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進生教育思想價值和運用思索
時間:2022-04-12 05:38:00
導語:后進生教育思想價值和運用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無論什么時代,后進生的教育永遠都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教育實踐工作者們對這一問題的論述和闡釋可謂不少,其中,蘇霍姆林斯基的相關思想觀點是一筆極其寶貴的財富。關于后進生教育問題,蘇霍姆林斯基的論述很多,但核心的思想在于通過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幫助后進生。盡管蘇霍姆林斯基所談的“后進生”多是學習困難或智力落后的學生。但是,我們也知道,品德和學業表現往往具有很大的相關性,因此,把蘇霍姆林斯基的“豐富人的精神生活”用于品德落后的學生同樣可行。
一、蘇霍姆林斯基關于“豐富人的精神生活”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目的、教育者的職責與人的精神生活密切相關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就其性質來說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精神的不斷豐富和發展。“教育,就其廣義的理解來說,這是一個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斷地豐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過程”。而教育的目的、教育者的職責等,在他看來也無不與人的精神生活密切相關。他說到:“我們,尊敬的教育者們,時刻都不要忘記:有一樣東西是任何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任何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都沒有做出規定的,這就是兒童的幸福和充實的精神生活。”“知識之所以是需要的,不僅是為了勞動,而且是為了享有一種與勞動并無直接關系的、豐富多彩的、幸福的精神生活。”
(二)豐富的精神生活也是教育的手段
豐富的精神生活不僅是教育的目的,同時也是教育的手段。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記憶力的增強、思維能力的提高,乃至整個的全面和諧發展,全都離不開豐富的精神生活。蘇霍姆林斯基強調,以人為的手段來促使記憶積極化,并不能保證腦的完善的機能性活動。離開對人的整個心理的、精神生活的和諧影響,發展是不可能的。同時他還指出,“培養全面發展的個性的技巧和藝術就在于:教師確實善于在每個學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在智力發展上最有困難的學生面前,為他打開精神發展的領域,使他能在這個領域里達到頂點,顯示自己,宣告大寫的''''我''''的存在,從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個精神豐富的人”。這些主張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三)豐富的精神生活對幫助后進生開發智力、擺脫落后不可或缺
豐富的精神生活對所有的學生都重要,而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來說,這更是幫助他們開發智力、擺脫落后不可或缺的要素。不少學校和教師的錯誤就在于,他們認為幫助學習落后的學生最主要的是幫他們弄懂教材里的東西,以便讓他們能夠趕上別的同學。實際上,越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越應該讓他擴大閱讀面,以豐富的精神生活開啟他們的智慧。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教師,應當記住,對于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兒童,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什么程度,都應當讓他在公民的、勞動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腳。對學習困難的兒童是如此,而對品德相對落后的學生又何曾不是如此?
二、“豐富人的精神生活”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效應
(一)理論價值
1“.豐富人的精神生活”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和諧發展觀關于教育目的,教育史上曾有過個人本位和社會本位之爭,后來意見趨向統一,認為應該既考慮個人的發展也考慮社會的需要。但我們的教育在實踐上還是過分強調了其工具性價值而忽略了人本身,尤其忽略人的精神層面,只顧培養人力而非培養人。現代的人文教育力圖糾正這種偏差,把培養身體、精神、理智、情感、情緒、感覺等都得到整體發展的人作為教育的宗旨。[2]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暗合了這一要求,他強調一種以人為本的和諧發展觀,注重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實,這是符合現代教育發展潮流的。
2“.豐富人的精神生活”彰顯了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中,學生是自身發展的主體,沒有他們自己的努力,一切外界的幫助都不可能有效,因為我們早已知道“內因是變化的基礎”。因此,教育過程中必須將教育與自我教育結合起來。甚至可以說,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比之教育者的教育更為重要。對于這一點,蘇霍姆林斯基是有深刻理解的,因而他特別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而他的那句飽含真知灼見的話“我深信,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已經成為人們在各類文章中爭相引用的經典。使后進生的精神生活豐富起來,就是努力使其關注自己的精神世界,關注自身作為獨特的人的價值,充分調動自身的積極主動性,并迸發出不斷進步、不斷完善的熱情,以積極行動改變自己的落后狀況。
(二)實踐效應
