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城市生態構建論文
時間:2022-03-31 10:31:00
導語:循環經濟城市生態構建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的城市,已經歷了從“自然本體論”向“人類本體論”城市的轉變。在“人類本體論”思想主宰下,人們只關注社會經濟指標,而將生態指標排除在視野之外,也就是說生態環境因素迷失在城市發展進程之外。與傳統城市相比,生態城市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和諧性。生態城市的和諧性,不僅體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更是體現人與人關系的和諧。
一、生態缺失是傳統城市不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根源
(一)城市的加速發展產生了生態環境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發展速度加快。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8.5%提高到2004年的41%。據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將提高到50%左右(國際經驗30%至70%為加速城市化時期)。這標志著我國已進入以聚集為主要趨勢的城市化加速發展時期。
城市的加速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效益的提升:城市經濟對我國GDP的貢獻率已超過70%,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新增加的城市人口大約為1500萬,促進了城市非農就業崗位增加;城市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演變,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城市功能逐步健全和優化;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生存環境得到改善;城市文明不斷滲透傳播,推動了城鄉協調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進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
城市的加速發展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負效應。據聯合國環境署統計,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人口消費全球75%的自然資源,并產生全球75%的垃圾。
傳統城市的生態環境負效應主要表現為:一是空氣污染。城市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和居民生活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和煙塵,籠罩在城市上空,給城市環境和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危害,也是造成城市熱島效應的主要原因之一。2004年全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在監測的342個城市中,只有132個城市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僅占38.6%;空氣質量為三級的城市有141個,占41.2%;而劣于三級的城市達69個,占20.2%。二是固體廢棄物污染。我國城市垃圾年清運量約1.49億噸,并且還在以每年8~10%的速度增加,無害化處理卻不到20%;工業固體廢棄物每年大約產生6億噸,其中,危險廢棄物占5~6%,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不到46%,2/3的城市處于垃圾包圍圈之中。三是水環境污染。全國城市污水排放量大約為414×108m3/a,城市污水處理率和二級處理率分別僅達30%和15%,污水回用率則更低。由于大量工業和城市生活水未經有效處理直接排入江河造成90%左右城市河段受到嚴重污染。四是資源短缺加劇。我國約有42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14座嚴重缺水,全國城市日缺水量達1600萬立方米,年缺水量60億立方米。能源供需每年都有缺口并呈擴大的趨勢,以天津為例,2004年可供全市消費的能源量年末庫存量為-348.03萬噸標準煤,缺口比2000年增加了115.66萬噸,年均增長10.63%。五是資源利用效率較低。2004年,我國的GDP只占全世界的4%,但消耗的原煤占世界的38%,鋼材占27.4%,氧化鋁占21.4%,水泥占45.8%。按現行匯率計算,我國資源生產率只相當于美國的1/10,日本的1/20,德國的1/6,能源利用率為33%,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為55%,礦產資源總回收率為30%,分別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0個、25個、20個百分點。每輛汽車年油耗為2.3噸,比美國高27.8%,比歐盟高53.3%,比日本高109.1%。單位GD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是經濟合作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的8倍左右。資源的回收利用率也較低。在發達國家,廢鋼鐵、廢銅、廢橡膠的回收利用率都達到了90%,而我國廢鋼鐵回收利用率僅為45%、廢銅回收利用率為30%,廢橡膠的回收利用率為40%。
上述種種生態環境負效應使得城市可持續發展受到嚴峻挑戰。
(二)生態缺失是傳統城市不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根源
