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融資對企業生產率的影響

時間:2022-01-22 10:01:38

導語:貿易融資對企業生產率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貿易融資對企業生產率的影響

[摘要]2016年中國經濟周期性放緩,投資和出口需求大幅下滑,市場預期不穩,大企業投資意愿不強,中小企業經營困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企業的發明與創新需要貿易融資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然而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不完善、種種制度因素制約企業生產率的提升,影響其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利用大樣本企業數據,基于中國制度因素測算貿易融資與企業生產率的關系,能為新形勢下中國出口企業充分利用金融發展成果提供一個政策選擇。

[關鍵詞]貿易融資;企業生產率;制度因素

中國GDP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加入WTO后迅速提高,國際貿易迅猛發展,國際貿易排名一躍成為世界首位,整體貿易結構及發展模式備受關注。然而,2016年中國宏觀經濟出現增長乏力現象,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大幅下滑。企業尤其是出口企業的發明與創新需要貿易融資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從而使企業的科技成果能夠轉化為生產率。大環境下中國資本市場多層次的體系不完善、作為資金來源的銀行嚴控風險、企業本身重組并購業務不健全等,導致很多企業的利潤空間被快速壓縮,極大制約其生產率提升,影響國際市場競爭力,部分企業游走在“倒閉”的臨界點附近,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因而,從貿易動因的微觀視角———異質性企業出發,基于制度因素研發提高貿易融資與生產率關系的模型,可以明確政府如何促進外貿企業轉型升級、提高企業競爭力,擴大國際市場份額,為外經貿企業尤其是非國有出口企業融資難問題提供一個可行的思考探究視角。

一、文獻綜述及假設提出

(一)貿易融資與企業生產率關系。20世紀初,新新貿易理論興起使學術界認識到微觀企業層面差異的重要性,紛紛重新定義經驗研究,從微觀視角解釋貿易動因。異質性理論強調生產率差異下的企業優勝劣汰,一旦存在融資約束,外貿企業的生產經營將更為困難,甚至可能被迫停止。[1]Fazzari等的經典文獻中提出不完善的金融市場導致企業難以從外部獲得資金、融資不足,企業決策只能依賴內源融資,可能會錯失投資機會,并把企業難以從外部正規渠道獲得資金的融資難現象稱為融資約束。[2]融資約束使企業通過研發活動提高生產率的愿望破滅,因為研發項目可能因為高風險、無形性,難以獲得銀行融資,[3]因而企業資源難以有效配置,使生產率有所降低。2008年金融危機后,開始出現國內學者研究中國融資約束與企業出口關系的文章。然而,國內研究一般聚焦于融資約束、金融發展與企業投資決策以及出口的選擇上。如饒華春考察中國金融發展對融資約束影響,[4]王家庭等則研究我國上市公司融資約束的影響因素等。[5]也有部分國內學者考慮所有制差異對融資因素與出口的影響,如黃玖立和冼國明認為,以國有銀行為代表的中國金融機構對以民營企業為代表的非國有企業存在較為嚴重的融資歧視,[6]但是相較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更依賴外部融資。[7]國內研究只有少量基于國企與民營企業差別研究融資約束對企業生產率的影響,如何光輝和楊咸月。[8]綜合以上,提出研究貿易融資與生產率關系相關的假設:假設H1:貿易融資會正向影響企業生產率,考慮異質性企業的所有權性質后,其中:H1a:國有出口企業和非國有出口企業的貿易融資都會正向影響企業生產率;H1b:但是二者的影響程度有一定的區別,國有出口企業由于其所有權優勢較易獲得貿易融資,所受的融資約束較小,因而貿易融資能帶來更多企業生產力的提升。(二)制度因素對貿易融資與生產率關系的調節作用。新古典經濟學作為主流經濟學把經濟增長當成是增加資本與勞動力投入的結果,完全把制度因素排除在外。但是,任何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制度的大環境,因此,新制度經濟學質疑并進一步修正主流的古典經濟學。諾斯首次對制度因素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系統論證,得出即使沒有技術變化,光是制度的變革也能帶來生產率增長,從而促進經濟發展。之后,新古典經濟學家也逐步注意到制度因素的重要性,如楊小凱和博蘭德在《經濟增長的一個微觀機制》中試圖把協調分工的成本內生化納入經濟增長模型。制度因素的調節作用主要有政策性金融理論、貿易融資干預理論、金融壓抑理論等理論支撐。政策性金融理論最早產生于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凱恩斯批判自由放任的經濟學理論并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提出國家干預經濟和金融的理論及其相關的政策性主張。貿易融資干預理論認為利益集團的存在會導致公共信貸支持等市場干預政策扭曲貿易融資,[9]使市場失靈,需要政府采取諸如增加流動性、消除風險等措施進行市場信心的提高。[10]隨著政府干預金融政策的持續施行,干預過度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金融壓抑的存在?!敖鹑趬阂帧钡母拍钍紫扔闪_納德•麥金農(RonaldI.Mckinnon)提出:利率管制以及人為壓低利率會抑制儲蓄增長從而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嚴重阻礙經濟發展,因而要深化金融改革,解除限制實際利率,進一步刺激儲蓄,提高社會投資水平,為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一個高效率的金融體系。中國的金融體系金融壓抑特征明顯,[11]絕大多數企業在貿易融資時都面臨“規模歧視”和“所有制歧視”?!耙幠F缫暋敝复笃髽I相比于中小企業更容易獲得信貸支持,使后者由于資金匱乏陷入困境,阻礙中小企業的信貸融通。[12]“所有制歧視”指中國貸款資源的發放具有選擇性,國有企業相比于民營企業具有更充足的信貸來源,[13]這進一步惡化了后者“先天不足”的融資環境,出現“貸款難”、“融資難”等相關問題。因此,提出與制度因素相關的具體假設如下:假設H2:與貿易融資相關的信貸制度會對貿易融資與生產率之間的關系起到調節作用,其中:H2a:國有出口企業由于所有權優勢,與貿易融資相關的信貸制度會正向調節貿易融資與生產率關系;H2b:非國有出口企業將更為依賴與貿易融資相關的信貸制度支持,因此其制度因素也會正向調節貿易融資與生產率關系。

