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戲曲創新型教育體系研究

時間:2022-03-20 10:53:05

導語:戲劇戲曲創新型教育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戲劇戲曲創新型教育體系研究

摘要:我國戲劇戲曲藝術經過幾十年的演變,在表演形式與風格方面取得長遠的發展,并獲得一定的成就。而教育作為推動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其重要目的是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戲劇戲曲教育同樣秉承著這一要求,在發展歷程中積累豐富的教育經驗,確立現代戲劇戲曲教育體系,賦予戲劇戲曲教育全新的活力與生命力。本文分析戲劇戲曲教育體系發展現狀,并提出戲劇戲曲創新型教育體系的構建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戲劇戲曲;教育創新;教育體系

教育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繼承傳統傳承歷史的重要方式。而戲劇戲曲教育則是戲劇戲曲藝術繁榮的根本,利用口口相傳的方式達到繼承與發揚的目的,使戲劇戲曲文化成為我國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堅信在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戲劇戲曲藝術一定會換發生機與活力,更好的適應時代的變化,得到健康長遠的發展。

一、當代戲劇戲曲教育的傳承歷史

戲劇戲曲教育是指以戲曲知識和戲曲唱法技能為主要內容的專業教育,其目的是培養更多戲劇戲曲藝術人才,是我國戲劇戲曲藝術長遠發展的根本。當代戲劇戲曲教育的發展,可追溯到公元8世紀初期,唐玄宗以朝廷的名義設置教坊,用于傳統樂曲的排練與演出,這是我國政府最早設立的有關戲劇戲曲的藝術機構。隨著戲劇戲曲的發展,其教育的發展重心逐漸從政府轉向地方,在民間出現由師傅傳藝的個體培訓方式,表明我國戲劇戲曲教育得到充分普及。這種教育形式一直延續到明代,在明代出現的以盈利為目的的戲班,進一步推動戲劇戲曲的發展。雖然這種教育形式豐富了戲曲的演唱技巧,提升表演者的表演技藝,但由于這種教育方式的規模較小,且很難滿足中下層階級平民百姓的需求,于是科班教育應運而生。科班教育主要以系統化培養為主,并在傳統教育模式上開展實踐教育,雖然這種培養方式還存在師徒傳授的性質,但在具體講授內容與教育形式方面發生重大轉變。這種重視實踐演出的教育形式,使許多科班學員成為具備豐富演出經驗的著名演員。甚至部分演員獨立門戶開創了我國最為早期的戲劇戲曲表演流派,使戲劇戲曲演員不再是地位低下的戲子,而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表演藝術家。戲劇戲曲教育也不再是人們消遣的工具,而是傳承我國文化的手段。我國戲劇戲曲教育的傳承與發展歷史,深刻表明戲劇戲曲教育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根據時展要求進行改革創新,賦予戲劇戲曲全新的活力與生命力,促進戲劇戲曲教育更加健康長遠的發展。

二、戲劇戲曲教育體系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將戲劇戲曲納入我國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并在全新教育理念的引導下,提出戲劇戲曲改制和更改內容的要求,并不斷提升我國戲劇戲曲藝術表演者的從業地位,比如廢除戲劇戲曲教育師徒制、養女制等,實現在藝術領域的平等。而戲劇戲曲教育學校的創辦,為我國戲劇戲曲教育增添更多發展動力,戲劇戲曲教育培養的方向也從傳統藝術表演者,轉化為高水平高素養的專業人才,使戲劇戲曲教育向更具規模化和標準化的方向發展。就目前戲劇戲曲教育體系的發展現狀來看,雖然取得一定的改革成效,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相關部門積極探索有效的解決途徑,完善我國時期戲劇戲曲教育發展帶來的滯后性問題,建立戲劇戲曲教育創新型體系,在傳承與發展戲劇戲曲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使戲劇戲曲藝術煥發全新活力與生機。