從人與自然的關系看,城市發展有三個階段:一是“自然本體論”城市。這種城市是人類社會發展早期形成的,在自然因素完全決定和支配人類定居區域演變的特定情況下的城市表現形態,反映了人類社會生產水平在自然面前處于劣勢時體現的順應自然的城市發展思想。二是“人類本體論”城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的因素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以人類為中心的城市發展思想興盛一時,對城市的存在和演化產生了重大影響。三是“生態本體論”城市。即人、生物和非生物環境和諧、均衡的城市生態系統,這才會帶來城市的持續興旺和繁榮,即所謂生態型城市。
人們不僅忽略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存在,僅僅把自然生態系統看作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外部環境,看作是人類任意索取資源和排放廢棄物的場所,是人類征服和改造的對象;而且還忽略了城市這個人工系統自身也應該具備像自然生態系統那樣的自我平衡機制。我們把城市發展中這種缺少對生態因素關注的現象,稱為生態缺失。城市發展理論和指導思想上的生態缺失,導致了城市系統的生態缺失,使得城市成為經濟上的明星,生態上的黑洞。城市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矛盾的加劇等種種生態環境負效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自城市發展理論和城市系統的生態缺失,源自不適當的城市發展模式和經濟發展模式。因此,生態缺失成為我國傳統城市不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根源。
二、生態回歸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生態回歸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是一個人工系統。它作為人們改造自然最徹底的一種人居環境,是人類在不同歷史階段,改造自然的價值觀和意志的真實體現。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不斷升華,對城市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和制約瓶頸的逐漸認知,生態因素漸漸走入人們的視野。人們開始意識到,城市發展不僅要關注經濟社會因素,也要關注生態因素。只有三者的全面協調發展才會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應包括城市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它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集中體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解決的問題是:使城市生態系統的調節機能能維護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在保證城市和城市體系經濟效率及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使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的消費和污染最小化。人與自然的協調和諧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因此,實現生態回歸,實現“人類本體論”城市向“生態本體論”城市的轉變,是逆轉城市發展中的生態環境負效應的必然選擇,也是傳統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發展中的生態回歸,就是要使城市系統能夠具備生態調節機能,能夠維護城市系統與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在保證經濟效率及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使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的消費和污染最小化,實現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協調,實現生態規律與經濟規律的統一。
城市發展中的生態回歸,實質上是一場生態環境革命。它是以人與生態環境相互協調為宗旨,以城市發展中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高度和諧為目標,調整城市產業結構與工業布局為手段,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與治理,改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提升城市功能和價值,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人類的創造力、生產力,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高,技術和自然達到充分融合,城市穩定、協調和永續發展的環境復合工程。
城市發展中的生態回歸,就是要徹底改變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中單純的“環衛”、“環保”和“污染治理”等傳統觀念,打破“生態環境建設就是投資”、“要工業就不能要環境”、“先污染后治理”等的傳統認識,建立全新的生態環境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新理論、新思路和新模式。把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以生態環境革命整合城市發展諸要素,提升城市價值,以城市增值盤活資產存量,從而高效聚集城市財富,并以城市豐厚的經濟實力投入環境和城市綜合建設的良性增長循環中。
