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關于道德教育的思想范文

時間:2023-09-20 17:54: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孔子關于道德教育的思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孔子關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篇1

關鍵詞:孔子;道德;育人;因材施教

引言

孔子道德教育方法的提出和實施是以他科學的育人理念為指針的,他的“以 德為先”的德育首位思想和“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全面發展的 思想以其超越時空的科學性,對當前高校的大學生道德教育工作有著重要的歷史傳承價值。教師觀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有關德育教師 素質的闡述對于高校的德育工作者依然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研究方法

文獻法

本文是以《論語》這一儒家經典為研究對象,系統闡發了孔子德育方法理論的深刻內涵及其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啟示意義。在研究過程中我首先認真研讀了《論語》,在研讀過程中還閱讀了朱永新、程晉寬、鮑寅初的《中國道德教育》、劉韶軍的《儒家學習思想研究》、丁冠之、王鈞林、劉示范的《儒家道德的重建》、 牟鐘鑒的《儒學價值的新探索》、駱承烈的 《孔學研究》、蔡尚思的《孔子思想體 系》、魯潔,王逢賢的《德育新論》、祖嘉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梁桂麟,徐海波的《當代高校公共理論課教育教學研究》等著作和大量的學術論文,為自己的論文寫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也開闊了自己的研究思路。

比較研究法

在文獻綜述的整理過程中,對關于儒家德育思想在現代社會德育中的成功實踐的文獻整理過程中,我分別對儒家德育思想對我國臺灣、香港及澳門地區的德育的成功實踐和儒家德育思想在新加坡和韓國的德育中的成功實踐進行了比較分析,得到了許多關于把儒家思想應用于當前道德教育的有益的啟示。

系統分析法

孔子道德教育方法理論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在研究過程中我也是把它作為一個體系從孔子道德教育方法形成的基礎和依據、孔子道德教育方法的體系進行了全面分析,并對孔子道德教育方法的當代價值進行了客觀論述。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也是一個系統工程,也需要運用系統分析法進行全面客觀分析。

討論與分析

一、孔子德育思想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當今社會,重視智育而輕視德育之風愈演愈烈,許多父母為了自己的子女不惜重金進行智力投資,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極為迫切,而對子女的思想品德是否健康發展s充耳不聞,導致有些同學除了讀死書其他都不會,上個大學還要父母來當小工。而有些教師也只注重學生的智力發展,把學習成績的優劣看作是評定一個學生的唯一標準,德育工作往往被忽視且隨著我國高校的擴招,師資力量的擴充,在教育理念和方針上過于注重對知識的培養,而逐漸忽略了對學生道德體系的教育。試想,如果如此發展下去,帶來的后果是什么呢?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怎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怎能挑起建設祖國的重擔,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呢?以曲靖師院為例,映入你眼眸的有:情侶之間的不文明戀愛―湖邊擁吻、橋上擁抱、食堂摟腰;公交車上、圖書館出現搶占座位的現象;食堂里出現剩菜剩飯現象等等。所以德育工作是至關重要的,它是保證學校各項工作順利進行的前提和基礎,它關系到青年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關系到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養,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的興旺

發達[1]。

二、孔子德育思想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價值分析

(一)孔子“十二字”教育方針的當代要求

孔子是中外聞名的偉大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實踐都非常豐富。但是集中一點來看,他辦教育的指導思想是什么?或者說他的教育方針是什么呢?我們認為,是《論語?述而》第六章中的十二個字“志于道、據于德、依于 仁、游于藝。”“志于道”是指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據于德”是指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依于仁”是指掌握正確的處世本領,“游于藝”是指悉心研習“六藝”。如上所述,孔子的這十二字教育方針中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屬于德育的內容,“六藝”則包含了智育、體育、美育等多方面的內容,孔子的十二字方針充分反映了他強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同時以德育為中心的教育思想[2]。從孔子“以德為先”教育思想的提出,到他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的實施,我們不得不贊嘆于孔子作為一位世界聞名的教育家的偉大,不得不折服于他的教育智慧,因為2500年后的今天,他的這一育人理念對我們高校的德育工作依然起著指針的作用?!按髮W生全面發展”的目標,表明這一目標是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總體目標,但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今天我們高校培養人才的目標與兩千多年前孔子的“十二字”教育方針竟然有著驚人的相似,也充分證明了“德育為先,全面發展”這一育人理念的超越時空的科學性,重要地是我們要切實有效的把這一育人理念落實到實處,貫徹到培養學生的每一個環節中去[3]。

(二)孔子“德育過程論”的當代借鑒

孔子認為道德教育的整個過程中道德認識是基本的前提,有了道德認識,才會有相應的道德情感。而道德認識、道德情感的堅持以及對道德義務始終如一的踐行,又取決于堅毅果敢的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則是其旨歸。因此,孔子在道德教育中,非常重視知、情、意、行的相互作用??疾飚斍拔覈咝5拇髮W生道德教育工作,曲靖師院目前存在的偏失現象主要表現在:

1.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目前曲靖師院的教育職工普遍認為在教育過程當中,教育者占據主導地位,而被教育者只有聽從、接受的權利。在教育的實踐中忽略了被教育者――也就是學生的個人想法、感官,往往使得教育適得其反。

2.曲靖師院的教育職工在教育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單純的依靠說教的方式強行向學生灌輸道德教育,以及管教的方式強行糾正學生的錯誤。在教育中抹殺了知、情、意、行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促進的關系。

3.重視社會需要,輕視學生個體發展需要;重視他律輕視自律,重視理論輕視實踐[4]。

針對上述現象,結合孔子的“知、情、意、行”的四階段的整合方式的成功嘗試,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必須在知、情、意、行的有機整合上下功夫,以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1.創新和豐富“知”的德育內容:我國頒布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明確指出: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針對現代新形勢下的高校大學生除了應具備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外,還應具備全面優良的道德素質。新形勢下的高校德育內容要包括:大學生有崇高的抱負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與平等觀點,正結合作精神,有強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較強的學術活動和創新,誠實守信,善于自律;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挑戰,競爭。簡而言之,應該是受過教育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專業知識和道德,可以充分發展[5]。

2.重視和發揮“情”的橋梁作用:孔子認為任何道德品質都包含有認識的和情感的兩種因素,只有認識的而沒有情感的因素的介入,不能形成一個真正的道德儒家道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價值的。所以他非常關注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甚至他通過以扮演詩歌、音樂等的方式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反思我們的過去,道德有些僵硬,簡單,忽視文化情感的作用[6]。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加強的方面:首先,教師應該樹立榜樣,良好的監管他們的感受,并努力提高學生的情緒,使其影響學生,感染學生,提高學生自控能力,以便他們能夠有意識地調節自己的情緒,避免不健康的情緒影響集體和同學。其次,創建一個良好的情境無菌環境。一方面,建設一個美麗、文明的校園環境,以促進學生發展充滿活力,飯郟健康高尚的情感。另一方面,一個令人愉快的和生動的文化,集體的和諧協調,使學生團結、互助,相互尊重,加強集體積極情緒。此外,課堂和課外德育咨詢相結合,充分利用課外心理健康咨詢類機構,通過滲透進教室,日常生活中,以個人談判、組織培訓和其他形式指導學生學習,使其學生心理輔導和就業指導德育富有成果[7]。

3.增強和鍛煉意志的自律性:孔子認為道德意志總是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為此他通過立志、樹信、有恒的要求加強意志鍛煉,而今的大學生在道 德意志方面同樣需要加強[8]。

(三)孔子“個別差異論”的當代啟迪

孔子關于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的心理學思想,是他在自己數十年如一日的長期教育實踐中逐步積累起來的?!叭绻芽鬃拥牟町愋睦韺W思想,與其同時代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同一思想相比,那就不難看出,孔子的差異心理學思想確實要系統而深刻得多。完全可以斷言,孔子乃是我國古代甚至世界古代具有豐富差異心理學思想的第一個教育心理學思想家。”孔子對學生的個別差異作了較系統、較全面的考察與論述。他認為學生的個別差異,包括智力、能力、性格等各個方面。關于智力的個別差異,分為智力類型的差異和智力品質的差異[9]。

孔子對于學生的性格特點的這種全面和深入了解的精神尤其值得我們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學習。學生的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規律,孔子關于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是依據他自己的差異心理學思想,并通過長期教育實踐而總結概括出來的。 大學生是由每一個不同的學生個體所組成的一個復雜群體,個人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不同,他們接受教育的能力也是有差別的;學生的個性氣質、心理狀況也都存在著差異,使得他們接受教育的情況也不會相同,個體差異較大,這也是客觀存在的規律。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在個性氣質、性格上的差異表現的更加顯著。 孔子以差異心理學思想為依據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方法,給我們提供了很好地啟示。依據大學生的性格差異,把握學生不同的性格特征,既可以使德育工作更加深入化,又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幫助學生優化自己的性格,使他們的性格結構更加符合時代和社會的要求[10]。

三、孔子德育方法在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運用

(一)“憤啟悱發”法的當代運用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進行啟發誘導法是孔子德育方法中極具價值的部分。在當前形勢下,改進德育方法,克服注入式,實行啟發式,是高校德育面臨的一個既相當緊迫又有著一定難度的課題。借鑒孔子啟發誘導式教學,批判地吸取其合理因素,有助于我們更有效地進行德育方法的改革創新??鬃犹岢龅摹皢l誘導”包括兩層意思:一是運用啟發誘導的方法必須抓住教育的時機,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憤”和“悱”,都是形容學生追求知識的一種急切的心理狀?!皯崱笔菍W生經過思考理解了其中一部分含義,但又未能徹底弄清楚,這時學生很著急。孔子認為,只有在這個時候,教師在關鍵的地方給學生指點一下,學生就有很大收獲,也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悱”是學生經過思考想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可是又找不到恰當的語言,說不清楚,十分著急。教師只有在這時候給學生指點一下,才能對學生有較大的幫助。也就是說只有當學生在探求某種道理而未達到目的時,老師才予以開導指點,使之得其真義;只有當著學生欲言而又找不到表達思想的詞語時,老師才可以提示以促其用辭通達。在孔子看來,德育過程中要善于抓住學生的“憤”與“悱”的時機進行啟發,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這就容易使他們豁然開朗,觸類旁通,自覺躬行,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11]。

