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腹部術后康復論文

時間:2022-08-20 05:30:00

導語:全麻腹部術后康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麻腹部術后康復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全麻腹部術后早期半臥位和康復的關系。方法:隨機將80例全麻腹部手術患者分為二組,術后早期分別采取半臥位和平臥位,對術后各項康復指標進行監測和對照。結果:早期半臥位對全麻腹部手術后患者在呼吸、循環、引流、舒適度等方面有明顯的作用。結論:早期半臥位能全面提高全麻腹部術后的康復質量。

關鍵詞:全麻腹部手術早期半臥位康復

Therelationbetweensemi-positioninearlystageandrecoveryafterabdominaloperationundergeneralanesthesiaZhengwenyaWangjian.DepartmentofGeneralSurgery,RenjiHospitalAffiliatedtoShanghaiSecondMedicalUniversity,Shanghai200001

Abstract:Purpose:Tostudytherelationbetweensemi-positioninearlystageandrecoveryafterabdominaloperationundergeneralanesthesia.Methods:Therewereeightyconsecutivepatientsinthisstudywhoreceivedabdominaloperationsundergeneralanesthesia.Theywereclassifiedintotwogroupsinrandom,whowereinsemi-positionorinsupinerespectivelyandwereobservedthroughthemonitoringandcomparisonofsomepost-operativerecoveryparameters.Results:Semi-positioninearlystagehaspositiveeffectonthepatients''''respiration,circulation,drainageandcomfortetcafterabdominaloperationundergeneralanesthesia.Conclusion:Semi-positioninearlystagecanimprovethequalityofrecoveryafterabdominaloperationundergeneralanesthesiainsomeaspects.

Keywords:AbdominaloperationsundergeneralanesthesiaSemi-positioninearlystageRecovery

隨著全身麻醉技術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腹部手術,對術后的康復質量問題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近年來,我院普外科經過臨床實踐觀察,改變了以往全麻腹部術后常規去枕平臥六小時的方法,采取早期半臥位,使術后患者的康復質量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同時,進一步證實了早期半臥位對全麻腹部術后患者在呼吸、循環、引流、舒適度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下面將我們的研究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1999.9至2000.5全麻腹部手術患者80例,術前都無嚴重的心、肺等臟器疾病,年齡25—70歲,平均年齡56.7歲;男性32例,女性48例。其中膽道手術32例,胃手術26例,結直腸手術17例,門高壓手術3例,胰腺手術2例。

1.2.方法:隨機將80例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二組在年齡、性別、手術方式上比較沒有差異性。實驗組在患者手術回到病房后,在生命體征正常,呼之能應的情況下即給予半臥位,將床頭逐步搖高到20-450間。對照組給予去枕平臥六小時后采取半臥位。

1.2.1.呼吸循環功能指標測定:二組患者分別在術前和術后六小時測定動脈血氣分析、氧飽和度、血壓(BP)、以及用MicroMedicalLid.US儀測定肺功能指標。在術前各項指標正常的情況下,分別收集術后其中的動脈血二氧花碳分壓(PaCO2)、氧飽和度(SaO2)、肺活量(VC)值,肺活量用實測值占預計正常值的百分比(A/P)來表示。分別統計出在PaCO2>45mmHg、SaO2<96%、A/P<60%、BP不正常時,二組的例數,用四格表法加以對照分析,見表1。

1.2.2.引流情況評定:在術后六小時和術后24小時,分別記錄腹腔引流量,計算出六小時引流量所占24小時引流量的百分比(%),用此值來反映術后六小時引流的暢通度,統計出<50%的二組例數加以比較。同時,在術后24小時,測定患者的體溫(T),統計出T>380C時的例數,加以比較。

1.2.3.舒適度評定:術后六小時聽取患者的主訴反應,用癥狀自評量表[1](見表2)評定患者的煩躁、頭痛、頭暈、腹痛、腰酸、嘔吐情況,將二組數據用2×5列聯表檢驗處理,見表3。

表1二組各項指標發生率比較

表2癥狀自評量表5級評分制

表3二組癥狀程度對照

2.結果

從表1、表3發現,二組在PaCO2、SaO2、VC、腹腔引流、煩躁、腰酸方面比較存在明顯差異性,說明實驗組對呼吸功能、舒適度的恢復有明顯的作用,也有利于腹腔的引流。其它方面比較沒有明顯差異性,說明實驗組不會引起其它的副作用,如引起血壓異常、嘔吐反應等。因此,早期半臥位能全面提高全麻腹部手術后的康復質量。

3.討論

術后采取半臥位的優越性早已為大家所肯定,但對全麻腹部術后早期采取半臥位似乎還沒有達到共識。主要認為早期半臥位對呼吸、循環等方面會造成不安全、不穩定因素。通過以上的臨床科研論證,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克服傳統論點帶來的約束。

