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型節約型經濟辨析論文

時間:2022-03-31 10:52:00

導語:循環型節約型經濟辨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循環型節約型經濟辨析論文

盡管有這種前途,但我們并不否認人類有技術手段解決的可能(例如開發空間資源或進行地外移民),只是必須充分估計到,當人類遭遇到的災難用當時的手段無法解決的時候,是否會出現歷史的斷層?因此,明智的選擇只能是十分吝嗇地利用自然資源,以留下充分的余地,正如環保界有一句話所說的那樣:“保護環境,如惜珍玉”。建設資源節約型經濟,不等于要求人們回到那種抑制消費的計劃經濟。它們的區別在于:第一,從經濟性質看,計劃經濟是一種超越人的發展階段的產物,它是一種不考慮或很少考慮享受性消費的正當性的經濟;而節約型經濟則是按照“基本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這樣一種客觀規律,因勢利導而建立的經濟。第二,從資源的利用方式看,計劃經濟由于超越了發展階段,人的潛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所以資源的利用水平低下,造成大量浪費和污染;而節約型經濟則是在通過市場競爭使人的潛能得到相當發揮之后,對資源進行合理利用的經濟,其中包含著物質的循環,但又不歸結為循環,關鍵是節制人的行為,使各種自然資源都能持久發揮作用。第三,從人的能動性看,計劃經濟下的節約是在正當需要不能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實行的節約,帶有被迫性;節約型經濟則是在正當需要得到滿足的前提下實行的節約,帶有自覺性。

所以,節約型經濟建立的理論基礎是對整個自然界承受能力進行充分考慮,從而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留下充分的余地。這與生態學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而“循環型經濟”的理論基礎首先就違背了物理學,也就無法談及符合生態學,因為任何生態學理論必須首先符合物理學規律。如前所述:符合物理學規律的,不一定符合生態學規律;而違反物理學規律的,則必定違反生態學規律。

3“循環型經濟”與節約型經濟是否能夠互補?

互補作為科學概念,來源于丹麥物理學家玻爾(Bohr,N.)在解決量子力學中關于微觀客體的波粒二像性問題時提出的互補原理。20世紀20年代,當物理學的觸角進入亞原子世界之后,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微觀粒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動性。1927年海森堡(Heisenberg,W.)得到了著名的“不確定度關系”,這個關系指出:如果用經典物理學的量來描述微觀粒子,只能達到一定的精度。該關系揭示出的矛盾使經典物理學陷入深重的危機。以玻爾為代表、包括海森堡等在內的哥本哈根學派主張放棄傳統的決定論觀念,對微觀粒子的圖景采用波動性和粒子性的互補解釋,認為這種解釋是對因果性概念的合理推廣。它的基本思想是:在量子力學框架內用經典物理學概念描述原子現象,不可能具有像經典物理學所要求的那種完備性,必須使用相互排斥又相互補充的經典物理學概念,才能對現象的各個方面提出一個完備的描述。這就是互補原理的要義。

玻爾最初是把互補原理作為一條物理學原理來闡述的,后來他把這條原理上升到哲學層次,并用它來解釋各個領域的問題。玻爾首先著重論述了物理學與生物學的關系,他認為機械論的態度和目的論的態度并不是矛盾的,只是觀察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得到的不同圖景,對于生命現象的把握來說,它們體現了一種互補關系。關于心理學,玻爾指出,心理學中的很多困難,起源于分析心理經驗的各個方面時客觀—主觀分界線的不同畫法,“思想”和“感情”在說明意識生活的變化及范圍方面,它們之間的關系也是一種互補關系。在醫學中,意識經驗和肉體觀察形成互補。

在把量子力學與其他自然科學比較之后,玻爾把互補原理進一步推廣到社會領域。第一個社會領域是藝術,他說,在作為一切真正藝術成就之特色的嚴肅性和幽默性之間的平衡中,我們會回想到一些互補的方面。玻爾認為科學和宗教也有一種互補關系,科學的目的在于用一種普遍的方法來整理普通的人類經驗,宗教的根源在于推進社會見解和行為的和諧,兩者雖然對立,但對于社會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社會組織方面,公正和仁慈可能是相互沖突的,但要實現一切文化的共同目標卻需要它們盡可能密切的結合。當比較不同的民族文化時,就會遇到依照一個民族的傳統來評價另一個民族文化的特殊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全人類的進步和幸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促進相互了解,即實行文化互補。

