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網絡文學探討傳媒文化信念
時間:2022-05-10 02:41:00
導語:結合網絡文學探討傳媒文化信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些年,隨著當代傳媒技術的不斷更新,“幾乎所有觸及了網絡的人都直覺地發現他所觸及的不是技術,而是一種以信息為標志的嶄新的生活方式,并以這種新的方式來看待和處理與外部自然、社會和他人的關系,同時,自己的生活和行為方式也在改變”。因此,在當代傳媒風靡整個社會時,社會關系、結構以及文化的一系列變化必然使得文學更加繁雜開放。互聯網的迅速普及正以一種特有的方式修改著文學的內涵,網絡文學應運而生。應該如何引導網絡文學發展?這個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地關注和研究。
一、“載體創新”后文學的繁榮發展
從文學的創作方式上看,“Web2.0”寫作方式孕育而生了。Web2.0是相對于Web1.0的新一類互聯網應用的統稱,即在“Web”(互聯網)上的創作。Web1.0僅有一個作者,而在Web2.0中,作者始終有兩個,就網絡文學而言,一個自然是網絡,另一個則是不斷與互動溝通的讀者。這種寫作方式雖能激發讀者的參與熱情,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寫作者的創造性。與此同時,網絡寫作特別強調寫作者的寫作速度。為了追逐更多的利潤,月寫十多萬字是網絡的生存底線。網絡“骷髏精靈”說,“干網絡文學這一行,最重要是速度。每個月至少20萬字吧,沒有20萬字上不了排行榜呀。”五年來他已經寫了1000多萬字。在這種模式的操縱下,當前的網絡小說中,超過百萬字的鴻篇巨制比比皆是。并且,為了維系讀者的忠誠度,網絡文學作品必須是連載式的,需要不斷制造情節的間斷點,這也便于網站分割作品內容予以出售。由此看來,文學網站“只是將作者當作了一個簡單的碼字機器”,一味制造光怪陸離的情節刺激讀者的感官,作者往往忙于在情節中填充字數而忘記了自己的寫作初衷。從文學的傳播方式來看,網絡文學產業化現象備受關注。“文學搭載新的媒介進行傳播,勢必會導致媒介化、市場化、商品化和產業化的走向。”商家將網絡文學作品推出文學網站之外,進入書籍、影視、動漫等產業鏈中。目前,相當多的網絡文學作品與主流文化產業捆綁在一起,在出版、影視、動漫等領域進行深度開發,如電視劇《裸婚時代》、《七年之癢》都改編自網絡小說。并且,隨著《宮》、《步步驚心》、《傾世皇妃》為代表的網絡改編劇先后在電視臺熱播,數目眾多的制作公司也更加重視網絡小說版權的收購。另外,其他一些著名網絡小說如《紫川》、《縹緲之旅》、《傭兵天下》、《褻瀆》等在被書商看中簽約出版后,也通過各種方式被改編成了其他多種衍生文化產品,尤其是電子游戲。可見,隨著各種商業因素聯手推動著文學生產與消費的轉型,網絡文學搭載其他媒體而衍生出的各種圖書、影視劇、動漫產品的暢銷與火爆都在表明網絡文學的產業化已成了一種不可忽視的客觀存在并飛速發展著,其規模化的生產與消費的另類“繁榮”,構建了一種新的文化業態和文化景觀。從文學的接受方式上看,“VIP”潮流隨之出現。這里的“VIP”就是網上付費讀書。網上寫作不僅能帶來人氣還能帶來金錢利益。讀者對網絡文學作品的點擊率直接關系到其文學網站與網絡的商業效益。于是,讀者的需求與興趣成為文學活動的最終出發點和歸宿點,這勢必使文學應有的導向作用發生偏移。另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逐漸形成的網絡文學特有的商業化營銷方式。文學網站充分利用現代企業經營的豐富經驗,加強策劃,設立了各種評價指標和檢測手段(如點擊榜、推薦榜、收藏榜、月票榜等),紛紛推出網絡文學征文大賽,打出富有吸引力的廣告,甚至通過組織文學研究權威人士參與評獎、邀請著名作家參與文學網站會議等打造品牌文學網站,提升文學網站的人氣與影響力,提高點擊率,贏得更多利益。在網絡普及的今天,文學這一原本看似高雅的藝術也正逐漸通過網絡變得通俗起來,走入了百姓大眾。全球最大的原創文學網站———“榕樹下”的主編朱維廉說:“網絡文學就是新時代的大眾文學。”盛大文學研究所所長夏烈認為:“網絡再一次打斷了傳統寫作堅固的疆域,讓文學重回到平民的創造力階段。”的確,網絡賦予任何人從事文學創作的權力,并為每個人提供了可以自由寫作的一片天地。殊不知,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作者和文學網站一定會堅守文學這塊凈土,讓網絡成為真正表達大眾心聲的純潔天地嗎?