二是運用啟發誘導的方法必須有明確的要求,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舉一隅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就是說,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它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矛盾的主導作用和調動學生的熱情之間的多方面的指導,激發學生的熱情,所以,他們好學。國家音樂學院認為,不僅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和技能,而且還促進思維能力發展。原來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是讓學生自由,其結果將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教學方法;限制、壓抑學生的熱情將無法提高教學的質量[12]。我們之前的做法道德教育是單向灌輸,特點是老師說,學生聽,教師是信息的來源,學生是接收器?,F代道德教育必須成為單向灌輸一個全方位溝通,不僅是老師和學生之間應該互相溝通,而且學生之間也應該相互交流。因此,對學生的主要突出的心靈和思想的影響,他們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克己內省、學思結合”法的當代運用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自我教育修身是指個體的修養,主要是指道德品質的修養,從本質上說,它屬于一種自我教育的方法??鬃邮种匾曅奚淼姆椒?,他提出了“克己內省”、“學思結合”等道德修養的方法,他認為道德修養的核心之處是要達到使個體自己的內心世界符合社會公認的道德準則和規范。因此,孔子有關“修身”的理論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在德育過程中要確立學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主體地位,這是使德育方法有效的重要前提。我國大學生道德教育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重視他律教育,忽視自我教育。大學生處于青年中期,他們已經具有了獨立思考和進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的道德教育中對他們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有所忽視,或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F代德育應強調發展人的潛能,激發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積極性,注重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把道德教育作為教育者的教育與學生的學習相互作用并通過學生的自我教育實現的活動,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育者與學生之間建立民主平等、教學相長、親密友愛的關系,創設學生主體人格發展的必要前提。我們可以通過理論研究法、心得體會法、思想小結法使學生在“博學”與“慎思”中加強修養,通過溫故知新、自我鑒定的方法內省、自察[13]。

1.論研究法是指通過政治、道德理論的研究,使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思想道德品質得到自我提高的方法。在采用這種方法時,教師要注意激發和引導學生研究的興趣和熱情,研究的內容要具有針對性,采用的形式要豐富多彩。

2.得體會法:這意味著學生經常寫自己的感受和經驗,所以他們要進行自我教育,不斷提高道德。具體地說,它是教師應該指導和督促學生開發記日記,寫經驗,談談學習好的學習經歷,思維習慣,因此,他們靠自主學習,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來實現思維和自律持續升華。

3.想小結法:總結是通過思維,使學生正確地理解和自我教育,正確選擇自己的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學生老師應該徹底實用,通常要求學生及時的總結確定指導思想和正確的思S方式,所以他們認為,總結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清晰目標的方向和努力的優勢和劣勢,并不斷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政治理論水平和文字寫作能力。

(三)“詩樂熏陶、交往觀摩”法的當代運用

寓教于情,注重感染教育。詩樂熏陶法、交往觀摩法是孔子道德教育方法殊的教育方法。孔子的“詩樂之教”著重在教?!霸姌贰笔恰敖獭敝问?,“教”是“詩樂”之內容?!耙栽姌窞榻獭薄ⅰ霸⒔逃谠姌分小?,這就是孔子詩樂熏陶法的總的出發點和指導思想。其詩樂之教的目的是通過運用詩歌來進行道德教化,使弟子養成“思無邪”的品質。感染教育法適用于所有的教育對象,尤其適用于大學生,因為大學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加上他們有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生活的集體程度較高,具有激感的良好條件,效果更為突出。

1.環境熏陶法

環境熏陶是指通過學校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環境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的道德教育方法。要發揮環境的陶冶作用,首先要因地制宜地搞好校園環境的設計,創設優美、舒適、整潔、安靜、方便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形成良好的校風、班風,建立積極向上、和諧融洽、團結友愛的人際關系。學校應該創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也是道德教育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受到道德和人類精神的影響,例如,你可以設定著名古代道德在校園廣告牌,校園宣傳媒體有意識地傳播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邀請外部專家和學者講座,開闊他們的視野,啟發學生思維、情感激發學生達到內在的道德。古老傳統的道德教育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進行校園環境按照科學、實用、教育效果的原則,使校園成為一本活的教科書,發揮其德育功能。值得強調的是,校園環境,既是基礎設施“硬環境”,又是教師精神的工作和其他“軟環境”,必須體現一定的文化品位,創造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在這種環境下,教師和學生自然會尊重有學識、有道德的人,而不學無術,品德敗壞的人會遭到鄙視和孤立[14]。

2.藝術感染法

孔子十分清楚地意識到文藝作品對人思想的潛移默化,對人精神的豐富涵養,對人品格的完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他對詩經、音樂的教化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充分肯定了兩者對人立身成性的作用。 藝術感染,是通過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戲劇、電影、電視等文藝作品的欣賞活動、評論活動和創新活動的影響是循序漸進的。藝術感染實際上是一個審美方面,是一個“教學藝術”的方法。它的藝術審美,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能夠欣賞的文化和審美的角度來看,培養品德,豐富精神生活,幫助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必要的。而要藝術感染,首先,培養學生欣賞的興趣。介紹創意背景等一些文學或藝術作品,繪畫內容和軼事等,聯系學生的經驗和背景,導致心臟升值。其次,我們必須培養學生欣賞能力識別、組織書評,批評人士和其他活動,引導積極、喜歡文學和藝術作品有了正確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味,抵制低俗的事情,能夠分辨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第三,以刺激學生強烈的情感反應??鬃拥赖陆逃捌鋬r值的合理利用對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教育有著特殊的意義,對刺激學生的驚訝、敬佩、尊敬、贊賞和其他情緒反應有著影響,因此可以通過指導學生閱讀,練習,實際創造性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道德情感。

3.群體感染法

孔子認為,在增進道德、完善品質的過程中,朋友切磋、同學交流、相互勸勉、相互激發是十分重要的。朋友之間,互相批評,兄弟之間和睦共處。他指出了朋友之間相互幫助、共同提高的行為要求。他的學生曾參對先生的交友之道進一步作出了闡釋:“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边@與我們今天所講的群體感染的方法有著共通之處。 群體感染也叫交互感染,指在一個群體中,受感染體感染的各個個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況。這種情況,在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比比皆是。例如,許多人看球賽看到一場精彩的比賽同樣的感染比一個人強得多。人生活在一個充滿活力的集體會感覺舒適,生活在一個集體停滯會感到缺乏能源,蕭條的感覺。所以古人說,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個體在群體中受感染的感染強度是加強還是削弱,要看個體與群體受感染的就會在群體的影響下增加,否則,就會削弱個體感染的強度,甚至可能使個體的感染強度向相反方向發展。道德教育運用感染方法,就是要善于培養 群體的順向情感,使其產生傾向感染去影響個體,使個體增強或激發順向情感,削弱逆向情感,并盡可能使逆向情感向順向方面轉化和發展,從而使個體在積極、健康的環境影響下,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的思想觀點和行為規范,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四)“文以載道”法的當代運用

寓教于文,專業課程滲透道德教育早在古代社會,教育家們就提出了所謂“文以載道”,就是要把知識學習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把道德教育寓于專業教育之中,據此來實現其德育理想。在我們的大學校園里似乎道德教育只是德育老師的事,與其它課程內容無關。事實上,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僅靠德育課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在有關專業課教學中,專業教師也應該注意結合本課程特點,適時進行德育教育:首先,我們應盡一切可能,利用一切條件,挖掘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德育資源,把道德教育內容滲透到專業課教學之中。 其次,即使是自然科學領域,也同樣可以發掘出有價值的德育資源。因此,一個真正的合格的教師,不僅需要在專業知識領域取得成就,而且是一個精通教育的人員教育藝術家。今天在我們的學院和大學專業老師真的有必要加強這一質量培訓。事實上,使用專業教師權威微妙,意味深長的方式,“滲透”類型的道德教育比其他形式的說教的效果要好得多。再次,充分刺激內需和調動學生道德哲學,“我(學生)的需要”而不是“他(老師)需要”的潛在道德理性教育是正確有效的。

結語

孔子作為我國教育界的開山鼻祖和一代宗師,已化作塵埃飄散于兩千五百年的歷史時空,但他作為教育家的思想光芒和執著于教育的崇高精神卻永遠閃爍在中國教育文化的燦爛星空上,滋潤著中國教育的每一寸沃土??鬃右殉晒\用的這些道德教育方法對當代高校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本文通過對曲靖師院的教育現狀進行比對,結合孔子的教育理念,發現了一些當前我國高校在教育策略上存在的偏差。所以我們更需要結合孔子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活學活用,要在他的德育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創新性改革,以更適應現代道德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孔子研究所編.孔子研究論語集[J].山東:齊魯出版社,1984,(9).

[2]蔡尚思.孔子思想體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中華孔子研究所.孔子研究論文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

[4]梁桂麟,徐海波.當代高校公共理論課教育教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匡亞明.孔子評傳[M] .山東:齊魯書社,1985.

[6]王常則.孟子[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7]中A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主編.說苑?雜言[M].北京:商務印書社,1979.

[8]龐海坡.關于“德育首位”問題的思考[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

[9]李世芬.論德育過程及其規律[J].北京:中國高教研究2001,(7).

[10]劉小蘭,鄔海明,陳行龍.整合知情意行提高德育實效[J].江西: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2003,(4).

[11]葉扶榮..德育思想及對高校德育的啟示[J].河南:河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2).

[12]郭建新,葉國英.提高道德實踐能力縮短知與行的距離[J].北京:人大復印資料,2002,(3).

[13]葉松慶.守望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底線[J].北京:人大復印資料,2003,(5).

