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人保護制度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22 02:40:00
導語:信貸人保護制度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債的保全,是指法律為防止因債務人財產不當減少而給債權人的債權帶來危害,允許債權人代債務人之位向第三人行使債務人的權利,或者請求法院撤銷債務人與第三人的法律行為的法律制度”[①],具體來講,債的保全制度包括債權人代位權和債權人撤銷權兩個方面。債權人的代位權著眼于債務人的消極行為,當債務人有權利而怠于行使,以致影響到債權人債權的實現時,法律允許債權人代債務人之位,以自己的名義向第三人主張債務人怠于主張的權利。[②]債權人撤銷權則是著眼于債務人的積極行為,當債務人不履行他的債務卻積極減少其責任財產從而損害債權人債權的實現時,法律允許債權人請求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我國合同法第73條規定了代位權、第74、75條規定了撤銷權制度。
(一)代位權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11條規定,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1)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合法;(2)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3)債務人的債權已到期;(4)債務人的債權不是專屬于債務人自身的債權。可代位行使的權利必須是非專屬于債務人自身的權利,以下四項權利為專屬于債務人自身的權利,不得由債權人代位行使:(1)非財產性權利。例如,監護權、婚姻撤銷權、離婚撤銷權、離婚請求權、非婚生子女的認領權及否認權、婚子女的否認權等。這些權利的行使雖然間接地會對債務人的責任財產產生影響,然而此等權利的行使與否全憑權利人本人的意志,他人不得代位行使。(2)主要為保護權利人無形利益的財產權。例如,繼承或遺贈的承認或拋棄的權利,撫養請求權、因生命、健康、名譽、自由等受到侵害而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等,這些權利雖為財產利益而產生的權利,但其行使與否以及行使的范圍,即如何使之具體化,應依權利人的主觀判斷而定,他人自不得代位行使。[③](3)不得讓與的權利。主要是指那些基于個人信任關系而發生的債權或者以特定身份關系為基礎的債權,不作為債權等。這些權利的成立與存續,與權利人人身具有密切聯系,因而不得由他人代位行使。(4)不得扣押的權利。例如,養老金、救濟金、撫恤金等。
(二)撤銷權
債務人的哪些行為可以由債權人申請撤銷呢?就此,《合同法》第74條區分有償行為與無償行為:對于無償行為,以放棄到期債權或無償轉讓財產為典型,僅要求具備客觀要件(對債權人造成損害)就可以發生撤銷權;對于有償行為,以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為典型,除要求具備客觀要件外,還要求具備相應的主觀要件,才可以發生撤銷權。這種區分考慮到了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平衡和交易安全的保護,因此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此卻將債權人可以撤銷的債務人的行為限定為了三類:一是放棄到期債權,二是無償轉讓財產,三是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按債權人撤銷權制度的立法目的予以衡量,該規定過于狹窄。債權人撤銷權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使債務人的責任財產維持在適當的狀態,以保障債權人的債權到期能得以實現。據此可以推斷:只要債務人的行為減少了責任財產,并害及債權人的債權,都應成為撤銷權行使的對象。因此,必須參照其他國家的立法例,對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加以補充。
二、信貸人保護制度之二——履行抗辯權制度
(一)同時履行抗辯權
同時履行抗辯權是指雙務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在對方當事人未為對待給付以前,可以拒絕履行自己債務的權利。我國合同法第66條規定的是典型的同時履行抗辯,即雙方債務沒有先后順序,應當同時履行。合同法第67條規定的是雙方有先后履行順序,先履行一方沒有履行時,后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因此被稱為先履行抗辯,在適用上可類推同時履行抗辯權制度,因此也可以叫做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擴張。同時履行抗辯權的法律根據在于雙務合同履行上的牽連性,即雙務合同成立后,當事人各基于合同負履行義務,一方負擔的義務以他方負擔的義務為前提,如果一方不履行自己的義務,對方的權利不能實現,其義務的履行也要受到影響。它所賴于產生的法律基礎是誠實信用,體現“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觀念,旨在維持雙方的利益平衡,當事人如果未履行自己的債務而僅請求他人提供履行,這就是不符合誠信原則的。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非自然人的借款合同雙方當事人就借款合同主要條款達成合意,合同即告成立,并不以借款的交付為要件,所以,這個借款合同是諾成合同,貸款人提供貸款為其義務,因此這個合同也構成雙務合同。在合同成立以后,貸款人負有按照約定期限、金額向借款人提供貸款的義務,但銀行作為貸款人在提供貸款時往往有一些前提條件,這些前提條件不滿足,銀行可以拒絕提供貸款。所以,銀行根據借款合同,有權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此處更準確地說應是先履行抗辯權)。
