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心理狀況探析
時間:2022-08-09 02:59:23
導語:留守兒童心理狀況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大規(guī)模的農村勞動人口涌入城市。但目前,我國實行的是二元戶籍制度,他們的家人和戶口不能隨之遷移,孩子只能留給老人照看或寄養(yǎng)于他人,因此造成家庭分離,形成了一個新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這些孩子被迫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以及親情關懷,或多或少的在心理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本文以2015年河南省婦聯(lián)進行的河南農村留守兒童現(xiàn)狀調查的問卷和數(shù)據(jù)為依托,以河南農村學齡留守兒童為研究對象,對河南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進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思考。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狀況;對策思考
(1)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情況。由表1顯示,有54.2%的留守家庭是父母都外出打工的情況,其次是父親外出打工,母親在家這種類型,該情況占31.9%,畢竟長期以來,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是男主外,女主內。對于母親外出打工,父親在家這一情況,雖然只發(fā)生在極少數(shù)留守家庭,打破了常規(guī)的家庭分工模式,但也不失為一種合理的分工。因為,無論是哪種家庭分工模式,必然是綜合了自己家庭的多方因素選出的最適合自己家庭的一種模式。另外,還有占比5.6%的父母離婚并外出打工以及占比3.3%的父母一方去世另一方外出打工的情況。(2)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類型。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的監(jiān)護人成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由表2來看,受中國自古以來的思想的影響,父母外出,爺爺奶奶成了親屬中最親的人,因此有將近60%的留守兒童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遠多于跟著外公外婆的孩子。由上表的分析可以知道,母親外出,父親在家的情況本就不多見,所以跟著母親生活的情況占13.7%,遠多于跟著父親的孩子。除此之外,還有占比12.5%的跟著兄弟姐妹和占比3.2%的跟著其他親屬的情況,但無論是哪種監(jiān)護人類型,都無法代替父母共同對孩子的監(jiān)護。(3)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聯(lián)系。親情的傳遞是需要一定媒介的,對于長期在外打工的父母來說,打電話就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方式了。并且無論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只要想孩子了,就可以撥通電話以解思念之情。而且,對于未成年的孩子來說,缺乏父母的關心與溝通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所以,通過打電話的方式與父母溝通十分必要。根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有56.0%的父母比較重視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能做到一個月通話3次以上,而有28.6%的孩子一個月與父母通話2-3次,有9.3%的孩子一個月與父母通話1次,甚至有6.1%的孩子一個月與父母之間沒有電話聯(lián)系,這種情況極易造成親情缺失。(4)父母不在身邊對留守兒童的最大影響。由表3看,父母不在身邊,對留守兒童最大的影響是孤單,缺乏親情,其次是生活缺少照顧,再然后是學習沒人輔導,占比最少的就是膽小害怕不安全、上學放學無人接送以及其他影響。對于占比最少的這幾種影響,留守兒童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克服,而親情缺失、生活缺乏照顧以及學習無人輔導這三個影響卻不是簡單的一個人就可以解決的,需要父母、家人、老師、社會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其中尤為重要的是父母,這缺乏的親情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在物質上給予孩子滿足的同時,也要盡可能地與孩子及時溝通,多回家看看,彌補缺失的親情。(5)留守兒童覺得身邊人對自己的關心程度。人往往是生活在一個群體之中,各種感覺相互影響,需要與被需要著,關心與被關心著,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與關心,留守兒童亦是如此。有72.2%的留守兒童覺得身邊的人很關心自己,另外,有19.9%的孩子覺得身邊的人對自己是偶爾關心,有7.3%的孩子覺得身邊的人對自己很少關心,有0.6%的孩子覺得身邊的人對自己從不關心。雖然有過半的留守兒童覺得身邊的人對自己是很關心的,但仍有27.8%的留守兒童覺得身邊人的關心不夠,也正是這部分留守兒童的存在更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需要我們多關心他們的內心世界。
二、結論
