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23:28: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重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重癥醫學教學探討

PBL是一種以問題為核心基礎,醫學專業人員作為主體,在教師的參與與指導下,所形成的一種教學模式,PBL教學模式多數是在小組討論下進行的,共同圍繞著某一項醫學病例或者專項題目進行討論與學習[1]。PBL教學模式更強調主動學習性,提出問題十分明確,十分重視醫學專業人員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2-3],PBL教學當中,設置的教學情境均十分真實復雜,將學習完全融入到情境當中,學習任務真實,學習人員需要通過自我探索以及相互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提高了醫學專業人員的自主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4-5]。在國內,PBL教學在醫學教學當中的運用已經有超過10年的發展史,而在這一階段,我國重癥醫學也迅猛發展,且重癥醫學在這一階段的歷程中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進步,相關醫務工作者能夠更好地學習運用重癥醫學有關知識和技能。對于重癥醫學來說,均會涉及到諸多的學科,因此就需要專業人員能夠系統第掌握相關學科的知識與操作技能,如何解決重癥醫學學習中的各種問題,從而幫助醫學專業人員更快養成良好的臨床運用思維及解決問題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PBL教學模式能夠與信息化社會有效接軌,在當前的信息化發展時代,醫學也隨之不斷進展,知識也在迅速更新。醫學專業人員的教學不能閉門造車,需要提高相關人員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創造力,傳統說教式的教學模式只會給醫學人員增加負擔[6],而PBL教學模式彌補了這一缺點,能夠提高醫學人員的綜合素質,這也是如今培養重癥醫學專業人才的重中之重。

1加強重癥醫學人才的培養

近年來,重癥醫學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2009年,衛生部將“重癥醫學”列為一級診療科目,要求綜合醫院(2級以上)均需要設置重癥醫學科,也因此各醫院以及醫療機構對于重癥醫學的專業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臨床教學任務十分艱巨,但當前的重癥醫學教學培訓體質仍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模式無法完全適應當前重癥醫學病情復雜且涉及多學科協作的特點,在傳統教學模式當中,醫學人員所學知識與臨床診治的能力完全脫離,缺少結合點,同時傳統教學中缺少對重癥醫學專業醫師的培養體系[7]。在目前,重癥醫學專業的醫務人員多為內科、麻醉科、外科等臨床科室成員,而隨著重癥醫學的發展,在今天已經發展成為2級學科,也因此表明重癥醫學的專業化程度明顯增加,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重癥醫學的需求。此外,國內當前也僅有少數醫科大學成立了獨立的重癥醫學系,對于日益發展的重癥醫學而言,無法提供所需,雖然其他??漆t師進入重癥醫學科,具備了較好的專業知識儲備,但對于重癥醫學的相關知識較為缺乏,尤其是臨床操作技能水平差,且分析與總結問題的能力也較差。

2積極開展PBL教學模式

由重癥醫學的多學科特點,涉及面廣,因此就需要醫學專業人員在短期內能夠掌握大量的各科臨床知識,從而才能更好地面對急危重患者,才有能力處理患者復雜的病情[8-9]。目前重癥醫學在國內尚無固定的教學模式,不同醫院會依據自身的發展情況以及本院醫務人員的構成而靈活選擇適合該學科發展的教學模式。PBL教學模式則能夠把較為復雜的臨床醫學病例,通過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進一步引導醫學專業人員進行自主學習并能夠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一步整合歸納,并在分組法的支持下,促使不同小組之間的醫學人員能夠互相促進,互相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醫學人員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對于未來從事重癥醫學的人才而言,可以更多地儲備相關知識,這是一種更為高效的教學培養模式。有研究中分析,通過PBL教學模式對醫院基層人員進行了規模較大的初級創傷搶救培訓,各學科互相協作,提供真實的病例,并在教學中模擬場景;同時每一位參與的教員不會直接為學員講述病例病情,該如何處置等,而是將參與培訓的醫學人員分組,隨后進行了搶救模擬訓練,并且可以互換角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醫學人員遇到不懂的專業方面知識,可以提出問題,教員需要給予解答;最后再由教員做出相關點評,同時也讓組與組之間的成員互相點評。整個教學過程中,參與的醫學人員學習興趣得到了培養,學習效果良好,得到了一致的好評。在短時間內,學員們就能夠獲得大量的信息,并在短時間內完成要求的培訓內容,由此說明PBL教學模式非常適合重癥醫學的教學培訓。

