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農村養老保險模式分析

時間:2022-08-27 10:14:46

導語:國外農村養老保險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外農村養老保險模式分析

一、前言

國際上對于“人口老齡化”的定義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時,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1]而我國在2000年已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此外,根據《2006年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進程的官方推斷:2001—2020年為快速發展階段、2021—2050年為加速階段,所以減緩人口老齡化任重而道遠。[2]同時結合2017年的人口數據,截至2017年年末我國人口總數為139008萬人,其中60歲以上的人口達到2.4億,占比17.3%。再次驗證了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非緩反增,且有繼續增長趨勢。因此,在這種背景下探究已逐漸成熟的國外農村養老模式,完善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是應然之舉。

二、國外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模式的劃分

目前學術界一般將國外農村養老保險模式按兩類標準進行分類。(一)第一種分類。以養老金私有化和主體投入程度為標準,將現行國際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分為四種模式。(1)“援助資助者”模式。強調農村養老保險中的個體責任,政府和社會力量僅作為補充,該模式以德國、日本等國為代表。(2)福利型養老保險模式。主張全體公眾平等,國家普惠,在制度設計上無“城鄉”之分,一律平等看待,該模式以英國、瑞典等國家為代表。(3)自我投保模式。講求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與家庭養老相結合,基金來源于社會組織和個人,政府僅提供政策優惠,該模式以新加坡等少數亞非國家為代表。(4)養老金私有化模式。基金來源全部由個人承擔,自主選擇基金管理公司進行運作管理,盈虧由個人承擔,政府不再負責,該模式以智利等國為代表。(二)第二種分類。按照農村養老保險資金制度目標、籌集發放、管理運作等標準將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模式歸納為三種模式。(1)以德國、日本為代表的“社會保險型”養老保險模式。(2)以瑞典、加拿大為代表的“國家福利型”養老保險模式。(3)以新加坡、智利為代表的“儲蓄積累型”養老保險模式。[3]值得關注的是,第一種模式劃分雖考慮到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但是劃分依據標準口徑較小,在實際運用中不具有研究操作性,所以學界多采取第二種劃分方法。

三、國外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模式的比較分析

(一)社會保險型農村養老保險模式。作為國際養老保險主流模式,社會保險型的農村養老保險模式與城鎮養老保險制度一樣被各國廣泛采用,成為國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類農村養老保險模式的發展,是基于學界普遍認同的農村養老保險必須由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過渡這一基本假設和論斷演變而來的。其模式的實現方式可以歸納為兩種:一種是考量農村與城鎮的二元差異,針對農村現實狀況單獨設立獨立性質的養老保險制度;另一種則是不考慮城鄉差異,直接將原有的城鎮養老保險方式延伸至農村地區,在制度適用性上主張無差別對待,這一類型類似國民年金型的設計。社會保險型農村養老保險模式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幾點。其一,將養老金標準與收入和繳費時間長短相結合,遵循“援者自助”原則,強調參保個體的主體責任,國家和社會力量予以適當補充支持,在實際操作中,采取“個人+政府”繳費模式,由個人分擔大部分繳費金額,少部分由政府進行補貼。其二,將現收現付與積累制相結合。其三,養老金的領取條件和前提是以參保個體達到適當繳費年限滿足法定年齡為具體參照。這一特征在德國和日本的養老保障制度中最為明顯。德國作為社會保障的早期建立者,其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時至今日已然成為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典范和樣本。[4]日本作為農業發展比較先進的國家,其保險模式受到國內文化傳統和經濟發展的深刻影響,獨特的發展模式造就了其多支柱的農村養老保險體系(見表1)。(二)國家福利型農村養老保險模式。國家福利型農村養老保險模式發軔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英國,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走上發展快車道。[5]該模式的理論淵源來自早期福利學派,主張國家和政府在農村養老中應發揮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在政策設計原則上奉行公平均等的價值定位,倡導“從搖籃到墳墓”的全方位長時限的保障理念,將消除貧困和促進收入均等化作為政策實施的主要目標,因此在這一模式下,農民與其他國民一樣享有全面普惠的養老待遇,享受社會養老保險待遇成為公民的普遍資格和權利。尤以瑞典、加拿大等實現全民型農村養老保險模式為代表,但也有一些經濟條件不是很發達的國家,只針對特殊老年貧困群體實施的農村養老保險模式,如斯里蘭卡、南非等發展中國家。國家福利型農村養老模式具有以下特征。其一,養老基金籌集來源主要依靠稅收,由政府支付大部分基金費用,參保個體基本不繳納或者繳納少量的保險費用。其二,實行“現收先付”制,即隔代供養。其三,設置統一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參保者按比例定期領取養老金。該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瑞典和加拿大(見表2)。(三)儲蓄積累型農村養老保險模式。儲蓄積累型農村養老模式也稱強制儲蓄型模式,肇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新加坡,1955年新加坡政府頒布《中央公積金法令》,標志著這一養老保險模式正式確立,此后發展日臻成熟,逐步被智利、阿根廷等拉美國家所采取推廣,作為這些國家實行國有經濟私有化改革的一部分,成為主流的農村養老保險模式之一。[6]在儲蓄積累型農村養老保險模式下,參保人員拿出一定比例的工資作為參保基數投入到個人賬號中,養老金待遇由個人賬戶的積累額決定,參保人有權自行選擇合法的基金管理公司,政府只是作為監管方,對資產配置進行嚴格限制。[7]其中智利模式相較于新加坡模式最大區別在于其基金管理公司的主體是私營的、分散的,學界將其稱為分散的管理模式,這種市場化的選擇模式既取得了制度的經濟外部性,也使基金得到了經濟成長帶來的福利,取得了可觀的投資回報率。相較于國家福利型的國家主導,社會保險型的國家與個人混合參與,儲蓄積累型農村養老模式具有以下特征。其一,該模式主要強調個體責任,采取個人賬戶的模式,國家不進行投保資助,不負擔保險費,僅給予一定的政策性優惠,只承擔最低養老金和基金最低回報率的補貼。其二,該模式私有化和市場化程度較高,參保人員可以自主選擇基金公司進行相關運營管理并進行投資決策,到期領取比例收益,近似一種個人理財方式。其三,政府雖不參與具體運營,但行使嚴格的監管職責,并在其中發揮兜底作用。以下對典型國家新加坡和智利做具體分析(見表3)。資料來源:由筆者根據文獻分析整理。

