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相容背景下的循環經濟擴展
時間:2022-10-09 08:26:00
導語:鼓勵相容背景下的循環經濟擴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循環經濟是發展中的人類反思發展模式的思想,能夠克服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帶來的諸如環境污染、資源過度消耗的問題,從而能夠構建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降低經濟發展代價的途徑。將激勵搞對,實現利益相容是推進循環經濟進程中應當把握的原則。
關鍵詞:循環經濟;激勵相容;利益共生
以“資源—產品—廢棄—再生資源”為表現形式的循環經濟,是集約化的增長模式,能夠克服以“資源—產品—廢棄”為表現形式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所導致的諸多問題,比如,資源的過度消耗、環境的污染、垃圾廢棄物的排放等。近些年來,隨著對生態環境的關注,人類逐步意識到要改變以往的增長模式,應該將經濟活動納入到循環經濟模式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紛紛通過制定相關法律來構建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循環型經濟社會,并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經濟增長對環境和資源的破壞。
固然改革開放帶來了中國經濟30年的高速增長,但是為了取得發展我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資源的消耗與環境的破壞,造成了對資源和環境的沉重壓力,激化了人類與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矛盾。正如馬克思所言: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能帶來災難[1]。高代價的經濟增長模式帶來了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逐漸增加,從1995年的355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1363億元[2]257;同時新的污染在舊的污染尚未解決的情況下就迅速增加,如化學工業的快速發展和有機合成材料的生產和廣泛應用中產生的硫酸鹽、硝酸鹽等污染物[2]261。經濟快速增長進程中的生態危機,喚醒了我們的危機與警覺,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要克服人對自然界的破壞性,實現人與自然界的歷史的統一,選擇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無疑是必要的,唯有此才有可能踐行“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3]。
盡管政策制定者和學術研究者都紛紛強調循環經濟模式所能夠帶來的好處,比如能夠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但是不難發現,循環經濟在中國的推進仍然不盡如人意,法律法規規定的生態型經濟行為仍然難以有效落實、監督機制不健全,統一的基本法律《循環經濟法》仍尚未出臺,地方政府繼續熱衷于GDP。循環經濟在中國之所以距離成熟期尚遠,是因為沒有有效地解決激勵相容問題。
一、以激勵相容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
循環經濟作為發展模式的演變,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制度變遷的過程。若要實現因制度變遷所設定的績效,就應當發揮各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增強利益實現的可能性。否則,沖突式的過程會影響績效的可獲得性。途徑與方式的選擇影響到問題的解決,能否實現把激勵搞對是解決諸多問題的關鍵癥結。循環經濟作為時代中的人類對發展模式反思的思想,其推進應當遵循利益激勵相容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夠切實地構建循環型社會。
(一)解決好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循環經濟的推進,是為了降低經濟發展的代價,以低代價謀得高的經濟效益,當然包括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循環經濟模式固然是解決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所帶來的諸多問題的方式,但是其終極目標還是為了發展,環境保護必須能夠較傳統的增長方式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否則就缺乏足夠的動力促使各主體去踐行循環經濟模式。中國長期以來在分權體制下對地方政府的考核標準就是GDP,如果讓地方政府因為實踐循環經濟模式而看不到發展績效的可獲得性,就會讓地方官員仍然選擇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所以,應當改變對地方政府官員的考核機制,走出物質GDP,步入綠色GDP;改變經濟發展的單一經濟增長目標,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多重目標。以協調方式促進利益的相容性,激勵地方政府主動地追求人與自然關系的建設性而非破壞性。
(二)處理好成本與收益的關系
按照新古典經濟學的解釋,要實現利潤最大化,要么是成本既定下的產量最大化,要么是產量既定下的成本最小化。循環經濟模式的選擇不可避免地涉及成本與收益的關系。成本與收益的沖突,能夠阻礙循環經濟的踐行。較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相比,循環經濟模式使企業的成本顯著增加,使得企業在有限的經營周期內減少了利潤空間。如何創造出成本與利益的共生,是推進循環經濟模式的關鍵。特別是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新建企業(增量企業)因為遵循循環經濟的原則而選擇“管端預防”,門檻的抬高無疑增加了經營成本;而原有企業(存量企業)雖然因污染和廢棄物處置的設立而選擇“末端治理”,但是新建企業更高的運行成本,容易造成新舊企業利益分割的不平等,導致在完全利潤導向的機制下,產生逆向選擇,淘汰新企業[4]。這種劣幣驅逐良幣式的競爭顯然是不利于循環經濟模式推進的。因此,必須權衡處理好經營成本和社會成本與收益之間的關系,借助有效的財政制度來實現成本與利益的協調。
(三)協調好微觀、中觀和宏觀主體間的關系
循環經濟的推進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微觀層面的企業采取清潔生產模式,消費者遵循綠色消費模式;中觀層面的中間組織采取社會投資推進循環經濟;宏觀層面的政府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規和完善監管體制。目前雖然我們以戰略性的角度強調了循環經濟模式對于未來發展的意義,但是企業尋找不到循環經濟模式對利潤空間提升的貢獻。不同層面主體的利益無法實現協調,利益的沖突必然成為了循環經濟模式推進的限制因素。因此,實現利益的共生,讓企業、居民、中間組織和政府形成共同的利益鏈條,可以減緩循環經濟模式的限制因素而增加促進因素。這就要求政府在推進循環經濟模式的時候,更加關注企業的即期利益與遠期利益,居民的綠色消費與幸福指數,營造出類似于日本的廣泛參與的循環型社會氛圍。
(四)有效解決不同區域間的合作關系
選擇循環經濟模式能夠以顯著的正外部性影響到不同的區域。選擇循環經濟模式的地區固然享受到了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益處,但是該地區不得不付出更高的選擇成本。而循環型社會的益處也能夠被其他區域所享受到,利益和成本的不均衡性有可能影響到區域間的合作。所以,應該從制度設計方面權衡處理好跨地區的生態補償機制,盡管循環經濟說到底是發展問題,但更重要的是發展的公平性問題。不能因為發展的可持續性就剝奪了發展的平等性,目前看來,生態補償機制是不錯的選擇。特別是,在涉及與發達國家就循環經濟問題談判的時候,必須從全球性發展的義務承擔角度,促使發達國家承擔起節能減排的義務,有針對性地設計好排污權交易制度。權利與義務的對等才能促使不同區域甚至不同國家間的合作,進而推進循環經濟的實施。
二、結束語
人類能夠做的并非是應當做的[5]。人類應當從構建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入手,客觀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尋求實踐過程中的人化自然,正確理解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將社會本身視為自然界的一部分。畢竟“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也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復活”[6]。循環經濟模式就是構建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有效途徑。把激勵搞對,實現利益相容就是推進循環經濟應當把握的原則。
- 上一篇:市年度發展情況與全年工作計劃
- 下一篇:構建計劃市場經濟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