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班級管理方式的構造

時間:2022-05-07 09:04:00

導語:小組合作班級管理方式的構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組合作班級管理方式的構造

“社會不是孤立存在的,每個人都要生存在一個群體當中,并需要相互交往。只有在共同協作的基礎上,善于創新,才能創造出優秀的業績來。”班級和學生也是這樣。未來的世紀,是一個需要相互合作的世紀,每個人的深造和發展都離不開別人的協作,沒有協作就沒有個人的發展。班集體中,學生的意見、思想相對統一,但每個人的個性、價值取向等等又是不同的。尤其是今天獨生子女的增多,這一點更為明顯。因此,在強調人人平等,服從集體利益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學會與人共處,學會表達、討論、交流的能力顯得猶為重要。

近幾年來,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是我們新一代教育工作者熱心探討的課題,而采用小組合作方式的班級管理卻尚未涉足。因此,本人通過實踐和研究,根據“易于操作,實效性大,突出學生主體,增強集體觀念,培養合作精神”的原則,提出小組合作型的班級管理模式,其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一、小組分配,成員組合

第一階段,采用“互補式”的分組,即把在智力發展水平、學習情況、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等方面素質所處層次不同的學生排在一起的排座方式,它有利于班級總體素質的較快提高。這是我們經常使用的分層排座方式。它有幾種行之有效的具體方法:1、讓調皮的、自制力差的學生與穩重的、自制力強的學生坐在一起。2、讓學生干部與普通學生坐在一起。3、讓思想品德修養懸殊的學生坐在一起。4、讓學習差異較大的學生坐在一起。5、讓膽小的、訥言的、性格內向的學生與膽大的、善言的、性格外向的學生坐在一起。當然,每一種分層排座方法是根據班級在一定階段內需要整體優化的某個方面來進行的。第1、2種方法主要是針對班級的紀律、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需要加強而言的。第3種方法主要著眼提高全班學生的道德素養。第4、5種方法,則主要著力于整體提升學生的文化成績。這幾種分層排座方式的不足之處在于它不便于素質高的學生以更快的速度發展,特別是第4、5種方法,對于文化素養高的學生而言,學習中和同學探討、質疑的機會變少了,明顯不利于他們的文化成績快速提高。從而到了一定的時機,就得采用第二階段的分層方式。

第二階段,采用“協補式”分組法,即把在智力發展水平、學習情況、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等方面素質所處層次相同的學生排在一起的排座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某方面素質處于同層次的學生得以更快地發展,同樣在這一階段值得注意的是,它也可能使某方面素質同處于偏低層次的學生變得更糟糕,還需要班主任對這樣的小組多方面地進行關注與指導。例如:對于文化成績處于班級最后一層的學生,他們可能會變得更敏感,對于學習失去信心,自暴自棄,反而影響了學習。對思想品德、行為習慣處于班級最后一層的學生,這種方式可能激起他們強烈的逆反心理,變得更加難以引導和教育,甚至出現意外事件。所以,一定要求第一階段達到成熟的時機才可以實行第二階段的分組法。

第三階段,是“自由式”分組法,即讓學生自由組合的排座方式。古語云“物以類聚,人以群居。”以這種方式坐在一起的學生常常志趣相投、習性相近或是學習情況大體一致,易于相處。此式在層次的體現上和“協補式”有相同之處,同時還可以使學生的關系容易相處,也有利于教育者在學生處于較為自然的狀態下觀察、研究學生各方面的內在素質,如學生的自控能力。但兩者不同的是“協補式”對學生而言是被動的,而“自由式”則是學生自愿的,是主動的。因此,此式沒有和“協補式”相同的短處,它的不足主要是容易形成非正式團體,這又在某些方面不利于班級的管理了。不過,有了第一、二階段的準備和基礎,再加上班主任的引導,這就是一個非常完美的排座方式。

二、組內分工,明確責任

一般“小組合作”就是以4-6人為一組。首先要選擇其中一個當小組長,這個小組長必須得到每個成員信任與信服,還要具備良好的思想品質,較好的學習成績,具有專長,口齒清楚,說話流利的學生當組長,并進行積極培養。而其他成員也得分工,有主管紀律的,主管勞動的,主管學習的等,讓組內成員每個人都擔任一定的職責,這樣既樹立了個人的信心,同時增強了小組內成員的責任感。實現“組內的事,事事齊心干,組內的人,人人當組長。”

組內分工明確,使班集體內的每一位學生都成了管理者,同時又都是檢查監督者。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充分展示自己,也讓學生體現出自己身上的不足,積極上進的學生便會通過組內成員的協助,完善自己,從而讓學生發自內心地以主體的身份創新發展,而且整個小組都在進步,從而使整個班級也在一步步地前進。