二、網絡文學繁榮背后的危機
我們不能否認在媒介力量的助推下,文學創作也能像其他商品一樣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利益的回報。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創作者的積極性,而且使文學在經過是否已經“死亡”的爭議后重新繁榮起來,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然而,從網絡文學最近幾年的發展趨勢來看,尤其在網絡文學被納入到產業化的鏈條機制后,掙錢與逐利成為其發展的最大動力。即便觀眾關注度高了,點擊率上去了,作品本身也值錢了,卻因為商業化導致了文學安身立命的價值開始了根本性的位移。我們不得不憂慮,網絡文學是否確如人所說,成為了“技術與文學的聯姻,文學與商業的合謀”?文學網站為了滿足商業利潤而忽視網絡文學的本身價值,為了產生市場效應而放棄網絡文學潛力的開發與挖掘,它注重網絡文學的影響力開發而忽視其文學性因素。更為可怕的是,在媒體的操縱下,當商業生產的邏輯內化為寫作的邏輯時,金錢與寫作捆綁在一起,資本監控作者的寫作狀況,并且迫使作者將自己的寫作猶如商業生產一樣。于是,文學似乎如法蘭克福學派所說,已經“淪落”成為“文化工業”的產品,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個體的精神創造。文學不再僅僅作為一種精神產品,更為重要的是被當作文化資源因素,甚至是一種文化商品被納入符號價值生產中。這種文學喪失了真正的審美趣味,僅僅滿足于感官刺激和虛幻的享受,從而使人們忘記了自己的社會責任。不惟如此,網絡文學在產業化進程中,為了追求點擊率與商業利潤,俯就網民的趣味,成為欲望生產的機器,而遺忘了文學作為詩意棲居之所的初衷。文學審美應有的人文精神內涵被悄然抽空了,變成了專給人提供即時快感的玩樂。正如魯迅在《文藝的大眾化》一文中所說:“若文藝設法俯就,就很容易流為迎合大眾,媚悅大眾。迎合和媚悅,是不會于大眾有益的。”就連投身于網絡寫作的作家格子也說:“現在的網絡文學是一個巨大的產業,但整個行業都處于一種過分低齡化、商業化的奇怪氛圍中,網絡文學只能給讀者提供‘消磨時間’的東西,而不是精神養料。”事實上,從網絡文學誕生伊始,其無深度、平面化、淺顯化等特點就一直為人所詬病,當網絡文學完全淪為文學與商業“聯姻”的產物時,文學以往特有的人文關懷已經蕩然不存,唯獨留下自我的感覺、體驗和想象,厚重感變成了輕薄的平面感。文學不再是文學,只為過度的游戲和娛樂而耗散作品的文學價值,只為市場和媚俗而丟棄自己秉承的文學理念,這是極為可怕的。因為在當今這個社會,文化作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如果被商業所浸染的文化毫不客氣地占據我們這個社會,甚至恣意泛濫,由此造成的深層負面影響難免會日益凸顯,屆時將積重難返。
三、文化傳播者應承擔社會責任,堅守社會文化信念
在這個物欲橫流,奉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時代,我們文化傳播者應該如何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深懷文化良知,為建立一套普遍性的價值規范鼓與呼呢?從當代文化環境看,娛樂是全球化時代大眾文化的共性,但這種娛樂離不開經典文化的歷史積淀與當代再生。因此,傳播文化的媒體工作者需要一種信念,相信人們不僅需要膚淺低俗的娛樂滿足,更需要有傳統經典文化的滋養,并且相信大眾傳媒可以利用堅守的文化文學價值來獲得利益,更為重要的是相信自己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積極力量,相信我們這個民族對這樣的價值的需求是永恒不滅的。首先,什么應該傳承,應該如何傳承,這是我們文化傳播者需要思考的首要問題。這一問題關系到對文化價值的認識和對文化傳導方式的選擇。文學是什么?其價值意義如何?如何通過媒介去傳播?對于這些問題的看法直接影響到我們文化傳播者的選擇,而且最終影響到我們社會文化的未來走向。文學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這是我國古代學者對文學價值的經典表述。文學是“詩意的棲居”,此為西方學者對文學意義的獨到體悟。如今,文學搭載網絡等現代傳媒進行創作、傳播,這為文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然而,無論如何,文學是人學,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是人性根柢開放出來的精神花朵,其稟賦的人文精神不可泯滅。其次,如何在眾聲喧嘩的產業化、媒介化過程中實現文學與商業的接軌、技術與藝術的統一,也是亟待我們文化傳播者考慮的問題。面對技術入侵藝術的領域,本雅明只是深深地感嘆:藝術的“神韻”消失了。馬爾庫塞則在《單向度的人》中指責藝術的大眾化和商業化使之成為壓抑性社會的工具,從而導致人和文化的單向度。
在《反革命和造反》里,他強調藝術既是一種美學形式,又是一種歷史結構,是充滿詩情畫意的美的世界與滲透價值意義的現實世界的統一。因此,文學審美性與批判性的保持應該是文學進入商業社會的基本前提。最后,我們還應思考如何創造出意義深遠的、既能被當代所接受又能有所突破的網絡文學作品。關于這一點,韋勒克在《文學理論》一書中提出“透視主義”的觀點:優秀的藝術作品應該具有在它自己那個時代的和以后歷代的價值,應是“永恒的”和“歷史的”統一。其中,“永恒的”指永久保有某種特質,“歷史的”聚焦于特有的發展過程。毋容置疑,媒介技術的發展使當今社會文化聚焦于消費市場和大眾需求,更多考慮生產成本和經濟效益。文化娛樂成為主流,社會充斥著媚俗的拜金物欲是當前不可忽視的現實問題。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語境下,憑借網絡及其他媒體傳播文學,讓人們領略文學的美,給人們開啟探求文學的窗口,對于媒體工作者及文化傳播者來說,不僅是一種榮耀,更是一種責任。
- 上一篇:電子商務建設暨創業實施方案
- 下一篇:石雕藝術創作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