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外交的歷史教案

時間:2022-04-17 03:10:00

導語:和平外交的歷史教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平外交的歷史教案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概括新中國面臨的外交形勢和取得的外交成就后,能說出正視困難、堅強毅力等在克服困難中的作用。

2.在說出贏得人民尊重的主要原因后,能說出贏得人民尊重的條件和做法。

3.在比較新、舊中國外交的不同點,歸納新中國的外交特點后,說出自己切身的感受。

知識與能力

1.說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背景、簡單過程和主要內容、作用。

2.向其他學生簡介萬隆會議的主要過程(包括召開的時間和過程、會議性質和會議主題),說出在萬隆會議上的主要作用。

3.說出“求同存異”方針提出的背景、含義和作用。

4.通過比較新、舊中國外交成就的異同,說出新中國的外交特點。

5.能夠從“與我國外交事業”的角度,重新歸納本課知識,說出在外交領域的重大貢獻。

過程與方法

1.在體驗歷史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初步掌握體驗式學習的主要環節和注意事項。

2.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掌握主題探究式學習的主要環節及注意事項。

3.在感悟歷史發展真諦的過程中,初步掌握感悟歷史真諦的主要環節和注意事項。

教學思路

教學設計思想

因為歷史課堂教學要以互助探究、創設歷史情境、體驗歷史發展變化為主要學習方法,使學生在探究和感悟中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提高獨立獲取、處理、應用信息的能力,豐富和健全人生觀、價值觀和情感。所以,本課教學設計力求把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變為探究和體驗歷史發展、描述和感悟歷史變化、初步理解和預測現實事物的發展走向、增強歷史意識和創新意識的過程。

教學重點、難點的處理方法

1.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萬隆會議”。

2.處理方法:a.通過創設問題鏈,引導學生進行主題探究式學習,以初步建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萬隆會議”的知識結構;b.通過創設新問題情境和設計新歷史場景,使學生在探究、體驗和感悟中,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加深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萬隆會議”的理解和掌握。

3.難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求同存異”方針的含義。

4.處理方法:a.通過創設問題鏈,引導學

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求同存異”方針的含義;b.通過創設歷史場景,引導學生在體驗歷史發展變化中,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求同存異”方針的含義。

課前導學

1.根據預習提綱,自讀本課內容,建構本課知識結構。

2.收集有關建國初期外交風采的圖片、文字材料。

3.準備再現“與尼赫魯起草聯合聲明”、“參加萬隆會議”的片段歷史場景。

4.復習有關舊中國恥辱外交的內容,如鴉片戰爭、《辛丑條約》的簽訂等。

教育滲透

1.知道西藏地區的地理位置及其在中印、中緬關系中的特殊地位;了解參加亞非會議的獨立國家的大體分布,以理解相關地理知識。

2.閱讀相關材料以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

板書設計

教學資源

1.多媒體平臺。

2.自制課件:相關文字材料、圖片材料、問題鏈及《外交風采》片段等。

3.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中國近現代史下冊·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編著)。

4.重要網站: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天地、中國歷史教與學等。

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預期效果

復習已學過的內容

我們已學習了《鋼鐵長城》,誰做今天的復習小導師,帶領大家復習上一節課所學的內容?

針對學生復習的問題及回答的內容,教師適時進行引導或補充。自制復習題,爭做小導師,同組或異組的同學互相補充、訂正。溫故知新,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對學生引導復習的方法、內容要及時引導學生訂正,并表揚鼓勵小導師和補充同學的出色表現,以強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第15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哪位同學愿意為大家開啟新課的大門?

如學生能自行導入新課,教師要給予表揚和鼓勵。

板書課題:第15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導入方案主要有:

1.根據同化原理,聯系已學知識導入:從舊中國的屈辱外交開始,提出問題,制造懸念,導入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運用影視資料,以重要歷史場影導入:節選《外交風采》中出席日內瓦會議片段,提出問題,制造懸念,并結合課前提示導入新課。導入方案的選擇只要具有激發學習熱情,與本課內容聯系密切,并為學習本課做鋪墊的特點即可。

教授新課

出示預習提綱(見板書設計),要求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完成這些問題。

引導學生檢測預習效果。

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適時進行調控,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自學效果的檢測過程。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或板書內容進行評價,以鼓勵和表揚為主,并引導學生糾正學生回答(板書)內容。教師依據板書,簡介本課主要內容。

出示以下文字、圖片資料:

材料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共同綱領》。

材料2:和斯大林(圖)。

并用下列問題引導學生探究:

1.材料1中說明新中國的外交原則是什么?

2.材料2中再現了兩個國家的外交場景,這兩個國家分別是哪兩個國家?

3.材料1和2有何聯系?