篇2

關鍵詞:儒家德育思想 大學生 道德教育

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概述

儒家學說在先秦時期就形成了比較全面系統的思想體系,其德育思想都是依據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提出,內容十分豐富,是當代中國道德教育的重要的思想源泉。

(一)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內容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仁”是其思想的核心,強調“義”的重要性,個人行為以“禮”為規范,“孝悌”是德育的重要目標。

1.關于“仁”的思想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礎?!吨杏埂酚性疲骸叭收撸艘?,親親為大?!币馑季褪钦f有仁愛之心的人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人,親愛、親人是最重要的,應該放在第一位。這里所說的“仁”是指發自內心的愛人之心,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的愛。對于整個社會來說,“仁”就是社會的最高準則,君主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充分體現了孔子以仁愛為核心的社會理想。這種愛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是有層次差等的,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是這種“仁”所體現出來的有層次差等的愛對于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等復雜的關系至今仍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2.關于“義”與“利”的思想

先秦儒家對于“義”與“利”的關系問題,是重義輕利的,提倡人們見利思義,孔孟二人對此有充分的論述??鬃釉弧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币馑季褪钦f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極大地強調了義的重要性。孟子在對待義利關系上,比孔子更看重道義。他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币馑季褪钦f為了道義,生命都可以舍去,更不用說自己的私利了。他主張在義利沖突的時候,舍生而取義??梢娍酌隙嗽谖镔|需求與道德行為的選擇上,完全否認“利”對人們以及社會發展的作用。但這種重義輕利的思想,并沒有徹底否認利的作用,也不是反對人們追求利益,而是要求人們在利益面前,首先考慮義的重要性,然后才能追求正當的、長遠的利益。

3.關于“孝”“悌”的思想

“孝”是儒學理論中的重要部分,它具體規范了封建時代子女必須對父母及其他長輩所履行的義務。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提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币馑季褪钦f一個人要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尊重師長,謹慎做人,言而有信,有一顆博愛之心,仁義之德,廣愛大眾。孝悌是個體與生俱來的一種情感反應,在家庭中自然存在,是不能用功利想法去表達的情感?!靶ⅰ薄般笔恰叭省钡轮?,儒家把孝道作為教育之核心內容,基于家庭倫理道德,教育人們要知禮守德。

(二)儒家德育思想的育人理念和德育方法

對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主線,孔子曾在《孔子家語?五儀解》中指出,一個人的人格素質包括庸人、士人、君子、賢人、圣人五個層次,也就是說,“圣人”人格是最高的目標,都成為“圣人”是不太可能的。“君子”人格是大眾化的追求目標,可以實現。

對君子人格的培養是先秦儒家所追求的人格目標,而修身是實現個人價值和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與途徑,沒有人天生就是特別完美的,只有通過修身來改變自身不好的習性,才能成就高尚的品德,努力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先秦儒家學者們在長期的道德教育實踐中也總結了一套系統的德育方法,他們認為道德教育實效與教育方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其主要思想包括立志立行、啟發誘導、因材施教、身教示范等。同時,孔子是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的。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并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此外,在傳統道德教育實踐中,儒家學者們也特別強調“身教重于言傳”。這就要求教育者在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首先應該以誠相待,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外教育者自身要“修身”“立身”,“以身立教”,時刻激勵并引導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覺養成高尚人格。

二、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道德教育作為道德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教育者對于受教育者有目的的傳播道德教育的活動,通過教育活動進而潛移默化的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質。而高校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大學生的總體思想道德狀況是好的,但受西方不良文化影響,有部分大學生的道德意識淡薄,出現了道德滑坡現象。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教育目標主體性、層次性缺失

培育四有新人是我國高等學校的道德教育目標。這一目標符合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總體要求,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這種價值取向對當前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有著很多影響。我們不難發現,我國高校主流道德教育目標是從社會的效能出發,以社會為中心,追求社會利益最大化,過于重視國家的主導意識和社會需要,片面追求社會效能而相對忽視道德教育的個體需要。這樣就容易使高校道德教育目標定位不準確,過高或過低的、缺乏層次性的道德教育目標都會必然影響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實效,把道德教育變成有利于社會發展的工具。大學生作為年輕有活力的新生代,有主見、有思想,有著自己的道德需要。可是在當前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中,我們只注重教育,追求成績、學分,卻不曾真正的走入到學生生活中間,對學生的關心愛護并不夠,長期忽視大學生的道德需要。這樣的道德教育目標沒有真正的考慮到大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和道德需求,也不能有效實現。

(二)教育內容對傳統美德的繼承性不強,現實性不夠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我國高校的公共必修課,是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但由于該門課程在很多學校作為考查課不受重視,對于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繼承與發揚更是泛泛而談。與中小學道德教育內容一比較,我們便會發現,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很多內容與中小學思想品德課中的內容是重復的,針對性不強,在進行道德教育時并沒有考慮到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規律及其道德水平現狀。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經日趨成熟,對一些事物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然而當前我國高校的道德教育理論內容并沒有全面反映現實社會的實際情況,與社會發展不適應,也脫離了大學生的生活實際,老師只是簡單的講課,不注意學生的真實生活情況,這樣一來,導致學生對學習內容興趣不高,甚至會有排斥心理,道德教育效果一定不樂觀。一旦大學生的道德認知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就無法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更不能在實際生活中有良好的道德行為,最終就容易產生知行脫節的現象。

(三)教育方法單一、缺乏藝術性

道德教育方法是道德教育基本原理的具體運用,道德教育目標和道德教育內容的實現以及效果的好壞,都離不開道德教育方法的正確運用。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方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首先,缺乏道德實踐。當前我國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采取的道德教育方式大多仍以傳統的講課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導,注重政治性的說教,只注重課堂上道德理論和道德觀念的灌輸,缺乏道德實踐行為的訓練,切斷了道德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是一種全封閉式的德育課程,導致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無法產生真正的學習熱情;其次,忽視個體差異性。當前我國高校仍采取傳統的班級授課式教育,在道德教育過程中采取集體教育模式。大學生作為道德教育的對象,是有個性、有差異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判斷能力,這種普遍灌輸容易忽視對學生的關注,對學生缺乏人為關懷,使學生很難從情感上認同并接受道德教育內容;再次,教育者自身素質不高。當前我國高校德育工作者素質參差不齊,只注重教師的學歷、職稱高低,教學研究成果的好與壞,在師德建設上忽視教師職業道德水準。有些教師逐漸喪失自身道德性,功利性強,不能為人師表,以身示范。

三、儒家德育思想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啟示

(一)明確道德教育目標,構建合理有序的道德教育目標體系

道德教育目標是對人在思想品德方面教育的總體要求,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學生作為特殊群體,其道德教育目標的確立必須符合這一階段的心理要求,要充分考慮并尊重他們的道德需要。

1.道德教育目標的確立要突出主體能動性

道德教育的主體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他們首先都是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人的個體。所以,在道德教育過程中,要堅持人本教育,以人為本,以生為本。當前大學生道德教育應該借鑒孔子的這種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制定目標的時候,應該首先考慮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包括物質上還有精神上的需要,要充分尊重學生自身的主體能動性,尊重他們的獨立人格,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進行道德教育的同時讓學生達到知、行、情、意的統一,促進大學生道德品質和個人素質的自我完善。

2.道德教育目標的確立要有層次性,循序漸進

先秦儒家學者們在道德培養上最基本的是君子人格,最高目標是圣人。首先要成為君子,其次才能循序漸進的讓學生不斷提升、完善和超越自己,最終朝著圣人的目標不斷努力。這樣的目標突出了層次性、漸進性,也更容易實現。所以,當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目標的設立也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大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經驗越來越豐富,其思想和心理呈現出階段性的特點。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大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過程中應該制定短期、中期和長期具有層次性的培養目標,以短期目標為基礎,只有一步一步的目標實現了,長遠的目標才有實現的可能。

(二)充實道德教育內容,繼承優秀傳統,堅持與時俱進

道德教育內容是德育活動中具體的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內容不僅要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還要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發展。

1.加強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首先,加強仁愛教育?!叭省笔侨寮宜枷氲暮诵?,也是做人的標準,要求人們要有一顆仁愛之心,不僅愛人,更要愛大自然的一切。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情冷暖、道德冷漠現象越來越多,這就需要在大學生的內心深處培養仁愛意識,讓大學生真正做到關愛人、理解人、尊重人和幫助人。其次,加強禮義教育。以禮待人,為人正義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歷史悠久的傳統美德。所以在大學生道德教育工作中,重視禮儀學習教育,教師也應該以身作則,以禮示范,生活小事為人處事也要注重禮節。對于義的教育,要教育學生在爭取自己利益的同時不能損害他人和集體的利益。最后,加強孝悌教育。大學生只有在家庭中對父母孝敬、對手足關愛謙讓,才能為朋友為他人著想,最后才能做到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2.道德教育內容要與時俱進,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性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道德教育作為上層建筑,其內容只有符合時展要求、富含新意,才能更具有生命力。教育者在實施教育的時候應該考慮到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根據學生的年齡差異,身心發展特點、道德水平現狀來進行階段性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生活化。同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對道德規范行為有不同的要求。當前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點。這就要求在進行道德教育時要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刪改不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傳統道德教育內容,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基礎之上,堅持與時俱進,增強現實性,而不能一成不變。

(三)改進道德教育方法,實現德育手段多樣化

1.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施教過程中應變通教育方式,尋找最適合的教育方法

第一,教育者要注重道德實踐,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儒家學者們認為,道德教育不能只是純粹的說教,應該落實在實際生活中,如果受教育者只是單純的學習理論知識,在生活中的道德行為沒有發生好的改變,這樣的道德教育是沒有成效的。一個真正具有良好道德的人,不在于他學了多少有關道德的知識,而在于他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按照所學標準去要求自己。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大膽思考,讓學生將所學與所用相結合,這樣道德教育才不只是空談。

第二,教育者要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個體差異性。孔子就非常善于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的門檻降低,大學生隊伍越來越龐大,學生的素質也參差不齊,這給大學生道德教育帶來了很多難題,為了對大學生進行更有效地道德教育,因材施教法是教師施教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方法。

第三,教育者要身教師范,發揮榜樣示范作用??鬃诱J為教師首先應該用自己的道德品質、道德行為以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其次,教師自己在平時生活里要嚴格地按照道德標準去約束自己,規范自己的行為。教師是學生心目中高尚人格的代表,其道德品格和行為對學生具有熏陶作用,是最真實的典范,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有深刻影響。因此,教師應該以高尚的人格感化學生,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2.大學生在受教過程中應不斷進行自我反省、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做到自覺自律

第一,大學生是新時代的人才,承擔著未來社會棟梁的重任,不僅要學好文化知識,更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提高自身的素質。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孔子特別強調學生要學會克己內省,通過“內省”來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這對高校進行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第二,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導致現在的部分大學生如同沒有經歷過風吹雨打的溫室里的花朵一樣,養成了“唯我獨尊”的性格,在遇到問題時總是找別人的原因,卻從來不會自我反省,容易苛責于人抱怨社會。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只是一部分,要真正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最根本的還是要大學生自己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促使自身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從而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和道德情操。

總之,當前我國高校道德教育過程中出現的這一系列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實效。所以我們需要借鑒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為了大學生自身的身心健康發展,也為了社會整體道德素質的提高,對當前高校道德教育提出實際可行的建議,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增強道德教育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于夢竹.先秦儒家思想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D].中國地質大學,2014,(5):12.