(二)生態回歸所追求的城市發展目標是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英文為ecopolis或ecocity或ecoville或ecologicalcity,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BA)”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前蘇聯生態學家O·Yanitsky(1987)認為生態城市是一種理想城模式,其中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人為創造力和生產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美國生態學家RichardRegister(1987)則認為生態城市即生態健全的城市,是低污、節能、緊湊、充滿活力并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聚居地。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1999)在《自然生態化:為人類和地球徹底改造城市》中指出:無論是工業化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必須將規劃本國城市放在長期協調發展的地位,而其大方向只能選擇走生態化的道路。城市生態化也就是“生態城市”,簡單地說就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居住區形式;是一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保護三者保持高度和諧,技術和自然達到充分融合,社會生態化、經濟生態化、城鄉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從而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類(生態城市系統模型)的創造力、生產力,并促使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穩定、協調與永續發展的自然和人工環境復合系統。
由以上論述我們可以概括出生態城市包含的主要內容是:社會生態化、經濟生態化和自然生態化,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化。自然生態化是基礎,經濟生態化是條件,社會生態化是目的,復合生態化是前提。從涉及領域來看,生態城市是一個以人的行為為主導、以自然環境系統為依托、以資源和能源流動為命脈、以社會體制為經絡的“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系統,是社會、經濟和環境的統一體。從城市生態環境方面來看,生態城市的自然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護,具有良好的環境質量和充足的環境容量,空間結構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生態建筑廣泛應用,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融合。從城市經濟方面來看,生態城市既要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更要保證增長的質量,形成良性循環,實現城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從社會方面來看,人們的價值取向已不再是單純追求經濟利益,而是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為目的。科技、教育、道德、法律等都將“生態化”。
要營造滿足人們自身需求、文化氣息濃郁、富有生機和活力的城市居住地。二是整體性。生態城市不是單以追求環境優美或自身的經濟繁榮,而是兼顧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的整體效益,在整體協調的新秩序下尋求發展。生態城市建設不僅重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更要堅持以人為本,關注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三是持續性。生態城市是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的,兼顧不同時間、空間,合理配置資源,公平地滿足現代與后代在發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以“掠奪”的方式促進城市短時的“繁榮”,保證城市發展的健康、持續和協調。四是高效性。與傳統城市“高能耗”、“非循環”相比,生態城市的運行機制是提高一切資源的利用效率,物盡其用,地盡其利、人盡其才,物質、能量得到多層次分級利用,廢棄物循環再生,各行業、各部門之間共生協調。五是區域性。生態城市建設的核心是城市,但是生態系統具有開放性,因此生態城市的建設必須考慮城鄉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必須建立在城鄉的區域平衡基礎上,并表現為明顯的區域特征。
21世紀是城市的世紀和生態文明時代。面對城市化、人口、環境資源的巨大壓力和嚴峻的挑戰,未來城市發展也必將體現生態文明這一時代特征,只能走城市生態化發展道路。建設生態城市是生態回歸所追求的城市發展目標,是城市發展變革的系統工程,也是走出“人類困境”,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實現城市生態回歸的最佳途徑是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將經濟與社會、生態系統聯結起來的全新的經濟范疇。它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是回歸人類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物質循環運動的本質屬性,運用生態學規律改造傳統經濟系統的線型物質流動模式,以物質的高效利用和充分循環利用為核心,以“3R”即“減量化(Reduce)、再循環(Recycle)、再利用(Reuse)”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重新構造經濟系統,實現“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物質和能量梯次、閉環流動型經濟。
