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道德教育比較的啟示
時間:2022-05-13 10:49:42
導語:國外道德教育比較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新加坡、韓國兩國道德教育的相同之處
(一)推行儒家文化,重視儒家倫理道德教育。1965年獨立后,新加坡重視儒家倫理道德教育,注重培養國民的社會準則、道德責任和對共和國的忠誠。各級學校十分注重傳統道德教育,向學生灌輸儒家倫理道德價值觀。如在小學道德教育中開設“好公民”、“生活與成長”等課程,推崇儒家倫理,在《好公民》道德教科書中穿插了100多個有關儒家和東方傳統價值觀的故事,如花木蘭替父從軍、廉頗“負荊請罪”等。中學開設“儒家倫理”課,倡導忠孝綱常,該課程教材《儒家倫理》是世界上第一本有關儒家倫理的德育教材。韓國是亞洲地區后發展型國家德育現代化的典型代表。儒家文化自傳入韓國以來,其在韓國道德教育中就占有重要的指導地位,儒家倫理道德思想是韓國政府進行道德教育的有效素材。儒家倫理思想可以加強道德教育,同時儒家傳統文化又反作用于韓國文化建設,為培養韓國人民強烈的民族意識奠定精神基礎。1968年,韓國政府制定了《國民教育憲章》,強調韓國道德教育的目標和任務,即加強對全體國民的國民精神教育,確定倫理觀念。韓國政府規定學校要開設德育課程,通過開設德育課程培養精忠報國的有文化的韓國人。小學課程中開設“正確生活”、“道德”課程,強調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初中開設“道德”課程,系統講授儒家倫理。高中開設“國民倫理”課程,該課程后被改為“倫理”課,增設傳統道德知識等方面的內容。大學開設“國民倫理”課程,該課程是公共必修課,涵蓋豐富的倫理道德知識。
(二)明確德育目標,著力培養國家意識。新加坡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是富裕社會的“社會病”,如青少年犯罪、吸毒、貪圖享樂、不講公德、心態冷漠等;二是因民族眾多、母語不一和六教并存隱藏的潛在矛盾。對此,新加坡政府意識到,必須“防禍于未然”,必須在使各民族充分了解自身文化傳統及其他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加強培養國民的國家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為了發展經濟,維持社會穩定,推行統一的價值體系,新加坡政府強調社會準則、道德責任、各族和諧和效忠國家的教育,培養人民作為“新加坡人”的意識。李光耀認為:“新加坡人是一個出身、成長或居住在新加坡的人,他愿意維持現在這樣一個多種族的、寬宏大量、樂于助人,向前看的社會,并時刻準備為之獻身。”[1]為培養新一代的“新加坡人”,新加坡政府在學校德育中通過強調新加坡特色來培養國家意識,規定學校每天升旗禮、唱國歌和背誦信約,“我們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種族、言語、宗教,團結一致,建立公正平等的民主社會,并為國家之幸福、繁榮與進步共同努力”[2]。韓國獨立后,韓國政府把培養國家意識、培養民族自信心及民族意識作為道德教育的目標和核心任務。1968年,韓國公布《國民教育憲章》,集中闡述了韓國道德教育的方向和目標,即必須對全體國民進行“國民精神教育”,“培養熱愛國家,并為祖國的發展與繁榮而獻身的真正的韓國人”[3],旨在弘揚國家意識及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競爭力及生存能力。韓國在學校中重視道德教育,從小學到大學各階段都開設道德教育課,學習道德規范和各種規則,培養學生的國民意識、國家意識以及作為韓國人應當承擔的角色和責任。為不斷深化道德教育,韓國先后進行了七次道德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化道德教育內容。
(三)加強道德實踐,建立立體德育網絡。新加坡在道德教育過程中既重視道德教育知識的傳授,又注重能力培養,重視實踐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講究知行統一。通過建立立體德育網絡,加強道德教育實踐,提升道德教育效果。一是將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結合起來,為道德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提升學校道德教育效果。二是將道德教育與生活需要相結合,促使學生加深對道德教育的理解,變被動為主動,增強道德教育實效性。三是將生動的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除在學校開設道德教育課程外,還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并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區服務活動,如配合政府開展禮貌周、孝順周、同心周、國民意識周等活動,強化學校道德教育,培養學生關心他人、為社會服務的意識。韓國政府認為道德教育既要使學生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又要注重對學生的道德實踐教育活動,把道德實踐作為道德教育工作的重點,理論學習必須通過具體的行動和實踐表現出來。學校作為道德教育的主要載體,應堅持課堂教學和全面滲透相結合:第一,將道德課程與其他各科教學相結合。韓國把開設道德教育課程作為學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自建國以來就堅持開設道德課,并根據社會發展需求不斷調整完善教學大綱,同時強調其他課程都應負有相應的道德教育任務,把道德教育工作貫穿于學校的各項工作中。第二,課堂道德教育與課外活動訓練相結合。韓國學校道德教育在堅持系統的課堂道德知識教學的同時,積極開展有益于學生身心發展的各種課外活動。把道德難題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等課外活動訓練引入課堂教學活動中,使許多教學在活動中完成,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道德教育。第三,注重道德教育與社會活動、社會服務相結合。引導學生參與社會活動和社會服務,使學生在形式多樣的社會活動和社會服務中加深對有關道德教育科目的理解。第四,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立體道德教育教育網絡。其宗旨是增強家庭、學校、社會教育機構三者之間的聯系、協調、合作。