篇3

關鍵詞:仁愛思想;思想道德教育;孔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6-0247-02

面對社會轉軌、價值多元、西方文化的沖擊與影響,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觀念與人生價值觀暴露出諸多缺陷。顯然,教育模式與教育理念的改革已經迫在眉睫,而孔子的仁愛思想對于喚醒個人內心的純真,呼吁真正的理性提供了出路與借鑒。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孔子仁愛思想的內涵

“愛人”是孔子仁愛思想的核心。儒家文化孕育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時至今日,在國家政治、社會生活與文化教育等方面仍然需要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澆灌與熏陶。實踐經驗證明,只有以儒家“仁愛”的倫理思想為根基,高校的教育才能彰顯出民族精神與中國特色,才能不斷豐富和印證教育的主導性與科學性,進而保障高校德育的有效開展。因此,以儒家的“仁愛”思想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已然成為高校教育的理論指南。只有將高校教育與儒家“仁愛”思想相結合,才更加有利于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完善。

儒家以美德品質為教育的核心,要人自愿地忠于其品德責任,快樂地尋求學習做圣人,因此,哲學最重要的并非存在論的“是”,而是倫理學的“德”,重要的不僅是“知”,還要重視“行”。儒家的教育理念,重視經典的人文教養,以君子的榜樣為學習的典范,以德行優于知識,以圣人人格為教育的培養目標,強調成人或全人的教育理念,突出“學”和自我主動性在教育過程中的意義,著眼在把人變成全面發展的高尚的人。儒家的教育思想不僅僅是對狹義的教育的認識,而且蘊含著整個古典時代對人的理解??鬃拥乃枷朐趶V義上就是一套關于人的教育思想,對中國的傳統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大學生在仁愛思想方面存在的問題

高校是培養大學生人才資源的陣地,大學生肩負著人民的重托、歷史的責任,是國家與民族的棟梁。大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伴隨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與完善。儒家的仁愛思想在呼喚人們心底的人性與內心的良知方面具有足夠的魅力。作為一個大學生,即將步入社會,怎樣做人與怎樣的生活才有意義,追求怎樣的人生才有價值是值得深思的問題,這一系列關乎生存與生活的人生課題,都需要去思考去抉擇去實踐??傊?,大學生在仁愛思想方面存在的問題表現為:

首先,缺乏自尊自愛的意識。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應該具有愛國愛家的崇高信仰、敢作敢當的價值定位、自尊自愛的自我肯定意識。這些品格都要求大學生接受自己,正視現實,積極進取,自我約束,實現人生價值。人的價值實現是人一生之中最寶貴的財富,是自己生命光輝的印證,是促使社會和諧的動力。個人的善與愛的價值是一種飽含激情的、靈動的、充滿了夢想與希冀的精神取向。在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同時,會締造一個與眾不同的自己,使自己變得虛懷若谷,懂得人情冷暖,不懼怕苦難與生死,以更正面的正能量來展現自己,創造社會財富,促進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感染身邊的每個人,形成強大的感召力。

其次,缺乏愛人的能力。當今的大學生自主意識日益增強的同時伴隨著自私與狹隘個性的急劇膨脹,這些道德問題在大學生中已經明顯得表現出來。學生待人處事以自我為中心,放松個人私欲,不懂得換位思考以自我感受為標準,存在典型的個人主義問題,不善于甚至不樂于幫助關心愛護身邊的人。

再次,缺乏愛世界的胸懷。孔子的一生都在憂國憂民,以國家的興盛、人民的幸福為己任,這無疑在教導我們要以仁愛之心處世,用自己的真心、自己的力量去愛自己的民族國家甚至愛我們生活的世界,才能實現社會的公平與和諧。但在現實生活中,在個人私利面前大學生往往將愛世界的思想感情遺忘殆盡,為了逃避應該承擔的責任,費盡心機將自己置身事外,這是沒有擔當、缺乏愛世界的廣闊胸襟的表現。

三、大學生在仁愛思想方面存在問題的原因探析

首先,高校仁愛教育工作的不足。當今的高校已經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培養大學生的目標定位,在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性方面開展積極的工作,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路徑,并且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也存在一定的漏洞與不足,這與我們思想道德教育在落實時存在著“見物而不見人”的現象有關,同時說明高校在施教工作中缺乏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其次,缺少仁愛的社會環境。在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下,大學生仁愛品德的確立也舉步維艱。市場經濟呼吁以個人利益的最實現為中心,市場經濟的發展激發了個體自我意識的覺醒,增強了個體的自我意識,促進了其個性的覺醒,使得人們以自我為中心來為人處事,不愿意信任他人,產生了社會性的信任危機。而處在轉型的關鍵時期的市場經濟以利益的最大化為原則,肯定人們的利益觀,部分人為了個人利益不擇手段,導致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要知道,一切物質的東西,最終都會歸于虛無與平淡,只有精神上的豐富與收獲才是永恒的財富,只有真正為他人與社會做了什么,才會讓大家銘記于心,才不至于使自己只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生過客。

再次,大學生仁愛意識的缺乏。伴隨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獨生子女在家庭的地位越來越高,養成了他們放縱狂妄的個性,沒有兄弟姐妹去分享父母對他們的關愛與呵護,使他們漸漸形成了自己是中心的思想,并伴隨這種觀念成長,進而在高校與同學相處時形成了唯我獨尊的觀念。一個人的心中只有自己,就會忽略他人的存在,輕視他人的需要,漠視他人的付出,忽視他人的感受。另外,由于在家庭中備受關愛,以及長輩的代勞而逐漸養成懶惰、依賴的思想,變得不愿意也不會勞動,并把享樂當作理所當然的事,溺愛的結果是對孩子個人生存能力的傷害,感恩之心也不復存在。

四、孔子仁愛思想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啟示

仁愛思想要求人們在尊重與關懷他人的同時彰顯人性的本質與光輝。鑒于大學生仁愛品德缺失的現狀,應重溫圣者的待人之道,汲取圣者的文化精華,站在歷史的前沿從新的視角審視孔子仁愛思想的精神價值,進行冷靜的判斷和認真的思考,挖掘出仁愛思想對當前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教育所具有的啟示與作用。

首先,培養大學生的仁愛意識。仁愛的最高境界是用自己的力量奉獻社會,愛國愛民,成就自己有價值的人生。在現代社會就是擁有一份愛國主義情懷以及對于國家的責任感??鬃拥囊簧闶菚r刻以國家興亡為己任,不斷地塑造自己充實自己,愛身邊的人。以身作則,是愛己、愛人、愛社會、愛國家的道德典范,將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熱血融于國家建設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孔子對生活充滿激情、充滿斗志,用實際行動來彰顯自己堅不可摧、百折不撓的積極精神,教書育人奉獻國家,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愛國主義精神。

其次,陶冶大學生的仁愛情感。在道德教育工作中,道德規范屬于一種外在的教育要求,只有得到人們的認同進而產生相應的道德情感體驗,并在內心積淀鞏固下來,才能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展現出一種情感的力量,促使受教育者發自內心地將倫理道德規范或者教育者的思想觀點融入自己的價值體系之中,并付諸行動。沒有內心情感的參與,道德教育不能深入人心,道德教化就不能實現自律,也不可能內化為人的心理需求,更不可能自覺地約束自身的行為。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這是道德信念、原則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偽君子?!遍L期以來,中國的道德教育過于強調外在的灌輸,忽略了情感的巨大作用。理性使人擺脫了蒙昧,從而使人的活動趨向自覺和自為,但合乎理性并不等于合乎德性。

再次,養成大學生的仁愛行為。大學生仁愛的行為,首先應從關愛自己的長輩、主動承擔家庭責任開始。懂得感恩父母的陪伴,用孝心與真情回饋父母。要教育大學生:經常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談談校園生活與學習上的趣事;用電話與短信為父母捎去節日的問候,讓父母感受到我們的感激之情與我們最真摯的祝福;有空便回家看看,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減輕父母的疲憊,用生活的小細節與小行動來感恩父母養育之情,并以此激發大學生的仁愛之心,培養其同情心和責任感,逐漸使平和、謙恭、真摯的愛在大學生內心深處扎根,學會用愛去對待他人,體諒他人。

結論:孔子仁愛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道理,而高校培養大學生的任務就是教導大學生如何為人、怎樣處世,最終達到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的目的。怎樣做人做事是孔子仁愛思想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共通之處。如何借鑒、吸收孔子仁愛思想,挖掘其中在教育方面的經驗與知識精髓從而構筑當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文底蘊,開創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是高校教育工作面臨的重大問題。

參考文獻:

[1]張曉靜.自我教育論[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2.

