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業質量安全問題分析

時間:2022-11-12 11:21:12

導語:水產養殖業質量安全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產養殖業質量安全問題分析

1水產養殖業的現狀

1.1水產養殖模式多元化。當前,我國水產養殖業產量已超過5000萬噸,占水產品總量的78%以上,是世界上唯一養殖水產品總量超過捕撈總量的漁業國家。我國的水產養殖不僅解決了我國的水產品需求和糧食安全問題,還為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水產養殖模式的多元化主要體現在:1)水產養殖水體類型多樣,涉及河溝、池塘、湖泊、水庫、稻田等;2)養殖方式形式多樣,包括封閉式水體、網箱、網欄等;3)養殖模式有粗養、半精養、精養等。特別是近年來湖泊網欄、網圍的快速發展,精養、輪養、套養、混養、間養等新型模式的應用,共同構成了水產養殖的多元化發展態勢。1.2水產養殖結構得以優化。我國的水產養殖雖然產量很大,但超過50%是不依賴飼料的,其中濾食性種類和草食性種類超過50%,再加上大量的雜食性種類,這三類占據了全部種類的92%,肉食性種類僅占8%。我國的水產養殖是低營養級別的,即用很少的漁業資源,養殖了大量的水產品。另外各地注重調整養殖品種,優化漁業經濟結構,使水產區域化的布局更加合理,養殖業產業化更加集中,名優水產品的比例更高。部分地區的水養殖業與休閑業融合,誕生了休閑漁業,使水產養殖實現了垂釣、餐飲、度假和生態觀光一體化。1.3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環境不容樂觀。相關資料表明,我國的農藥生產量和消耗量位居全球首位,農業生產中農藥的用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5~6倍。農藥殘留引發的水產養殖業受損面積超過了6000萬公頃,而水產品中農藥殘留量也較高。水資源問題是水產養殖業的主要問題,特別是北方地區,由于水資源的短缺,對水產養殖業的制約更加明顯。水污染問題導致了水資源問題更加突出。尤其是近年來水污染已從局部擴大到流域,原有的單一污染發展到復合型污染,這些污染問題的發生與農業生產中化肥與農藥的過量使用息息相關[1]。當前,國內的養殖業不僅產量高,而且實現了集中化養殖。特別是許多大型養殖廠的建立,實現了資源的高度集中,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但是,養殖規模的擴大化,會產生大量禽畜糞便,如果缺少配套的處理措施,將導致環境污染。這些沒有有效處理的糞便會在堆放過程中,在降水的作用下,進入河流、湖泊,產生水污染問題,對水產養殖業造成不利的影響。

2水產養殖安全問題分析

2.1水產養殖環境存在污染。農業生產中使用的農藥、化學肥料和除草劑等對地表水和地下水會造成一定的污染,進而影響到水產養殖。污染嚴重時,不但會導致水產品大面積死亡,還會在水產品體內積累,人食用受污染的水產品,會引發健康問題。工業生產也會對水產養殖水體造成污染,工業廢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不加處理后排放會導致水體發生污染,破壞水產品的水生態系統。此外居民生活也會造成水產養殖水體發生污染,如生活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清潔劑、油脂等,會引發水質下降。2.2水產養殖模式不合理。水產養殖模式不合理包括3個方面。1)城鎮化發展中,許多地方的農業用地變得緊張,導致租金不斷上漲,水產養殖為了保證利潤,采用了高密度養殖,加大了水體的負荷,導致病害時有發生,引發質量安全問題[2]。2)部分區域的養殖品種搭配不合理,如果“吃食魚”的比例過高,精飼料的投放量會增加,多余飼料會發生沉積,并在分解中產生有害物質,導致水質變肥變差,進一步影響水產品的質量。3)部分地區存在長期單一品種養殖的不利局面,導致水體中的菌類、藻類發生失衡,細菌、病毒逐漸適應水體。農村水產業的發展能有效拉動地方經濟,但是由于缺少污染治理,且在工藝、裝備水平、規模化生產、技術研究等多方面落后,破壞了農村資源,使水產養殖的環境受到了影響,水產品質量安全難以得到保障。2.3漁藥殘留問題。部分水產養殖戶缺少專業培訓,對于水產疾病缺少了解,為了保證水產品的產量,過量使用殺蟲劑或抗生素,誘發了水體細菌的耐藥性,使得藥物療效下降,水產品的質量安全也受到了影響。漁用藥物多為化學藥物,會在水產品體內發生殘留,對食用者的健康造成影響。部分養殖戶對于休藥期缺少認識,為了獲得短期利益,濫用藥物,導致水產品體內藥物殘留量過高。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許多年輕人會選擇離開農村外出務工,從事農村生產的主要勞動力是中老年人[3]。但是當前的水產養殖,由于現代養殖技術的引入,越來越依賴技術,而農村現有的中老年人很難掌握這些技術,更缺乏生態環保意識和環保主動性,導致魚藥殘留問題更加突出。2.4監管體系不完善。雖然設立了水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體系,但是水產養殖業的管理鏈條長,涉及的內容較為復雜,且當前多頭監管模式缺乏聯動機制,難以形成合力,導致監管的效果難以保證。具體表現為:1)隨著技術的發展,各類漁藥種類繁多,傳統的技術難以保證檢測效果;2)當前水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內容比較滯后,許多標準已沿用了多年,脫離了當前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狀況;3)由于工農業的發展,產生了許多新的污染物質,某些有害物質沒有列入檢測范圍;4)許多地方的水產品檢測技術落后,缺少先進的檢測技術與設備,質量檢測人員的技術水平較低;5)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6)水產養殖缺少先進技術的支持,許多地方的水產養殖不注重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或難以掌握新技術,還停留在傳統的模式。

