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師整體教育教學水平提升研究
時間:2022-07-28 11:22:50
導語:青年教師整體教育教學水平提升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標“思維要新”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青年教師整體教育教學水平,就是要解決教師態度上的“新不了”、能力上“新不好”、毅力上“新不久”的現實問題。如何落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思維要新”,需要遵循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納新教學內容的實踐路徑,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吸引力,進而達到讓學生“愛學”“會學”和“樂學”的效果。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課青年教師;思維要新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對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六點要求,簡稱“六個要”,即“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1]。真正落實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創新,關鍵在于教師“思維要新”。另外的“五要”為實現“思維要新”起到了引領或保障作用:“政治要強”為“思維要新”引領方向;“情懷要深”為“思維要新”增添涵養;“視野要廣”為“思維要新”廣開思路;“自律要嚴”為“思想要新”把穩立場;“人格要正”為“思維要新”增色添彩。
一、對標“思維要新”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青年教師整體教育教學水平的現實需要
曾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2]”對標“思維要新”加強高職院校思政課青年教師隊伍建設來更進一步落實“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3]”這一根本問題,就需要解決好思政課青年教師在態度上“新不了”、在能力上“新不好”以及在毅力上“新不久”等問題。(一)解決高職院校思政課青年教師態度上“新不了”的問題。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隊伍中存在這樣的現象:個別教師或者因為年齡偏大臨近退休、或者因為精力有限時間不夠而存在有這樣的想法或做法,即思想政治理論課一方面要做到“政治要強”,不違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另一方面還要在統編教材的基礎上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出新意,實有“為難”之意,存在“不愿新”的現實問題。長此以往,個別教師“不愿新”的想法或者做法就容易導致整個教師隊伍在態度上“新不了”的現實問題,即使每年都會有青年教師這些新鮮血液的加入,仍然無法扭轉其局面。因此,對標“思維要新”加強高職院校思政課青年教師隊伍建設就是從思政課教師職業生涯的源頭來解決現實中存在的教師在態度上“新不了”的問題。(二)解決高職院校思政課青年教師能力上“新不好”的問題。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青年教師隊伍基本上是碩士研究生學歷層次,但從學生到教師,從學校到學校的直接轉換,青年教師缺乏對高職教育教學規律的理解、掌握,缺乏對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經驗的積累,出現能力上“不會新”的問題實屬正常。對標“思維要新”加強思政課青年教師隊伍建設就是希望他們能夠從更新教學理念、遵循教學規律、創新教學方法、納新教學內容等方面著手,切實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與吸引力,讓學生學有所獲、樂學愛學,增強教師教學的成就感、幸福感。在教學相長的基礎上,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使得思政課青年教師在能力上“新不了”的問題逐步得以解決。(三)解決高職院校思政課青年教師能力毅力上“新不久”的問題。高職院校思政課青年教師做到“思維要新”,除了有橫向上的內容要求外,還包含了縱向上的時間要求?,F實生活中最能激勵青年教師“思維要新”的就是教學競賽。平時日常教學能否持續做到“思想要新”取決于青年教師個人的精力與能力,這樣就容易出現“新不長”且“不常新”的問題?!八季S要新”只是體現在課堂教學比武上,沒有競賽,很少要求自己做到“思維要新”,無法實現“思維要新”的可持續發展。對高職院校思政課青年教師作出“思維要新”的明確要求,就是讓其處理好“長新”與“常新”之間的關系。“思維要新”不是短期的“新”而是對其教學生涯而言的“長新”;“思維要新”不是臨時的“新”,而是對其教學習慣而言的“常新”。
二、對標“思維要新”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青年教師整體教育教學水平的實踐路徑
(一)更新教學理念,讓學生“愿學”。更新教學理念,要明確教學目標。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重在能夠在學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其“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盵4],并非記住多少知識,背會多少原理。即實現讓學生“在能力上從‘學會’到‘會學’的轉化,在態度上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5],只有明晰了這樣的教學目標,才會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過程,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更新教學理念,要遵循教學規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重在解決學生職業素養養成問題,即解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中的“高素質”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思政育人的基本規律就是要堅持“三全育人”,即“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6],既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也重視開辟第二課堂,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重視隱性教育。更新教學理念,要回應現實問題。學生思想問題、素養問題,預防重于矯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立足點應該是及時回應學生所遇到的現實問題:大到如何認識“中美經貿摩擦”問題,如何認識“新中國70年的成就與經驗”的問題;小到如何處理好學習與戀愛之間的關系,如何解決寢室矛盾、同學沖突的問題。高職院校思政課青年教師只有從更新自身教學理念開始,深入學生實際,回應實際問題,做學生的貼心人,才能真正讓學生“愿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二)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會學”。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的創新是“思維要新”的重要體現。