3PBL教學模式適合拓展教學內容

查看全文

小兒重癥肺炎分析論文

肺炎是一種嚴重危害小兒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重癥肺炎由于發病急、病情重、病程長,如搶救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均可造成死亡。本文僅就我院1996年1月~2003年5月收治的342例資料比較完整的重癥肺炎進行臨床分析,并著重對治療進行探討如下。

1臨床資料

1.1重癥肺炎的診斷標準(1)呼吸困難與缺氧癥狀明顯,且吸氧后癥狀不能緩解者;(2)有明顯中毒癥狀(如嗜睡、昏迷、精神極度萎靡、頻繁或持久的抽搐);(3)有心力衰竭者;(4)肺部濕音密集,有支氣管呼吸音及叩濁,X線陰影彌漫或明顯大片陰影者;(5)嚴重合并癥,如膿胸、膿氣胸、中毒性腦病、敗血癥、中毒性麻痹等。凡肺炎患兒具有上述診斷標準1項或1項以上者,均診斷為重癥肺炎,部分患兒做了心電圖,故不列為必要條件。

1.2一般資料我院兒科從1996年1月~2003年5月共住院總數為6882例,各型肺炎為2442例,占住院總數的35.5%,重癥肺炎342例,占肺炎總數的14.0%。新生兒肺炎46例,1~12個月136例,1~3歲128例,3~5歲20例,5歲以上12例。

1.3治療方法患兒入院后給予抗感染、抗病毒并對癥支持治療,注意防治各種并發癥,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必要時可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同時還應保持適當的室溫和濕度,給予高營養、富含維生素并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

1.4治療結果重癥肺炎治療好轉出院者310例,治愈率90.6%,死亡32例,病死率9.4%(同期各型肺炎2442例,肺炎總死亡率1.3%)。

查看全文

重癥急性胰腺炎試析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26例中,男11例,女15例。年齡43~76歲,平均56.37歲。發病距入院時間在12~76h(平均28h)。全組病例均有急性上腹部劇烈疼痛,呈持續性發作。其中伴有肩部放射痛23例。均有明顯的腹肌緊張、壓痛、反跳痛、腹脹、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診斷參數指標:年齡>40歲;WBC>20×109/L;血壓<90mmHg(收縮壓);血糖>11.10mmol/L;血鈣<2.0mmol/L;血氧分壓<7.98kPa;血肌酐>176.8mmol/L或尿素氮>7.1mmol/L;血尿淀粉酶增高或突然降低。腹腔穿刺血性液。凡具有5項以上者為重癥,或出現下列癥狀之一者為重癥:休克、上腹部包塊、急性肝功能衰竭、急性腎功能衰竭、急性肺功能衰竭、DIC、明顯黃疸。

1.2手術適應證(1)重癥急性胰腺炎伴有嚴重休克;(2)膽道疾病或感染如膽管結石、膽道蛔蟲病;(3)反復發作的胰腺炎并已證實有乳突狹窄或膽管狹窄、結石等;(4)胰腺炎并腸麻痹或經非手術治療難以好轉者。

1.3手術方法胰腺被膜切開減壓,松動胰床,徹底清除壞死灶及胰周壞死組織,以等滲溫鹽水反復沖洗胰腔、胰床。置多根多孔粗管引流。有明顯結石并積膿8例,膽總管壁充血、水腫并肝外膽管結石擴張10例。全部行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引流,26例均行近端空腸造口。

