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救助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9 19:34: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住房救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住房救助整治意見
一、工作目標
自20*年開始,全面開展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工作,到2010年,基本解決全區農村困難群眾的住房困難問題。20*年,完成275戶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工作。
二、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逐步構建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機制和住房供應體系為目標,以界定對象、明確標準、規范程序、科學管理為重點,切實解決農村困難群眾的生活問題。
三、基本原則
(一)科學規劃,統籌建設。要摸清困難群眾的住房狀況,并從我區農村實際出發,制訂實施計劃。要與正在實施的“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下山脫貧”、“災民倒房恢復重建”、“撤村建居”、“城中村改造”等工作有機結合,堅持科學規劃、突出重點,按輕重緩急、分批分期實施。
農村特困戶住房救助意見
為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完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切實幫助農村低收入家庭解決住房困難,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完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的通知》(浙政發[20*]65號),特指定本實施意見。
一、救助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原則;
2、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
3、實行政府資助、社會捐贈與個人負擔相結合原則;
4、堅持住房救助水平與我市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原則。
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意見
為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立覆蓋城鄉的新型社會住房保障體系,切實幫助解決農村困難群眾住房問題,根據我縣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救助目標
按照建立覆蓋城鄉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的要求,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多方式實施救助,建立和實施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制度,逐步改善農村困難家庭的住房條件,力爭到2010年基本解決農村困難群眾住房問題。
二、救助原則
1、科學規劃,統籌建設。各鄉鎮(街道)要摸清農村困難群眾的住房狀況,并從各鄉鎮(街道)農村的實際出發,制訂實施計劃;要與正在實施的"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下山移民脫貧、災民倒房恢復重建、"城中村"改造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統籌規劃建設。
2、因地制宜,分類救助。既要切實解決農村困難群眾的基本住房需求,又要充分考慮各方的承受能力,區別不同對象和住房困難類型,實施分類救助,不搞大拆大建。
民政局住房救助實施方案
一、方針原則
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要按照“科學規劃,規范設計,經濟實用,合理布局,規避災害,確保質量”的原則和“政府領導,分級管理,社會互助,生產自救”的工作方針,充分尊重農村困難群眾意愿,采取自建為主,援建和幫建相結合的方式,加快建房進度,提高建房質量,堅持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小城鎮人居環境治理相結合,與扶貧開發工作和改善群眾生活相結合,與“減災安居工程”相結合,切實增強農村困難群眾住房的抗災減災能力,改善農村困難群眾的居住條件。
二、救助范圍
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必須嚴格按照贛府廳發[2011]47號文件的規定,只救助農村低保對象中無房戶、危房戶和住房處于自然災害嚴重地段,不適合居住的新建、重建住房和救助農村分散五保供養對象維修住房。
三、救助標準
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救助標準原則上定為:農村低保戶常補對象建房每戶救助15000元,非常補對象建房每戶救助10000元;農村五保對象維修住房,根據房屋破損程度實施分檔救助,救助標準最高不得超過1500元。有如下情況之一的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不列入救助之列:
群眾住房救助工作通知
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工作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是政府的一項重要民生工程。今年是開展此項工作的第四年,為確保今年民生工程目標任務的圓滿完成,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目標任務
根據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年民生工程完成暨年目標任務分解有關情況的通知》(府廳字號)規定,年我縣民生工程目標任務為重建戶80戶,維修戶為40戶。為確保今年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工作的順利實施和民生工程目標任務的全面完成,現將年的目標任務分解到各鄉鎮,具體分解見附表。
二、實施方式
根據《縣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實施方案》(縣府號)和市、縣有關規定及規劃要求,為圓滿完成年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這一民生工程任務,今年,我縣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工作主要采取以下二種方式實施:
1、維修戶。采取分散、自行維修的方式進行。
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意見
一、指導思想與組織領導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有關“構筑和諧社會”的精神,堅持“以人為本、為民解困”的宗旨,按照科學規劃、統籌建設,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因地制宜、分類救助的原則,進一步健全我市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制度,建立長效、動態的救助機制與監管機制,實現即時發現、即時救助,切實解決農村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二)組織領導。
建立*市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市政府副秘書長和市建委、民政局、財政局負責人任副組長,市建設、民政、財政、發改、規劃、國土資源、農辦、殘聯、公安、審計等部門和各區、縣(市)政府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市建委);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副秘書長擔任,副主任由市建委、民政局與市財政局負責人擔任,各成員單位設立聯絡員。由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實施本市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工作以及考核各區、縣(市)年度任務完成情況。各區、縣(市)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落實牽頭部門,明確職責分工,布置工作任務。
二、救助對象
民政局救急難工作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貫徹落實《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為主線,通過開展“救急難”工作,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健全工作機制,嚴格規范管理,加強能力建設,做好各項制度和救助資源的銜接配合,補短板、托底線,建立“救急難”長效機制。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即時救助、方便群眾的原則;
(二)堅持保基本、托底線的原則;
(三)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統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工作意見