二、基于中國制度因素的貿易融資與企業生產率關系的實證研究

(一)企業數據庫及變量情況說明。企業層面的制度因素數據來源于樊剛、王小魯的《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11年報告》,其余數據均來源于國泰安非上市企業數據庫(2010版),后者數據區間為1998年~2008年,涵蓋41個工業行業200多萬家非上市企業的基本情況和財務數據。本部分采用面板數據對研究問題進行微觀驗證,選用的主要變量如下(表1)。由于研發費用數據不全,只選用2005年~2007年度3年的企業相關數據進行研究,且由于一些樣本統計存在錯漏和誤差,參照謝千里等的數據處理方法,[14]在滿足一個條件時,即將該數據樣本刪除:a.員工數低于8人;b.銷售額500萬以上,增長率大于100%或小于0;c.工業增加值為負數。由于研究的是出口企業,因此,這里另一篩選標準為出貨值大于0的企業,最終選出來的樣本企業共3395家,3年觀測樣本共10185個數據。樣本的描述性統計如下(表2)。國有企業年度觀察數值2757,占全部觀察值的27%,非國有企業7428,占73%,意味著非上市出口企業中更多的非國有企業需要從資本市場融資,國有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研發投入和規模都比非國有企業大,但國有企業貿易融資、制度因素都比非國有企業低,從總體上看,非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比國有企業高。(二)計量模型及變量設置說明。微觀企業貿易融資對生產率影響的基本模型根據前人研究的做法,[15]將貿易融資狀況、影響生產率效應的關鍵解釋變量研發及控制變量直接加入函數,檢驗生產率的貿易融資影響,采用如下形式: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用公式,分別表示相應年度的企業工業增加值、資本(固定資產)投入和勞動力投入。關鍵解釋變量貿易融資用外貿企業所面臨的融資約束衡量,參照Fazzari等的影響性文章中所采用的投資現金流敏感性指標,企業可自由使用現金流即實際凈利潤與每年折舊之和與總資產的比值;①外貿企業貿易融資所面臨的制度因素用信貸資金市場化指數衡量,選取樊剛、王小魯《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11年報告》中金融市場化指標中的信貸資金市場化程度進行衡量②,研發取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的對數;控制變量為企業規模Size(實際總資產的對數)、East(地區虛擬變量)、idstryid(行業虛擬變量)、year(年份虛擬變量);為隨機誤差項。另外由于異質性企業的存在,因此在進行回歸時也進行反映異質性企業所有權性質的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樣本分組研究。為了考慮加入制度因素后對貿易融資與生產率的影響,采用如下的計量模型:制度因素的調節作用采用的交互項,用式(2)來檢驗不同所有制出口企業制度因素對貿易融資和生產率之間關系的調節作用,并得出結果進行分析。(三)數據處理及回歸結果。微觀計量部分采用Stata軟件進行處理,數據樣本按照反映異質性企業所有權性質分成國有企業(model1、model2)和非國有企業(model3、model4)兩組,每組里面又分為基礎模型(model1、model3)以及考慮制度因素調節作用的模型(model2、model4),通過面板數據的Hausman檢驗結果選擇,可以控制未觀察到特定企業異質性的固定效應模型(FE)進行回歸分析。同時,由于樣本量比較大,為了防止異常值對樣本產生影響,對連續變量進行1%的縮尾處理,而為了防止異方差影響,在回歸命令后直接加robust進行控制。另外,由于選取自市場化指數中的外部資金信貸市場化指數這一指標是根據地區計算的,并且不同地區制度因素會存在差異,因此,在實證回歸時,需要進行地區虛擬變量的控制。計量結果如表3(國有企業)和表4(非國有企業)所示。(四)計量結果分析。根據計量結果可以看出,基本模型中:國有企業(model1)的融資約束與全要素生產率是負向關系,外貿企業貿易融資能力每提高1%,將帶來企業生產率1.48%的增長;非國有企業(model3)的貿易融資與生產率是正向關系,外貿企業貿易融資能力每提高1%,將帶來企業生產率0.87%的增長(假設H1a和H2b成立)。0.05,***p<0.01;(2)FE的回歸還包括年度和行業虛擬變量,為了使表格簡潔,未列示;(3)括號內的值為標準差,***、**、*分別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顯著加入交互項后考慮制度因素的調節作用,實證結果表明:國有企業的制度因素(model2)并不顯著影響企業生產率,交互項的系數也不顯著,而貿易融資則變成在10%的水平上顯著影響國有外貿企業生產率,表明制度因素對國有企業的貿易融資與生產率之間關系并不存在調節作用(假設H2a不成立);非國有企業的制度因素(model4)對貿易融資與企業生產率間的關系起到正向調節作用(假設H2b成立)。其他控制變量方面,研發投入在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的模型中都只能在10%的水平上顯著影響生產率,1%的研發能帶來國有出口企業樣本0.001%、非國有出口企業樣本0.008%的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因此研發對勞動生產率提升所起的作用具有極大的提升空間,這一研究與之前李春頂等的研究結果相同。[16]