1.4術后處理

1.4.1術后持續胃腸減壓時間為7~14天,絕對禁食。對于SAP“饑餓”可獲得生存,進食可導致死亡[3]。

查看全文

重癥肝炎患者護理管理分析

近年來重癥肝炎的臨床發病率逐漸上升,且患者合并嚴重肝功能障礙,肝細胞大量壞死,免疫力較低,機體代謝紊亂,患者多發病急驟,病情復雜,且并發癥較多,通常需要長時間、多次住院治療。目前臨床治療重癥肝炎尚無特效方法,治療的關鍵在于減少并發癥,降低死亡率。在臨床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傳染消毒隔離和護理管理,能夠降低患者發生感染的幾率,減少重癥肝炎惡化的可能性,對預防并發癥、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1]。為了評估重癥肝炎病人實施傳染消毒隔離和護理管理的價值,給予研究組60例病人該方案進行干預,現報道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重癥肝炎病人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國病毒性肝炎學會制定的重癥肝炎診療標準,排除合并肝硬化患者、合并精神病患者、合并嚴重心肺腎疾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研究組60例病人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齡18~58歲,中位年齡(40.9±12.5)歲。對照組60例病人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齡20-61歲,中位年齡(41.1±12.6)歲。兩組患者上述資料的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1.2方法。對照組60例患者予以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生命體征觀察、神志和精神狀態觀察、靜脈輸液護理、口腔護理,并發癥如黃疸、嚴重腹脹、出血等觀察及護理,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患者給予低脂、低蛋白、低糖、高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進食原則以患者進食后不致上腹飽脹不適為宜,保證患者攝入足量水分。研究組60例病人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傳染消毒隔離并實施護理管理。消毒隔離方法:患者入院后即進入傳染病去進行治療,防止不同病區患者之間的交叉感染。臨床護理人員嚴格按照消毒隔離標準進行操作,紫外線照射對治療室進行定期消毒,消毒液對治療室進行擦拭消毒,醫護人員接觸患者后及時用消毒液消毒?;颊呤褂眠^的物品、分泌物、排泄物等均應實施嚴格消毒隔離,直至患者肝功能恢復正常、臨床癥狀、體征等消失后可解除消毒隔離,最大限度的避免感染的發生。在采取傳染消毒隔離操作的同時,研究組60例患者予以護理管理,具體方式如下:生活護理:料理患者日常生活,確保病人充分休息,觀察醫院感染的發生情況并實施預防性護理。給予病人常規飲食護理的同時,根據病人實際情況適當調整飲食,如患者合并肝性腦病先兆,應控制蛋白質攝入,合并腹水則給予低鹽飲食,合并昏迷或高度食欲不振病人,應留置胃管給予高熱量流質鼻飼,合并消化道出血者予以禁食。對于持續吸氧患者,做好鼻腔護理,保證患者鼻腔清潔,鼻導管和濕化瓶要定期更換。保證患者呼吸道通暢,翻身拍背促進患者痰液排出,必要時對患者進行電動排痰處理,所有護理操作均按照無菌操作標準進行。合并肝昏迷的病人,在飲食方面維持病人腸道酸性環境,促進病人血氨下降,患者排便后保持肛周清潔。服藥護理:在藥物治療過程中堅持合理正確的使用抗病毒類藥物,密切觀察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不良反應后及時溝通醫生進行診治。心理護理:重癥肝炎病人治療費用高、治療周期長且病情較重,患者心理負擔過重,常表現出不利于治療和康復的負性情緒,如焦慮、恐懼、孤獨感、無信心、絕望等,臨床護理人員應進行適宜的心理護理,主動與患者交流給予其精神安慰,通過說理疏導法和個性化的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礙,給予患者理解和關心,多與患者交談,掌握患者負性情緒的變化與心理狀態。健康教育護理:使患者和家屬了解重癥肝炎的相關知識,提高患者和技術對疾病的認識水平,使其充分了解重癥肝炎傳染消毒隔離的必要性以及疾病預防、并發癥預防的方法。治療后調查兩組患者對臨床護理的滿意度,并進行對比;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并發癥和醫護人員感染的發生,并進行統計。1.3統計學處理。本組研究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²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1;研究組未見醫護人員感染案例,對照組發生醫護人員感染1例(1.47%),P>0.05;研究組60例患者發生肝性腦病1例、肝腎綜合征2例、水電解質紊亂2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1.67%,對照組發生肝腎綜合征4例、肝性腦病3例、水電解質紊亂4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5.0%,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