[2]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道德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篇4

[關鍵詞]四想四對照 傳統文化 道德教育

作為學生思想道德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載體,“四想四對照”教育活動把孝道、立志、勸學、尚德等傳統文化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元素,通過“孝道感恩”、“讀書明志”、“辯論賽”、“演講賽”等一系列具有鮮明主題的活動,激發學生確立人生理想,形成道德自覺、學習自覺的行為習慣,會取得良好的效果,贏得學生、社會的廣泛贊譽。

一、高職院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

高職院校的生源是“三校生”(中專、職校、技校的學生)和普通高考中的第五批考生,錄取的學生分數低、學習基礎差,是不爭的事實。通過對高職在校生所做的調查中顯示,在新生遇到的學習問題中,排在首位的為 “缺乏學習動力”,遇到最主要經濟問題是“‘必要支出’過多”。高職學生進校后學習目的不明確、對事物缺乏應有的興趣、沉迷于網絡游戲、花錢大手大腳、上課遲到早退已成為影響高職教育教學提高質量的重要因素。盡管針對上述行為出臺一系列教育和管理措施,但效果卻不理想,究其根本,是我們缺少能喚起學生內心良知的道德與情感教育,缺失能喚醒學生作為子女、作為公民的內心責任意識的教育。

學會感恩僅僅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步,道德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只有在現實生活中不斷磨煉,才能最終形成一種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動。感恩教育須與學生反觀自身相結合,才能使學生感恩父母、學院、社會的外在情感轉而化為自身責任的內在動力。學校必須給學生以專業認同、職業認同、學校認同為前提的人生理想教育,因勢利導,把學生引入到每天的學習行動中去,才能起到真正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

綜觀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是缺少感恩教育,也不是缺少人生理想教育,而是要么淪為只有感恩而無行動的口頭派,要么步入只講人生理想而不與專業學習的虛無主義,要么陷入只談學習行動而缺少人文關懷的僵硬主義,這便是當前高職院校學生整體的、系統的、有機組合的思想道德教育觀念缺失的現狀。

二、感懷恩情反觀自我,汲取動力志于成人

“四想四對照”的主要內容為“想一想父母含辛茹苦送我來學校讀書盼什么,對照自己在學校的表現是否對得起父母親的養育之恩;想一想我在學校做什么,對照自己所取得的成績是否達到父母的期望;想一想我將來走上社會干什么,對照自己所學的知識是否達到培養目標;想一想我要成為社會有用之才憑什么,對照社會對人才需求,自己應該如何努力。”“四想四對照”所對應的感恩教育、人生理想教育、專業思想教育和就業成才教育有著豐富的內涵及重要的現實意義,四部分相輔相成、環環相扣,形成完整的、立體的思想道德教育網絡。

(一)明孝以正心,道德之根本

孔子在《孝經》中講到:“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意即德性的根本在于孝道,一切教化產生的根源是孝。又言“百善孝為先”,進一步開宗明義地指出:孝心一開,百善皆開。一言以蔽之,孔子以來的儒家十分注重“孝”在民生道德教化中的重要作用。我校開展的“四想四對照”活動,以“孝”作為學生德性開發之起點、之根本,以孝貫通一系列學生思想教育活動。首先讓從學生日常生活中小事入手,以開展主題班會和座談會的形式,要求學生算一筆經濟賬,回憶和述說父母及長輩為自己付出的感人事例,體諒父母的辛苦,感知他人的善意、養成助人為樂的品德,讓學生初步具有傳統孝道、責任感、愛的回報的情感體驗,形成勤儉之謂德、驕奢之謂惡的道德認識。同時針對自身存在的問題或不足,通過自我反省、班主任積極引導、同班同學相互幫助,形成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以盡孝道的共識,探討個人盡孝的具體做法。

因勢利導,學校以“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作為指導思想,展開“自愛、自強,心中有愛”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從知孝,進而知關愛自己,然后自強不息。由孝敬父母而生恭敬之心,由體諒父母之辛苦而知勤儉慎行,由愛敬父母而知尊重他人、感恩學校、關愛社會,最終形成一種互敬互愛、互幫互助的和諧校園文化。

(二)立志以帥氣,精神之源泉

樹無根不活,人無志不立,一個有志向的人,他的生命才是朝氣蓬勃、生生不息的。我國傳統文化中歷來把“立志”看做成事之首,孟子有“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之言,晉代嵇康在《家誡》中的“人無志,非人也”之說,更是把立志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另一個高度。志向是道德形成的重要的內在條件,不僅表現在它作為道德價值判斷的重要依據,更為重要的是它左右著實踐的道德方向。

“四想四對照”活動除了利用課堂教學向學生講述立志的重要性,幫助分析學生的優劣勢,確立其人生志向等,還通過“寄家書”、“演講比賽”等活動來堅定志向、砥礪志向。家書的內容涉及學生的思想感悟、人生規劃、想對父母說的話等,讓家人感知學生的奮斗目標及當前的思想狀況。同時為父母參與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渠道,定期召開學生家長代表會,邀請家長來校參觀,從早上出操到晚自習,從宿舍到食堂,讓家長感受自己孩子在學校學習、生活狀況,一起探討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把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輔助手段。通過演講活動來不斷強化學生關于個人志向的內心體驗,從而內化為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增加發奮圖強的信心,形成學習的勇氣和毅力,排除干擾,戰勝困難,取得進步。

篇5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人性

一、中國古代人性論

孔子作為古代教育圣人,對人性善惡雖提及甚少,但他以“仁”、“禮”觀念為中心,提出一系列關于人的品質、人格和道德修養等問題,這種以“仁”和“禮”

的結合構成了我國古代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核心??鬃友裕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提出這些的本質在于愛人,在于從人的本質出發去教育人,完善人。

孟子把孔子的“仁”轉化為人的內在本質,提出“性善論”觀點,并以此作為人的道德屬性,以此作為道德教育的出發點?!吨杏埂分械摹疤烀疄樾?,率性之為道,修道之為教”的思想是為其性善論的直接體現,孟子的“四心說”, “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仁義之心”進一步奠定了儒家思想教育的理論基礎。

荀子從人的情感欲望出發,提出“性惡論”, 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主張性惡, 認識到人的行為不僅受自然性制約, 更受理性的支配、控制和引導。但其提出教育的方法還是要遵從儒家道德規范。

董仲舒吸收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觀點并加以發展形成新的人性論,即“性有善有惡論”、“性三品論”,從而奠定了自己的道德育人理論基礎。

總之,儒家從人的本質出發去探討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為古代統治階級進行思想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為我國后來歷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意義的借鑒。

二、西方人性論

柏拉圖是西方古代道德教育的集大成者。柏拉圖認為善是出于知,而惡則是出于無知,一個人如果有了善的知識,他就會從善而不會作惡。柏拉圖的人性思想對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有兩點重要啟示:一是他把道德看成是現實中的人們的一種自然而然的內在需要,是一種高尚的內在的精神性需要;二是他認識到了人性的可塑性,認為人性是可以通過道德教育來塑造、提高和完善的。

亞里士多德發覺人性是道德教育的基礎,他指出,人性是多種多樣的,也是分為不同層次的,依據這些層次進行教育,能夠增加教育的實效性。他認為從個人的角度看,教育是一個依靠內在發展的自我認識的過程,教育的任務就在于揭示人的特殊形式,將其固有的人性、發展的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

精神分析引論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揭示了人本身的三個不同層次,暗示了道德教育就是要通過自我把人從本我上升到超我的層次,即上升到具有高尚道德的理性自我層次。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由人的動機決定的,人的動機是由人的需要決定的,要求道德教育要遵循需要的層次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西方人性論從不同層面對人性進行分析,以期實現適合于其國家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為統治階級進行思想教育提供理論基礎。

三、人性論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人性的教育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階級或政治集團,為了實現其政治目標和任務進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為核心與重點的綜合教育實踐。隨著時代的變遷,古代人性論并不完全適用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但中國古代儒家的教育理論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根據,即人性,它的全部學問在于教人和做人,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傳播統治集團的政治理論和價值觀從而使受教育者接受并建立起相應的政治信念,整個思想教育系統的本質還是人性的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同人性的比較和同化,我們應立足于人性起點,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人性的變化相吻合,才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人性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而人又是十分復雜和深奧難測的,從遠古人的誕生到現在,人的發展更加豐富化和復雜化,人變得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難以把握和認知。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如何實現對人的改造,使之成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人。誠然,從“人性”問題入手,是一個有效的途徑,以人為中心,以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工作的目標和原則、方法,定位在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上,定位在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提高人和造就人上。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教育是一個依靠內在發展的自我認識的過程,教育的任務就在于揭示人的特殊形式,將其固有的人性、發展的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對策的人性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對策,就是教育者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所運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為實踐對象的活動,從出發點來看,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脫離現實的、具體的人的實際出發開展教育,只能從人的思想實際出發,分析思想形成、發展變化的原因,從而運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進行教育。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應該從“人性”出發,將教育對象的人性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透徹的了解和分析教育對象所具有的人格特點,各個層次的人性,尋找適合每個層次人性的教育方法,從而找到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的角度和途徑。從而摒棄傳統的灌輸教育,強迫命令的教育方式,使其順應人性的發展,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因此,在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在社會轉型期,在各種文化的相互碰撞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以“人性”為出發點,以不同的對象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引導其建立一種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參考文獻:

[1] 王欣.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礎[J]. 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3)

[2] 劉春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審視[J]. 西化師范大學學報,2006.(3)

[3] 王海明.人性論[M]. 商務印書館,2006.

篇6

關鍵詞:孔子;教師理論;教師素質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用一生的時間和精力從事聚徒講學和整理文獻的活動,專注于教育事業,在教育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其中關于教師高尚道德的養成、廣博知識的積累、靈活方法的應用以及無微不至的愛生精神的倡導。

1 用高尚的道德感染學生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學校教育強調學生能力培養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學生道德素質的養成。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是以個人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教師的個人素質關系到所培養的人才質量,教師自身認真的工作態度,飽滿的工作熱情,高度的責任感以及甘作“人梯”、“鋪路石”的精神也蘊涵了巨大的教育力量。

我國歷來重視道德教育,孔子曾說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笨鬃诱J為道德教育的作用遠遠大于政治命令和刑罰手段,而且在他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處于核心地位。所謂道德教育,即教師根據一定社會、時代的要求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抖Y記》中對教師的作用這樣描述“師也者,教人以事,而喻諸德也”。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一定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道德素養。作為師長的孔子在長達四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始終不停地鍛煉自己的意志,磨礪自己的毅力,常常用“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辈粩嗉钭约海才囵B了弟子三千,賢士七十二人。眾多學生都是因為仰慕孔子的善良正直、謙虛謹慎、剛毅果斷、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等優秀品質遠道而來,并把老師仰之如日月。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弊鳛橐幻處熞胗萌?,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言行,用自己高尚的道德修養為學生們樹立榜樣。從孔子的德育思想不難看出,教師要想具備高尚的道德修養,就要有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安貧樂道的治學精神、躬身實踐的治學態度、埋頭苦干的育人精神。

借鑒孔子的教師德育理論結合我國教育的實際,在教師道德素質的養成中,首先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覺悟,樹立獻身教育的敬業精神,加強教師的道德建設,用高尚的道德感染學生,作好他們人生路上的領路人。