(二)不安抗辯權
不安抗辯權是大陸法系的一項傳統制度,它的含義是,如果先為給付的義務人對于自己對待給付請求權的實現,發現可引起不安的情形,則有權拒絕自己的給付,雖然因此而遲延履行,也不負遲延責任。我國合同法第68、69條規定了不安抗辯權制度。其中第68條規定為:“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1)經營狀況嚴重惡化;(2)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3)喪失商業信譽;(4)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如果貸款協議項下所有款項一次性全部提款完畢,則貸款發生后,剩下的全部內容就是貸款人行使權利和借款人履行義務。這時候,銀行義務已履行完畢,不存在中止的問題,因此也無所謂不安抗辯權。但如果是多次提款,則在第一次提款和最后一次提款之間,如果貸款人發現借款人有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情形,就可以行使不安抗辯權,中止自己的放款。
三、信貸人保護制度之三——違約責任制度
違約責任是合同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時,依法產生的法律責任?,F代法律的違約責任基本上是一種財產責任,具有補償性和同質救濟性,它允許當事人在法律范圍內自由約定,因而成為債權人在無法得到債務人履行時常用的救濟手段。我國合同法適應國際趨勢,將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確定為嚴格責任原則,在債務人無過錯的場合,只要其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仍須承擔違約責任。我國合同法上的違約責任方式有強制履行、賠償損失和違約金。因此,貸款人在借款人違約之后,既可以通過法院直接強制借款人給付金錢或給付不足部分的金錢,也可以要求借款人賠償因不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約定而給貸款人造成的損失,或者在事先存在違約金條款時,要求借款人支付約定的違約金。在三者能否并存的關系上,我國合同法將賠償損失分為“填補賠償”與“遲延賠償”,填補賠償具有替代實際履行的功能,因此同強制履行不能并存,而遲延賠償意在使債權人免受因遲延而實際遭受的損失,并不具有替代實際履行的功能,因此在保護債權人上,可以同強制履行并存。而我國合同法上的違約金為賠償性違約金,相當于履行的替代,在請求這種違約金后便不能再請求賠償損失。但它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同強制履行并存。
參考文獻
1.王澤鑒:《民法總則》(增訂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德]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債法總論》,杜景林,盧甚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劉得寬:《民法著問題與新展望》,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崔建遠,韓世遠:《債權保障法律制度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5.王霞:《論公司法上債權人保護制度》,載于《河北法學》2004年第6期。
6.項秉忠:《關于借款合同的三個問題研究》,《法制與經濟》,2005年第4期。
7.王暉,秦法果:《代位權若干問題探討》,《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第3期。
--------------------------------------------------------------------------------
[①]崔建遠:《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頁。
[②]崔建遠,韓世遠:《債權保障法律制度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頁
[③]王暉,秦法果:《代位權若干問題探討》,《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3期。
摘要:我國現行合同法中規定了一系列的旨在保護債權人的制度,一方面,這些制度是保護銀行債權的基礎,對預防、消除銀行不良貸款具有重要意義,須予以足夠的重視。但另一方面,同歐美等先進國家比較起來,我國現行合同法制度又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缺陷。因此,借鑒其他國家的合同法制度,以完善我國保護債權人的法律制度,也顯得很有必要。
關鍵詞:合同法;撤銷權;信貸人
- 上一篇:網絡安全策略分析論文
- 下一篇:會計人員素質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