1“.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易于導向實踐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往往存在著一條鴻溝,從理論進入到實踐有時并不容易。有些觀點主張聽起來不錯,但在具體運用中卻難于操作難以把握。“豐富人的精神生活”聽起來雖然抽象,卻是一種易于導向實踐的教育主張。教育者只要牢記,時刻讓學生的心靈為著某種事物而激動而感動,那就是在充實他們的精神,為學生提供適合閱讀的書籍,安排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設計吸引人的智力活動,帶領他們接觸充滿奧妙的大自然,走進廣闊的社會都可使他們充分領略各種美,心靈趨于豐富純凈。
2.“豐富人的精神生活”使眾多后進生得到進步以“豐富人的精神生活”為指導思想去教育后進生,其實際效果如何?對此,蘇霍姆林斯基如此總結:“在35年時間內,經過我的手共教育過107個孩子,這些孩子我可以有把握地把他們稱為能力差的、甚至智力差的孩子。”“這107名孩子,后來都成了充分夠格的有教養的人。”“他們當中有55人在十年級畢業,25人在讀完七、八年級后升入中專并受到中等專業教育,17人畢業于職業學校和中等夜校,8人經過培訓班而掌握了一門專業107人中,有13人受到了高等教育。”其實踐真可謂成效卓著。
三、“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教育思想在當前后進生教育中的應用
由上所述,“豐富人的精神生活”這一思想在轉變和教育后進生方面有其獨到價值,值得加以應用。結合教育教學發展與改革實際,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學校要創造條件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指出,學校的精神生活應是豐富多彩的,決不應該讓學習成為學生精神生活的全部。他說到:“學校的精神生活應當是如此地多方面,以致能使每一個人都找到發揮、表現和確信自己的力量和創造才能的場所。”這種思想在我們正大力推進的素質教育中也得到了體現,各級學校正努力創造條件使學校成為兒童少年的樂園,這在客觀上為后進生的良好發展提供了支持環境。以豐富的校園生活為依托,后進生可在各種活動中得到鍛煉,發現自身才能,加深各種體驗,激發起自尊心和上進心。而這種自尊心和上進心則成為他們改變自己的強大動力,從而也為他人的幫助提供了基礎。
(二)努力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環境作為潛在課程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對學生產生的暗示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身處一個生機勃勃、環境優雅的校園中,向往美好的感情會油然而生。后進生同樣也有求美求好的愿望,只是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使這種愿望被壓抑或扭曲了,而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將能夠喚醒或強化他們的這種愿望。綠化美化校園,建設文化長廊,努力使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會說話,處處滲透美、真、善,這將對后進生的教育起到積極的暗示作用。校園建設需要開支,但問題的關鍵是學校的領導者、教育者是否具有自覺意識。條件再艱苦,也可自力更生,比如,種花種草、裝飾美化校園、通過勤工儉學籌集資金添置一些必要的設備等等。而同時,這種親自參與校園建設的實踐對學生(當然包括后進生)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實踐活動,他們在活動中可以受到很好的教育。
(三)教育者努力使自己成為精神豐富的人
要使學生的精神生活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必須有成人的引導。而其中,教師和父母的作用尤其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家長和教師(尤其是后者)自己就必須是一個精神豐富的人,如此才能以其精神的豐富性感染學生、啟發學生。“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培養對勞動的愛好然而,如果教師沒有把自己的學生領進自己的私人藏書室,如果沒有使他在你的精神財富的源泉面前驚異地停住腳步的話,那么用任何手段都是培養不出這種愛好的”。“為了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教師)必須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缺乏這種精神豐富性,友誼就會變成一種庸俗的親昵關系,而這對于教育是一種危險的現象”。凡此種種,都要求教師必須勤于學習、精于探索,不斷提高修養。
(四)聯合家長為學生創設神生活豐富的家庭環境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家庭智力生活、精神生活的貧乏也是導致兒童學習困難、發展受阻的重要原因。為使家庭困難的學生也能在家里享受到豐富的精神生活,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關心幫助他們建立家庭藏書室:“我們特別關心的一件事,就是要讓那些在家庭中由于各種原因而造成沒有書籍就會感到精神生活很貧乏的環境的兒童,以及那些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兒童,一定要擁有豐富的個人藏書。”所以,為孩子創造精神生活豐富的家庭環境是每位家長應盡的義務,也是望子成龍的父母們的明智選擇。教師在抓后進生教育時應與孩子的父母長輩加強溝通,讓他們明白這個道理,然后再身體力行。應指導父母給孩子買書訂報,自己也要讀書看報并與孩子交流;引導父母有選擇收看電視節目,注意節目的知識性和教育性;要求父母帶孩子參加健康文明的文化娛樂活動。
(五)給后進生必要的、具體的幫助與輔導
以上措施主要是為后進生的進步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有一些具體的工作要做。給學生補課,與學生思想交流,解決生活中的棘手困難等是必要的,但還應當特別關注后進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的發展。后進生的轉變往往得益于他們在學習之外的其他活動中發現了一個嶄新的、完全不同的自我,這其間的微妙其實正是由于他們在自己所喜愛的活動中獲得了精神的滿足。教師要做有心人,采取有力措施推動后進生在自己的興趣愛好方面獲得更好的成績。我們深信,這些細致的工作配合其他方面的努力,一定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 上一篇:糧食局辦事效能提升方案
- 下一篇:局長在四定責任制推進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