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攻擊性行為及干預策略
時間:2022-04-13 10:38:36
導語:留守兒童攻擊性行為及干預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勞動力人口呈現(xiàn)遷移互動的新趨勢,造就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由于受諸多因素影響,留守兒童攻擊性行為問題成為社會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近年來,留守兒童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學界從多個角度對留守兒童問題進行了探討,但涉及留守兒童攻擊性行為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少。留守兒童的攻擊性行為不僅會影響施暴者健全人格的形成,還會影響被施暴者的心理健康。為了減少留守兒童攻擊性行為發(fā)生的幾率,筆者從家庭的視角出發(fā),運用文獻法、調查法,深入探討留守兒童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家庭因素,以期提出留守兒童攻擊性行為問題的干預策略。
關鍵詞:留守兒童;城市;攻擊性行為;干預策略;家庭教育
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飛速發(fā)展,許多年輕人為了生計,到大城市謀求發(fā)展,只能將自己年幼的孩子留在家里交由親屬撫養(yǎng),這就催生了大量的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關愛和呵護,缺少父母教育,普遍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在黃艷萍和李玲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總體心理健康狀況比非留守兒童差,主要表現(xiàn)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和沖動傾向方面。[1]也就是說,留守兒童更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為。兒童攻擊性行為是指兒童嚴重地侵害他人身體或用語言攻擊侮辱他人的行為。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問題行為,這種行為不僅會對被攻擊兒童造成傷害,而且也會影響施暴兒童本身的身心健康和發(fā)展。據調查,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一般無法與同伴友好相處,而被攻擊的兒童也會盡量避開施暴兒童。由此可見,攻擊性行為較強的兒童缺少社會交往能力發(fā)展的條件。如果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得不到及時的矯正,就會導致其成年后難以適應社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研究表明,幼兒時期攻擊性強的孩子到成年后多數也具有攻擊性,青少年暴力犯罪行為大多數可追溯到幼年時期的攻擊性行為。[2]因此,針對留守兒童這一龐大的群體,分析留守兒童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家庭因素,提出應對留守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矯正策略是當下兒童教育的一門重要課題。
一、攻擊性行為對兒童造成的危害
(一)對攻擊者造成的危害
1.影響攻擊者健全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個體的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系統(tǒng)的、本質的存在狀態(tài)。[3]“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中的“秉性”說的就是人格。可見,人格是相對穩(wěn)定的,不會輕易改變的。兒童時期是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關鍵時期,此時兒童的人格正處在形成和發(fā)展時期,一旦兒童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如果沒有進行及時矯正,久而久之會導致兒童產生極大的占有欲和攻擊性,最終形成攻擊性人格。這種不良人格將會影響兒童今后的人際交往,并造成兒童心理異常,不利于其人格的健康發(fā)展。
2.增加攻擊者犯罪的幾率
心理學家韋斯特曾進行了長達14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70%的因暴力犯罪的青少年在13歲時就被確認有攻擊性行為,有48%的犯罪青少年在9歲時就被確認有攻擊性行為。也就是說,兒童時期的攻擊性行為預示著未來的暴力行為。[4]對兒童和成人的廣泛研究還表明,生命早期的攻擊性行為對青少年行為障礙和成年期不良或犯罪行為的預測有著重要意義。[5]因此,兒童時期是培養(yǎng)良好行為的關鍵時期。為了避免由于童年攻擊性行為而引起的青少年犯罪,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社會安全,我們應該及時識別兒童成長時期的攻擊性行為并進行矯正。
3.影響攻擊者親社會性行為的發(fā)展