三、主要結論和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第一部分假設除H2a不成立外,其余3個全部通過實證方程的檢驗證明成立,下面對計量結果進行簡單梳理總結并分析歸納導致結論的原因。從貿易動因的微觀視角上看,企業貿易融資方面,考慮企業異質性樣本后,國有出口企業和非國有出口企業的貿易融資都能顯著影響企業生產率,但是國有出口企業與非國有出口企業相比,貿易融資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程度更大;加入制度因素后,國有出口企業的制度因素對貿易融資與生產率之間的關系并沒有顯著調節作用,而非國有企業則與之相反,制度因素能正向調節貿易融資與生產率之間的關系。原因可能在于:國有出口企業由于其國有性質,易于從金融機構尤其是國有銀行中獲得正規渠道的貿易融資優先權,享有信貸和財政的雙重支持,因此需要進行生產率提升時,不受信貸環境的制約;而非國有出口企業恰恰相反,貿易融資從銀行等正規渠道獲得資金來源的途徑經常會受到限制,而其他非正規渠道的資金借貸機構融資成本較高。因此,非國有企業要提高生產率水平,需要依賴于營業過程中內部現金流的積累以及一定程度上的信貸資金市場化,這與Guariglia關于非國有企業生產率的增長需要融資因素的帶動和制度的傾斜這一結論一致。[17]其他控制變量方面,研發投入對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所起的作用比較小,原因可能在于:中國之前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如來料加工貿易和進料加工貿易等,研發一般不在國內的出口企業進行,企業只需要投入勞動力進行加工生產即可,限制了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二)政策建議。為推動中國出口貿易發展轉型,需要政策制度的完善、銀行和企業的共同努力。1、完善金融環境,對中國的金融體系進行進一步的市場化改革,使資金配置向生產率更高的部門傾斜。深化金融改革,促進信貸資金的源頭———銀行業的市場化,引入更多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打破金融分割,開放被國有四大行掌握絕大部分金融資源的銀行業市場,糾正國內貿易融資扭曲的所有制歧視的資源配置狀況,引導資金更有效地流入經營效率更高、更有活力的非國有企業,通過生產率的提升,帶動出口結構的轉型升級。2、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鼓勵企業進行創新,把科技轉化為生產力,促進商品化過程。大量實證結果表明。研發能促進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研發是促進中國貿易結構轉型升級、企業獲得持續發展動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國家應建立研發中心、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推動產學研結合,鼓勵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制定與創新相關的制度體系,引進吸收先進技術,轉化為自主創新。3、銀行應建立完善的貿易融資信用評估機制,合理授信。根據客戶服務對象特點和業務往來情況,建立客戶信用記錄,并收集企業產品、市場、進出口及資信等情況,建立企業信息庫,改善信息不對稱情況,防止進行貿易融資時由于難以對中小企業進行資信調查而干脆只與較大型國有企業合作的“所有制歧視”狀況。加大授信國有企業力度的同時也對有經營能力和市場潛質的中小企業進行財務與非財務方面的綜合評估,關注中小企業貿易融資需求,開發如訂單融資、倉單抵押或者質押等符合市場需求的適應性產品,降低貿易融資的準入門檻。4、企業要提高經營能力,強化風險控制意識,獲得融資機會,提升生產率。貿易融資機會的獲得除國家財政和稅收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靠企業自身努力爭取。一方面,需要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有風險控制意識,規范財務賬簿和經營管理,要有信用觀念,關注資產負債率、償債能力等銀行貿易融資征信調查所關注的財務指標,以實力說話;另一方面,也要主動尋求貿易融資機會,避免從非正規融資渠道融資,學習銀行融資業務等相關規則,針對市場選擇合適的國際結算方式和貿易融資產品。

作者:林燕麗 單位:北京市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