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讓其形成相應的職業素養,掌握正確處事的思維方式,真正做一個“真、善、美”的時代新人,需要思政課教師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式,要合理利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當前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有自己的信息化教學平臺,但是使用頻率和質量都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如果能夠有效利用學校的信息化教學平臺,就能延展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平臺上自主、自由學習,遇到困難隨時與教師進行線上交流,教師也可以隨時利用手機客戶端上傳學習資料,查看學生學習進度。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學,提升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持續性,這就是“會學”的表現。創新教學方式,要有效組合運用各類教學方法。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可以采用“課堂自由辯論法”,讓學生在辯論中明白對待人生矛盾的道理;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合作學習、小組展示中領會理論知識,養成良好道德素養;可以采用“問題鏈教學法”,通過“馬克思是一個怎樣的人?”“馬克思一生做了哪些事?”“為什么現在我們還要紀念馬克思?”等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依據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融合學生特點,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綜合應用各類教學方法,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愛學樂學,就是做到了教學方法上的“思維要新”。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相輔相成,教師“會教”是學生“會學”的前提,學生“學”又能反作用于教師“教”。高職院校思政課青年教師應當注重教會學生“方法論”層面的知識,注重鍛煉其思維能力,即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三)納新教學內容,讓學生“樂學”。高職院校思政課青年教師要做到“思維要新”的一個難點就是教材固定導致的授課內容的固定,這有時也成為部分教師“不愿新”“不會新”的借口。青年教師要做到“思維要新”,還需要學會在不違背基本教學精神的前提下適當納入教材之外的,同時又符合相關專業學生需求的新內容,從學生生活中來,到學生生活中去,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讓學生“樂學”。結合專業需求,納新教學內容。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為例,這門課程主要解決學生在人生觀、理想信念、中國精神、道德素養以及法律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當給護理專業的學生講道德素養這一章節時,就會納入“護理人文”相關內容,讓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就能掌握護理行業的基本職業道德與規范。當給機電專業的學生講中國精神這一章節時,重點突出機電行業應該具備的工匠精神,從學校就要求他們具備精益求精的基本工作理念。當給醫學專業的學生上法治素養這一章節時,重點放在中國法治建設過程中對醫患矛盾如何規范這一點上,因為這是學生未來就業一定會面臨的問題或矛盾,讓他們要懂得用科學的法律程序去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減少醫患矛盾對自己、對社會造成的傷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真正想學生所想,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納入相應的新內容,學生才能意識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其成長發展的實際意義,樂意學好這門課程。結合社會熱點,納新教學內容。隨著信息化的逐步深入,抖音、微博等平臺都成為學生了解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教師如果將眼光只停留在課本,就容易脫離學生的話語體系,也無法做到與時俱進。另外,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還可以隨時納入“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光明日報”、“新華文摘”等等權威媒體刊載的科學理論觀點以及微博、微信推送中具有正能量的案例事例。結合社會熱點,納新教學內容,一方面豐富了教學內容,不再是照本宣科式授課;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緊跟前沿的,是與時俱進的,不是陳舊無趣的,學生才會“樂學”。
三、對標“思維要新”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青年教師整體教育教學水平的具體體現
對標“思維要新”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青年教師整體教育教學水平,重在行動。青年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只有敢于想、敢于嘗試,才能讓教學更上一個新高度。高職院校思政課青年教師具體如何落實教學中“思維要新”的要求,下面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第二章第一節“理想信念的內涵及其重要性”的教學為例進行剖析。第一,教學理念上的“更新”。這節內容的教學打破常規的教學方式,按照由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邏輯結構,重組教材內容。課外,學生分組搜集理想信念的“酸、甜、苦、辣、咸”五個案例的相關素材,小組合作學習深入挖掘案例中蘊含的理想信念以及理想信念對其人生發展的作用。課上,教師通過案例剖析讓學生理解理想信念對人生發展的重要作用,然后結合具體的五個案例所蘊含的“理想信念”來理解“理想信念”這一概念抽象的基本內涵、特點及其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第二,在教學方式上的“創新”。整節內容的教學采用了課前小組合作學習---課中師生互動學習——課后學生拓展學習的教學方式。教學構思上不僅品味理想信念的“五味”(如表1),更是按照“五味教學”模式,層層深入,即玩味信念,創設情境——品味信念,感知理想——體味信念,明晰作用——尋味信念,感悟特征——回味信念,拓展延伸。通過課堂上師生之間對理想信念的“玩味、品味、尋味、體味、回味”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第三,在教學內容上的“納新”。結合本節內容的主題知識,教師搜集整理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反復強調要堅定理想信念的經典語錄,供學生課前朗讀中感受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同時結合學生的興趣以及教學內容,搜集了相關的視頻、文本資源,如紀錄片《信仰的力量》、電影《信仰者》以及書籍《信仰追問》等,作為學生課后拓展延伸的資料。
作者:肖金華 張程 單位:常德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青年教師競爭力提升探討
- 下一篇:高校英語教師教育的挑戰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