3討論

查看全文

內科重癥監護室感染控制探討

重癥監護室主要收治危重癥疾病患者,此類患者普遍具有病情危急兇險、免疫力低下等特點,因此其發生感染的風險相比其他科室患者更高,不僅會影響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患者死亡,因此開展有效的預防性護理干預降低感染風險意義重大[1,2]。本次研究擇取2018年1月—12月期間我院內科重癥監護室收治的92例患者,分組對比常規護理和預見性護理的應用效果,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擇取我院重癥監護室一病區在2018年1月—12月期間收治的9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以患者入院時間先后順序為分為對照組46例和觀察組46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20歲~71歲,平均年齡(44.2±2.3)歲,包括癲癇患者2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26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19例,年齡21歲~73歲,平均年齡(44.3±2.4)歲,包括癲癇患者23例,急性腦梗死患者23例。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患者意識清醒,無精神障礙,可配合護理研究;對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合并昏迷狀態;無法正常語言溝通;合并肝腎功能障礙;中途退出。1.2方法。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病情觀察、生命體征監測、藥物指導等。觀察組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①基本護理,定時幫助患者翻身并進行叩背以避免肺部有堆積物造成肺阻塞,保證患者呼吸正常。開展階段性健康教育,根據患者的病情和住院不同階段實施對應的健康教育,強化患者對疾病、重癥監護室等相關知識的了解,告知患者配合治療和護理的重要性,提升其治療依從性。②環境護理,護理人員或家屬探視進出重癥監護室時可能因消毒滅菌處理不到位而帶入細菌,護理人員要強化責任意識,同時定期清潔和按規定消毒以及更換患者使用過的霧化器等設備,針對導管等與細菌接觸頻繁的設備最好一次性使用。家屬探視按照規定進行消毒滅菌,探視后清理病房,同時定期更換患者的床品及病號服等物品。③口腔護理,針對使用呼吸機的患者需要定時使用生理鹽水進行口腔清潔,在清潔過程中發現口腔潰瘍情況應及時采取處理措施避免惡化。針對無法自行咳痰患者應使用設備進行吸痰處理,避免痰液過多造成肺部感染。④誤吸預防護理,重癥監護室患者免疫力差,大部分無法自主進食需要通過鼻飼補充營養,需要護理人員嚴格控制鼻飼量和速度,同時鼻飼時適量抬高床頭避免誤吸和發生胃潴留。1.3觀察指標。比較2組患者重癥監護室感染發生率以及SF-36生活質量量表評分。SF-36生活質量量表[3]主要對患者認知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情緒功能、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狀況、生理機能等進行評分,每項均采取百分制,分值與患者生活能力呈正相關。1.4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重癥監護室感染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感染發生率2.17%,低于對照組的17.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2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查看全文

重癥產婦高危因素及干預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間我院ICU收治的90例重癥產婦的臨床資料。1.2方法。統計重癥產婦入住ICU的主要病因(若合并多個疾病,以第一診斷為準),以及年齡、戶籍所在地、孕產次、是否正規產檢、疤痕子宮等5種高危因素,分析高危因素與重癥產婦疾病譜的關系。1.3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11.0或GraphPadPrim7.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珋±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高危因素與疾病譜的關系分析中,將重癥產婦的疾病按合并的高危因素的數量進行等級分類,方差分析后多組比較(Dunn's法),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重癥產婦年齡分布特點。90例重癥產婦中,年齡21~48歲,平均(30.43±5.34)歲,各年齡段重癥產婦病例數隨年齡的增加呈單峰曲線變化,其中26~30歲為生育年齡最高峰。見圖1。2.2重癥產婦的高危因素分布情況。本組重癥產婦中存在的高危因素從高到低依次為:孕產次≥3次、疤痕子宮、非正規產檢、外地戶籍、年齡≥36歲。見表1。2.3高危因素與重癥產婦疾病譜的關系分析2.3.1高危因素個數與重癥產婦疾病的關系。本組90例重癥產婦入住ICU的疾病包括產后出血47例(52.2%)、妊娠期高血壓疾病20例(22.2%)、其他疾病(包括心血管系統疾病、肝內膽汁淤積等)23例(25.6%)。見表2。其中61例孕婦(67.8%)存在2個以上的高危因素,產后出血和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存在的高危因素數量[(2.6±0.24)個和(2.55±0.29)個]顯著高于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疾?。?1.35±0.26)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3.2年齡與重癥產婦的關系。本組重癥產婦按照年齡區間的疾病譜分布見表3。隨著年齡的增大,產后出血的發生率逐漸升高,各年齡組間與產后出血呈正相關,相關系數r=0.9961(P=0.0056),見圖2。