三、構建戲劇戲曲創新型教育體系

(一)課程理念的創新與超越。戲劇戲曲不僅是普通的文本課程,還是動態變化的實踐課程。課程理念的創新與超越,要求戲劇戲曲教師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不斷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使學生認識到戲劇戲曲學習是文化的傳承,同樣也是藝術的再創造,從而更好地發揮自身想象力與創作力,完成對戲劇戲曲藝術表現風格的創新。教師應在戲劇戲曲教學內容中添加更多地方戲曲,讓戲劇戲曲藝術走進校園,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更好地反映戲劇戲曲的魅力。戲劇戲曲教材中的樣板戲唱段,并不能代表我國戲劇戲曲藝術的全部,而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風格獨特的地方戲曲,更能準確的反映出我國戲劇戲曲文化的特征與內涵。其中作為我國戲劇戲曲藝術根源的京劇,是漢劇與徽劇的整合形式,不但具有地方戲曲的特色,還最能表現我國傳統藝術的精華。將其融入到戲劇戲曲教學內容中,能實現對教學內容的補充,更好地體現我國戲劇戲曲藝術的完整性,完成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其次,教師作為戲劇戲曲文化的傳承者,肩負著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重要使命,只有教師充分發揮自身引領作用,才能夠保障傳統文化不在全新一代人的身上消失。因此,教師要不斷加強對戲劇戲曲文化的研究,并進行大膽的嘗試與創新,在教學實踐中構建創新課程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藝術創作與表現思路,使我國戲劇戲曲藝術始終處在創新發展的動態之中,保持戲劇戲曲的鮮活生命力。(二)戲曲音樂課程與實踐活動課程相結合。戲劇戲曲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代名詞,在數百年發展歷程中,不斷豐富其文化內容與人文思想。對于教育層面而言,具有眾多可以借鑒的價值,但對于學生而言,過于抽象的理論性內容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且容易產生長期學習的疲憊感,為更好的完成對戲劇戲曲文化的傳輸,戲劇戲曲教育體系應在傳統課程內容基礎上,增設實踐活動課程,使戲劇戲曲能夠更加直接和親切的走進學生群體,幫助學生感受戲劇戲曲文化之美,體會我國傳統藝術的博大精深。一方面,院校可建立戲劇戲曲資源共享平臺,學校作為戲劇戲曲潛在觀眾群體最多的場所,可通過邀請專業戲劇戲曲表演藝術家進入校園為學生普及戲劇戲曲知識,解決戲劇戲曲教育體系中專業知識缺失的問題,同時進一步擴大戲劇戲曲的影響力,培養學生成為戲劇戲曲的愛好者。另一方面,院校可開設戲曲評彈鑒賞選修課程,讓學生近距離的欣賞和感受戲劇戲曲的魅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藝術文化氛圍。還可解決學生存在的表演問題,通過表演者的傾情授藝,提升學生的表演技藝和經驗,使學生能夠重新認識戲劇戲曲藝術,為戲劇戲曲藝術的發展鋪墊基礎。(三)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創新教學方式。我國基礎教育改革明確指出要推動教學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促進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在全新的教育環境中,要求教師不但要能夠在戲劇戲曲教學中完成對信息技術的合理應用,還要利用信息技術開發戲劇戲曲課程,完成戲劇戲曲教育體系內容的創新。網絡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為更好的傳承戲劇戲曲文化提供渠道,也為戲劇戲曲教師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提供基礎支撐。第一,教師能夠利用網絡視頻、圖片、音樂等元素完成對教材內容的補充,還可利用教學課件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帶給學生多感官的沖擊和全新的學習體驗。例如,教師可為學生播放戲劇戲曲的經典選段,還可結合學生學習需求為學生播放感興趣的戲劇戲曲電影,增加課堂教學的豐富性與趣味性。第二,教師可將所有教學內容都通過網絡技術進行記錄,學生可通過下載的方式進行反復學習,以完成對知識的鞏固。第三,教師可利用網絡模擬空間,針對學生興趣愛好為學生制訂學習方案,并在模擬空間中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使因材施教成為可能。(四)重視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融合。在戲劇戲曲不斷發展的歷程中,中國的戲劇戲曲環境發生重大改變,尤其是近幾年在大量新編輯的創作下,傳統文化的價值日益凸顯。為了更好的培養戲劇戲曲人才,戲劇戲曲教育必須重視這一變化,調整教育體系內容與課程結構,重視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融合,讓學生能夠通過戲劇戲曲的學習,完成對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戲劇戲曲作為最為古老的藝術形式,在當今時展下必定會受到網絡技術的沖擊,年輕一代對戲劇戲曲的不重視,使戲劇戲曲教育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成為必然。以鄭州大學為例,該校在公共選修類課程中設立河南戲劇文化課程,并邀請小香玉擔任教學顧問,為學生進行專場表演,同時為學生傳授更多戲劇戲曲文化知識,使戲劇戲曲教育與我國傳統文化進行更好地融合。利用這種方式來提升學生對戲劇戲曲文化的關注度,使戲劇戲曲能夠在年輕一代中傳承與發展。

四、結語

我國傳統戲劇戲曲藝術在現代面臨著發展危機,需要高等教育發揮自身的優勢,將戲劇戲曲融入到高校教育體系中,為學生營造更好的文化氛圍,提升學生藝術素養與人文精神,完成高素質藝術型人才的培養。只有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戲劇戲曲教育構建創新型的教育體系,才能夠提升其自身的文化品質,更好地發揮戲劇戲曲文化的促進作用,在戲劇戲曲文化傳承基礎上煥發生機與活力,實現戲劇戲曲教育健康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郭萍倩,張亞鋒.地方戲曲融入高校文化建設的可行性對策[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9,18(5):53-55.

[2]沈佳文.地方高校戲曲通識教育課堂教學的改革——以“越劇鑒賞”課程為例[J].文教資料,2018(26):73-75.

[3]鄧斯博.戲曲進校園政策背景下普通高校戲曲課程建設研究[J].人文論壇,2018(1):441-445.

[4]劉衛紅,雒佳.推進“戲曲進校園”之川劇數字化教育服務平臺的設計調研與思考[J].藝術評鑒,2019(8):175-177+180.

[5]伍婷婷.釋義學視域中地方戲曲的“傳”與“承”——兼論戲曲傳承的繼承、發展與創新[J].四川戲劇,2015(5):35-37.

作者:丁雅琴 單位:太原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