4.根據材料1、2,能否說明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國的外交事業將一帆風順?請用史實證明你的觀點。

5.面對新中國面臨的外交形勢,新中國的領導人采取了什么對策?取得了什么成果?你認為應該怎樣面對困難?

適時引導、調節課堂學習氣氛,并鼓勵學生大膽探究。

簡介西藏地區成為中印關系焦點的歷史原因。舊中國時期,英國殖民主義者背著中國政府劃出一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把中國西藏地區的9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英屬印度,此后,這一地區成為中印兩國關系的焦點地區。

請三位同學分別扮演、尼赫魯和新聞記者,以新聞報道的形式再現兩國總理簽發聯合聲明的歷史場景。并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探究:

1.場景中兩位總理的聯合聲明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這一內容最早提出于什么時候?

2.你認為要體驗或再現歷史場景,應該包括哪些重要環節?他們再現的歷史場景怎樣?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哪兩位同學分別代表兩個國家,能用幾個動作表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

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有何重要作用?

5.假如你是一位新聞記者,目睹了1953、1954年中國的外交大事,請用簡單的語言介紹你的見聞和感想。

調節學生探究進度,調控學生探究氣氛。

在學生展示其探究結果時,適時進行引導、糾正學生的學習失誤,并鼓勵學生大膽探究。

出示以下材料:

材料1:在萬隆會議上的演說圖片。

材料2:(萬隆會議)會議發言中,大多數代表都譴責殖民主義、種族主義,但由于受到美國的挑撥,有一個國家的代表團團長污蔑共產主義是“新式殖民主義”;還有一個國家的代表團團長也聲稱,亞非人民當前的任務不是反對殖民主義、爭取獨立,而是同美國聯合起來,反對共產主義。

并提出如下問題引導學生探究:

1.材料1圖片反映了總理在哪次會議上的演說?請簡要介紹這次會議的時間、地點、性質和主題。

2.材料2反映了萬隆會議上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如果你是中國代表團的成員,面對這種變化,你有哪些感想,你要采取什么對策?當時總理又采取了哪些對策?

3.什么叫“求同存異”?請結合萬隆會議的主題談談你的理解。

4.一個美國記者在評論在萬隆會議中的作用時說:“并不打算改變任何一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度,但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你認為為什么能改變會議的航向?

5.你認為閱讀理解材料,回答問題應該包括哪些步驟?每一步驟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調節學生探究進度,調控學生探究氣氛。

在學生展示其探究結果時,適時進行引導、糾正學生的學習失誤,并鼓勵學生大膽探究。依據預習提綱,閱讀課文,完成板書需要填的部分。

閱讀材料,分組討論,每組推薦一名代表,陳述解決問題的答案。

1.獨立自主、和平友好、反對侵略戰爭。

2.中國和蘇聯。

3.因果關系,在獨立自主、和平友好原則的指導下,中蘇建立了外交關系。

4.不能。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封鎖中國沿海,并在國際上孤立中國。

5.實行積極外交,努力打破帝國主義國家的孤立和封鎖。與蘇聯等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促進了“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等。正視困難,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困難。

三位學生代表再現歷史場景,其他學生帶著問題,欣賞學生代表的表演。

仔細審題,分組討論,每組推薦一名代表,陳述解決問題的答案。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49年在新中國成立時就宣告:“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都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1953年底,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明確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訪問印度和緬甸時,分別與兩國總理發表的聯合聲明再次闡述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明確所要體驗或再現的歷史事件的發展特征;依據特征,選擇體驗或再現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典型表現;設計體驗或再現的步驟和注意事項;全力進行體驗或再現。根據學生代表的具體體驗或再現情況進行評價,評價的標準有:是否抓住歷史發展特征、是否是典型表現、是否進行設計、是否全力投入等方面。

3.具體內容見課文。學生再現的評價標準見上文。

4.促進了我國外交事業的發展,成為我國最主要的外交原則;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可,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

5.見聞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過程和我國外交事業的巨大成果

為核心內容。感想應從新中國的外交成就、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作用等方面闡述。

閱讀材料,仔細審題,分組討論,每組推薦一名代表,陳述解決問題的答案。

1.萬隆會議(亞非會議),1955年,印度尼西亞的萬隆,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和發展問題。

2.一些國家在美國等的挑拔下,企圖破壞會議,改變會議議程。憤怒,想揭露帝國主義的陰謀,進行反駁;或憤怒,但鎮靜后努力引導會議沿既定議程進行。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

3.“同”是指亞非國家團結一致,共同反對殖民主義,謀求發展等。“異”指亞非國家的社會制度和建設道路不同。

4.提出“求同存異”方針,用寬容大度的話語贏得了與會代表的贊揚,促使會議圓滿成功。

5.首先讀懂材料,明確材料的主要內容;其次回憶所學知識,把材料內容與所學知識相結合;再次認真審題,明確問題的任務;最后根據問題任務和材料內容及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其中讀懂材料、認真審題是關鍵。運用問題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通過自學本課內容,解決預習提綱中的問題。

