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務發明專利制度發展與改進
時間:2022-03-01 05:38:48
導語:職務發明專利制度發展與改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球邁進了知識保護的時代,對于知識產權保護,是各國科技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知識產權涉及經濟、政治、法律、軍事等各個方面,其中,專利制度是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基石。科技人才的創造性成果大多是在履行職務中,或者是其基于單位所提供給的條件來實現的,這就產生了職務發明。在現實情況中,如何來合理保障這類發明創造,成為了各國專利制度中重要的保護議題,其不僅可以代表一個國家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各國運用專利制度獲取技術競爭力的水平,表明的國家科學及技術的發展程度。中國專利法制定以來,就在相關法條中對職務發明創造進行了規定。在專利法第六條中規定了申請專利的權利以及專利權的歸屬,以及第十六條中對職務發明創造發明人、設計人的獎勵和報酬進行了規定,其中具體涉及對職務發明創造性進行了保護范疇的認定。其立法本意是為了推動知識經濟發展,調動科技人才科技創造和推動科技成果的熱情。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對于專利法中職務發明部分也進行了適應性修改。2000年修改《專利法》時又對第六條規定進行了修改,依據第六條規定,職務發明創造與非發明創造的法定界限主要通過是否是為了執行本單位的任務,及是否主要是利用了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進行判定。縱觀法條修改的內容,其目的在于保障國有企事業單位在專利法律關系中與其他非國有單位的平等民事主體地位,以此行業曲線linkindustryDOI:10.3969/j.issn.1001-8972.2021.05.001可替代度影響力真實度來鼓勵技術人員在工作中進行創新,同時也保障了職務發明的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的利益,充分調動科技人員從事創新活動的積極性。
涉及職務發明專利獎勵實施
雖然在實踐中對專利權的歸屬問題屬于該類專利的爭議焦點,但是歸屬權通常并不是職務發明人的初衷,立足于本職工作所作出的發明,其權利歸屬歸于受雇單位或企業,同樣也是對于單位或企業的一種權益保護。但是作為實際作出發明的人,其本身的勞動成果也應當給予肯定。發明本身是人作出的發明,那么如何鼓勵職務發明人,也是推動技術進步的重要環節。專利法中職務發明的核心,就是在職務申請發明人依靠本身力量無法獲得合法權益時,能夠尋求法律途徑。職務發明報酬糾紛實質上是合同糾紛,基于中國專利法對職務發明的保護,實踐中需要合同法的相關支持才能得到保障。而對于民事法律糾紛的處理,需要考慮合同法,專利法等相關法律制度的規定,處理程序較為復雜,例如,在一審判決后,還面臨上訴,這在無形中也使得一些職務發明者對本身權益不能進行及時及有效的保護。并且從案件的判決可以得知,在中國職務發明中,不僅要依靠專利法,還需要依托所屬政府相關制度、以及訴訟時效的約束。并且基于對法律具體規定的認識不足,可能錯過訴訟時效,這對于職務發明人本身的權益就有所損害。另外,對于獎勵的多少,如何分配報酬,還需要大量的事實舉證與政策支持,這無疑對職務發明人與企業之間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雖然專利法對職務發明人的權利給予了法律上的保護,但是具體實施時,基于中國的專利制度,仍然需要企業本身在一定上給予支持才能實現權益保障。可見,中國在職務發明制度中,缺乏了對于不履行義務的責任進行規定,在允許請求權利的情況下,應當對不履行義務的情況給予規定,通過法律規定的方式記錄不履行時的懲罰條款,以此來約束單位或企業,即職務發明的既得利益者。
其他主要國家的職務發明專利獎勵制度
本節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的職務發明專利歸屬及獎勵制度,旨在說明不同國家的差異所帶來的制度上的不同。中國正處于知識產權制度發展中,專利制度也在不斷摸索與改進,借鑒其他國家對職務發明人權益的保護制度,取其長處,意識到其短處,可以進一步提高我國專利制度的發展。1.美國對于職務發明人專利權的保障美國的職務發明可以歸結為包括三種不同類型,縱觀美國職務發明的發展,1787年,美國《憲法》對職務發明進行了規定,1790年,美國通過了第一部專利法《促進實用技術進步法案》,之后依據判例來對職務發明相關案例進行審判。可見,美國的職務發明制度是基于其豐富的判例研究,總體上是傾向于雇員優先制。相較于其他國家所關于職務發明權屬和利益分享問題而言,美國對于職務發明人的權益保障制度更加完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科技的發展。2.英國對于職務發明人專利權的保障《英國專利法》中,規定了雇員的職務發明創造歸雇主所有。與我國專利法的規定類似,英國在職務發明中也是以“任務標準”作為判斷規則,在對待職務發明創造的態度上也是傾向于雇主優先的模式。之外,英國專利法還強調“合理預期”、“特別分派”、“特殊職責”,這些同樣是作為職務發明專利權歸屬的判斷條件。在職務發明利益分享的制度層面,英國專利法并沒有詳細規定出,在職務發明創造專利歸雇主所有后,應當對雇員的權利基于什么樣的保護,這也使得職務發明人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其相關制度也需要進一步完善。3.德國對于職務發明人專利權的保障德國的職務發明專利歸屬是雇主優先制與雇員優先制的折中模式。德國在職務發明創造的權利歸屬方面,制定了有關職務發明的專門法律,即《雇員發明法》,德國《雇員發明法》獨具特色的是雇員向雇主的報告制度,即原始權利實質上是歸屬于雇員的,直到雇主提出要求權利主張時,相關權利才會轉至雇主。如果雇主要求職務發明創造歸屬權,其必須申請專利,并向發明人支付合理報酬。