攻擊性較強的兒童往往會在同伴中遭受拒絕與排斥,他們普遍缺少玩伴,缺乏與同齡小伙伴友好交往的機會,久而久之,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社會交際能力的發(fā)展。兒童行為問題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兒童早期,并與以后發(fā)展階段中的種種問題相關聯(lián)。[5]因此,具有攻擊性的兒童在童年時期不能處理好與同伴的關系,親社會性行為得不到發(fā)展,其青少年時期的身心發(fā)展、人際關系、社會適應能力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而給個人、家庭、社會造成負擔。
(二)對被攻擊者造成的危害
1.危害被攻擊兒童的身體
攻擊性行為對被攻擊兒童產生的最直接、最明顯的危害就是身體傷害。首先,在兒童的思維里,對輕重缺乏明確清晰的概念,下手的輕重無法掌控。其次,兒童心理發(fā)育不完善,沒有控制自己的能力,在其攻擊同伴的過程中,被氣憤、報復充斥著頭腦,急于用拳頭釋放自己的憤怒。因此,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極易造成被攻擊兒童出現(xiàn)外傷、疼痛等不適,有些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被攻擊兒童殘疾或死亡。
2.危害被攻擊兒童的心理
某些攻擊性行為對兒童的心理上傷害遠大于身體上的傷害,也許時間可以使身體痊愈,但卻無法治愈心理的創(chuàng)傷。長期遭受欺辱會導致兒童出現(xiàn)心理陰影,產生焦慮、憂郁、孤僻、自卑等不良情緒,易否定自我,不愿與他人的交流,對社會和他人產生不信任感,甚至最終形成不良人格,導致心理障礙,引發(fā)心理問題。
二、留守兒童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家庭因素
從本質上看,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差異雖然具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但家庭作為兒童出生后的第一個生存環(huán)境,家庭教育是兒童接受的第一種教育。因此,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在兒童的行為養(yǎng)成過程中發(fā)揮著決定性的作用。針對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只有從家庭的角度出發(fā),分析其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才能更加準確地探尋出留守兒童攻擊性行為干預的有效策略。
(一)監(jiān)護人教育能力低
由于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地工作,平日里疏于對兒童的監(jiān)護和教育。因此,教育留守兒童的擔子大多落到了祖父母和其他親朋好友的肩上。目前,留守兒童教育主要有兩種類型。
1.隔代教育
雖然這種教育類型在留守兒童中占的比例較大,但這種教育類型存在一些無法克服的問題。首先,祖父母疼愛、可憐兒童缺少父母的關愛,就更加縱容兒童,不忍心批評他們的任何錯誤,給予他們過多的物質上的滿足,而忽略對兒童的管教。以至于兒童在與同伴交往過程中,一旦行為受到限制,便會采取攻擊性行為解決問題。其次,祖父母的文化素質水平普遍不高,思想觀念陳舊,不愿接受新事物,祖孫間代際溝通困難。在兒童與同伴發(fā)生沖突時,沒有人引導其正確處理與同伴的關系和各種矛盾,在沒有辦法的前提下不得已采用攻擊性行為處理問題。再次,祖輩身體狀況普遍不好,沒有過多精力去管教兒童,看護能力弱,缺乏教育的能力,只能一再放任兒童的錯誤行為。這種錯誤的攻擊性行為在受到多次強化后,就會形成攻擊性人格,長期影響兒童的學習、生活。
2.親朋好友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作為監(jiān)護人親朋好友,他們在教育這些非親生子女的留守兒童時往往存在畏首畏尾的現(xiàn)象,難以較好掌握教育的尺度,常常是“嚴也不是,松也不是”。他們只能盡量滿足留守兒童的物質需求,卻無法給這些留守兒童提供心理、人格教育,不能有效引導留守兒童正確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導致他們變得自私、任性、不善溝通。還有一些比較敏感的留守兒童,常常會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在遇到挫折時,感到自卑、孤獨、無助,漸漸地出現(xiàn)心理異常。因此,在與同伴發(fā)生沖突時易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
(二)缺乏家庭親情和父母呵護
缺乏父母親情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在親情的基礎上潛移默化的教育,任何人都無法代替父母對兒童的愛和教育。由于留守兒童早早地與父母分離,在其成長的過程中沒有與父母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也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依戀關系。處于身心發(fā)育時期的留守兒童長期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在遇到挫折時,本該守護在兒童身邊的父母卻缺席了,他們缺乏與父母及時溝通的機會,缺少引導他們如何正確處理問題的指導者。留守兒童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和引導,從而變得敏感、孤僻、缺乏安全感,難以對事情的對錯做出判斷,難以客觀地看待問題,甚至對父母產生抵觸心理。這類兒童在與同伴相處的過程中,常常缺乏自信,擔心被同伴瞧不起,而出于對自己的保護,自然會出現(xiàn)攻擊的傾向,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管教缺失可能增加兒童攻擊性行為出現(xiàn)的幾率。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監(jiān)管,在心理上變得消極,不愿上進,不愿與同伴相處,甚至慣用武力來解決同伴間的沖突。