3水產養殖安全問題的對策

3.1強化市場監管。當前國內對水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采用了多頭管理的模式,具有“齊抓共管”的特點。農業部門管養殖環節,質檢部門管生產加工環節,工商部門管流通環節[4]。為了強化市場監管,針對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落實主體責任,保證職能部門科學分工,明確職責與權限,實現不同部門的齊抓共管。另外可以建立產品可追溯體系,使水產品生產環境信息透明化,接受消費者的監督。3.2加強對水體污染的管控。水質達標是保證水產養殖質量的基礎。一些區域的自然水體受到污染,水產養殖戶無法驗證水源的受污染程度,只能被動利用現有的水源。因此要加強對水體污染的管控,采取措施保護自然水體,構建水產養殖污染防控機制,保證養殖水體的質量。政府要定期水產養殖區域的水質信息,對于潛在的風險及時發出預警信息,保證養殖用水安全。水產養殖區域要科學規劃,遠離工業區。另外還要推廣原生態養殖方法,降低飼料的投入,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3.3提高水產養殖的技術水平。養殖技術會直接影響到水產品質量安全,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養殖戶的技能水平,幫助養殖戶掌握水產品疫病防治新技術、正確使用藥物的基本常識和水質監控技術。當前發生的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多與水質污染、水產病害和濫用漁藥有關,因此養殖技術的應用還要包括生態修復技術、無公害水產品的開發和低毒高效漁藥的推廣應用等[5]。3.4提升養殖戶的質量安全意識。將水產養殖業的質量安全治理落實到基層,就要強化養殖戶的質量安全意識。養殖戶是從事養殖業的主要力量,是質量安全措施的落實者,在養殖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們的安全意識會直接影響質量安全措施的治理效果。所以,針對水產養殖業的質量安全問題,要從提升養殖戶的主動意識入手,保證養殖戶參與質量安全控制的積極性。

4結語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水產養殖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品種更加豐富,給社會提供了充足的水產品。但是水產養殖業在發展的同時存在質量安全方面的問題,對水產養殖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有必要針對質量安全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為水產養殖業的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林洪,杜淑媛.我國水產品出口存在的主要質量安全問題與對策[J].食品科學技術學報,2013,31(2):7-10.

[2]李永利,侯峰,曹永芬.加強水產品養殖全程質量監控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J].河北漁業,2011(9):51-56.

[3]陳秀玲.強化水產養殖業監管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J].河北漁業,2013(7):59-70.

[4]于輝輝,李道亮,李瑾.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系統關鍵控制點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1):239-241.

[5]劉春娥,林洪,周翀,等.2011-2013年我國出口水產品質量情況分析[J].食品質量安全檢測學報,2014,5(3):977-984.

作者:馮夢思 單位:陽江市江城區農業農村和水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