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赤字成因及策略

時間:2022-05-27 04:26:00

導語:貿易赤字成因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貿易赤字成因及策略

1貿易赤字回顧

2011年一季度我國出口3996.4億美元,進口4006.6億美元,進口的高速增長導致一季度出現10.2億美元的貿易逆差。2012年4月,我國出現整體出口小于進口的現象,月度貿易赤字達73億美元。從2001年以來,中國外貿連年都是出口大于進口,積累大量的貿易盈余。其中,2010年,中國全年貿易盈余高達1831.1億美元,雖然2010年一些月度的貿易額存在一定的波動,但絕大多數月份都存在貿易順差。2008年以來,除2012年4月這次以外,僅2010年3月份出現過74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其他的月份都是順差。2012年4月,同比上年同期,進口增長了19.4%,出口僅增長了2.4%,所以本次貿易逆差出現的原因是出口增速極低,而進口強勁增長所致。

2貿易逆差的積極影響

其實適當的貿易赤字對于我國經濟發展具有比較重要的積極意義。首先,適當的對外貿易逆差能夠有效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促進人民幣升值進入一個較為平穩的升值過程,對整個經濟體系造成強烈沖擊。其次,適度的貿易赤字能夠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降低我國經濟發展的對外依存度,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第三,貿易赤字有利于擴大我國居民內需,在出口增速減緩的情況下對拉動我國中長期經濟增長,抑制通貨膨脹起到決定性意義。第四,適度的對外貿易逆差有助于減少我國面臨國際貿易摩擦的數量,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升級。最后,貿易逆差有助于減少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促進我國的外匯儲備量保持在合理水平上,從而維持中國經濟平穩快速地發展。

3貿易赤字產生的原因

3.1外部需求萎縮

近期,中國貿易赤字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外部需求萎縮導致出口增長放緩。一直以來,歐美日三大經濟體都是中國對外貿易中最主要的貿易伙伴,在中國出口產品的市場中,這三大經濟體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金融危機的影響得到一定的緩和以后,歐美日各大經濟體的消費曾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恢復性增長,企業的庫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彌補,這種恢復性增長曾一度帶動中國出口的增長。但是如今它們都面臨著各自的經濟難題,國內消費很不景氣,這導致其國內消費者對中國出口產品的需求也急劇萎縮。具體而言,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經濟雖然已經取得了恢復性的增長,但是巨大的公共債務和私人債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費的增長。

3.2進口產品價格上漲

從海關公布的近期中國進口商品分類數據來看,幾乎所有的進口商品的單價都在上漲,其中,原材料價格漲幅最大。美聯儲推出“二次量化寬松”政策,這個政策極大地推動了國際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例如鐵礦砂及精礦進口單價同比上漲76.3%,原油上漲22.8%,ABS樹脂上漲22%,紡織用合成纖維上漲28.6%,合成纖維紗線上漲23%,廢銅上漲26.6%,天然橡膠上漲64.7%。進口產品價格的上漲,導致中國進口產品的總額極大的上升。而與進口產品價格快速上漲相反,中國出口產品的漲價速度顯得十分緩慢,所以中國出口金額增速低于進口增速,從而催生了貿易赤字。

3.3企業囤貨

由于原材料價格處于上漲的趨勢,所以一些企業在這個價格上漲的趨勢下預期原材料的價格還會繼續上漲,于是企業紛紛囤貨,增加自身的進口量。如鐵礦砂、原油等產品進口數量都同比增長率都在20%左右,價格漲幅較小的原木、鋸材、成品油等的進口數量也分別增長了20%~50%。進口數量增加進一步增加了進口總額,也是導致貿易赤字產生的重要原因。

3.4政府鼓勵進口

早在2007年,中國政府有意控制順差規模,就提出了“擴進口,減順差”的思路,推行了以擴大進口為主的貿易政策。但是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中國的貿易政策也出現反復。危機爆發之后,中國對外貿易面臨著外需萎縮的情況,這導致中國出口增幅極大的降低,于是政府為了擴大出口,出臺了鼓勵出口的貿易政策。但是2010年以來,隨著金融危機影響漸漸遠去,中國經濟的復蘇勢頭較為穩定,政府因此再度推行擴大進口的貿易政策。因此,大型設備、原材料、飛機、高端設備等進口量增長較快。

3.5出口增速放緩

近期,中國出口增速放緩的一大主要原因是工業制成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優勢動搖。2010年中國爆發了全國性的勞工荒,導致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極大的削弱了中國制造業的價格優勢。中國出口產品的大宗——紡織品、箱包、服裝、鞋類、電動機和發電機、家具及其零件等的出口金額增速都比上年同期下跌了10%左右。2010年6月開始,中國消費的恢復性增長和彌補庫存已經基本完成,這時中國出口增速也開始逐步下降,同比增幅從2010年5月的48.4%下降到2012年4月的2.3%。從表1的國別數據來看,中國對多個貿易伙伴國的出口增長率都有所下降,其中對歐盟等國家的出口增速下降得尤為明顯。