對于互補原理,可以做這樣的一般把握:

1)世界作為一個系統是層次遞進的整體,不同層次之間有著質的區別,它們分別表現出各自特殊的運動規律,高層運動對低層運動有一定的還原性,但高層運動又不等于低層運動的簡單相加。人對物質運動的認識過程與自然界的發展過程有一種邏輯與歷史的統一性,有一個從低級運動形式到高級運動形式的順序。把高層運動還原到低層運動來認識,便于利用已有的知識儲備揭露兩種運動形式之間的聯系,有利于克服直接把握高層運動的困難。同時,對低層運動的把握又必須以對高層運動的理解為指導,否則便會迷失方向。宏觀描述與微觀描述相互補充,有利于全面、深入地認識系統的本質。

2)對系統的把握可以通過結構和功能這一對范疇進行,結構是系統在其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中建立的,功能則是在系統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發揮的。一般說來是結構決定功能,但由于環境條件的不同,也可能出現同構異功和同功異構的現象。如果通過系統的功能來追朔結構,則必然帶來解釋的多元性和競爭性,這對于那些復雜的、遠離直觀經驗的研究對象尤其如此。只要不同的功能是同一結構在不同條件下的體現,那么各種解釋就會有內在的聯系,在這里,各種解釋都是一些模型。相對于原型結構的真象來說,各種模型只能達到一定程度的逼真度,所以只有讓它們相互補充,才能獲得比較全面的認識。

互補的意義除了以上兩點之外,尚無其他理解。根據以上對“循環經濟”的分析,首先從學理上說,它是一種錯誤概念。筆者在《再論“循環型經濟”與“節約型經濟”》一文中已談過,“循環型經濟”產生于對自然界物質循環的模擬,模擬屬于類比推理,而類比推理是一種或然性推理,它的特點在于:1)事物之間的同一性和差異性是類比的客觀基礎,同一性提供了類比的根據,差異性則限制了類比的結果;2)類比推理的邏輯基礎是不充分的,相似屬性和推出屬性之間不一定有必然聯系。“循環型經濟”的思想起源“宇宙飛船模型”,把復雜的地球生態系統喻為宇宙飛船,是把復雜巨系統降低為簡單系統(最多是簡單巨系統)的思想方法。從警世角度說,由于它具有簡捷明了的特點,所以確能產生震撼性的效應,然而正因為如此,也就使得模型和原型相去甚遠。同時,由于地球生態系統中只有物質循環而無能量循環,所以把它作為“循環經濟”的原型,這本身就是一個誤識。“循環型經濟”與節約型經濟之間的關系,正如科學史上的“地心說”與“日心說”、“燃素說”與氧化理論、“熱素說”與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的關系一樣,是表觀認識與本質認識的關系,是被取代關系與取代的關系,而不是互補關系。

培根(Bacon,F.)曾提出過一個稱為“假相(idols)”的哲學概念,假相不同于“假象(falseappearance)”,假象是事物以否定、歪曲的形式表現出的現象,它同一般現象一樣,也是由事物的本質所決定、產生的,是本質自身的規定和環節,不是游離于本質之外的主觀附加。而假相按照培根的說法,則是使人陷入謬誤的種種不良心理習慣和虛妄觀念。培根把假相分為四類:1)“種族假相”,指人們常把自己的本性摻雜到事物的本性中,使事物的真相被歪曲的假相。他認為這是人類共有的“天性”。2)“洞穴假相”,指人們從自己的個性、愛好、所受教育、所處環境出發去觀察事物時所受到的局限,這是個人獨有的偏見。3)“市場假相”,指人們在交際中由于語言概念的不確定、不嚴格而產生的思維混亂。4)“劇場假相”,指盲目順從傳統的或流行的各種哲學原理、體系及權威而產生的謬誤。“循環型經濟”這個提法的產生,跟以上四種假相都有關系。

有人會說,雖然循環型經濟在理論上不那么嚴謹,但它至少在原材料再生利用的操作層面是可取的,所以讓它與節約型經濟共存并沒有危害,相反還有利于資源的節約和環境保護。前面已經談到,否定“循環經濟”這個提法,并沒有否定循環在相當范圍內的意義。作為一種資源利用方式、甚至作為一種產業,循環性生產是應當大力提倡和發展的。但要把它作為整個經濟的發展方向,就不僅在理論上不能立足,而且會在實踐中產生嚴重誤導。人類的認識,總是從現象到本質、從初級本質向高級本質發展的過程,錯誤和偏頗是不可避免的。錯誤和偏頗雖然不是正確的認識,但它們為正確的或更為正確的認識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同時,其中的合理部分必然會被新的理論吸收,在新的理論框架下發揮作用。一種新理論要能成立,就既要能說明舊理論能說明的問題,還要能說明舊理論不能說明的問題。從實踐層面來看,資源的循環利用,只有在節約資源的思想指導下,才能健康發展。

