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型綠色農業發展制約因素及對策

時間:2022-06-04 03:57:03

導語:循環型綠色農業發展制約因素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循環型綠色農業發展制約因素及對策

1循環綠色農業的內涵與特征

1.1循環型綠色農業的內涵

循環型綠色農業通過運用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循環經濟理論,結合生態工程學的方法,在充分利用高新科學技術的基礎上,調整并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及產業結構,嚴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棄物的產生,實現系統內能量的循環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功能[1]。

1.2循環型綠色農業的特征

循環型綠色農業利用高新科技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按照“資源→農產品→農業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組織進行農業生產,從而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通過廢物利用、資源整合等方式與相關產業形成協同發展的產業網絡,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2我國發展循環型綠色農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1我國循環型綠色農業發展的現狀

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已經形成了一些簡單的農業循環生產模式,例如: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魚塘”模式,北方的“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南方“豬沼果”生態模式等。在政府的扶持下,如今這些模式已經擁有了成熟的體系,在當地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2.2發展循環型綠色農業的可行性

我國自古是農業大國,具有良好的有機農業基礎,歷史上遺留下來了許多優良的農業生產傳統和經驗,其中很多思想與循環型綠色農業的概念相似。傳統農業和生態農業在我國的發展,作為循環型綠色農業的雛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另外,國家重視創新型農業模式的發展,國內農業研究的重點也逐漸轉向統籌利用農業資源,發揮農業生態結構效應,減少資源的浪費及減少環境污染,為發展循環型綠色農業提供了理論支持。

2.3發展循環型綠色農業的必要性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資源與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瓶頸問題。在農業生產力水平停滯不前,污染嚴重的當下,傳統的農業生產已不具備穩定增長穩定的能力,將其改造為現代農業才是農業的出路[2]。循環型綠色農業采取物質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的方式,通過對農業資源進行充分整合,實現“結構效應”,大大提高農村資源利用率,實現資源節約與污染減輕的目的,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的“結構效應”。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開辟了道路。

3我國發展循環型綠色農業的制約因素

3.1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缺乏資金的投入循環型綠色農業的生產體系十分復雜,整個生產鏈涉及到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要將各環節的產業互相聯系起來,需要一定的財力支持。因此要建立完整的循環體系,單靠農民自身的投入是不夠的。尤其在循環生產鏈建設的初期,財政尚未獨立,是最需要依賴政府扶持的時候。然而,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的補貼有限,農村基礎設施設備落后,基本的社會福利難以實現,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的情況嚴重,在金錢人力兩缺的條件下,循環型綠色農業的實施舉步維艱。3.2農村產業化經營滯后,缺乏規模經濟長期以來,我國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庭作坊式的生產經營方式根深蒂固,這種生產模式科技水平低,規模小,結構單一,生產效率不高,而且限制了農戶與一些從事農業生產加工的大企業的聯系,不利于農業產業的整合,這是農村無法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市場的主要原因。而循環型綠色農業必然是在成熟、先進的集約化農村市場的基礎上建立,因此傳統的農村經營方式,嚴重阻礙了循環型綠色農業的發展。

4循環型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4.1加強農業高新科技的開發研究

當前,循環型綠色農業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數字農業”技術、農業綠色能源開發利用技術、農業廢棄物及相關產業廢棄物的資源化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節水農業技術等領域。加強農業高新科技的開發建設,需要政府的重視與大力支持,加大對購買、研發先進農業機械設備的投資力度;培養優秀的農業高新科學技術人才;建立農業科學研究院,重點研究循環型綠色農業相關的科學技術,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知識與技術。

4.2政府加大對農村的資金扶持力度

確保資金的投入,是建立循環型綠色農業的基本保證。資金主要利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技術培訓以及規模化的農村市場建設。政府應該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提高農村的福利水平,加強對一個地區龍頭企業和主要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縮小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緩解農村勞動力流失的情況。此外,加大對農村科教的資金投入,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

4.3轉變獨門獨戶的家庭經營為規模經營

在農村轉變生產經營模式的過程中,政府應該作為循環型綠色農業發展的堅定支持者,對農村經營制度進行調控、引導和支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進程,通過推動“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打破家庭經營,增強農戶與企業之間的聯系。完善與循環型綠色農業相關的法律制度,政策制度,加強農村金融機構的建設,為農村發展規模化的市場提供資金支持。

作者:曾俊鋒 林彥辰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震峰,王軍,周燕,孫英蘭.關于發展循環型農業的思考[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4(05).

[2]王志永,李軍利,董金彬.循環型農業的發展模式探討[J].科技資訊,2011(24).

[3]鄧啟明.基于循環經濟的現代農業探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4]張一帆,曹均.循環農業[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5]尹昌斌,周穎.循環農業發展的基本理論及展望[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