(三)父母對留守兒童過度溺愛
計劃生育政策的有效實施,使越來越來多的家庭成為獨生子女家庭,幼兒作為家里的獨苗,集全家人溺愛于一身。父母由于長期不在留守兒童的身邊,產生虧欠心理,便更加寵愛留守兒童,盡可能滿足他們的一切需求。當兒童的某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大哭大鬧、不可理喻,而家長面對兒童的這種任性行為,不僅不加限制,不批評孩子的錯誤行為,反而縱容兒童的壞脾氣。久而久之,兒童易于產生逆反心理,產生對抗情結。由于家長完全放棄對兒童的限制,使兒童長期缺乏被拒絕、被阻止的行為體驗,易使兒童養(yǎng)成自私自利的性格。當兒童與同伴相處時,一旦受到限制,往往會偏向于采用暴力手段來解決問題。留守兒童父母由于長期不在兒童身邊,當聽到他們受到同伴欺負時,往往會對他們產生愧疚之情,認為自己沒能給予他們應有的保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同伴欺負,因而給兒童灌輸“誰打你,你就打他”的錯誤思想,使兒童誤以為攻擊即是處理問題的正確方法。
(四)留守兒童缺乏父母關注
據調查,只有42%的留守兒童感覺到自己的父母非常關注自己。這一特殊兒童群體,基本在一種放任的狀態(tài)下學習、生活。成績好壞根本無人問津,即使成績再好也沒人表揚,即使成績再差也沒人批評。這使他們對學習失去了興趣,甚至走上歧途,出現(xiàn)行為問題。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兒童之所以要做某事,就是想引起同伴或成人的注意。[6]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為了生計不得不外出務工,常常忽略兒童的感受,使兒童感覺自己缺少父母的關懷、關注,就想方設法通過一些手段來吸引父母的注意。他們發(fā)現(xiàn)平時沒有事情發(fā)生的時候,父母很少關注自己,而當自己有異常行為出現(xiàn)時,家長就會關注自己。因而,一些留守兒童就選擇用攻擊同伴等異常行為來獲得父母的關注。
三、留守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家庭干預策略
(一)正確理解留守兒童攻擊性行為
由于兒童心理成熟度、認知能力不如成人,其經歷過的實踐經驗難以使其積極應對挫折,事實上攻擊同伴的行為只是兒童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尤其是留守兒童,他們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長期與父母分居,得不到父母的呵護,缺少正常的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教養(yǎng),極易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心理和行為問題。所以,家長在發(fā)現(xiàn)自己孩子攻擊其他同伴的時候,不應該一味指責兒童,懲罰和批評雖然可以暫時制止兒童的攻擊行為,但強迫兒童承認錯誤,只會傷害兒童的自尊心,使兒童產生逆反心理。家長應該理解留守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是出于保護自己的本能反應,應該給予兒童更多的愛和呵護,使其擁有足夠的安全感。而且孩子的情緒不穩(wěn)定、控制力差,需要家長的引導和教育才能避免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家長在給予留守兒童更多安全感的同時,也必須加強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了解,幫助孩子明白攻擊性行為的危害,引導孩子正確處理與同伴的沖突。
(二)轉變教育理念
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可以理解,但絕不能助長。兒童在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的時候,主要原因在于其找不到比攻擊更好的解決辦法。而家長作為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上述問題的形成有很大的關聯(lián)性。留守兒童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被同伴欺負,當孩子與同伴發(fā)生沖突時,有些家長會告訴孩子“別人打你,你不會也打他”諸如此類的話,從而讓孩子誤認為這種攻擊行為是正確的處理辦法。其實,這樣的做法無疑助長了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如果家長從一開始就明白暴力是不可能有效解決沖突的道理,并能夠對兒童曉之以理,從根本上對兒童進行科學、有效的教育,就會大大減少兒童攻擊性行為出現(xiàn)的幾率。家長應該在孩子與同伴發(fā)生沖突時,首先心平氣和地安慰兒童,等其恢復平靜后,認真聆聽兒童講述事情的經過,然后站在客觀的角度幫助兒童分析事件發(fā)生的始末,進而向兒童講明道理,最終引導兒童如何正確處理諸如此類問題。因此,家長作為幼兒的啟蒙師,應該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培養(yǎng)兒童與人交往的方式和態(tài)度,避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出現(xiàn)。
