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補償安置與新農村建設利益協調問題探討
時間:2022-11-25 11:00:45
導語:征地補償安置與新農村建設利益協調問題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不同項目的補償價格差異過大
雖然在征地補償安置方面已有了相關的法規制度,然而由于相關規定中的標準過于模糊,這就使得當地政府擁有相當自由的操作空間。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模糊的標準與規定容易造成不同項目之間的補償價格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
1.2不同類型用地的收益風險不同
1.2.1盈利性用地以自身的實際盈利來為農民群體提供土地補償費用,通常采用分批支付的形式。而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存在各種不可預測的風險與隱患。若在土地補償費用尚未結清時出現用地方的破產等狀況,農民群體就有很大的可能性將面對錢地兩失的境地。這類情況下,農民群體將面臨最大的風險。
1.2.2公益性用地的土地補償費用一般較高。然而公益性機構并不面臨市場競爭,這使得農民群體在取得收益時存在一定的時間問題。
1.2.3國家項目用地的土地補償費用標準較低。然而這類項目通常為全包形式,農民群體可一次性取得全部土地補償費用,其土地收益的風險最小。
1.3收益分配不公
在具體工作中,因征地補償費用過低而造成的土地糾紛問題已成為了目前農村發展中的重要影響因素。在陜西關中地區的終南山下有一個占地60hm2的別墅小區,其的售價為7000元/m2,但當地農民所得到的只是不到100元/m2的補償費用。在成本價與出讓價之間的巨大收益通常被開發商或當地政府取得。
1.4安置政策不能有效地安置農民生活
當前,我國在征地后的相關安置政策仍不夠全面,無法科學、有效地為被征地農民群體提供一定的工作機會與社會福利等保障機制。因此,被征地農民群體將在不擁有生產資料、得不到工作機會且未取得相關社會保障的情況下進入城市生活,這無疑會使得他們成為城市中的新底層群體,而由此也很可能成為城市社會中的不穩定因素。
2.1明確征地補償安置標準
隨著《關于進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以及《關于進一步嚴格征地拆遷管理工作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緊急通知》的頒布實施,圍繞保障人民群眾利益、維護社會穩定的核心,征地補償標準的明確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關于完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的直到意見》(2004)中明確規定:征地補償安置費用應按照土地價格的30倍計算,并由當地政府按照實際情況給予一定補貼。然而這一標準仍無法全面保障土地持有者原有的經濟水平。因此,征地補償安置標準的制定應以該征地地區的綜合地價為依據,按照土地類型、農用地等級、區位、產值、供求關系、經濟水平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與合理測算,圍繞土地所在城市、建設規模等作為重點明確補償標準。
2.2明確征地補償項目
《關于開展制訂征地統一年產值標準和征地區片綜合地價工作的通知》(2005)中明確說明:補償標準應考慮到土地類型、農用地等級、區位、產值、供求關系等多方面因素,同時也將這些因素作為制定征地統一年產值標準的依據,從而保障被征地者自身的禮儀。此外,農村集體土地在長期使用中的收益權及農民再就業的教育補償也應包含在考慮范圍內。被征地農民在失去土地后即失去了原有的主要經濟來源,他們在再就業的過程中自身專業知識、技能有限無法很快適應農業以外其他組織、管理形式的行業,因此,教育補償在征地補償中的比例應提高,為這部分勞動力轉業、再就業及接受再教育提供保障。同時,由于大部分農民缺乏利用補償費用進行投資、增值、保值等相關知識,更加需要通過教育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與生存能力,真正實現保障他們的后續發展及生活經濟水平。農村集體土地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收益也是農民長期收入中的主要組成內容,可以通過將土地產權以作價入股的方式為農民提供收取年租金的途徑,從而擴大就業機會并提高農民收入的穩定性。
2.3健全征地補償方式
當前我國征地補償方式主要包括:一是當地政府、征地企業按年向農民交租金作為補償;二是將補償款一次性或分幾次存入銀行獲取利息,作為農民日常生活、醫療、養老等各項支出的保障;三是農民通過將補償款投入到征地企業,以“入股分紅”的形式保障農民的經濟來源;四是以土地本身作為收益來源,如土地入市;五是國家將征地后收取的出讓金向農民返回一部分。在征地補償安置及新農村建設中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及被征地農民的意愿合理選擇某項或某幾項補償方式實現利益協調。
2.4突出征地后農民安置的重要性
保證失地農民的主體地位是保障其根本利益的重點,農民土地被征用后其需要進行主體地位再造,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的費用與代價不能簡單地以一次性的補償費用來抵消,應綜合、全面地從長遠角度考慮農民的利益,以農民知識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齡階段以及土地類型、等級、區位等多方面因素為依據,在補償其財產權的基礎上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價值規律”的理念,制定靈活、合理的安置辦法。
2.5促使征地工作規范化、程序化、合理化
首先,在確定土地征用地區后當地政府及征地企業應將土地各方面的擬用情況、范圍、補償標準、安置辦法等詳細、全面地告知被征地農民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于繼續在擬征土地上進行搶建、搶栽的附著物一律不在補償范圍內。其次,對擬征土地的數量、類型、面積及附著物的現狀進行調查并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農民進行確認。最后,在擬征土地依法批報前采取征地聽證的方式明確補償標準、安置辦法,農民具有申請聽證的權利,并以《國土資源聽證規定》為依據按照相關程序、要求進行。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改進、優化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征地補償安置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只有為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有效保障,并針對當下在實際工作中所面臨的利益沖突與具體問題進行解決,才能更好地符合我國市場經濟政策的長期發展需求,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與小康社會的構建。
作者:田益名 單位:吉林大學軍需科技學院
- 上一篇:領導干部個人學習三嚴三實心得體會10篇
- 下一篇:黨員干部紀律教育月活動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