二、新加坡、韓國兩國道德教育的不同之處
(一)新加坡的道德教育。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1.兼容性。在新加坡多種族、多語言、多宗教的較為復雜社會文化結構中,不同種族的民眾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新加坡人既處在多元文化交流的“溫泉”中,又處在宗教關系極為敏感的“火藥桶”里。為此,新加坡注重借鑒和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制定“多元種族利益,彼此扶持尊重”的治國政策,以平等、公正、寬容的態度對待各民族利益及宗教信仰,體現其道德教育思想的兼容性。
2.世界性。新加坡聚集了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歐美人等主要人種,運用華語、馬來語、印度語、英語等語種,宗教信仰有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這些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決定了新加坡倫理思想的世界性,其倫理思想一方面涵蓋了世界各主要宗教和各主要種族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以東方傳統的價值觀為核心,吸取現代西方積極的價值觀念,融東西方文明于一體。正如美國匹茲堡大學許卓云教授所言:“新加坡已經是這樣一個國家:她的成功不僅在經濟方面,而且也在她的社會以及人的性格和成就上。四個偉大的傳統在這里和平共處。”[4]
3.法制性。新加坡的道德教育既有讓人感到親切、富有人情味的口號或守則,又有嚴酷的法律規范,二者互相配合,形成合理的獎懲機制。尤其是在制度文明建設方面,政府依法行政,通過制定法律約束人們遵守共同的行為規范,以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二)韓國的道德教育。韓國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背景決定了其道德教育的特色。
1.體系化。韓國教育當局認為,韓國在吸收他國教育經驗的同時始終要以發展國民精神為核心,強化民族復興意識,煥發民族自強精神;加強道德教育,就要促進“國民倫理教育”體系化,即“創辦有國籍的教育”。在學校教育中,學生除學習重建國家需要的科技外,還要系統地學習作為韓國人所必須具備的價值觀念,在心理上完成韓國人的歷史塑造,形成富有大韓民族精神的現代韓國人。
2.專業化。為了切實加強道德教育,使德育課程合法化,韓國政府為每位從事道德教育的教師提供職前訓練和在職訓練,以確保教師崗位專業化。道德教育教師必須參加教育課程的學習,通過考核并持有道德教育方面的資格證才能上崗。在韓國,想要成為一名道德教育課程教師,就必須進入道德教育部培訓學習,必須通過教師職業面試和智力測試。道德教育教師的知識、修養、適應性等貫穿于其教職生活的全過程,并不斷地積累、進修,以逐漸完善。韓國現行教育公務員法規定:教育公務員為了履行其職責,要不斷地努力研修。韓國對從事道德教育的教師有如下要求:一是重視傳統道德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二是使用各種不同的人物、表格以及音頻——視覺媒體來充分反映傳統道德中蘊涵的精髓;三是強調學習傳統道德知識既不保守,也不過時;四是努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與創新能力,使學生能夠將書本的道德教育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生活中,學以致用,增強道德實踐能力;五是使用不同的教學技術以使學生能夠理解道德的真實涵義。
3.政治化。韓國政府獨立后,為鞏固政權,其在學校課程及教材中施以政權的影響,灌輸帶有政治傾向的道德教育內容,實施強制性政治教育。在七次道德教育課程改革中,每次都反映了政府民族復興的意識,都圍繞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宣揚資本主義民主的目的進行,政府發揮了主導和決定性作用。韓國第十四任總統金泳三在就任時提出:“要重新找到我們社會應有的權威,我們的自由應當是為集體的自由……不是在公園里折花的自由,而是栽花的自由,要重新樹立被踐踏的道德。就此而言,今天的教育應當同為未來而準備的科學技術教育一起成為培養真正的人、民主的市民的人間教育,這是新教育。”[5]可見,韓國道德教育具有明顯的政治化特點。
三、當前我國道德教育的不足