2 用廣博的知識澆灌學生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一生孜孜不倦,從未停止對知識的追求。他在回顧自己一生的求學經歷時說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正是憑借持之以恒、至老不衰、刻苦鉆研的學習態度,孔子積累了淵博的知識,形成了獨到的見解,學生稱之為“圣人”。古語常說的“孔席不暇暖”就是其努力發奮、忙碌治學的寫照。“朝聞道,夕死可矣”, 在孔子精神的激勵、感召下孔門好學之風盛行。孔子精通六藝、六經,具備了象天象、氣象、鳥獸、草木、社會、歷史等方面的知識,成為當時一位學識非常豐富的人。到了晚年孔子仍然勤學不輟,“假我以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畢生對知識的探索和對真理的追求使孔子在教學過程中游刃有余,面對學生的提問對答如流,令學生滿意。借鑒孔子的教師理論,教師不僅要具有寬廣的知識面、縱橫交錯的知識結構,而且需要終身不輟的求學精神。只有在平時不斷學習、汲取新的知識,才能真正作到一專多能,象孔子一樣能夠既當專家有當雜家,真正成為學生前進路上的向導。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科與學科之間不斷滲透,新的科研領域層出不窮。教師只有站在科學的最前沿,掌握學科發展的新方向,獲取最前沿的知識,并將其傳遞給學生,轉化成生產力,才能促進我國經濟的高速運轉。在教學過程中能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向學生傳遞前沿的科學知識,同時又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實踐方面,一方面注意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又積極走向企業參與社會調研。

3 用靈活的方法引導學生

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面對的是千差萬別的學生,面臨的是瞬息萬變的教育情景,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模仿。教師必須掌握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因人而異,創造出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否則,縱然有滿腹經綸也一無是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在孔子的教育實錄――《論語》中就包含了多種教學方法,概括起來主要有:講解法、問答法、討論法、練習法和啟發法。在所有的方法中,啟發式教學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碑攲W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處于“憤”、“悱”狀態時才對學生及時“啟”、“發”以達到“舉一隅”而反“三隅”。此時學生如果不能“舉一反三”,說明他們沒有進入積極主動的思考狀態,教學活動就要終止?!墩撜Z?陽貨》就記載了孔子對學生子貢的啟發。子貢問孔子:“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智者?!苯又磫栕迂暎骸百n也亦有惡乎?”子貢隨即說道:“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苯虒W活動中孔子往往將幾種方法相互結合、穿插使用,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借鑒孔子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把對學習的領悟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使學生能“聞一知十”,發揮能動性,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4 用滿腔的熱情愛護學生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融,師生之間只有獲得共鳴,才能實現教育的目的,陶冶學生身心,啟迪學生思維。關愛學生是教師的美德,師生間的融洽關系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能產生潤物無聲的效應。偉大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視師生間良好關系的建立。弟子冉伯牛得了重病,他不顧別人的勸阻,不怕傳染前去探望,并握著弟子的手悲痛地說:“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高徒顏淵早逝,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內心的悲痛之情難以抑制。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也是獲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保障。教師只有全身心地愛學生才能夠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了解他們的所需所想,從實際出發教育學生??鬃映珜А爱斎什蛔層趲煛保?鼓勵學生追求真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反對學生對教師唯唯諾諾,主張師生間平等交流。有了這種氛圍,自由與開放的學習風氣才能夠出現,學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極大地發揮。另外在對待學生上孔子往往作到寬嚴相濟,表揚與批評相結合。對于弟子子路的粗率,孔子就批評道:“野哉由也!”;看到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污也,于予與何殊!”當發現學生的錯誤得到改正時,及時給于表揚。如看到子路有進步時,曰:“由也升堂矣”。 對于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他常高度贊揚。例如對于學生顏回的勤學不懈就不只一次說:“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學生只有被老師欣賞、愛護、平等對待,他們的個性才會得到充分展示,才更愿意與老師交流,這樣學生不僅智力上得到了發展,情感上獲得了愉悅,而且師生間架起了心與心之間的橋梁,創建了科學、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孔子作為我國著名的教育家,2500年前所提出的教師理論,至今依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教師不僅要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淵博的知識而且要擁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及對學生的滿腔熱愛。借鑒孔子的教師理論,增強教師素質的養成,使教師真正作到“學深為師,品正為范”,推進我國教育教學改革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全國教育史編務組.孔子教育思想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研究室.孔子教育思想論文選.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 王炳照.簡明中國教育史.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篇7

論文摘要:傳統孝道具有較強的道德教育功能,不僅有豐富的教育內容,而且有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素材,以孝道教育作為切入點,強化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應從加強孝道認識、更新孝道觀念、培養孝道情感、踐行孝道行為、堅定孝道意志等方面著手,進一步提升大學生道德修養的水平和境界。 

 

強化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已然成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在新的形勢下,強化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意識,提升其道德修養的水平和層次,并進一步轉化為現實的道德行為,成為困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課題。以孝道教育為切入點,對強化大學生的道德修養的推動作用積極而且現實。 

 

一、傳統孝道有著豐富的道德教育內涵 

 

所謂孝道就是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贍養、關愛、送終等等。傳統的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一個對父母孝順的人,即是有道德的人。孝道教育即是愛的教育。我國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教育的基礎之上,傳統的孝道滲透著極強的教育色彩。《說文解字》中講到,“教,上所施,下之效也”,“育,養子使做善也”,二者聯系起來就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做善事,這說明我國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儒家孝道的基礎上的。 

“古人把孝道即敬老、愛老、養老列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傳統孝道寬泛、多層次、全面的內涵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倫理道德觀念和基本的規范,引領著孝道教育的方向。在我國,孝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孝”字在甲骨文中便有記載,《詩經》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的詠嘆,表明孝道是為人之根本。在西周王朝,統治者主張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視尊老敬賢的教化。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長幼之道:在家孝順父母;在社會上尊老敬老;在國家則忠于君王,報效朝廷。可以看出,西周時期的孝道便突破了父子、長幼之道的狹義內涵,而擴充到尊敬他人,效忠國家,將孝道教育提升到了更高的層次。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鬃诱J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身體力行的法則。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已經注意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要把學生培養成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最重要的方式是進行孝道教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鬃訉⑴c其弟子曾參關于孝道教育的對白編輯成《孝經》,成為孝道教育的“教材”,使孝道教育有章可循。不僅如此,孔子還對如何加強孝道教育有很高的建樹?!墩撜Z》記載子游問孝的事情,子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在這里突出了一個“敬”字,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孝心,應該和顏悅色、真誠坦蕩,盡孝道不僅是物質上的贍養,更是一種精神溝通和心靈撫慰,做到這一點最重要也最困難。孟子也說:“孝之至,莫大于尊親”。而子女對父母盡孝道的最高境界在于子女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業?!缎⒔洝吩疲骸鞍采硇械?,揚名于世,孝之終也”。 

崇尚孝道是中華民族育己育人、勸世規人的主旋律,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不僅留下了珍貴的、科學的孝道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同時,也留下了許多優美的故事和傳說。著名的《二十四孝》便是其中的代表,這些故事和傳說至今仍被人們作為價值文化傳承,并且已經成為新時期大學生道德修養的重要素材。 

二、孝道教育是強化大學生道德修養的切入點 

 

傳統孝道歷經風雨,生命力依然旺盛,歷經坎坷,目標依然執著,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依然為高校德育更好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1 高校道德教育成效較低的原因 

以孝道教育作為大學生道德修養的切入點,是對大學生道德修養現狀客觀分析得出的結論。大學生的道德修養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受到了國家、社會、學校的普遍關注,也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成效甚微,主要有三個原因:

(1)西方文化沖擊的外部原因 大學生的道德情感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沖擊,傳統孝道與西方思潮發生了激烈的碰撞,使傳統孝道在某些時候,某些地方,偏離了正確的軌道,隨著我國對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的重新調整和國人在此過程中的理性思考,傳統文化正煥發出新的活力,此乃高校道德教育重構孝道教育的最佳時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2)高校道德教育運行的內部原因 有的高校在開展道德教育工作時盲目追求“高標準”,有的高校期望走捷徑,“一口吃個胖子”,忽視道德教育的循序漸進,造成高校道德教育嚴重脫離實際,使學生產生了厭煩心理和抵觸情緒。愛祖國、愛人民是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標,但是,大學生如果連自己的父母、親人都不愛,何談愛他人呢!如果我們能從孝道開始,從培養大學生愛父母做起,逐步推進到愛他人、愛祖國、愛社會主義,使大學生愛的視野逐漸擴大,愛的眼光不斷高遠,愛的層次不斷升華,不僅學生樂于接受,也符合循序漸進的教育思想。筆者曾在大學生的道德修養課教學中開展“講感動故事”活動,約有超過60%的學生選擇講述的是親情故事,尤其是母愛的故事不僅被學生反復講述,而且能引起所有學生的共鳴。 

(3)大學生的自身原因 現在的大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父母對他們過分溺愛,出現了父母與子女的角色錯位,造成孝道觀念的弱化。一些大學生在校不切實際的“高消費”,一些大學生很少與父母聯系,偶爾聯系也是以催要各項費用為目的,此情況進一步惡化,帶來大學生整體道德修養水平的滑坡,成為影響公眾對大學生社會評價降低的最重要原因,重構孝道教育新模式,已成當務之急,重中之重。 

2 以孝道教育為切入點。強化大學生道德修養的必要性 

(1)培養目標的一致性高校強化大學生道德修養的終極目標在于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各個領域內的道德教育,加強大學生的品格修養,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成為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孔子孝道文化的宗旨是培養學生,中心思想是把學生培養成品德高尚、人格完美、思想進步的人,而且提倡忠于國家,推崇敬業報國,追求“小孝及家,大孝惠國”。我國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出“以孝治天下”。 

(2)價值取向的相通性孝道文化講究“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生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是其對社會和他人的生存和發展貢獻的大小。孔子教育學生的目的在于培養其高尚道德和完美人格,強調道德修養發軔于孝道,體現在孝道,孝為德之門,德為孝之顯。 

(3)教育內容的相融性對大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是大學生強化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利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內容教育人們,能夠更加振奮我們的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孝道文化無疑是傳統美德的核心和精華。孝道提倡敬父母,大學生道德修養要求學生尊老愛幼,尊敬師長;孝道推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學生道德修養提倡助人為樂,推己及人,構建和諧人際關系;孝道要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大學生道德修養秉承愛國為道德的最高境界,強調愛國為文明人的第一美德;孝道主張“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大學生道德修養強調循序漸進,知行統一,行勝于言。 

