗語、諺語、格言、慣用語、典故等,是一種在結構上與意義上都比較穩定的語言結構。它是語言中的精華與瑰寶,含義深刻且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時,習語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其文化特征。以下談談英漢習語與民族文化特征的關系。

一、自然環境差異

英漢民族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方式有異而形成各具特點的習語。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因而英語中產生了大量的來自航海用語的習語。如:togowiththestream隨波逐流,totaketheropes了如指掌,totrimone’sailstothewind隨機應變,nailone’Scolorstothema堅持到底等等。英語中有不少用魚來比喻人的習語:apoorfish可憐的家伙,acoldfish冷淡的人,queerfish怪人,ashyfish羞答答的家伙等…。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土地、山水對人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漢語中有許多與土地、農業有關的習語,如:山崩地裂、東山再起、水到渠成、土生土長、卷土重來、揠苗助長、順藤摸瓜等。比喻花錢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monelikewater,漢語是揮金如土。又如,中國盛產竹,竹子有極豐富的文化內涵,習語如胸有成竹、勢如破竹、罄竹難書、節外生枝等。古代的文人墨客也詠竹之高潔與堅貞。英美民族生活地區不產竹,bambo是舶來品、借用語,所以英語中與竹子相關的習語寥寥無幾,更無聯想意義。形容事物迅速發展,漢語用雨后春筍般、如雨后春筍,英語用likemLlshrooms。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夏天常常是驕陽似火,赤日炎炎似火燒。英國夏季氣候涼爽宜人,英國人形容夏天是如“愛人”般可愛、溫柔、美好。在漢語中東風是春天的使者,在英語中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著名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

二、風俗習慣差異

查看全文

英漢習語文化差異研究論文

摘要:習語堪稱語言之精華,它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沉積的產物,它最能鮮明地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特點。英漢文化是兩種根本不同的文化,它們的淵源和發展道路各不相同。從日常生活現象及動植物方面來考察英漢語言中文化同異現象,以求在外語教學中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習語;英漢文化;異同

習語又稱熟語,從廣義上說,它包括成語、俗語、諺語等,是一種在意義上和結構上都比較穩定的語言結構。英漢文化是兩種根本不同的文化,它們的淵源和發展道路各不相同。漢語習語和中國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體現了漢民族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態度,記述其民族和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呈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個性。同樣,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歷史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組合結構和修辭方法與英美文化密切相關。習語之所以最能鮮明地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特點是和這種歷史文化的沉積分不開的。習語堪稱語言之精華,在體現語言的文化特征方面,比之其他語言成分更具典型性。因此,考察習語可以看到英漢文化的特定社會背景及發展的文化軌跡。從而比較準確地把握英漢語言中文化同異現象,以求在外語教學中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英漢習語中文化的相似與差異比較

人類共有一個客觀的大自然,共同的生活經歷、共同的感受,有語言的“共性”特征。一個民族的習語往往又都能在其它民族的習語中找到它們的影子,例如,英漢語言中都用羊比喻溫順,用鋼鐵比喻堅硬,用象比喻高大,用狐貍比喻狡猾等。若把英漢習語的喻體作一對比,就會發現形象相同、意義相似的習語俯拾即是。例如:

①Nomancanservetwomasters一仆不能侍二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