3.6國際貿易摩擦加劇

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導致我國企業出口的成本和風險增加,于是減少了我國企業的外貿出口,從而推動了貿易赤字的產生。最近多年我國持續、巨大的對外貿易順差是我國面臨越來越多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近年對我國發起就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的國家地區和案例越來越多,涉及到的出口金額越來越大,據統計,我國是世界上遭受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所占的比例更是達到全球一半以上。金融危機之后,歐美等國為了振興國內的制造業,降低國內的失業率,采取了各種措施促進出口增長,限制進口數量,對我國更是采取了十分嚴厲制裁措施,從而導致貿易摩擦不斷增加和升級。

3.7人民幣幣值進入升值軌道

隨著我國的外匯儲備越來越多、西方各國實施的壓力越來越大、美元不斷貶值,人民幣也持續升值。2010年6月人民幣與美元脫鉤,目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中間價已經突破了6.5。人民幣持續升值,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我國出口產品以附加價值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利潤空間較低。人民幣升值會導致我國的出口產品價格上漲,從而影響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優勢,國際市場占有率將會下滑。3.8春節因素每年的春節都在1~2月,春節期間,國內很多企業會放長假,這導致企業的生產減少,同時出口也因此減少,于是導致外貿赤字的產生。

4對未來的展望

4.1貿易赤字不可能持續

由于中國國內的消費疲弱,所以對進口的需求不大,這會逐步緩和貿易赤字。并且政府對貿易逆差也持有較為謹慎的態度,所以預計貿易逆差將不可能長期持續。一旦貿易逆差進一步增大,并且持續下去,那么中國政府必將會通過減緩人民幣升值、調整出口退稅等政策扶持出口,從而遏制貿易赤字。因此,貿易逆差是不可能長時間內持續下去的。

4.2全面貿易順差的格局不會改變

從第一季度的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的本身發展可以看出來,一季度時一般貿易的逆差增長比較快,將近460億美元,但是加工貿易其實還是跟往年一樣,維持比較正常的發展,而且加工貿易的順差增長也是比較高的,25%點多,達到了440多億美元,但由于一般貿易的逆差增長過快,從而導致一季度出現貿易逆差。從長期來看,我們整體加工貿易還是在中國經濟中貿易比重占55%左右,這種大格局如果在短期內不會改變,那么全年的貿易順差的格局還是不會改變。

4.3貿易順差縮小將成為必然

從目前的內外部環境來看,雖然貿易逆差不會長期持續,但2011年貿易順差進一步縮小已成定局。從前面分析的貿易逆差原因來看,外部需求萎縮、貿易條件惡化、勞工荒削弱制造業優勢都屬于長期因素,都會在長期時間內對外貿出口造成影響,所以長期情況下,貿易順差必將會縮小。

4.4出口仍然具有優勢

中國的出口還是具有長期的優勢,就是說我國現在出口競爭力還沒有完全被釋放出來,并且中國作為世界制造基地,這個地位在今后相當一段時期都會保持,還有我國現在在國際產業鏈里,處于生產制造基地的地位,所以我國的出口潛力還是非常大的。此外,可能因為我國現在的出口里,加工貿易順差差不多是40%以上,因為隨著我國的配套能力的提升,工業化水平的提高,技術裝備,技術能力的提高,這樣在國內采購的這部分,也就是產業鏈拉長的這部分,會導致我國的加工貿易的順差可能還會增加。

5應對貿易赤字的對策

從政府和外貿企業的角度來看,只要貿易逆差不走向失控的地步,就不需要過度擔心貿易赤字,政府應當抓緊時機推動結構調整,開發內需。

5.1減少國內流通稅費

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出現勞動力短缺是大勢所趨,也是無法避免的,由此引起的中國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削弱也是必然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勞動力成本上升也意味著居民收入增加,國內消費能力也會隨之上升,所以在這個時候,政府應當減少國內流通稅費,消除“中國制造產品國內比國外更貴”的不正常現象。

5.2加快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刺激國內消費

必須加速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可以有效地減輕居民負擔,從而實現擴大內需的目的。世界很多國家在20世紀都已基本建立起了社會保障體系,比如20世紀初,歐洲若干國家建立起了公共福利制度;1929年經濟危機之后,羅斯福提出了社會復興和改革法案,其中一直延續至今的便是社會保障制度;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大量增加社會保障投入;20世紀中后期,韓國也建立了福利國家體系。相對而言,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障體系還比較脆弱。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雖然已經取得了快速發展,但是農村社會保障覆蓋率遠遠低于城鎮。農村已經成為政府社會保障政府財政投入的最薄弱環節。為了刺激內需,在短期內,我們應該完善特定時期的勞動就業政策。長期內,建設無漏洞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完善,能夠有效提高低收入階層的消費傾向,對于刺激國內消費具有十分明顯和重要的作用。

5.3企業應當加快內遷,刺激內需

企業應當面向國內市場,根據國內的消費需求盡量開發能滿足國內消費者的新產品,充分利用內地的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等優勢,逐步建立和加強企業在國內的銷售渠道,建設品牌和渠道,滿足和刺激國內的消費需求。

5.4走創新之路

一方面,當我國的人力成本上升以后,就應該盡力提高我國人力資源的使用效率,應該建立更好的培訓機制,增加人力資本的投入,只有這樣員工的產出效率才會相應地提高;另一方面,低價競爭的策略正在逐漸變得越來越沒有效力,所以我國外貿企業應該積極地走向差異化戰略。從2011年開始,我國的出口部門應當考慮從模仿走向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以及組織和市場方面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