(三)改變教養(yǎng)方式
目前,在留守兒童祖輩教養(yǎng)、父母教育缺失問題突出的現(xiàn)實情況下,必須重視父母教養(yǎng)對兒童心理健康和行為養(yǎng)成的重要作用。首先,父母應該與兒童建立穩(wěn)固的依戀等級關系,尤其是母親要成為兒童的第一位依戀者,與孩子形成第一級穩(wěn)定的親子關系,然后是父親、祖父母、老師、同伴。這樣的依戀等級關系會減少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增加兒童的社會親和力。其次,父母和祖輩不應該過分溺愛留守兒童。雖然留守兒童需要父母更多的關心和呵護,但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溺愛他們,溺愛只會讓他們變得自私、任性,不利于其身心發(fā)展。長期感受不到拒絕的兒童,在某種行為被限制時,極易產生逆反心理,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所以,家長應該保持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和呵護,而不是過分溺愛。最后,給予兒童足夠的關注。很多留守兒童表示自己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注,久而久之會出現(xiàn)自己低人一等的意識,感覺自己是沒人管教的野孩子,從而產生自卑感、孤獨感、挫折感。家長應該對留守兒童表現(xiàn)出更多的關注,撫慰他們敏感的心靈,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受到父母的存在,感受到愛的存在。
(四)增加與兒童的交流
雖然國家、社會對留守兒童問題高度重視和關注,留守兒童的攻擊性行為現(xiàn)象不斷減少。但父母作為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對兒童的教育仍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徐為民的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親與子女頻繁交流,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的發(fā)生率為37.5%;很少交流時,行為問題發(fā)生率高達51.4%。[7]這就提示我們,父母應盡可能地把子女帶在身邊親自照顧,如果實在沒有條件,也應該多與兒童溝通,定期通電話,了解兒童的現(xiàn)狀,傾聽兒童的心聲,增加與兒童感情上的交流。父母在與兒童積極溝通的基礎上,應鼓勵兒童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幫助兒童逐漸融入到集體生活中,掌握與人相處的技巧,從而與同伴建立良好的關系。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極大地影響著其個人的身心發(fā)展,不利于兒童與同伴的交往,而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更加需要關注和幫助。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家庭是兒童第一個生存環(huán)境,家庭教育對減少兒童攻擊性行為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留守兒童家長應該在理解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基礎上,轉變教育理念,改變教養(yǎng)方式,加強與留守兒童的交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關注。
作者:徐東 張艷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黃艷蘋,李玲.不同留守類型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比較[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10):669.
[2]劉海燕,王艷.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成因與應對策略[J].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5):69.
[3]慕欣茹.我國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塑造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2014.
[4]楊暢.幼兒攻擊性行為與家庭教育[J].新課程:上,2012(7):41.
[5]賈守梅.學齡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家庭系統(tǒng)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2013.
[6]呂妮娜,劉海梅.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家庭因素及矯正策略[J].西安社會科學,2010(2):152.
[7]范志光,魏欣,杜玲利,李英.城市小學留守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研究[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3(1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