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呼喚教育的均衡發展

時間:2022-03-18 02:13:00

導語:時代呼喚教育的均衡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時代呼喚教育的均衡發展

當前,制約教育發展的瓶頸仍是教育均衡發展問題,特別是存在一批規模小效益差的農村完小,這些薄弱學校的存在導致教育發展不均衡,嚴重制約了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阻礙著“全面建設的小康社會”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因此,加大薄弱學校改造力度,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已刻不容緩。

一、薄弱學校的現狀呼喚教育均衡發展

(一)現狀調查:

薄弱學校的現狀如何?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筆者通過對轄區內的一些薄弱學校進行調查,發現薄弱學校普遍存在以下的問題:

1、基礎建設薄弱,辦學條件差。一是校舍陳舊、簡陋,大多數薄弱學校的校舍建于六七十年代,現已破舊不堪,甚至已經出現一定數量的危房。二是教學設備簡陋,一般的只能保證有地方上課,課凳桌大都破舊不堪,而一些相關的教學配套設施,如:音樂室、美術室等,只能出現在孩子的幻想里,有的甚至連起碼的體育器材都不具備,好多學校找不到一架象樣的籃球架、風琴。

2、師資隊伍薄弱,教學水平差。薄弱學校的許多教師出身民辦、代課,在所有公辦教師中至少有一半是民辦和代課教師轉正的,年齡結構較之一般學校偏大。如一所小學僅有的8位公辦女教師中,有3位年齡已經超過50周歲。另外,這些學校中的大部分中老年教師文化程度不高,又因家在農村,節假日常常要為家庭生計奔波,故參與進修培訓、接受再教育的自覺性、積極性不高,造成業務素質和文化素質低下,青年教師也在他們的“熏陶”影響下,進取心普遍不強,難以培養出具有較好教學技能與較高教學水平的名師,嚴重妨礙了教學水平的提高。

3、教學方法陳舊,教學質量差。由于教學設施、設備的落后,加上個別地方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師生對外界的新生事物接觸少,對一些新的觀念理論知識的匱乏,導致觀念陳舊、思想保守知識老化,教學思想未能真正從重傳授轉變到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上來,教學效果普遍較差。同時,由于缺乏專業教師,普遍未能開足開齊課程。

4、生源流失嚴重,社會效益差。一方面,隨著我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同時也由于我國計劃生育的逐步深入,薄弱學校所處的農村小學生數正在逐年減少。另一方面,由于辦學效益低下,學生和學生家長紛紛要求擇校轉學,導致薄弱學校的生源正在逐步流失。

5、學校管理松散,無法形成特色。由于學校規模小,而且學校領導不是缺乏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導致管理行為松散、隨意性大,學校沒有特色、老師沒有專長,學生沒有特長,數校一面,萬馬齊喑。

6、辦學經費短缺,學校艱難度日。大部分學校辦學經費嚴重短缺,連正常的辦公經費都難以維持,更談不上添置教育教學儀器、設備,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了。學校慘淡經營,艱難度日,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制約了教師工作積極性的發揮。

(二)形成原因分析:

縱觀薄弱學校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主要有:

一是過去一段時間內實行分級辦學,導致學校布局不合理。過去中小學布局往往以行政區劃來確定,不論人口多少、人口分布如何,基本上都村村辦小學、鄉鄉辦初中。行政區劃變更或人口變化后,學校布局無法及時得到調整,往往又要新建學校,造成重復投資,學校建設中的財力、物力和教育資源遭到浪費。

二是由于不同鄉鎮之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同一區域教育發展不均衡。過去分級管理以鄉鎮為主的管理體制,縣市區級不能進行教育經費統籌安排,一些經濟落后鄉鎮僅靠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支持教育事業發展的正常投入,反而不斷拉大與經濟發達鄉鎮教育事業的差距。

三是由于領導重視不夠,過度追求政績形象工程。一段時間里,各級政府著重扶持那些所謂的名校,把重點校的建設看成教育政績的累積,看成地方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和廣告效應。而小模小樣的村小卻被領導遺忘,無人問津,致使學校自身也往往會由于多次爭取不到位,心灰意冷進而不思進取,未能挖掘自身潛力來加快硬件建設。

四是由于人事管理體制不健全,導致薄弱學校教師結構不合理。分級管理以鄉為主的基礎教育體制嚴重地割裂了教師隊伍管理過程中幾個環節的有機統一,造成教師隊伍流動不夠合理,薄弱學校根本聘用不到教師,好的師資紛紛外流,教師隊伍結構失衡,外語、音樂、美術、體育、計算機等專業教師嚴重缺乏,影響了師資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二、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現實策略

當前,基礎教育正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而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使同一區域內的少年兒童獲得享受平等教育的均衡條件,一個區域內教育發展不平衡就無法真正實施區域性素質教育。因此,我們要務實創新,開拓進取,加大薄弱學校改革力度,努力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1、切實改變觀念,正確理解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內涵。教育均衡發展既是我國現實教育問題的反映,也是人們對未來教育發展的美好理想。我們只有采取實際行動加快教育發展,為處境不利人群和經濟欠發達鄉鎮的少年兒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使他們受教育的權利與義務得到切實維護和保障,確保社會主義教育的公平、公正,才能真正做到實踐“三個代表”的要求。

2、合理統籌安排,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要調查分析一定區域范圍內存在薄弱學校的實際情況,根據輕重緩急,制訂薄弱學校改造的計劃或實施方案,安排具體時間表,落實改造責任制,使改造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序進行。特別是要結合城區、城鎮、鄉村建設的規劃,早做規劃,早做安排。

3、加快校網撤并,實現教育資源優化配置。要加大力度撤并一些規模小,存在價值不大的學校,將有限的資源集中使用,優化配置,保證教師老、中、青結合,優勢互補。這樣各校的師資短缺、設施落后、辦學規模過小的現象將逐步得到改善。

4、多方籌措資金,改善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一方面,要從縣市區級財政或人民教育基金會中撥款建立薄弱改造專項資金,實行專款專用,在經費中加以保證。另一方面,要建立教育結對扶貧制度,鼓勵資金雄厚的學校、企業、事業單位與薄弱學校聯姻。通過集資、引資、政府投資等方式,增加對薄弱學校的資金投入,為薄弱學校的發展提供一個可靠的物質基礎。

5、深化人事改革,加強薄弱學校師資隊伍建設。一要通過制定相關的政策制度,督促薄弱學校的教師參與進修培訓,多學知識,增長才干,更新觀念,開拓創新。二要實施支教活動,擴大教師的流動面,實行教師輪崗制。三要通過“名師共享”活動,讓有高超教學藝術、全新教育理念的骨干教師到薄弱學校上指導課,幫助薄弱校教師提高教學水平。通過教改教研活動,以公開課、講座等多種形式實現“教改成果共享”、“教育信息共享”,幫助扶持薄弱學校。

6、挖掘內部潛力,構建鮮明的辦學特色。走特色辦學之路,創建特色學校,是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薄弱學校改變落后面貌,獲得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此,薄弱學校要充分分析學校的實際情況,發揮自身的優勢和潛力,在辦學的思想觀念、制度模式上逐步形成自己鮮明的特色,呈現學校的個性。同時,教育督導部門建立健全薄弱學校辦學水平綜合評價體系,幫助落后學校發現不足,尋找差距,明確努力的方向,制定改進措施,限期整改,以實際行動趕超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