1.循環經濟是實現城市生態回歸的切入點
實現城市生態回歸,建設生態城市,首先必須選準切入點。在自然生態化、經濟生態化和社會生態化的平衡發展與良性循環這個生態城市建設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則中,經濟生態化是前提,沒有經濟的生態化,就不可能有城市的生態化。因此,實現城市的生態回歸、建設生態城市必須以經濟生態化為切入點,從“改變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入手。循環經濟正是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生態回歸,它突破了傳統經濟對建設生態城市的最大壁壘。
城市化是以工業化為基礎的,傳統城市資源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與工業化運動以來以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為特征的傳統線性經濟模式密切相關,與傳統的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的非循環性密切相關,這種非循環性是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致命缺陷。而且目前末端控制和治理,沒有從“生態—經濟—社會”巨系統的整體著眼,不能從根本上遏制環境惡化危機。因此,實現城市生態回歸,建設生態城市,就必須對傳統的人類社會經濟體系進行創新,而循環經濟代表了這種創新方向,是對傳統線性經濟的革命。
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善待地球的發展觀和價值觀。它與傳統經濟的根本區別在于,后者內部是一些相互不發生關系的線性物質流的疊加,由此造成出入系統的物質流遠遠大于內部相互交流的物質流,形成“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經濟特征;而前者則要求通過“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在系統內部以互聯的方式進行物質交換,使進入系統的所有的物質和能源都在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達到“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結果。一個理想的循環經濟系統通常包括四類主要行為者:資源開采者、處理者(制造商)、消費者和廢物處理者。由于存在反饋式、網絡狀的相互聯系,系統內不同行為者之間的物質流遠遠大于出入系統的物質流。循環經濟可以為優化城市經濟系統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提供整體性的思路,為傳統城市經濟轉向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經濟提供戰略性的理論范式,從而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資源環境與城市發展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
2.循環經濟能夠體現城市生態回歸的核心思想
實現城市生態回歸、建設生態城市就是要用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理論來規劃、設計和建設城市,解決城市建設和發展中的生態缺失對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資源的浪費問題,維護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而循環經濟正是運用生態學原理來指導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其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其主要目標是:第一,減少物質投入量。針對產業鏈的輸入端,強調最大限度的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耗竭性開采與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資源為經濟活動的投入主體,以物質投入量最小化(低開發)為目標,達到既定社會經濟目標。第二,減少廢棄物排放量。針對產業鏈的輸出端,強調以廢棄物排放最小化為目標(低排放),實現社會再生產各環節以及社會生活各領域產生的廢棄物的多次回收再造。第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為目標,要求通過發展減物質化和再資源化技術,提高物質、產品之間的轉化效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輸入和輸出經濟系統的物質流。第四,提高物質循環利用率。以物質循環利用率最大化為目標,強調構筑從廢棄物到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企業)共生組合,建立“經濟食物鏈”和循環鏈,通過系統內部相互關聯、彼此疊加的物質流轉換和能量流循環,最大限度利用進入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盡可能降低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影響。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思想。作為一種發展模式,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可以達到減少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降低人類生活、經濟活動及社會發展對資源的過度依賴,減少環境污染和破壞,維護城市生態平衡等目的。因此,可以說循環經濟集中體現了城市生態回歸和生態城市建設的核心思想。實現城市生態回歸、建設生態城市為發展循環經濟創造了空間、舞臺、機遇和條件,而發展循環經濟為實現城市生態回歸、建設生態城市找到了有效的實現途徑、形式和抓手。