3討論

隨著兩孩政策全面放開,生育婦女的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就診的高齡孕產婦、二胎產婦越來越多,成為重癥產婦增加的重要因素,導致危急重癥產婦數量急劇上升[4-5],產科重癥患者作為一類特殊的患病人群越來越被重視。在死亡的孕產婦原因中,80%以上可通過孕期保健和提高救治水平而得到預防和避免[6]。羅美玲等[7]對孕產婦死亡各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孕產婦文化程度、丈夫文化程度、產前檢查、分娩地點、分娩方式、計劃生育指標、胎盤非自然娩出和妊娠合并癥,均為危險因素。本研究對我院ICU進行搶救的重癥產婦回顧性數據分析顯示,出現病情變化的產婦中存在的高危因素分布依次為:孕產次≥3次、疤痕子宮、非正規產檢、外地戶籍、年齡≥35歲。目前隨著國家政策的健全、人們保健意識的不斷增強,孕產婦的圍產保健也得到不斷完善,但外籍戶口的孕婦孕期保健存在意識薄弱,不正規進行產檢而對孕產婦及胎兒健康造成巨大的安全隱患。需要重視孕期評估、產前檢查,控制高危因素,對高危孕婦建立電子檔案、高危孕婦追蹤管理等多個環節層層把關,做到及時發現、及時上報、及時追蹤管理。本研究分析顯示,重癥產婦入住ICU原因前3位是產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等其他疾病,產后出血為當前重癥產婦患者搶救榜首,其次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產后出血和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依然是入住ICU的最常見原因,與既往研究報道相符[8-9]。在美國,每年大約有1%~3%孕產婦需要重癥監護醫療,共約40000~120000例患者(基于每年400萬次分娩計算)[3]。在一項為期6年半的研究表明,產科患者中入住ICU的比列為0.1%~0.9%[4]。而我院從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平均入住ICU的比例為0.21%,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但從本研究結果來看,存在的高危因素并不低于發達國家,說明對存在高危因素的孕產婦未得到充分重視和提前干預。結合本地區的情況可能存在以下原因:①患者及家屬意識淡薄,認為生孩子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拒絕去ICU監護治療;②產科醫師認識上的偏差或對風險的評估不到位,不能及時把患者轉入ICU,等到出現危急情況甚至出現不可逆轉的情況時才轉ICU監護治療,錯過最佳搶救時機,在入住ICU的孕產婦患者搶救中85%是產后的[5]。同時由于ICU醫師不熟悉產科處理措施,也不愿意接受帶孩子的孕婦,從而導致入住率降低;③對入住ICU的孕產婦沒有統一的收治指征或評分標準,應用綜合ICU患者的收治指征進行評估往往標準太高,不能體現孕產婦的專科性及特殊的生理變化。對有高危因素的孕產婦都應收治ICU進行加強監護,需要明確和區分不同級別的監護,提前給予干預措施,其中大多數患者僅需要簡單的干預、監護和支持治療就可以減少孕產婦病情變化的發生。產科ICU的建立可降低孕產婦病死率,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10]。多項研究報告也顯示[11-13],高齡孕產婦較合理生育年齡孕產婦而言,高危風險因素明顯升高。不同年齡段發生的風險不同,隨著妊娠年齡的增長其風險也在增加,與有關報道一致[14-15]。本研究顯示,26~35歲孕產婦為我院產科重癥患者搶救的高發年齡段,與張廣霞等[16]報道一致,因此,高齡仍是孕產婦預防風險和治療的重點。

