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方法的現代啟示論文
時間:2022-08-11 04:31:00
導語:孔子教育方法的現代啟示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儒家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如何做人。我們研究和借鑒孔子的教學經驗,以便我們更好地做好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對孔子的世界觀及其教育方法的研究,探討孔子教育方法的合理性,有利于改進我們當代的教育。
關鍵詞: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寓教于樂;獎懲法
孔子把德行教育作為教學內容的根本。孔子作為圣者先師,偉大的教育家,善于運用世界觀、教育理念指導教育實踐,結合實際運用教學方法。
一、孔子的道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第四》)孔子以“道”為人生的根本目標。孔子在《系辭傳》中指出:“精氣為物,游魂為變”,說明了整個世界、生命的起源。孔子認為太極生陰陽,陰陽生五行,陰陽五行生萬物。五行體現于人則是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所以,做到仁、義、禮、智、信就是符合“道”。
孔子的世界觀決定了其教育的基本內容。孔子學說是以“仁”為核心的,這是由孔子的世界觀決定的。“仁”是“道”和“德”的表現。“游于藝”就是通過六藝來達道。《論語》開篇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指出學習的目的是改正自己的行為,也就是行“仁”,并提高人的內在修養,以此達道。所以,孔子的世界觀決定了孔子的人生追求,也使道德成為教化的主要內容。
孔子的世界觀決定了其教育方法。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大學》把儒家教學概括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現方法就是使心專一,《三字經》中概括為“教之道,貴以專”。傳統的教學注重內求,給學生一段詩文,先不講意思,讓學生不斷地讀,則其意自現。孔子的學生都學《詩》,《詩》越讀,意思越出來,出的不是詩文的意思,而是本心的真知和能力,這種教學方法與以太極為本體的世界觀相一致。孔子在教學中一系列具體教學方法的運用,也都有其特定的理論依據,比如因材施教、啟發誘導等。
二、孔子的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由不同層次的方法構成的,有方法論層次上的教育方法,如因材施教法,也有具體方法。
(一)因材施教法。
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們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然不同學生的特點不同,那么在教學中就應采用不同的教育。孔子擅長運用因材施教法。《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子路問孔子:“聽了就去干嗎?”孔子答:“不能!”冉有問孔子:“聽了就去干嗎?”孔子答:“干吧!”華西問孔子:“為什么同一個問題回答不一樣呢?”孔子說:“子路好勇過人,我要約束他;冉有很萎縮,我要鼓勵他。”冉有平時做事退縮,所以孔子鼓勵他放開手腳去做;而子路卻膽大敢為,所以孔子對他多加管束。這種因材施教法,契機契理,所以孔子的學生出現了七十二賢。
(二)身教法。
儒家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身教法尤其重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告訴我們,孔子以道德修養為重,所以能身體力行,不斷地完善自己。孔子認為:“……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第十二》),這句話的意思是:身居高位的主政人的品質如風,在下者之品質如草。風加在草上,草必然會隨風而倒,由此可見統治者在道德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大舜見人捕魚,年輕體壯的人捕于深潭厚澤這些好的地方,而年老體弱的人捕于激流淺灘,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大舜與年老體弱的人為伍捕魚,在捕魚的過程中,見漁者相爭而不言,漁者相讓則贊揚之,一年之后,則人們相讓深潭厚澤矣。在這里,大舜就是通過榜樣的作用來教育大家。對榜樣的模仿本身就是一種道德行為。“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第十二》)這句話指出了為政者在道德教化中的作用。“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第二》)這句話指出為政者當以德行為本,不斷完善自己,為百姓做出好榜樣。這種發揮官員在道德教化中的作用的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堯舜禹時代實行的禪讓制,說明當時的領導者是以天下為公,所以能夠不謀私利,為百姓選出德才出眾的接班人。道德教育是做人的教育,教師都做不到,怎么會希望學生去做呢?要想使大家都去做,必須理論本身是正確的,然后還要有一個優化的環境,即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還是學校,能使有道德的人有好的結果,才能引導大家成為道德人。