四、構建循環經濟體系是實現城市生態回歸的基礎
城市的循環經濟體系不同于傳統的經濟運行體系,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首先構建循環經濟體系。而構建循環經濟體系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消耗大量的人、財、物力,并且對舊體系的改造比新體系的建設更加復雜,因此,從長遠發展來看,循環經濟體系的構建應該在城市化進程當中,結合新城市(城區)的建設和老城市(城區)的擴建和改造,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統工程思想,制定城市總體發展規劃,制定科學的城市建設和布局標準,以避免新建設的城市和城區的經濟社會運行系統不符合循環經濟系統的要求,剛剛建成就要改造、重建,造成各種資源的巨大浪費。
未來幾十年,城市循環經濟體系的構建重點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構建城市產業循環體系
構建城市產業循環體系的目的是要解決城市生產活動中的資源循環利用問題。
我國目前的城市產業體系存在的共同缺陷:一是布局分散,缺少按照產業特色和同類產業要素集聚的原則構建的特色產業園區,現有的園區也多是綜合性的產業園區,園區內多種產業并存,缺乏產業關聯,各園區間的產業結構趨同,不利于建立產業間和園區之間的物質循環關系。二是缺少按生態學原理構造的產業物質流循環鏈,即上游產品、企業、產業的廢料,成為下游產品、企業、產業的原料……,現行產業鏈主要是按照產品流向構造的,即具有前向、后向關聯的產品之間構成產業鏈和產品鏈。
在城市化進程中構建城市產業循環體系。首先,要制定科學的城市經濟發展規劃,必須要充分考慮城市產業循環鏈條和網絡的建設內容,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產業集聚原則,搞好新建城市(城區)的產業結構和布局規劃,搞好老城市(城區)的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規劃。其次,按照產業布局規劃和各產業園區的功能定位,結合新項目招商引資和老企業搬遷改造,集中打造兩類產業園區。一類是特色產業園區,將同類產業項目集中擺放,這樣,即有利于同類企業共享資源、聯合開發清潔生產技術,交流企業內部物料循環利用的經驗,提高產業、園區內部企業的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排放量;又有利于將同類企業產生的成份大體相同的廢棄物集中起來,尋找并供給產業“食物鏈”、“循環鏈”的下端企業或園區,形成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另一類是生態產業園區,將具有廢棄物代謝關系、屬于產業“食物鏈”上、下游關系的企業集中到同一園區,形成縱向閉合的產業循環鏈,以達到零排放的目的。第三,對于城市建成區已有的、暫時無法向相關的特色園區、生態園區集中的企業,也要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提高企業內部物料循環利用的水平。并且還要在生態工業園區試點基礎上,由各城市工業主管部門和工商管理部門等牽頭組織對所轄企業進行廢物代謝網絡調研,按工業生態學原理進行相關分析,對具備輸出、輸入潛能而未形成輸出、輸入關系的企業,組織洽談,促成其建立鏈接關系;對在本轄區范圍內無法找到鏈接對象的企業,可跨產業和地區尋找鏈接伙伴。第四,對于找不到鏈接伙伴的企業、產業或園區,要積極地組織引進和研發相關的補鏈項目,建立產業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力爭在本市、本部門不存在產業循環鏈的斷點。第五,要大力發展靜脈產業和環境產業。靜脈產業是指將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的產業。它是傳統的動脈產業(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反饋式流程,是構成完整的產業循環鏈條的不可缺少的半環。而環境產業本身即是城市產業循環鏈的必不可少的補鏈環節,又是為構建城市產業循環鏈提供必要的技術、設備和手段支持的產業,還是形成整個城市完整的循環經濟環路的重要環節。
總之,構建城市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和網絡,就是要把各個產業環節和子系統中的斷點或缺損的半環接續起來,形成反饋流程;就是要使企業之間、產業之間、特色工業園區之間發展橫向耦合和縱向閉合關系,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以達到資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的最小化。
(二)構建城市生活垃圾循環利用體系
構建城市生活垃圾循環利用體系的目的是要解決城市生活垃圾的再循環利用問題。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大體有以下幾種方法:一是填埋,我國絕大多數城市垃圾都采用占地填埋的處理方式。其弊端是:費用高昂,處理一噸垃圾的費用約為200元至300元人民幣;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僅北京市日產垃圾就有12000噸,目前達到一定規模的垃圾堆在北京五環路以內有700多處,占地500多萬平方米,每年仍以3—5%的速度增加;沼氣泄露,污染空氣;垃圾爆炸、垃圾場崩塌造成瞬間的悲劇;劇毒的垃圾液體泄露,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威脅人類及其他生物的安全等。二是焚燒,經過高溫焚化后的垃圾雖然不會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它不僅投資驚人,并且會增加二次污染的風險。劇毒致癌物質二惡英就是垃圾焚燒后產生的主要氣體成分之一。而且無論填埋還是焚燒,都是對資源無謂的浪費。第三種垃圾處理方式是焚燒發電,與前兩種方式相比,其最大的優點是實現了垃圾資源化,將垃圾轉化成了電能。但是它的投資更加驚人,對垃圾的質量(可燃性)要求較高,而且無法從根本上消除垃圾液和二惡英污染。