查看全文

重癥科護士愛崗敬業發言

大家好!我是來自重癥醫學科的。今天,我給大家演講的題目是《沉默未必是金》。大家都知道《優質護理》是以基礎護理為重點,而這一點在我們重癥醫學科如同家常便飯。

在座的很多人可能都不大了解我們科室。可以這么說,我們科是一個封閉的環境,整個病房沒有一扇窗戶,終日見不到一絲陽光,不管白天還是黑夜,病房里永遠都是一層不變的泛著日光燈所散發出的灰白色的光。我們護理的病人,不是昏迷的,就是鎮靜肌松的,或是老年癡呆的,他們,都不能言語,他們是沉默的。但我們面對的家屬卻是形形色色的:有悲痛欲絕的;有脾氣暴躁的;沉默寡言的;蠻不講理的;挖空心思套你話的,等等,等等、、、、、、對于在一個如此封閉環境下工作的我們如何學會更好地與家屬溝通是我們科優質護理服務的重要部分。

我是08年畢業后直接分配在重癥醫學科工作的。2年的工作經歷讓我深深地領悟了這么一句話:“沉默未必是金!”

記得剛到我們科時,性格內向的我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下,面對這么一群“沉默”的病人,不夸張的說,我可以工作一天不說一句話,因為我認為我的病人不需要我開口。我也暗自開心再也不用像實習時那樣每天和病人和家屬喋喋不休了。因為我們科每天只有半小時的探視時間,我可以用忙碌的工作來輕易地避開,我照樣可以不說話。但有件事讓我改變了想法,我意識到不僅我的病人需要我用言語來喚醒他們,病人的家屬更需要我用言語來安慰他們!

那天,我接了一個病人,一個和我同齡的女孩。當她被推進病房的時候,她,是沉默的,但緊接著,我聽到了一陣撕心裂肺的痛哭聲。原來是女孩的母親,只見她死死地拽著平車,手中緊緊地握著一張相片,逢人就說:“我的女兒是這樣的,不是那樣的,她只是睡著了、、、、、、”我看到了照片中活潑靚麗的身影,再看看床上死氣沉沉的女孩,怎么都無法將她們聯系到一起。與此同時,女孩的母親應傷心過度暈了過去,大家忙作一團。

面對年輕的生命即將凋落,慈祥的母親幾欲崩潰,此時的我難道還能繼續選擇沉默嗎?不!我再也不能沉默了。我必須為他們做點什么!回心一想,他們在和我們鬧時,覺得他們很強勢,甚至私底下常把他們稱為刁民。但就在這一瞬間,我覺得他們就是弱勢群體,他們是那樣的無助,那樣的恐慌。其實,我們的立場是統一的,都是為了病人。于是,我悄悄地改變了,我試著把自己當成他們家庭的一員看待,我深深的體會到:家屬擔心的不僅僅是病人的病情,更多的時候是病人的生活。

查看全文

兒童重癥肺炎診治研究論文

【關鍵詞】兒童重癥肺炎

肺炎是兒童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是引起兒童死亡的首要原因[1]。以往對重癥肺炎的定義局限于肺炎患兒是否出現累及其他系統相應的癥狀和體征,目前認為肺炎患兒出現嚴重的通、換氣功能障礙或全身炎癥反應時,即可診斷為重癥肺炎[2]。重癥肺炎診斷依據包括:臨床癥狀、胸片改變、病原學檢查及血氣分析變化。在積極抗感染治療同時,如何合理應用激素,是重癥肺炎治療的焦點問題之一。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新技術的使用,重癥肺炎在診斷方法、治療手段方面均有了長足發展,現對重癥肺炎診斷與治療進展綜述如下。