 

三、以孝道教育強化大學生道德修養的途徑 

 

如使大學生的道德修養貫徹孝道內容,應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外部環境和大學生的實際思想狀況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性地做好如下幾介方面的工作: 

1 強化孝道意識 

大學生應從內心深處真正認識到孝道養成對于培養其高尚道德品質的基礎性作用,認識孝道行為對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和提升大學生的文明素質的支柱作用,使他們產生對孝道教育的積極的心理體驗,喚回其樸素的天性之愛,并進一步探討孝道的精深內涵和精神實質,逐漸愿意接受孝道教育,并以孝道作為加強個人道德修養的手段和,目標。沒有好的態度,一切皆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 更新孝道觀念 

傳統孝道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產生有一定 的時代背景,必然被打上一定時代和特定階級的烙印,存在著不合乎我們當今時代要求的消極內容,如,其愚民性,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其不平等性,“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及專對婦女的“三從四德”等;也有濃重的封建性和保守性的內容,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父母在,不遠行”等。強化大學生的道德修養以孝道為切入點,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其積極的思想和理念,摒棄其消極、落后、愚昧的做法,并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賦予傳統孝道豐富的內容和特定的外延,進一步內化為大學生永恒的精神追求,為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3 培養孝道情感 

孝道作為大學生加強道德修養的起點和基礎,大學生不僅要“知之”,而且還要“好之”、“樂之”,要培養大學生對孝道的強烈的情感,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無論順境,無論逆境均應對孝道“不離不棄”,達到“自律”、“無律”的孝道最高境界。筆者曾在孝道教育的宣講課上做“你最舍不得的人”的教學活動,學生在腦子里想像自己最舍不得的人,然后將這些人在自己的意識里抹去,通過這樣相對“嚴酷”的體驗,培養他們的孝道情感。

4 踐行孝道行為 

高等院校推行孝道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大學生在了解孝道理論、孝道作用的基礎上,能夠實踐自己的孝道行為,如果光有孝心而沒有孝行,便不能說遵守了孝道,孝道貴在實踐。大學生沒有參加工作,沒有自己穩定的經濟來源,遵守孝道應主要從敬父母做起,要知恩圖報,知父母的生育之恩、養育之恩、惦記之恩、期望之恩,以愛惜身體、珍愛生命報答父母恩情,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孝道層次,把盡孝同大學生的學業及事業緊密結合起來,在完成自己的學業中盡孝,在為他人、為社會的服務中盡孝,在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中盡孝,同時認真看書學習,苦練基本功,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為將來能盡更大的孝道積累力量,打下良好的基礎。 

5 堅定孝道意志 

所謂孝道意志是指人們在履行孝道義務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覺地克服困難、排除障礙而進行行為選擇的力量和堅持精神。許多人不愿意盡孝道,因為盡孝既無功更無利,只有無窮的義務、付出和奉獻,在此過程中會遭遇很多的挫折和困難,會面臨諸多挑戰和誘惑。偶爾盡孝,不是真正的盡孝;認為此時盡孝會占便宜,便盡孝,否則便不盡孝,也不是真正的盡孝;看別人不盡孝,自己便也不盡孝,也不是真正意義的盡孝。高校應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幫助大學生做到在整個社會的孝道水平上升的時候起模范帶頭作用,在整個社會的孝道水平下降的時候起中流砥柱作用,做真正有孝道的人,做道德品格高尚的人。 

 

參考文獻 

 

[1]說文解字[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4:110, 

[2]王坤詩經[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391, 

[3][4][5]孝經[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3:6,28,6, 

篇8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本源 社會需要 個人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社會發展的需要――統治階級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

盡管當代學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問題進行專門探討的不多,但從諸多論述中還是能夠發現,當前大多數學者還是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統治階級維護自身利益的政治工具。比如,廖德勝、余忠欽認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我們黨的根本目的決定的。不難看出,這是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階級性出發來確定并闡述其目的的,把思想政治教育當作統治階級維護自身利益需要的工具。首都師范大學楊生平教授則明確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質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其政治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質就是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政治意識性和政治意志性。而然,以上學者均是從服從和服務于社會發展、維護統治階級利益需要的角度來解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的,這也應該算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本源的一種詮釋吧。實際上,這一觀點可以追溯到中西方古代學者身上。

關于道德教育的本源,我國古代統治者及先哲們從社會和個體層面進行了理論探討。從孔子開始,古代先哲們便從社會層面強調道德教化,并把德育看成是立國的一個重要方面。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孟子則有“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孟子?盡心上》)一說。從治國安邦的角度來看,道德教化具有必要性,但可行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諸子從個體層面出發,通過提出各種“人性論”,為道德教育的可行性進行了佐證。從孔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到孟子的“性善說”,再到荀子主張的“性惡論”,雖然對人性的假設不同,但都認為,通過教化可以使人的善性得以增長。人人向善是形成穩定的統治局面的前提。于是,道德教育自然就成為安邦治國的一種方略。

西方古代先哲對道德教育的本源的探索,和我國古代先哲相同,基本上也都是從社會層面和個體層面的論述的。無論是柏拉圖的理想國,還是亞里士多德的“善邦”,培育理性和養育善德的目的都是為了治國??梢?,任何社會、國家都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思想的生產和分配”,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維護統治階級的經濟利益和統治地位。從這個角度講,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統治階級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服從和服務于整個社會發展的需要,也就無可非議了。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個人發展的需要――人的一種生存和活動方式

再次分析先哲們從個體層面對思想道德教育的論述,不難發現,先哲們從人性角度所提倡的道德教育,在一定意義上包含著人自身對善和教化的需要,否則,教化對人的改變起不了多大作用。于是,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又有一種觀點:個人發展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本源。

譬如,余玉花教授認為,“以人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根本目的。在具體活動過程中,要增強人的主體性地位,促進人的個性發展,培育人文精神。余文始終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要“由于人”和“為了人”。再如,張耀燦教授提出:人學視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目的是促進人在社會中的生存和發展;人學視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些觀點已開始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理性,把思想政治教育視為人在社會中的一種生存和活動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當作政治保障工具關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

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為何是人在社會中的一種生存和活動方式。首先,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來分析。大家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由原始社會的道德教育演變而來,而原始社會的道德和道德教育起源于人們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或者說更好地生活及發展的要求。比如,人類產生的第一個道德規范就是約束和調控和性關系的道德。為什么要約束?就是為了加強內部團結、鞏固外部聯系,從而實現氏族整體利益的要求。這種規范通過風俗習慣的形式在共同生活中對氏族成員施加影響,黃濟教授把這種原始形態的德性生成過程稱之為“生活式德育”。原始道德及德育的產生是出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是人對自身生存和發展處境的體悟和生存意義的領悟,直接服務于人的生存和發展。

另一方面,從實踐觀的角度來分析,實踐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或者說人的所有思想、全部社會生活都根源于人的實踐。這里的實踐不僅包括物質生產、物質交往,而且同樣包含精神生產、精神交往,思想政治教育顯然就是人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活動,成為人生存發展尤其是把握精神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由于實踐是人區別于動物的主觀能動性表現,因此,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其存在絕對不是一種純自然的客觀存在,而應該是一種有意識的、有思想的社會存在。因此,人必然具有對思想和精神的需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社會與自身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滿足人的這一需要,它才有存在的必要。換句話說,人對思想和精神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本源。

將這兩個方面統一起來,我們就可以總結出:由于人們有更好地生存、提升自己、發展自己的需要尤其是有德行修養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滿足了人的這種需要,因而成為人們認識和發展自己,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質獲得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成為人們追求自己的價值理想的目的性活動。

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是社會發展需要與個人發展需要的統一

“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思想政治教育源于個人發展的需要”兩個觀點并不矛盾,相反,思想政治教育在本源上應該是社會發展需要和個人發展需要的統一。

首先,從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的關系來看。社會由人構成,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取決于個人的發展。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發展又能推動社會發展;而且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提供人的發展所需要的物質和精神資源,促進人的發展。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互為目的、互為條件。個人的發展,必須建立在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的基礎之上,而且,只有滿足了社會發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促進個人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產生與發展從來都是根源于社會發展需要和個人發展需要的統一。

在人類早期,其主要活動是維持生存,產生于人們共同生活需要的思想和道德教育以風俗習慣的形式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融為一體。隨著人類改造自然、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人與自然界的分化越來越明顯,人的主觀能動性也不斷增強,這時,便產生了制度化的教育,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維

護統治秩序,傳承道德,維護社會正常運轉。思想道德教育越來越從社會生活中分離出來。隨著階級的形成,道德發生了分化,統治階級為了強化符合本階級利益的道德原則與規范,使思想道德教育日益突出了階級意識和政治觀念的教育,使其逐漸演化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只要有不同性質的國家、政黨、制度存在,反映并維護國家、政黨、制度的意識形態就一定要發揮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發揮意識形態作用的重要方式,必然要為維護統治階級的自身利益服務,其地位是獨立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然而,我們不能籠統地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統治階級的工具而沒有或不能促進人的生存和發展。實際上,這一形式始終沒有也不能脫離人們的現實需要。歷史上凡是施政綱領脫離人們生活實際的統治階級,其政權總是不長久的。歷史也同樣證明,凡是立足于社會生活實際、適應時展要求,不斷滿足社會群體現實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能被社會群體所接受,取得預期成效,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這說明,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實效,必須融入人們的社會共同生活,服務并服從于社會發展,同時,密切結合并不斷滿足人們的現實需要,為人的生存與發展提供指導。只有基于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兩者統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們既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物質基礎、社會功能和社會普遍價值,也必須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與個人的關系,著眼于“現實的個人”的需要,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當然,也不能過于追求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會生活而脫離社會主導意識的指導,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世俗化。(作者單位分別為:西安外事學院;西安科技大學)

注釋

①廖德勝,余忠欽:“新時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務”,《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第1~8頁。

②楊生平:“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及其實現”,《江漢論壇》,2006年第11期,第115~118頁。

③余玉花:“科學發展觀與人的發展目的――兼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舍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第72~77頁。

