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用化學課程設計論文

時間:2022-07-22 09:46:56

導語:醫用化學課程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用化學課程設計論文

摘要:醫用化學是醫學的基礎學科,本課程以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為研究對象,教學內容為與醫學有關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本門課程的學習不僅可以對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通過對近年來教學實踐的反思和總結,對課程的教學重新設計整合,以適應新形勢下的醫用化學教學。

關鍵詞:醫用化學;職業生涯教育;課程設計

生涯教育又稱生涯輔導,起源于美國,于20世紀末21世紀初傳入我國[1]。研究者認為,職業生涯輔導是指由專業人員幫助,在綜合自身優勢以及分析周邊現實環境的前提下,確定職業生涯目標,選擇職業生涯實施途徑,并安排合理的教育或培訓,制訂相應的發展計劃等,從而達成既定目標的過程。在這種教育理念的引導下,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擇業觀,正確樹立職業理想,明確職業發展定位,并在此基礎上增強學生學習發展的目的性和計劃性,使學習更有前瞻性,提高學習效率,發掘自我潛能。而這種教育理念要從職業基礎課程開始貫徹到學生學校學習的始終,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正確評估個人價值,認識自身的個性特質、現有及潛在優勢,提早計劃,未雨綢繆,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路徑。

1生涯教育現狀分析

現在人們在生涯輔導的觀念上還普遍存在著誤區,認為工作的重點主要在提高畢業生就業率上,認為只要在畢業前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就業培訓即可。就業指導形式單一,內容狹窄,并且只針對畢業班的學生,缺乏前瞻性和系統性,對學生的生涯規劃缺少全程性和過程性的服務。這樣的生涯輔導不能對學生的學習與就業進行全方位切入,只是在學生面臨就業時,將學生推向社會,獲得短期的就業率,不利于學生個人長遠發展。

2醫用化學中職業生涯教育的實踐

2.1緊密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醫用化學課程根據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培養應用型人才,以“夠用”為度、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緊密結合,整合教學內容,形成具有高職特色的課程體系[2]。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將來從事專業工作時,能合理地運用化學原理和實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進行高分子溶液的保護作用教學時,可結合醫學上的膽結石、腎結石案例進行講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解溶液的滲透壓這一知識點時先從糖尿病患者的多飲多尿現象入手,并介紹醫用MgSO4瀉鹽的作用機制,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又例如在講授緩沖溶液時,可以先讓學生了解患者酸堿中毒及體內酸堿代謝的事例,引入人體血液的pH值,血液中主要的緩沖對及緩沖作用原理。這樣具有職業滲透性的課程設計,既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又密切聯系了醫學實際,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打下了基礎。2.2科學態度及科學方法的培養實。驗教學中采用“循環利用與利于環境保護的綠色化學”的教學思路,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節約意識、經濟意識,在提高學生實驗技能的同時,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使教書與育人融為一體。例如在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教學中,事先安排學生去了解生活中感冒退燒藥物的主要成分然后進行阿司匹林的制備,這樣既使學生酰化反應的理論知識得到鞏固,又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化學與藥學的關系。又例如在三大營養物質的實驗時,先讓學生查閱淀粉在體內的代謝過程,然后進行淀粉的水解實驗,既為后續的生物化學教學打下基礎,又進一步理解了醫用化學的理論知識。通過查閱資料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拓寬了知識面,又在醫用化學和后續課程之間架起了橋梁。例如在講自由反應歷程時,首先闡明其機理分為鏈的引發,鏈的增長和鏈的終止的三步,然后聯系自由基與醫學的關系,說明自由基的性質非常活躍,易與體內的核酸、蛋白質、脂肪等結合,使原來的結構發生變化。又如講脂類化合物這章,通過講解脂類過量帶來的血脂高、動脈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誘因和預防措施入手,這樣使學生思路擴展,能夠舉一反三,為今后臨床的學習打下基礎。2.3學生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的建立教師可在教學中結合突發的醫學實例激發學生的醫學使命感,增強學習動力。例如,結合三鹿奶粉事件,引導學生探究三聚氰胺的結構,再講授胺類化合物。通過地溝油事件,講授油脂的組成和營養脂肪酸,使學生懂得醫用化學知識在醫學上的基礎性、重要性、必要性。

3生涯教育理念下評價體系的探索

3.1我國從古至今的醫德要求。我國古代文化就有傳統醫德之說,儒家思想講求“醫乃仁術”;黃帝內經講道:“天覆地載,萬物希備,莫貴于人”,強調人生命可貴,醫者需懷敬畏之心;《大醫精誠》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強調醫者的奉獻精神和慈悲之心。這種古來有之的醫德思想一直在我國傳承延續,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又將醫德概括了7個方面:救死扶傷,實行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尊重患者的人格與權力,對待患者一視同仁;態度和藹、同情、關心和體貼患者;廉潔奉公,不以醫謀私;為患者保守醫密;互學互尊,團結協作;嚴謹求實,奮發進取,鉆研醫術,精益求精[3]。3.2社會期望和公眾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不僅會出現醫療行為、醫療人際關系、醫療機構與社會、醫學道德與規范、價值觀念以及新技術的應用所帶來的社會問題,而且醫學科學的飛速發展和人群對醫療服務要求的提高,對醫學畢業生職業素質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4]。未來的醫生應當扮演8個角色———醫學專家、臨床決策者、交流者、合作者、管理者、健康教育者、學者、職業家[5]。1995年,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未來的醫生應是保健的提供者、決策者、健康教育者,或者為交際家、社區領導者、服務管理者[6]。3.3思路的拓展和視野的拓寬。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嚴謹的行事作風,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及職業心理素質,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習慣[7]。

參考文獻:

[1]姜恬,宛小燕.淺憶如何定義醫學職業素養[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24(6):815-816.

[2]張正英.高職醫用化學的教學現狀及應對措施[J].讀與寫雜志,2010(10):97.

[3]方愛珍,王維民,李紅,等.探索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素養培養途徑[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S2):132-134.

[4]陳莉.從醫學社會化趨勢談醫學生社會化能力的培養[J].醫學與社會,2010,23(5):98-99.

[5]周柳亞.人文素質教育在醫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的導向功能[J].醫學與社會,2003,16(12):1-3.

[6]國家教委高等教育司.面向21世紀改革高等醫藥教育[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7.

[7]陳靜,王繁,喻柯力.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機制研究[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3(3):58-60.

作者:王舒雨 睢超霞 單位: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