1重癥肺炎的流行病學

1.1重癥肺炎的發病率

在世界范圍內,每年有1.56億肺炎患兒,其中1.51億在發展中國家。而我國每年肺炎發病人數高達2100萬人。在所有的肺炎患兒中,有7%~13%屬于重癥肺炎,足以威脅患兒生命并需要住院治療[1]。

1.2重癥肺炎的高危因素

查看全文

急診危重癥患者救治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提升急診危重癥患者救治效果的價值。方法納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進行常規急救護理的57例急診危重癥患者,將其設為參照組;納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進行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的57例急診危重癥患者,將其設為整體組。比較兩組的綠色通道停留時間合格率、預檢分診準確率、救治成功率、病情確診時間、急救時間、急救費用、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跌倒墜床發生情況以及護理前、護理1周后的護理服務滿意度。結果整體組綠色通道停留時間合格率、預檢分診準確率、救治成功率均高于參照組(P<0.05)。整體組的病情確診時間、急救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急救費用少于參照組(P<0.05)。整體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跌倒墜床發生率均低于參照組(P<0.05)。護理1周后,整體組的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結論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應用于急診危重癥患者中的整體搶救效果更佳,能夠更有效地提高救治成功率和護理服務滿意度,降低并發癥、墜床等不良事件發生率。

關鍵詞: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急診危重癥患者;搶救成功率;護理服務滿意度

急診科是收治危重癥患者的重要科室,能在最快時間內使患者得到專業、科學的救治[1]。鑒于危重癥患者病情嚴重、復雜、易變[2],給急診科急救護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考驗。常規急救護理中的急診急救流程不夠規范、標準,急救消耗的時間較長,易使患者錯過黃金救援時間,引發不良后果[3-4],而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可以避免上述問題,因此,我院抽取開展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前、后的急診危重癥患者各57例進行本次研究,旨在探討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的效果,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納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進行常規急救護理的57例急診危重癥患者,將其設為參照組;納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進行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的57例急診危重癥患者,將其設為整體組。參照組男30例,女27例;年齡42~79歲,平均(52.19±9.26)歲;呼吸系統疾病20例,中毒10例,腦血管疾病10例,多發性創傷17例。整體組男35例,女22例;年齡43~82歲,平均(52.33±9.33)歲;呼吸系統疾病18例,中毒12例,腦血管疾病12例,多發性創傷15例。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我院急診科收治的危重癥病例;②年齡≥18歲;③收治時尚有生命體征。排除標準:①依從性差;②伴有精神疾?。虎廴朐汉?4h內死亡;④存在認知、聽力障礙。1.2方法參照組采用常規急救護理?;颊呤罩蔚郊痹\室后,由醫生快速進行病情評估;遵醫囑對患者進行計算機斷層掃描、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學檢查,檢測血壓、心率、脈搏等生命體征;聯系相關科室醫生進行會診并確定治療方案,協助醫生進行搶救;急救結束后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觀察或送至病房。整體組采用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①積極與急救中心溝通協作。獲取危重癥患者的基本資料,預先掌握患者的病情,評估120急救車輛到達急診室的時間,做好搶救醫療設備(如便攜式呼吸機、喉鏡等)、搶救設施、藥品等準備工作,備好搶救床、轉運滑板、氧氣以及推車,與急診科搶救醫生于急診大廳提前等候。②及時分診處理,落實健康教育、心理疏導。采用5級國際預檢系統開展分診護理工作,對患者的病情嚴重情況進行分級,落實家屬健康教育、心理疏導工作,做好醫患溝通,促使其積極配合。迅速判斷患者的病情,針對Ⅰ級患者,應立即開通綠色通道,送至搶救室開展緊急搶救;針對Ⅱ、Ⅲ級患者,應開具檢查單,協助患者進行檢查,以明確病情;針對Ⅳ級患者,由護理人員進行排號,逐一為其進行護理;針對Ⅴ級患者,應協助其進行??茩z查,沒有問題后辦理出院。③急救搶救護理。急救過程中醫護人員應爭分奪秒,提高責任心和風險意識,嚴密觀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做好應急準備,確?;颊吆粑劳〞场H诉M行搶救藥物配比,并做好搶救記錄。④搶救后護理。增加查房頻率,對患者病情進行記錄,嚴格按照無菌規范實施各項護理工作,做好患者各類管路的保護與檢查工作,嚴密防止不良事件發生,如有異常,及時匯報給主治醫生。同時與患者家屬保持密切溝通,耐心、細致地回答患者及其家屬的疑問,做好心理疏導工作。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1)比較兩組的綠色通道停留時間合格率、預檢分診準確率、救治成功率。由護理質量控制管理員負責采集數據,以護理組為單位上報,每月5日提取上月信息。危重患者綠色通道平均停留時間合格判斷標準:綠色通道平均停留時間≤60min[5];預檢分診準確率=預檢分診準確例數/預檢分診總例數×100%;救治成功率=救治成功例數/被抽查總例數×100%。(2)比較兩組的病情確診時間、急救時間、急救費用、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跌倒墜床發生情況。跌倒墜床發生率=跌倒墜床例數/總例數×100%。(3)比較兩組護理前、護理1周后的護理服務滿意度。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ewcastleSatisfactionwithNursingScales,NSNS)評估,該量表共包含19個測試項目(護士為您所花的時間;護士的工作能力;當您有需要時,總會有護士在您身邊;護士對您護理情況的了解程度;當您呼叫護士時,他們到來的速度;護士對待您的方式讓您有賓至如歸的感覺;護士為您提供的疾病和治療的信息量;護士巡視病房的次數;護士所提供的幫助;護士為您解釋問題的方式;護士讓您的親戚或朋友放心的程度;護士對他們自身工作的態度;護士為您提供的疾病和治療的信心類型;護士在護理過程中對您的尊重程度;護士傾聽您的煩惱及您所關心問題的方式;在遵守規章制度前提下,在住院期間,護士給您的自由程度;護士對您的要求做出回應的樂意程度;護士對您隱私的保護程度;護士能了解您的需求)。采用1~5分5級評分量級進行評價,其中1分代表非常不滿意;2分表示不滿意;3分表示一般滿意;4分表示滿意;5分表示非常滿意??傇u分0~95分,評分越高,代表滿意度越高。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嬰幼兒重癥肺炎95例臨床小議