四、啟示

綜合國外三種養老模式來看,各有千秋,有鮮明的差異性和適用性。其中社會保險型農村養老保險模式保費來源較為多樣,現收現付的方式運行程序方便、快捷,充分發揮了社會組織的決定性作用。國家福利型農村養老保險模式比較強調政府責任,由政府一攬子管理,目前而言是養老待遇最好的模式,但從長遠考慮,對個人而言享受福利的同時或許會加重福利依賴,對政府也會加重財政負擔。儲蓄積累型農村養老保險模式不以國家財政為依托,但養老金保值增值較為困難,也易受通貨膨脹影響。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如何揚長避短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保障模式可做以下幾個方面的探討。(一)注重政府引導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中的基礎作用。國外養老保險模式中,政府從法律制定到組織運行都實行全權管理,并包攬了組織運行、2020年第3期總第27期資金支持、監督管理。我國也應從服務型政府建設的要求出發,積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切實關心農村居民的養老保險問題,針對農村養老保險的迫切性、復雜性,應分步推進、漸進實施改革。首先,從源頭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創新發展養老保險模式。其次,加強監督管理力度,引入專業化人才。當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實行的是屬地管理原則,各地區的農村社區基本都是由村委會的財務管理人員兼職負責管理當地居民養老保險費的繳納等事宜,缺乏專業管理和引導,今后應注重農村地區社會保障方面的人才補充,從而更好地提升政策實施效果。最后,各地政府要應時而變,結合當地在農村居民養老保險方面存在的新問題,不斷改進服務,如關于失地農民的養老問題相關地區應積極應對,從而使“老有所養”真正得到有效保障。(二)強調市場介入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中的關鍵作用。綜觀各國農村養老保險模式的情況,多是以公共養老金為基礎,引導個人參與,并以社會救助為輔,多種形式相輔相成,有效防范養老風險。例如,日本有專門的法律規定允許金融機構和社會企業建立商業性的養老機構,同時養老金也有專業的投資公司進行打理,讓公眾可以享受多樣化的養老福利,使養老市場變得積極活躍,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我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雖明確規定了養老基金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構成,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集體補助較少,多是由政府和個人所負擔,基金管理也是由政府包辦。今后應建立科學有效的基金籌集機制,調動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參與農村養老基金籌集工作的積極性。同時也要努力探索養老基金保值增值的新表3儲蓄積累型農村養老模式典型國家制度分析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制度智利農村養老制度建立時間1955年1980年法律依據《中央公積金法令》(1955)《養老保險法》(1980),1981年制度改革參保對象全體農民自愿參與資金來源完全由個人繳納,采用兩級賬戶管理完全積累,由個人承擔,國家僅提供政策性優惠待遇給付養老公積金占有公積金總額10%,55周歲及以上才能領取達到法定的退休年齡(60周歲)才能領取運營管理個人自主選擇的養老基金管理公司,政府設有專門機構進行監管途徑,如可嘗試性地實現養老金的多元化投資,鼓勵開展養老金入市交易,發揮市場機制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聰,胡元佳,王一濤.人口老齡化對我國衛生費用的影響[J].中國衛生統計,2012(3):430-432.

[2]崔保國,崔揚.小規模,多功能,社區化,家庭型:論中國式養老服務的創新模式[J].中國社會保障,2006(5):28-29.

[3]王勝今,沈詩杰.發達國家典型養老保險模式改革及其啟示[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3):5-9.

[4]魯全.德國:勞資自治的社會養老保險[J].公民與法治,2011(10):48-49.

[5]賈晉文.英國社保體系的困境[J].人才資源開發,2012(2):66-67.

[6]王蘭芳,黃亞蘭.強制儲蓄型養老保險:針對農民工流動性的設計[J].人口與經濟,2010(2):55-59.

[7]董麗光,趙亞華.隨機利率下新農保個人賬戶養老金積累金額精算模型研究[J].民營科技,2016(11):187-188.

作者:劉亞男 張凱 潘紅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