所以,這也不是解決城市垃圾問題的最佳途徑。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在許多國家,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已經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產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的再生資源回收總值已達到2500億美元/年,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長。全世界鋼產量的45%、銅產量的62%、鋁產量的22%、鉛產量的40%、鋅產量的30%、紙制品的35%來自于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并且利用再生資源進行生產,不僅可以節約自然資源,遏制垃圾泛濫,而且要比利用天然原料進行生產能耗低,污染物排放少。例如,利用1噸廢紙,可造紙800公斤,節約木材3立方米、燒堿300公斤、電300度,還可以少排大量造紙污水。因此,實現垃圾的再資源化和再循環利用是解決城市垃圾問題的根本途徑。
垃圾分為有機類,無機類和棄土類垃圾,只有將它們混在一起的時候才是垃圾,一旦分類回收就都是資源:有機類垃圾可以轉換成家畜飼料、有機肥料等;無機類垃圾可以分為各種金屬、紙、玻璃、塑料等大類,重新成為生產原料;而棄土類垃圾則可以用作道路墊土。那么,構建城市生活垃圾循環利用體系,解決城市生活垃圾的再循環利用問題,其關鍵就是實現城市垃圾的分類,即從源頭開始分類收集、清運和回收,使之重新變成資源。垃圾分類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垃圾分類后被送到工廠而不是填埋場,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燒所產生的污染,還可以變廢為寶,緩解城市資源瓶頸,就處理的成本與效益而言,應該是最佳選擇。
在城市化進程中構建城市垃圾循環利用體系。首先,應該制定城市垃圾分類收集的分步驟推進辦法,明確城市新建住宅或住宅小區必須安裝有機垃圾處理設施;明確垃圾的管理標準,明確城市環衛系統對城市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和清運的責任和義務。其次,要大力宣傳垃圾分類的重要意義以及每個居民在垃圾分類中應履行的義務,使垃圾分類逐漸深入市民的思想和生活,并主動對垃圾分類給予支持配合,就像為能飲用到潔凈自來水付費一樣天經地義。第三,政府應增加相關方面的投入,保證垃圾分類的物質設施建設,為垃圾分類提供各種便利的條件,如在街道兩旁和居民區內設立分類垃圾桶等。第四,由政府與環保企業、房地產開發商聯手,在新建住宅區安裝有機垃圾(生物垃圾)處理機并建立處理生物垃圾的工作房,通過加熱干燥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將有機垃圾轉換成家畜飼料、有機肥料等。也可以推廣安裝專供家庭使用的廚余垃圾處理器,將廚余垃圾攪碎后,直接進入下水道。第五,結合文明社區建設,開展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由小區保潔員負責指導、監督居民將不同類垃圾正確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內,由環衛部門或相關的產業化公司將垃圾分別送往相關企業。第六,在試點基礎上,向整個城市推廣。第七,大力發展廢舊物資回收產業。逐步形成廢舊物資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產業化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盡快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的可利用物資回收系統。第八,培育再生資源集散交易市場,把過去的分散回收集中到規范的市場中來,為資源調控和優化配置提供更多選擇。
(三)構建城市水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目前,我國城市水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存在著許多問題:一是缺少雨水收集系統。由于地面硬化,又缺乏相應的雨水收集管線和設施,導致天然雨水直接流入污水管線,被排放掉了。二是缺乏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規劃。在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中,雖然進行了城市的供水及排水規劃,但在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方面缺乏統一的規劃,尤其是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規劃,這勢必會造成重復建設和決策失誤。三是城市污水管網設施嚴重滯后于城市發展。一般是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工廠企業生產廢水、機關單位生活污水、公共服務設施污水混在一起,大部分通過城市綜合污水排放管網直接排放河流,小部分經過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排入河流,二級生物處理率不到15%,污水回用率很低。絕大多數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規劃、設計與建設目標是達標排放,往往沒有考慮污水的大規模再生利用等。四是城市人類排泄物從衛生間(廁所),經過下水管道,進入化糞池沉淀,一部分進入城市綜合下水管網,被排放或處理;一部分長時間積淀于化糞池,最后被當作廢物倒掉。這種排放、處理形式,一方面容易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特別是海洋湖泊富營養化問題;另一方面又造成大量肥源流失。同時,由于廁所下水的直接排放,浪費了大量的淡水資源等。
- 上一篇:循環經濟理論政策思考論文
- 下一篇:循環經濟法律制度創建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