3.1.早期半臥位能促進呼吸循環功能的復蘇。由于術后早期受全麻吸入藥物的殘余作用,呼吸中樞仍有一定的抑制,使通氣功能減弱,潮氣量降低。同時,肺容量降低也是術后早期肺功能障礙的常見原因,特別是腹部大手術后,因手術刺激、腹脹、術后疼痛、腹帶過緊或過度肥

胖等因素,使胸腹順應性降低,膈肌運動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脹,導致通氣功能不足和低氧血癥,此種術后早期肺容量降低的病癥亦稱為“術后肺容量綜合癥”,[2]且越在術后近期,低肺容量表現越明顯。因此,如果術后繼續給予平臥位,呼吸功能將不能得到盡快復蘇,因為仰臥位可導致潮氣量減少9.2%,[3]從表1可見,平臥位組較半臥位組在VC、PaCO2、SaO2存在明顯不足,故在全麻術后早期,盡快采取半臥位,讓患者取頭高位,可使胸肺順應性降低7%,肺活量增加10-15%,[4]下部胸廓和膈肌活動度增大,膈肌下移后使肺底部肺臟擴張較好,從而氣體交換面積增大,有利于通氣。還可增加回心血量和心輸出量,促進全身循環,提高血氧含量,改善全身缺氧情況。同時半臥位能減輕腹部切口張力,減輕疼痛,以改善呼吸。另外,正常人在氣管導管拔除后2-8小時內,胃內容物返流和誤吸發生率甚高[5],如果采取半臥位,保持胃腸減壓引流通暢,就能避免胃內容物經胃、食道括約肌進到咽喉部而引起返流誤吸。傳統理論認為,術后平臥可預防舌根后墜引起的呼吸道梗阻,但從臨床觀察發現,經過術后復蘇室的恢復,一般患者回到病房后,神志清醒,呼吸道通暢,保護性吞咽及咳嗽反射恢復,因此,術后早期半臥位沒有一例發生舌根后墜、呼吸道梗阻現象。

3.2.早期半臥位有利于引流,以降低機體的炎癥反應。從表2看,半臥位組在六小時內的腹腔引流通暢度明顯比平臥位組提高,術后體溫、腹部體征二組比較沒有顯著差異性,可能和術后應用鎮痛泵、機體個體反應差異等因素有關。雖然傳統的臥位方式只強調術后平臥六小時,但這六小時正值機體對術后創傷炎癥反應的高峰期,也是術后腹腔滲血、滲液的高峰期,因此,及時采取半臥位,可使積液集中于腹腔的最低位,通過低位引流管的放置,及時引流到體外,以減少腹膜對積液的吸收,降低術后炎癥反應的時間和程度。同時,也可以預防膈下感染。

3.3.早期半臥位有利于提高術后的舒適度。從表3看,二組在煩躁、腰酸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性,說明早期半臥位更易為患者所接受。因為術中長時間的平臥位,術后再延續同樣的體位,患者會隨著感覺的逐漸恢復而感到全身疲勞和部分肌群酸痛,故患者渴望通過及早改變體位來緩解不適。

3.4.早期采取半臥位的幾點注意點:術后早期半臥位要正確選擇床頭搖高的范圍,一般術后1-2小時,床頭可搖高200±;2-4小時,搖高到300±;4小時后,可搖高到450以上,因為早期患者生命體征不穩定,一過性將床頭搖得過高,可引起血液動力學變化而致生命體征的波動,因此,可采取逐步搖高床頭法,使患者既舒適又安全。在采取半臥位的同時,也可將床腳適當搖高,這樣可以防止患者重心下移而下滑,以穩定半臥體位。同時,應在患者頭頸部下墊一軟枕,可以緩解頸肩部肌肉的緊張度,使之舒適。還可用小的軟枕,輪換襯墊腰背部,間隙性改變支撐點,有利于緩解患者的疲勞,但要注意在短時間內,活動頻率和幅度不能改變過多,因為受麻醉后續作用的抑制,患者的生理調節功能還未恢復到正常水平,不能適應過度的刺激。另外,目前大多手術患者都應用連續的鎮痛泵,患者的應激反應和感覺反應受到一定的抑制,因此,采取半臥位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情況,保持胃腸減壓通暢,防止嘔吐、窒息,有嘔吐傾向的患者,將頭側向一側。對高齡患者及特大手術患者,床邊應備有吸痰器,并善于主動發現患者的不良反應,給予積極處理。

總之,經臨床研究證實,早期半臥位不但克服了傳統平臥位的種種束縛,還促進和提高了全麻腹部術后的康復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吳文源,等,癥狀自評量表.中華精神科雜志,1986,19(5):121-293

2.謝榮主編.麻醉學.第三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657。

3,4.劉俊杰趙俊主編.現代麻醉學.第一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394-395

5.謝榮主編.麻醉學.第三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