第一,如果不以節約觀念統馭經濟,那么,從現實的個人或集團經濟效益出發,相當部分可以循環使用的物質就不可能進入循環。循環利用的首要環節是廢棄物的分類回收,廢棄物、尤其是生活廢棄物能否分類,直接取決于棄放者的價值觀念,在棄物者沒有資源節約觀念時,任何行政手段都是無效的,即使動用經濟手段,收效也十分有限,大部分人不愿意投入較為周折的工作以換取微薄的收益。更有甚者,把分類回收視為政府對公眾增加的負擔,因而通過毀壞分類回收設施以發泄憤懣。在生產環節,生產者如果沒有資源節約觀念,一般不會對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而只是擇便行事,尤其不愿進行那種前期投入很大的技術改造。最典型者是危險性廢棄物的處置,對此,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往往采取向落后國家和地區轉移的方式來解決,后者又往往采用落后工藝拆卸回收某些資源,其余成分則隨意拋棄而造成嚴重污染。

第二,任何原材料的循環利用都是要消耗能源的,如果不以節約觀念統馭經濟,那么就可能出現材料補償與能源消耗得不償失的局面,即自然界的熵增大于熵減。在眼下,會加速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同時造成嚴重的污染。即使開發可再生能源,如果不考慮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也會有熱污染問題出現,同時還可能產生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問題。例如,河流筑壩發電會使水體的自潔能力和生物多樣性下降;風力發電機的過大規模安裝會影響景觀協調;潮汐能的過分開發會破壞海洋生物的繁育環境;國外有學者認為,雖然植物能源可以成為石油的一大替代物品,但如果能源作物過量種植,也會給土地帶來沉重壓力,在有的地方會過快消耗寶貴的淡水資源。

第三,在有的情況下,物質的循環利用甚至可能造成危害。例如,在畜牧漁業中,如果用動物的尸骨和糞便做飼料,就有可能造成病菌和病毒的擴散,從而導致疫病的流行。

從全局來說,如果容許經濟以“循環”來定向,很可能掩蓋自然界支撐能力的有限性。很明顯,至少像土地、物種這類自然資源是不可循環使用的。現實的情況是這樣,技術手段解決了一些問題,常常又引起更多更大的問題。環境問題的本質,是人對自然資源不當利用,使得人類活動的結果成為人自身的對立面,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異化。如果不在人文領域尋找根源,對自身行為進行反省,僅企望通過技術手段進行解決,結果將是治不勝治。末端治理是人類治理環境的第一步,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從衛生角度來看待環境問題,解決方案是訴諸技術。循環利用是人類治理環境的第二步,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從資源角度來看待環境問題,比起第一步來,不失為一次重大進步,但解決方案仍然拘泥于技術。當然,這種治理手段,在一定范圍內還是有效的。“循環型經濟”提法的不妥之處在于,它把局部適用的“循環”盲目地擴大到整個經濟,這就有可能造成誤導。節約型經濟的本質,在于將技術解決與人文解決相結合,并以人文解決統馭技術解決,可以說,這是人類解決環境問題的第三步,是一次質的飛躍。所以無論從邏輯上看還是從實際操作來看,走出這一步都是歷史的必然。

參考文獻

[1]歐陽志遠.論節約型經濟系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3):106-113.

[2]歐陽志遠.再論“循環型經濟”與“節約型經濟”.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5(4):429-431.

[3]ODUMEP.生態學基礎.孫儒泳,錢國禎,林浩然,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

[4]薛定諤E.生命是什么?.上海外國自然科學哲學著作編譯組,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83.

[5]雅克·莫諾.偶然性和必然性.上海外國自然科學哲學著作編譯組,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2.

[6]貝塔朗菲LV.一般系統論的基礎、發展與應用.林康義,魏宏森,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51.

[7]王壽云,于景元,戴汝為,等.開放的復雜巨系統.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86.

[8]歐陽志遠.生態化――第三次產業革命的實質與方向.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1-62.

[9]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于光遠,等,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