這種制度的制定迫使雇主對職務發明創造性的認真考量,間接促進了職務發明的含金量,推動了職務發明創造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德國采用了折中模式,這種方式促使職務發明人與雇主兩方都能夠積極行使其所具有的權力,進而適當調和雙方利益,一定程度上形成兩者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對雙方的權益保護都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加快了專利事業及科技的進步。德國估算職務發明報酬時需要考慮職務發明創造的商業實用價值,雇員在企業中的職責和職位,以及企業對發明的貢獻,并且賦予了雇員參與確定合理報酬是權利,也就是對報酬性質及數額的協商權,對報酬總額及各共同發明人所獲份額的知情權、對雇主及時通知和支付報酬的請求權、對報酬支付決定的異議權等。4.日本對于職務發明人專利權的保障日本在職務發明中,提出了職務發明獎酬的制定要符合“合理性”判斷原則,具體而言,其要求用人單位在確定職務發明獎酬時,要滿足相關規定,其中要求充分考慮員工的利益,照顧到員工意志。其規定了制定的獎勵和報酬的程序要求,按照要求制定獎酬辦法的就認為具備合理性,否則其權益保障就比較困難。日本在2016年4月1日對職務發明的法律制度作出最新修改,要求單位對做出發明的相關人員給予金錢或者其他經濟上的利益性獎酬。可以通過單位和從業人員之間通過協商來具體確定。在其規定中具體體現了需要制定具體獎酬標準,其通常是由用人單位預先制定,并且該獎酬標準的確定需要同員工進行協商,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員工的利益,并且規定中說明了用人單位和員工經過協商以后確定具體獎酬標準,在確定后需要對外進行公開,以便于用人單位和員工參照執行,并且針對具體職務發明制定具體的獎酬決定,該針對性的具體獎酬決定需要聽取員工的意見,在充分考慮了員工的意見后,用人單位才能確定最終的獎酬方式和內容。這些規定的制定,使得員工和用人單位之間獎酬的確定要合法、公正、合理、有據可依,也更切實保證了雙方的利益。日本在規定中還對職務發明獎酬進行了說明,其獎勵不再限于金錢形式,可以通過其他有利于發明人的形式來實施。日本針對職務發明的獎勵制訂了針對發明人的獎酬的具體操作《指針》,在獎勵時提出了“合理性判斷規則”,使得各種行為有法可依。
中國職務發明專利改進方向
在職務發明活動中,職務發明的權利歸屬與利益分享制度都必須基于與其相適應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文化環境的整體環境中,使其具備一定研究價值及實施的可行性。關于立法上應選擇何種職務發明的權利配置模式,通過對各國職務發明專利制度的分析,建議可以采用更加靈活的制度設置,對于中國職務發明獎酬法律制度,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進:首先,借鑒日本,職務發明獎酬規范應當全面覆蓋職務發明從技術保密階段,直至專利技術階段的整個生命周期,實現職務發明所存在的整個周期的監視及權利保障,在整個周期內制定詳細的法律規章;其次,鑒于對法律運用的有限性,可以適當延長職務發明人申請權利的期限,以彌補現行職務發明獎酬“約定優先”規范中忽視顯失公平的制度缺口,明確對于認定為顯失公平者,即視為在前無約定與無規章制度的情況下,直接適用職務發明獎酬法定量化規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眾發明的信心;再次,基于現行職務發明獎酬規范的相關法律法規眾多,其所涉及的主要法律法規有《專利法》、《專利法實施細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合同法》、《科學技術進步法》等,在實踐中,運用多種法律在一定程序上浪費了行政資源,通過建立整合一致的職務發明獎酬法制體系,并且在發展中綜合考慮其他發達國家的相關法條規定,充分保證職務發明人所有的合法權益;最后,借鑒德國,進一步完善專利法及相應的法律法規,對于不履行義務的行為,制定相關懲罰措施,通過明確的法律規定使得個人利益能夠充分得到保障,保障相對弱勢的個人利益,并且一定程度上也節約的行政資源,使得判決能夠有法可依,提升公眾認知意識。
在我國,出于經濟建設和創新發展的需要,從國家到地方,逐步重視職務發明人利益機制的建立。繼13個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職務發明人合法權益保護促進知識產權運用實施的若干意見》,武漢市了《關于加快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高校、科研院所轉讓的職務科技成果的凈收入中,70%應用于獎勵其完成人和轉化人員,上海高院知產庭制定《職務發明創造發明人或設計人獎勵、報酬糾紛審理指引》,供上海各法院在案件審理中參考,湖北省出臺《加強專利創造運用保護暫行辦法實施細則》。2016年,國務院將《國務院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部署的推進知識產權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促進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加強重點產業知識產權海外布局和風險防控、提升知識產權對外合作水平、加強政策保障等六方面重點任務。
2017年,在國內發明專利授權中,職務發明為30.4萬件,占92.8%,關于職務發明創造正在成為專利申請的主力。2018年以來,安徽、浙江、廣東等省市對于職務發明也給出了詳細的保護及獎勵機制,充分提升專利發展,結合各地方制度的支持,對于職務發明創造人的權益給予了充分完善的保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國對于職務發明的關注度已經越來越高。隨著對于職務發明獎勵制度的密切關注及不斷完善,對人權實現充分保障,中國的專利事業也必將能夠得到迅猛發展。
作者:王思文 單位: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
- 上一篇:高等院校職業道德類課程建設探索
- 下一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現狀與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