檢測預習效果可以用以下方案中的一種:1.學生運用教材內容回答問題,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完成板書空白內容。2.學生運用教材回答問題,教師請一位同學根據學生回答,完成板書空白內容。3.學生自己邊回答問題,邊完成板書空白內容。

本組問題鏈從文字、圖片資料入手,目的是引導學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決問題過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新中國建立初期面臨的嚴峻外交形勢和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其中第5問既有完成情感目標1的作用,也為導入下一學習主題做鋪墊。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只要意思符合即可。

如學生在探究中出現困難,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發現探究對象或對問題進行分解,以降低探究難度,使學生順利地學習探究。

老師無論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還是在合作學習的過程,都要積極鼓勵學生間的合作協商。

本組問題鏈由再現歷史場景和體驗歷史發展變化入手,目的是引導學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過程、內容和作用。其中理解和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是本課的學習難點之一,第三問以陳述和表演兩種方式突破難點,學生在表演時要引導學生突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特征;第二問,是為完成過程目標而設計,注意引導學生歸納體驗過程和注意事項,第三問中學生的表演、第五問的場景再現等都是體驗方法的運用,注意兩者的銜接。

本環節學生學習方式比較靈活,有探究、體驗等,還有調節學生學習情緒和學習氣氛的目的。

本組問題鏈由歷史圖片和文字材料入手,目的是引導學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萬隆會議的時間、地點、主題和發展特征,以及在萬隆會議中的重大貢獻等。其中理解和掌握“求同存異”是本課的又一難點,這里用問題探究的方式突破這一難點;第二問使學生明確這一方針的提出背景,第三問使學生理解這一方針的含義,第四問使學生理解這一方針的作用等。

第二問中的第二小問是為使學生鞏固體驗方法而設計的。教師應先引導學生回憶體驗環節和注意事項,再讓學生體驗這一歷史發展變化過程。

第五問是為完成過程目標2。在前面探究基礎上,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探究過程,再結合本組問題鏈,回答問題。同時,在以下問題探究中要引導學生回憶探究環節和注意事項,再分析和解決問題。

復習鞏固與深化

運用下列問題鏈,引導學生從新的角度重新歸納本課內容,并完成過程目標3和情感目標2。

1.建國初期,為我國外交事業做出了哪些重大貢獻?

2.你能說出受到我國乃至世界人民深切愛戴和尊敬的主要原因嗎?你認為怎樣才能做一個深受人民愛戴的人?

3.你認為以偉人為榜樣,學習做人的道理應該分為哪些步驟?

在學生展示其探究結果時,適時進行引導、糾正學生的學習失誤,并鼓勵學生大膽探究。

仔細審題,根據問題要求,重新歸納本課內容,解決問題鏈。

1.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加強了周邊國家的聯系;促成萬隆會議的圓滿結束,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出席日內瓦會議,促成越南問題的和平解決等)。

2.為我國的外交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用高超的外交智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等。以為榜樣,努力學習,增長智慧,用自己的智慧為國家的發展做貢獻。

3.歸納偉人的重要事跡;從偉人事跡中發現成為偉人的本質內涵;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確定成長目標。本組問題鏈目的是引導學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根據問題要求重新歸納本課知識,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本課知識。其中第二問和第三問是建立在歷史知識基礎上的認識升華,既有完成過程目標3和情感目標2的任務,還有學以致用,使學生感受歷史學習的社會價值的任務。

運用下列問題鏈,引導學生從新角度重新歸納本課知識,并完成情感目標3。

1.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外交領域主要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比較新、舊中國在外交領域的主要不同點。由此,你能得到哪些認識?

在學生展示其探究結果時,適時進行引導、糾正學生的學習失誤,并鼓勵學生大膽探究。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做簡單小結,并為下節課《外交事業的發展》的學習做鋪墊。布置課外活動任務;預習下節課內容;收集有關新中國外交領域的信息,為活動課做準備。仔細審題,根據問題要求,重新歸納本課內容,并回憶所學相關知識,解決問題鏈。

1.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蘇聯等國建立外交關系;建立了與周邊國家的正常聯系;促使萬隆會議圓滿成功,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參加日內瓦會議,促使和平解決越南問題)等

2.國際地位不同;外交方針不同;外交成果不同等。新中國結束了舊中國的恥辱外交,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民族自尊心;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黨,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為我國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立志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為祖國的振興做出自己的貢獻等。本組問題鏈目的是引導學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根據問題要求重新歸納本課知識,并回憶所學相關知識,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本課知識,完成本課的情感目標3,實現讀史明智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