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啟發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05 09:21:00
導語:循環經濟啟發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循環”經濟必須要具有國際經濟“循環”的觀察
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應當說是生態經濟理論,循環經濟的循環是離不開國際經濟生態環境的,被稱之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更離不開國際貿易的大循環。2004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總額高達11548億美元。從各國之間的進出口貿易收支平衡情況,我國對歐盟和美國處于順差,而對亞洲周邊國家(地區)則處于相當大的逆差。2004年發生了重大變化之一就是日本在持續12年為我國第一大的貿易伙伴后降至為了第三位,歐盟和美國分別成為了我國新的第一和第二位的貿易伙伴,歐盟和美國市場對我國貿易經濟的作用日顯重要,然而,歐盟和美國政府開始重視了這一趨向,導演出的中歐、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不過是一個必然的插曲。
另一方面,在大國經濟體中,以市場匯率計算的中國貿易依存度為70%多,已經排名世界第一,從結構上看2004年我國出口的機電產品中,高附加值的主要機械設備仍然偏低,日用小五金等小商品還是占有相當比例。在貿易方式上也非常被動,“加工貿易”占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達到了47.6%,其中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的55.28%。顯然,在“貿易大國”稱呼之下、這種“大而不強“的貿易背后存在著的巨大的“循環”性隱憂,這種低質的貿易發展不僅與我國內部本來就太豐富的資源之間構成了日益突出的矛盾同時也正在受到了國際外部的“封殺”。當今各國經濟已經進入了全球化的時代,“循環經濟”不僅是國內的“循環”必須要具有國際經濟“循環”觀察。
二、舍“近”求“遠”的“循環”模式應該有所改變
值得關注的是東亞的資源貧乏、與我國貿易呈現順差日本、韓國等“循環經濟”的表現,2004年我國已經成為韓國對外最大的投資對象國,日本近年來也加大了在華投資,據我國商務部資料顯示,截至2004年10月底,日本對華投資項目累計超過3萬個,協議金額650億美元,實際投入461億美元。解讀這些國家的“行為”應該是十分明了的,毫無疑問,主要是為了解決本國經濟發展與資源之間的矛盾。
在這一點上,我國與東亞各國具有極為相似的共同點,而最大不同的是我國是這些在國家的貿易逆差國。不可否認,在這些投資和逆差的作用也在加強我國對歐美貿易順差的競爭中,扮演著部分支持的角色,對于他們而言更為良性循環的效果是,充分利用了我國經濟、技術及資源結構的特征,輸入的初級技術/裝備和資金加之中國的人力與物質資源,實現著曲線貿易、發展經濟的目的,由此不僅轉嫁了自身資源的瓶頸,也減少了與歐美貿易的“摩擦”。日韓的等東亞國家(地區)的“成功”經驗,對于我國而言,徹底改變這種被動局面學習與研究是重要的前提。應該指出的是在學習與研究歐美國家的同時,不應輕視向東亞貿易逆差國家(地區)學習,不僅向跨國企業學習,也應該注重向與我國文化接近的日本、韓國的中小企業學習。美國也是在上世紀80年代向她的最大逆差國學習了許多東西。目前我國偏重歐美忽視日韓的這種舍“近”求“遠”的“循環”模式應該有所改變。
三、民營企業比事業體制的單位更具有創新意識
對于我國來說,國際貿易的經濟水平比國內的還算是“先進”的,而目前我國能源利用率為33%,每創造1美元國民生產總值,消耗的煤、電等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4倍,我國的能源浪費是日本的十倍。我國萬元GDP用水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由此,大量轉移來的低附加值、高消耗、勞動密集型產業給我國帶來“繁榮”,更使中國的能源瓶頸進一步緊張,資源危機正在逼近,環境進一步受到破壞。從產業的“循環”經濟和中國節約型社會的必然來講,落實科學發展觀,知識、技術的創新能力是推進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的關鍵環節”,而自主創新是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更是企業與政府面對的當務課題。眾所周知“自主創新是支撐一個國家崛起的筋骨”。
自主創新不僅限于科技單位,而應是全社會的發展要素。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認為創新有兩個必備的條件:人和組織。如果比較兩者的關系我們認為組織是最重要的。就目前我國那些組織最具創新意識哪?據零點公司2005年4月的調查結果顯示,“民營企業比事業體制的單位更具有創新意識”,這點也很容易理解,但是,無論人才還是資金多數民營企業確難以支撐。近些年來我國許多大型企業也引進了不少技術,但是多為簡單拿來,消化吸收轉化程度很低,我國企業用于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是1:0.078,而日本和韓國的這一比例則為1:5-8。企業的創新環境中形成了有能力的沒有意識,有意識的沒有能力的制度缺位。顯然政策與公共服務對中國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需要進一步落實,特別在稅收、專利、人力資源與培訓方面。
值得慶幸的是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自主創新能力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政府的科技發展政策已開始由三大(大學、大院、大所)部分向更具有創新環境和項目需求的企業轉移,企業應更為主動爭取政府的支持,特別是民營企業應積極主動申請各級政府主要是來源于科技廳局的發展助成資金。
四、中國企業應重視國際與本土的社會、文化研究
我們理解的科學發展觀的“科學”意義是科學、技術等與社會,文化等綜合性的現代科學概念,即有硬科學也還有軟科學的內涵與外延。就目前國際的循環經濟而言,我國企業的最大優勢就是無奈的低價競爭策略。在世界各國的大型商場多可以看到成推的“中國制造”,其產品特征多為滿足消費者功能需求的基本屬性,而基于滿足消費者文化與個性化需求的商品寥寥無幾,除了硬性的技術因素外,我國外向型企業對于目標市場國家的消費文化的自主性研究不可不重視,這也是對提升品牌形象和設計水平的基礎之一。
以往我國的國際研究機構多側重于國際政治、經濟、國家等宏觀層面研究,政府駐外有限商務人員也很難從中觀層面加以分析于研究。如何解決我們對國際市場研究比較困難的問題,對于企業來說,借助外腦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也有個別企業在外利用了部分對象國的本地資源,但是除了高額的費用外與中國企業的適合程度還相當有限。利用熟悉國內企業資源、企業文化及產品的中國的國際化市場研究空寺也是一種經濟的選擇。實際上,許多國際企業一開始進入中國多是這一通道其意義也值得中國外向行企業借鑒。在國內循環經濟,節約型社會的背景下,制造型企業必然向文化型,文化型向服務型企業轉變,從國際企業的標干來看IBM就是典型實例之一。然而在這種大趨勢下我國企業對本國的市場把握和深度研究更顯的十分重要,特別是同非常關注中國中高收入群體的跨國公司的競爭的本土企業來講,如果中國企業不重視本土社會、文化的研究將無從針對性地改善服務的提升,必然處于循環經濟末端地位和內外越來越不利地境地。
五、教育與制度是“本”
傳統上我們受教育的概念是我國地大物博,而現實是我國人均能源資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僅為十分之一;人均水資源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多種資源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據零點公司2005年4月的調查顯示,我國大多數居民對節水節電等身邊經濟具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對回答“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能源”、“注意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等等有關社會性的能源、環境問題時回答率很低,普遍的意識不強更但談不上具有很強的能源與環境危機意識,因此,盡快落實充分利用制度,從通過教育樹立全民能源、環境意識。只有建立全民的能源小國概念,才能從根本觀念上走向切合中國實際國情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大道。行為來源于意識,意識的體現在于制度,而教育是意識成形的重要前提。
- 上一篇:煤礦開拓區區長述職述廉工作報告
- 下一篇:社保局領導述職述廉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