2000年12月—2009年12月本科收治重癥肺炎95例,本組病例不包括新生兒重癥肺炎?,F分析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本組95例,其中男58例,女37例。農村兒童90例,城鎮5例。治愈好轉83例(87.37%),死亡12例(12.63%)。并發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呼衰為主78例(82.11%),心衰4l例(41.16%),腦衰6例(6.32%),腸功能衰竭1例(1.05%)。年齡分布,<3個月40例(42.11%),死亡6例;~6個月31例(32.63%),死亡4例;~12個月16例(16.84%),死亡2例;~3歲8例,無死亡病例。影響預后的主要并存癥為先心病10例,死亡4例;其次為中-重度營養不良13倒;死亡7例。

二、討論

本組95例重癥肺炎病兒,男性高于女性。農村兒童患病明顯高于城鎮兒童,這與農村病兒早期未得到合理治療有關;重癥肺炎并發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呼衰最高,其次為心衰。此組無一例診斷為循環衰竭,可能與我科對循環衰竭的認識和診斷標準掌握不好有關。年齡分布集中在1歲以下嬰兒,共87例(91.58%),12例死亡病兒亦全在此年齡段。本組病例顯示,預后與年齡有關,年齡越小,預后越差;同時并存有先心病,中-重度營養不良者,易并發多器官功能衰竭,預后差。肺炎是我國5歲以下兒童首位死亡原因[1],重癥肺炎并發多器官功能衰竭是造成肺炎病兒死亡的主要原因[2],為肺炎病兒提供早期診斷和早期合理治療的醫療條件,是降低肺炎病兒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