為充分發揮社會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提高社會救助工作整體效能,根據《省人民政府關于統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的指導〖JP2〗意見》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工作目標
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工作要求,統籌政策制度,整合資源力量,健全體制機制,強化服務管理,加快構建“資源統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平臺支撐、數據共享”的社會救助體系,努力實現合力救助、精準救助、及時救助、公正救助,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主要任務
(一)統籌完善制度體系,提升社會救助支撐力
加快構建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基本生活救助為基礎,以教育救助、醫療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法律援助、康復救助等專項救助為支撐,以受災人員救助、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臨時救助等急難救助為輔助,以慈善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實現最低生活保障人員、特困人員、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受災人員、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孤兒和困境兒童、唇腭裂和腦癱兒童、重度精神病患者、困難殘疾人、“兩癌”貧困婦女、困難職工、需急救的身份不明和無力支付人員、因見義勇為致殘人員及其家庭、見義勇為死亡(犧牲)人員家庭、受突發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影響人員家庭等困難群體全覆蓋。按照救助范圍、救助水平、救助內容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原則,加強社會救助制度銜接,依據申請對象健康狀況、勞動能力、居住條件、財產情況、支出情況等,合理評估救助需求,精準確定救助方式,科學制定救助標準,提高社會救助水平。加強政府救助與社會力量救助的有效銜接,鼓勵引導商業保險、慈善組織等社會力量有序、高效參與社會救助,拓寬救助渠道。(市委政法委、市委統戰部、市扶貧辦、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局、市醫〖JP3〗保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等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救助新型體系通告
從年開始,我縣確立了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專項救助為輔助,以其他救助(救濟)和社會幫扶為補充,逐步建立多位一體,城鄉統籌、政府責任明確、組織保障有力、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覆蓋城鄉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的工作目標。各鄉鎮各部門積極采取措施,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體系,社會救助的覆蓋面不斷擴大,新型社會救助體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有效保障了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為深入實施“兩大戰略”、實現“兩大目標”,建設“平安”,各鄉鎮各部門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切實履行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按照省政府“保基本、全覆蓋,多層次、相協調,高效率、可持續”的工作要求,鞏固成果、深化改革、完善政策,進一步加快推進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健全對困難群眾的長效救助機制。根據省、市有關要求,結合我縣實際,現就完善我縣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進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調整機制。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和物價上漲水平相適應的正常增長機制,在應保盡保的前提下,適時調整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根據我縣實際,從年6月份起,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調整到每人每月200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調整到每人每月120元。今后,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根據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和最低工資調整情況定期統一調整。同時,要健全價格上漲動態補貼制度,根據低收入群體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物價上漲較快年份,按照《省人民政府關于對困難群眾實行基本生活消費品價格上漲動態補貼的意見》(政發〔2004〕52號)的規定,對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實行一次性基本生活物價補貼。
要加強最低生活保障的動態管理,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應退盡退。合理確定保障對象家庭收入計算辦法,糾正和查處以虛報、隱瞞、偽造等手段騙取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行為。同時,民政部門要研究制定保障對象家庭成員收入核查、核算辦法,提高核查的透明度。凡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要全部納入保障范圍,并按照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標準之間的差額分檔發放保障金。按差額發放的保障金一般不少于月人均30元,其中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對象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殘疾救助對象,按保障標準全額享受保障金。家庭收入發生變化的,要按程序及時減發或增發保障金。要健全最低生活保障退出機制,對家庭人均收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救助對象,要按規定辦理退保手續,并做好政策宣傳和思想教育工作,鼓勵引導其通過勞動自食其力、脫貧致富。要健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參加公益性服務勞動制度,組織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保障對象參加社區(村)范圍內的保潔、保綠、保安等公益性服務勞動。
二、建立完善分層分類救助制度
分層分類救助制度是針對各類社會困難群眾的困難程度和救助需求,在分層、分類的基礎上,給予困難群眾最低生活保障或其他專項救助的制度。這既是深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措施,也是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的重要內容。要堅持應保盡保、公平公正、區別對待、因地制宜的原則,整合各類社會救助資源,發揮好最低生活保障以及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救助的功能和作用,進一步提高社會救助水平。
城鄉社會救助加快建設意見
**地區行政公署,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屬單位:
加快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公平公正的有效途徑。為加快我省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城鄉社會救助能力和水平,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原則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導,按照省委“努力快發展,全面建小康”的總體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加快建立和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
加快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相結合的原則;堅持救助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原則;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堅持社會救助與社會互助相結合、生活救助與扶持生產相結合、定期救助與臨時救助相結合的原則;堅持統一實施與因地制宜相結合的原則;堅持社會救助和引導救助對象自助自立自強相結合的原則。
二、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