篇9

【關鍵詞】知行合一 道德認知 道德實踐 現代價值

“知行合一”是明朝哲學家王陽明先生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關于認識論和實踐論的重要論述,是關于道德修養和道德實踐方面的思想認識和方法論。在把握傳統文化“知行合一”思想基本內涵的基礎上,重新認識傳統思想的現代價值,才能更好地指導社會實踐、促進社會文明進步與發展。

“知行合一”思想的基本內涵

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中的“知”主要是道德認知,“行”則是道德實踐?!吧w陽明之所謂知,專以德性之智言之,與尋常所謂知識不同;而其所謂行,則就動機言之,如大學之所謂意。然則即知即行,良非虛言也。”①因此,“知行合一”重點是把人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實踐結合起來,不僅是要認識事物(道德),而且要踐行道德,才能真正意義上體現最高道德要求—“善”,這也是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最終價值歸宿。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不是簡單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而是指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實踐的關系。“知行合一”強調“知行功夫本不可離”,把兩者視為同一過程,即所謂的“知行并進”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爸泻弦弧敝饕▋煞矫娴暮x:一方面,以知為行,行由知定。“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傳習錄》上),王陽明認為,傳統道德思想應該指導人們的行為,按照傳統道德的要求實踐是“致良知”的根本,傳統的道德觀念是指導道德實踐的關鍵,而道德實踐又必須服從傳統道德的要求。另一方面,知行互含,知行互動。王陽明認為,知行不能分開,不能“知而不行”。在道德問題上,道德意識應該付諸道德實踐,道德行為不能離開道德意識而獨立存在,所謂的真知就是要付諸實踐,而且要自覺實踐道德,即所謂的“良知”。換句話說,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是道德教育的兩個互動環節,互為表里,互為一體。當然,“知行合一”把行為動機當作行為本身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同時,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合理性更多體現在道德層面,而不是本體論、知識論層面,這是必須厘清的內在涵義。“知行合一”本身所具有的積極方面,放到當今的視野下則具有重要的現代價值,并具備深刻的道德教育意義。

“知行合一”思想的現代價值

“知行合一”在思想道德層面具有積極的理論意義,是中華文化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成道德信念、激發道德意識、培育道德精神、指導道德實踐等方面有著重要的現代價值。

“知行合一”利于促成人們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人們對道德規范的認識和了解,產生于內心對社會道德義務的責任感,又是個體對道德理想和道德規范的確認。道德信念穩定性和持久性的特點決定了道德信念指導道德實踐的重要作用?!爸泻弦弧钡牡赖滦摒B方法和道德實踐方法是個體道德的內在要求,藏于個體的內心,通過對道德規范的認識內化為道德信念,形成個體道德需要。道德信念的形成,有利于體現個體道德的主體性,在復雜的道德沖突中明辨是非,作出符合道德要求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從倫理學層面上看,“知行合一”是把知識作為道德,促進道德信念、意識轉化為實踐的有機統一的過程。“知行合一”與蘇格拉底“知識即美德”遙相呼應,是知識道德與行為實踐最關鍵的節點,是道德與實踐兩個向度的合一。

“知行合一”能夠激發人們的道德意識。道德意識的形成需要人們通過道德實踐,形成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包括道德理論體系。道德意識是由道德觀念、道德認識、道德覺悟共同形成的,需要道德實踐的佐證?!爸泻弦弧笔莻€體德性的自我彰顯,是一種君子美德和品性。通過“知行合一”的方式突出人的主體性作用,自覺實踐社會道德規范,從而促進個體道德的形成。道德意識包括內在的和外在的兩方面,一個是本能的,一個是后天的學習或教育生成。根本上來講,“知行合一”追求的是人道德意識的自覺,以塑造人的道德意識、實踐社會道德為目的。通過道德意識即道德認知內化為道德情感,自覺接受道德教育,實現道德理想。

“知行合一”可以培育人們的道德精神。道德精神的形成需要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道德教育是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有社會對個體的道德教育、自我道德教育等,通過道德教育轉化為內在品德以此遵守社會道德規范;而道德修養則涉及個人思想品德的培養和提高。道德精神的培育不僅是滿足個體道德實現道德人格的價值需求,更重要的是培育一個群體、社會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價值觀,根本目的是為了培養社會道德精神,為道德實踐服務。在《論語》中,孔子提倡言行一致、身體力行。“知行合一”也是指言行一致,注重社會責任和擔當。培育現代道德精神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精神信仰的需要,更是為了完善個體道德的同時強調社會大眾的社會責任、強調共同擔當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道德。

“知行合一”能夠指導人們的道德實踐。通過個體行為、行動、表現,充分發揮個體道德的能動性和主體性,促進個體在社會中實現、遵守社會公德。通過知識轉化為美德,是促進社會和諧、增進人類文明發展的需要。“知行合一”在道德教育實踐中是理想道德人格立德、立功、立言的基本要求。道德教育的價值在于通過道德意識促進道德實踐來培養道德品質。理論與實踐結合是“知行合一”的內涵之一,如能通過道德教育激發人們的道德意識,培育人們的道德精神,在社會道德實踐中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言行一致,就能形成道德文明的社會環境。因此,提高道德認識,促進道德修養和加強道德建設成為社會道德文明發展中不可漠視的重要環節。

篇10

關鍵詞:全球化;道德教育;影響

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化已是當今世界主要發展趨勢,它已經影響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網絡、電視、手機上隨處可見各大電商的全球購;只要時間、經濟允許我們可以便利的出國游;從未退熱的移民潮、留~我們已然生活在全球化之中。但是到底全球化是什么,怎么定義它。關于這一定學界仍有一些爭論,但還是有相對同一的觀點。一般認為廣義的全球化指地理大發現后,資本主義興起出現的世界性的歷史變化過程與現象。而狹義的全球化指的是二戰后特別是冷戰結束后,隨著通訊技術、大眾傳媒的迅速發展而引發的以金融業、跨國公司為開端所導致的全球經濟走向一體的趨勢和過程。顯然我們經常使用的主要是全球化的狹義意義。

我們對于全球化的影響不能單純的從正面積極的或反面消極的去定義。它是一個時代的潮流,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梢园讶蚧扔鞒梢话央p刃劍,它是時代的機遇,更是一個歷史的挑戰。所以我們時常至少更關注的是全球化對我們的經濟、政治、文化,甚至是教育的影響,相對而言很少去特別關注全球化對于我們的道德教育的影響。和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一樣全球化對于道德教育來說也是有著對立的兩面影響即積極的正面或消極的負面。全球化與道德關系是相互影響與制約。

一、全球化對我國道德教育有一定的積極正面影響

全球化背景下各個國家、地區不同背景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不同文化個體通過這種彼此的交流,使我們的視野更開闊。在我國,全球化打開了我們民族固有的思維,讓我們了解到許多的道德選擇。我們可以借鑒許多先進的道德與德育思想的概念、方法和理論。其中我國對的借鑒、學習就是一個例子。

全球化的大環境也加強了世界對于我們的文化的認識與了解,有利于我國文化,特別是優秀傳統道德思想的傳播。是一個讓世界真正認識我們的機遇,減少了中國文化與世界各文化間的隔閡,有利于避免一些我國與世界各國交流的障礙?,F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就是一個很好的利用全球化的傳播我國優秀道德教育的重要舉措。

二、我們不能只洋洋自得于全球化帶給我們的這點積極影響

全球化使我國德育教育面臨艱巨挑戰,它帶來的更多的是消極的負面影響

1.擾亂了我們對于正確道德的選擇和判斷

全球化的大浪潮一方面豐富了我們對于道德的選擇,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也擾亂我們對于道德價值觀的判斷。這一點在青少年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隨著世界全球化,我國青少年深受西方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的影響,所以社會常以80后,90后,00后等帶有專有意味名詞形容這幾代。

2.與我國傳統倫理道德產生沖擊

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道德倫理可能會與我們民族的傳統倫理產生沖突,這樣就會產生一些誤會,爭議。更有一些全球普適的觀點會對我國的道德教育產生一定的沖擊。美國就以人權為借口經常對我國指手畫腳。

3.不利于我國自身傳統道德的傳承與保護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各國間的道德思想和觀念相互借鑒、交融,形成了一些世界普遍認可,全球公認的觀念,制定了很多共同遵守的規則。如環境問題、能源問題和平問題等,這些都是全球已公認普適的倫理。但許多我國傳統優秀道德被取代或淡化。

三、面對全球化,我國道德教育應該怎么做

1.重視道德教育,提高我國道德教育水平,提升我國道德教育的競爭力

鄧曉芒在闡述全球化觀點時說道:“全球化肯定不只是經濟上的全球化,而同時應當是文化心態和道德意識提高到可以相互寬容、相互協作的結果;也不應當只是‘多元并存’,而是誰最先意識到并且最能做到文化寬容,誰能把自己的道德意識提高到能夠寬容其他文化,誰就能在多元中占據主導位置?!?/p>

2.警惕西方社會假借全球化企圖實現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的全球化

辨識全球化對于我國道德教育帶來的風險?!霸诋斀袷澜缛蚧M程中,既不應造成文明單一化與文化同質化,要維護文明與文化的多樣性;又應開展不同文明的對話,增進相互理解,消弭隔閡,化解對抗,共同進步,反對‘文化沖突’,實現一種基于文明多樣性與同一性的全球化?!?/p>

3.保持我國道德教育的傳統特色、獨立性,在尊重各地區、國家、民族的文化的基礎上,辨識、抵御全球對道德教育的沖擊

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一書中就指出了這一觀點,世界上的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自身對于道德的相應的理解?!岸加兴陨淼囊幏?,這一規范的有效性始終以該文化本身為依托。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一個普遍的有關于人性的道德?!?/p>

把握好道德教育的本土化與全球化的關系,明確道德教育在我國教育中的定位。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道德教育一定要抓緊抓好。面對世界全球化,實施適合我國自身發展的道德教育刻不容緩。

對于道德教育我們要采取尊重、寬容的態度,面對全球化對道德教育的沖擊,與世界各國之間應加強對話,增進交流,相互理解,采取取長補短的策略?!叭蚧瘯r代的道德教育是一種基于多元文化的主體間的道德教育,每個民族的文化、倫理價值都成為一種主體。多極文化主體通過交往實踐,一方面達成全球化倫理共識,另一方面,尊重每一種價值文化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