(三)啟發誘導。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第七》)。意思是說,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不去開導,不到他努力想說而說不出來不去引發。告訴他一個角落是如此,它不能隨之聯想到另外三個角落也是如此,就不再多說了。啟發的理由有二:其一,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其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學記》指出:“時觀而勿語,存其心也。”即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先觀察而不要事先告訴學生什么,以便讓他們用心思考。孔子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學而第一》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文中反映出子貢對貧富的看法已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孔子則提出更積極的“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促使子貢立即聯想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見子貢已經獲得了啟發,體認到做人要不斷地完善自己。教師教學生,最重要的是啟發誘導。引導學生而不是牽著學生走;鼓勵學生,而不是壓抑學生;啟發學生思考、探究,而不是代替學生作結論。教師如果能這樣教學,就能使學生產生“和易以思”的效果,師生關系就會融洽,學生感到學習有趣而容易,又能進行獨立思考,發展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智慧、素質。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四)寓教于樂。
古羅馬詩人、文藝理論家賀拉斯在《詩藝》中提出的有關詩的作用的一個重要觀點,即詩應帶給人樂趣和益處,也應對讀者有所勸諭、有所幫助。詩人如果想做到寓教于樂,要加強自身的人格修養和心靈凈化,同時應嚴肅對待藝術創作,遵循特定規范,既順應讀者習慣,又左右讀者的心靈和審美情感,引導讀者趨善避惡。在孔子的學生都學《詩》《為政第二》篇:“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三百篇全為真情流溢之作,學得這個真字,言行思想無不率真,便是由《詩》入道。這樣,內容上是大道的表達,再配上和諧的音樂,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藝術教育中提升人格。寓教于樂同時也揭示了藝術的本質特征:藝術中所包含的普遍性的真、善、美必須通過明晰的個性化,轉化為個體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藝術作品必須是形式與內容的美的融合、統一。
(五)討論法。
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其優點在于能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在學習中一個人獨自冥思苦想,不與友人討論,容易學識淺薄,見聞不廣,可見討論法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孔子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運用討論法。《八佾第二》中記載:“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這一則故事通過師生的對話,各自都有所感悟,這就是討論法的妙用。討論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圍繞同一個問題展開討論,迫使學生不得不學會基于事實、概念和原理的推理來維護自己的意見,同時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國外流行的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教學方法大都是通過小組或班級討論進行的。培養集思廣益的技能。在當今社會中,許多問題不是靠一個人的智慧所能解決的。這就要求學生能傾聽別人的意見,能對別人的意見做出評價,并能通過集思廣益形成自己的觀點。學習這些技能的最適當的途徑就是通過自由的沒有壓力的討論。培養口頭表達能力。討論為學生提供了練習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的極好機會。它需要學生用清晰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論點,在很多場合還必須即興發揮。討論法有助于高水平認知能力的形成。此外討論法還有助于轉變個人的態度。公務員之家:
(六)獎懲法。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人們: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在“獎懲法”中,“獎懲”就是一個矛盾,“獎懲法”能把“獎懲”矛盾進行有機統一、相互作用和轉換變化,人們受之影響,從而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力量。從這一點來講,“獎懲法”是一個最根本力量。獎勵是一門藝術,適當的獎勵可使學生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從而增強其學習動機。孔子善于運用表揚法。《雍也第六》記載:“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所以孔子很看重他,并經常表揚顏回。這樣做不僅激勵顏回不斷完善自身,而且也會帶動別人向顏回學習。表揚的手段有很多,不僅有口頭上的稱贊,也包含著其他形式。“獎懲法”是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產生力量的一個最根本力量。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總是受到各種各樣的“獎懲”矛盾影響,這些“獎懲”矛盾有“優劣”、“成敗”、“好壞”、“虧贏”、“貧富”和“美丑”等,人們通過心理感受、情緒反映或大腦思維,從而支配自己做出各種行為活動,由此產生各種行為活動力量。在此,我們要看到“獎懲”在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是非常普通、非常實在又非常根本的一個矛盾,其中反映出來的影響或關系等就是“獎懲法”的具體體現,所以說,“獎懲法”是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產生力量的一個最根本力量。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6年版。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1991年版
【3】傅佩榮:《傅佩榮說孔孟論人生》,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 上一篇:土地利用的城市交通政策選擇論文
- 下一篇:無單放貨的風險與防范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