本論文以河南農村留守兒童為對象進行研究,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進行了整體的、客觀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都是父母外出打工,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平時與父母之間的聯(lián)系就是依靠電話或父母回家與他們團聚。(2)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被迫與父母長期分離,這樣的狀態(tài)造成了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生活缺少照顧、學習無人輔導、缺乏安全感。(3)仍有不少留守兒童覺得身邊人對自己的關心程度不夠。三、對策思考目前,我國仍存在著十分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并因此衍生出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對于該問題的解決,自然也不是某個人或某一方面努力就能做到的,需要多方齊心協(xié)力,共同解決。(1)社會方面。為了提高家庭的經濟收入,大量農民進城務工,并因為經濟原因與其他的現(xiàn)實問題,將孩子托付給家里的老人或親戚照看,被迫與孩子長期分離。但是,由于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遠遠不夠,目前,我國許多城市對農民工及他們的孩子都存在偏見,甚至歧視,將一個城市市容的影響、犯罪率的上升等各種不好的標簽強加到這些外來者的身上,且他們及他們的孩子無法在城市里享有平等的待遇。因此,重中之重是先要解決對于留守兒童標簽化的問題,呼吁整個社會對待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為他們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氛圍;另外,要加大宣傳力度,號召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去關注留守兒童,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們,也可以組織一些慈善活動、救助項目之類的,進行大范圍的、明確的幫扶行動。(2)政府方面。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我國一直實行的是二元戶籍制度,將戶籍分為城鎮(zhèn)戶口與農業(yè)戶口。但由于農村戶口與城市戶口之間仍存在著較大的差別,進城務工的農民被自然而然地排除在城市體制之外。政府要加快城鄉(xiāng)二元體制改革,盡量降低甚至有望在將來做到消除戶籍制度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阻礙,從而使得農村人口可以在城市享受到同等的教育、醫(yī)療、就業(yè)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另外,政府要出臺相關的法律,對農村留守兒童給予政策上的保護,并進行相應的財政支持,因為單就目前的情況,若沒有政府更各方面的支持,農村脫貧遙遙無期,更沒有所謂的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了。此外,政府要建立合理的監(jiān)督制度,監(jiān)管各項惠農政策的實施,畢竟從中央到地方,一級又一級的命令傳達,難免會出現(xiàn)疏漏之處。(3)家庭方面。人生來就伴隨著家人的關愛與陪伴,成長的過程亦是與家人的呵護密不可分,可以說,家庭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可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現(xiàn)實并不是這么如意。父母長期的外出務工使得許多留守兒童變得孤單與無助,他們不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樣在父母的呵護下無憂成長,現(xiàn)實逼迫著他們快速成長,使他們成長為遠比這般年紀的孩子成熟與獨立的人。也正是這與眾不同的經歷、這與年紀不相符的成熟、這缺失的親情,引發(fā)了許多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尤其對于學齡兒童來說,他們都尚未成年,身體及心理都還沒有發(fā)育成熟,父母的引導和教育十分重要。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要盡可能與孩子多進行溝通,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若面對挫折,幫助和鼓勵他們去應對,若面對小小的成功,分享他們的喜悅并告誡他們莫要驕傲。另外,父母也要正確地對待留守兒童的物質生活,不能因為長期不在身邊,覺得內心虧欠孩子,就用物質進行彌補,這樣容易歪曲留守兒童的價值觀,不利于他們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人口研究,2005(01).
2.譚深.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述評.中國社會科學,2011(01).
3.鄔志輝,李靜美.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xiàn)狀調查報告.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
4.周福林,段成榮.留守兒童研究綜述.人口學刊,2006(03).
5.姚麗.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現(xiàn)狀的分析與對策.山西大學,2012.
6.楊玉潔.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鄭州大學,2013.
7.王琳.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分析.吉林大學,2012.
作者:李婷 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 上一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分析
- 下一篇:初中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