目前,我國道德教育仍存在諸多不足:一是道德教育內容與現實結合不緊密。當前我國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觀教育、政治觀教育、人生觀教育、道德觀教育、民主與法制觀教育五個方面,這些內容過多地關注人的理想性需要而忽視現實需要,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現實生活中人們面臨的尷尬、壓力、驚慌和遇到的困惑,很大程度上違背了教育影響必須通過受教育者內在積極性而發生作用的規律。道德教育內容不僅應有世界觀教育、政治觀教育、人生觀教育、道德觀教育、民主與法制觀教育,而且更要與當下人們的思想實際相結合。二是道德教育資源開發的片面性。中華民族在文明發展進程中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道德價值體系,在很大程度上維系著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社會穩定,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人們總是喜歡用一種至善至美、純而又純、無法企及的“圣人道德”去教育年輕一代,造成了我國道德教育發展的片面性。人們在強調道德教育內容先進性的原則下,人為地將道德教育目標拔高,使道德教育的宗旨缺乏必要的內容依托,導致現實生活中一些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三是道德教育方法的單一化。道德教育方法單一化主要表現為教師在講授道德教育內容時多數采取灌輸式、注入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往往是自上而下、自外而內的,該方法可以將社會中長期形成并得到社會認可的道德規范傳授給學生,有助于社會道德發展的繼承性和連續性,但是,灌輸式、注入式的單一德育方法往往因其枯燥性而影響道德教育的效果,杜威說:“任何主張將(道德)知識灌注在一無所有的心靈上的各種教育方法,都應該被揚棄。”[6]
四、新加坡、韓國道德教育對我國道德教育的啟示
(一)正確處理東西方文化,吸取儒家文化之精華,不斷充實完善道德教育的內容。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時代,我國道德教育面臨著東西方文化融合與碰撞的沖擊。在多元化文化的不斷融合與碰撞中加強道德教育,既要不失中華民族儒家文化之優秀傳統,吸取儒家文化之精華,又要注重對東西方德育經驗的綜合利用,將他民族的優秀文化為我所用,在借鑒和吸取國外德育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結合當今時展的新特點、新變化,開發、整合、優化道德教育資源,與時俱進,大膽創新,不斷充實完善新的道德教育內容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此外,科學規劃不同年齡學生及其各學習階段道德教育目標,創新道德教育內容,更新道德教育方式,加速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現代化進程。
(二)強化國家意識教育,豐富道德教育內容。中華民族要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應該強化國家意識教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民族精神,把道德教育融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不斷豐富道德教育內容。一是加強國家意識教育,培養學生的大局意識和以國家為榮的情感。在實踐中培養學生處事的行為技巧,使其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學會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有效的學校道德教育,不僅要給學生傳授國家有關的法律、政治制度等,重要的是應教育學生懂得如何將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實際當中。二是加強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教育,弘揚中國精神。愛國主義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國家振興、民族興旺和民族凝聚力增強的不竭動力。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求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道德教育的實踐過程中,既要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又要繼承傳統之精華,學習和吸收一切先進經驗,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和影響力。
(三)實現道德教育途徑多樣化。道德教育只有從其任務和公民成長的實際需要出發,選擇多種有效的途徑,綜合運用,相互促進,才能更好地實現其目標。一是推動社會道德實踐教育。馬克思指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7]社會實踐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環節,良好的社會環境不僅為青少年的道德實踐提供廣闊的天地,而且對培育青少年道德發揮推動作用。二是注重道德教育的全方位滲透,將道德教育滲透到社會生活各方面及學校的各科教學中,運用科學的方法將道德教育的內容與各科知識融合起來。三是灌輸與啟發相結合,教學方法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整合道德教育的顯性與隱性教育,增強道德教育效果。在此所說的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是圍繞同一目的所采取的不同的公民道德教育方法。前者為人們直接接受,后者為人們間接接受。二者相互作用,可以收到互補效果。顯性教育作為道德教育的主體方式,其充分利用各種手段或公共場所,直接、系統地影響公民的有形的道德教育活動。隱性教育是運用多種喜聞樂見的手段,寓教于建設成就、寓教于樂、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道德教育貫穿于其中,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8]。
作者:章燕工作單位:廣西藝術學院
- 上一篇:職校學生職業道德對策研究
- 下一篇:商管辦防止利益沖突工作匯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