三、組內分析,團體進步

組內分析的具體做法是:組內某一學生取得進步時,犯錯誤或失誤時,以及自己對自身的與外界的某一問題或現象感到不解或困惑需要幫助時,小組集體討論解決,并寫組內分析,逢周六、月末、學期末、學年末也要寫組內分析。例如:1、某一學生取得進步時,要在分析書中寫明進步的體現,進步的原因和存在的不足,并制定今后的努力方向。2、某一學生犯錯或失誤時,要寫明犯什么錯,犯錯原因,改正措施,并制定今后的努力方向。3、每個學生對自身的與外界的某一問題或現象感到不解或困惑需要幫助時,通過組內分析,要分析出這個學生當時的心理狀況,感到困惑或不解的問題與現象,組內能解決組內解決,不能解決需要家長或班主任幫助的及時去請教。4、每周六、月末、學年末小組內要寫階段性小組總結,從思想、學習、特長發展等方面及時分析,既要看到組內進步成長,也要分析出現在的不足,并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實施措施,以不斷完善組內的個人以及集體的情況。每學期每人發一冊《小組分析錄》,每周六填寫。分析書寫好,交班主任簽署建議后,組內存檔,以便日后借鑒應用。

通過學生階段性、及時性小組分析,不僅讓每個人的頭腦刮起“風暴”,同時讓小組內進行了一次調整,讓每個學生發現自己的心靈所需,認識自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揚長避短,不斷創新發展,以完善自己。這樣,不僅讓學生在自己發展的極限內達到卓越,而且培養了學生合作的精神,團隊的意識和集體的觀念。

四、競爭激勵,合作發展

未來的世紀也是一個挑戰的時代,而這需要的是實力。對學生而言,不管是今天的學習,還是將來走上社會,實力的具備,“教”是一個方面,“自身主動學”才是最重要的。教師的作用已隨著社會經濟和信息技術的急速發展而有了重大變化,“教是為了不教”將更具現實意義。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學會競爭,“要讓像財富一樣埋藏在每個人靈魂深處的所有的才能都發揮出來,”例如記憶力、想象力、體力、審美觀、與他人的交際能力、領導者的天然氣質等。

經驗告訴我們,大多數情況下,不少學生口頭上表示愿意改變自己而作出深入的自我剖析,然而他的行為卻往往與自己的意愿大相徑庭,確實,改變自我是一件很難的事。但要是外界有了同學的真誠協助,有了同學競爭的壓力,學生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改變自己。

這些都要求培養學生的合作與競爭精神,讓學生在合作與競爭中快速成長。班級管理中,“合作標兵”是這樣產生的:每個學期,讓每一位同學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定班內的另一位同學結對子,以自己的特長帶動自己所選定的“合作對象”,使其也具備這一特長或發展這一方面的愛好。同時,自己也要在“合作對象”的幫助下,同樣基本能夠具備“合作對象”的某一特長或愛好。到學期末,由班主任和班委考評,看是否完成了既定的合作任務,如完成,這兩位同學就同時被評為“合作標兵”。“競爭標兵”的產生:每個學期,讓每位同學選一位各方面素質都超過自己的同學,與他展開比賽,內容包括學習、紀律、勞衛、特長發展等,每一項按一定的標準算出量化分來,平時積累,學期末合計,若幾項分數之和超過了自己所選的競爭對手,就被評為“競爭標兵”。

五、綜合評價,形成合力

發揚民主,引起競爭,綜合評價,使小組內凝成一股合力。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為了更好地發揮同學間的合作效能,可采用一系列競爭方法,如:表揚激勵法,小組得分制,評選最佳組長、組員、小組等。具體做法是:在課堂中,在每次活動中,對學生多用“看看哪一組思考最全面”、“某某小組可不能落后”、“某某小組同學進步很大”等激勵語言,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把小組合作成果具體量化,進行評比,予以公布。每月讓學生無記名投票,選出最佳組長、組員、小組,帶動全班同學向好組長、好組員、好小組看齊,通過對比找出自己的不足,找出組內的不足,以完善自己、完善小組,形成合力,從而使整個班集體凝成一團,奮發向前!

班級管理活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是在“人――人”系統中通過班主任和學生的相互作用而進行的,“起點是人,歸宿也是人”。傳統的班級管理只重管理思想的灌輸,學生少有角色體驗,管理局面要么是死氣沉沉,要么是策略太活失去控制。研究表明,未來的班級管理策略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班級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合作精神的體現。而小組合作方式的管理既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團隊的意識和集體的觀念,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與競爭能力。小組合作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通過分工合作來實踐其社會技能,可以培養學生的領導意識、社會技能和民主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