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農結合經營模式探討
時間:2022-04-23 10:36:43
導語:機農結合經營模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機農結合”經營模式即為:“適度規模土地+成套農機裝備+少量人員”組合的農業生產管理人員與機手相融合的農業生產單元,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一般為家庭運營式機械化“小農場”,本文探討的是適合江蘇農墾新形勢條件下的機械化“小農場”模式。主要發展模式:由分場大隊農業生產管理人員與國有農機駕駛員相融合,配套部分國有先進農機裝備,完成全部或大部分田間農機作業和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農業生產管理人員不僅要懂農業生產管理也要會操作農機,同時農機駕駛員也不僅要會操作農機也要懂農業生產管理,弱化農業生產管理人員和農機駕駛員的區別,共同經營管理13.33hm2左右的土地。“機農結合”經營模式的最大特點是把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成果三者緊密地聯系起來,“機農”雙方結成“利益共同體”,防止和避免了“機農分離”而造成的“爭利”現象。既較好地增強了農機駕駛員的責任意識,激發了他們生產的積極性,又可以提高農機作業的質量,為農業穩產增產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農機化的發展拓寬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增添了農機發展的后勁和活力。
2為什么要發展“機農結合”經營模式
2.1“機農結合”經營模式的先進性。適度規模“機農結合”體制,通過人、機、地優化組合,使技術、勞動、規模3個效益統一起來,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化的高效率、大規模優勢,具有土地規模大、機械配套和管理規范統一、技術進步快、區域化和專業化及機械化水平高、農業生產成本低、質量高的特點,是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最佳方式。2.2“機農結合”經營模式的適用性。首先是江蘇農墾所屬農場都為大中型農場,具有土地多、規模大、人口少的特點,有利于大規模機械化生產,適合于“機農結合”經營模式的發展。二是“機農結合”符合當前江蘇農墾農業一體化戰略的實施,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經營方式的進一步調整發展與創新,可以利用現代企業制度的優勢,加上“機農結合”的機械化、規模化、區域化優勢,通過資本與勞動力的聯合,可以充分發揮機械化優勢,解決農機化的健康、持續發展問題和駕駛員責任心不強的弊端。2.3“機農結合”是墾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需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在以農業為經濟基礎的江蘇農墾中的重中之重,首先在圍繞農產品優質化,調整種植業結構的措施中,改善實現大宗農作物主體產品優質、高產、低成本是提高市場競爭力,從而提高農業效益的關鍵。2.4“機農結合”的是墾區農業農機改革進一步深化的需要。由于農機分散經營與資源合理配置、科學管理的矛盾,農機私有化形成農機個體分散經營,不僅造成農機投資選型配套與農機作業的盲目無導向,使有限的資源不能充分發揮作用,而且形成集體與個體、個體與個體相互之間的無序競爭,賺錢的項目搶著投,賺錢的活搶著干,虧本的項目誰都不投,虧本的作業誰都不干,使農場的原有機械化大生產規范統一的管理優勢、技術優勢與保障優勢得不到發揮,加上管理引導協調難度大、不到位,極易形成農機投資與農機作業真空,影響農場農時季節與農業生產的發展。
3如何發展“機農結合”經營模式
3.1具備了發展“機農結合”經營模式的基礎條件。農場配套的農機農業服務網絡與農田基礎條件,為大中型農機具的應用,奠定了可靠的基礎,為發展“機農結合”經營模式提供了保障。一是農場三級管理及配套服務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為“機農結合”經營模式提供了農藝技術基礎。二是農場規范的農田及基礎設施使機械化規模生產與大中型農機具有用武之地。三是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與先進農機具的引進試驗示范為“機農結合”經營模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四是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與農村年輕勞力短缺是未來現代農業發展“機農結合”經營模式的必然要求。3.2發展“機農結合”經營模式的相關政策與必備條件。首先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充分認識農機化發展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重要性,把農機化體制改革和發展方向與當前農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從產業觀點出發,認真積極主動抓好“機農結合”的試點與配套工作,堅持一體化經營、全產業鏈運作、多維度開放合作,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產業發展能力、戰略資源掌控能力進一步增強。統籌在社會化服務,主要是強化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其次,所有農機駕駛員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從原來的農機為農業純服務型轉變到農機經營與農業產量效益風險共擔型,積極主動搞好農機農藝結合,通過提高農機作業質量與農機農藝新技術推廣來最大幅度的提高農業產量效益,努力降低作業成本。3.3發展“機農結合”經營模式要因地制宜。發展“機農結合”經營模式的具體做法。需要搞好規劃,做到人、機、地的優化組合。“中德作物生產與農業技術示范園”是江蘇農墾引進國際合作項目的首次實踐,通過項目的實施,為“機農結合”經營模式的實踐提供了大量寶貴的實踐經驗。項目由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黃海分公司提供166hm2試驗地、人員與生產投入支持,德方由12家合作企業提供項目所需農機設備(20余臺)、種子、其他投入品及技術支持。項目通過引進德國先進的精準生態農業技術和農機設備,結合本地實際,采用科學合理的作物布局、輪作模式、耕作流程,精準變量施肥方式、播種技術和植保技術,提高土壤養分和儲水、抗旱、保墑及排水降漬能力,減少種子、化肥、農藥與人工用量,實現降本、提質、增效,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發展“機農結合”經營模式,可借鑒上述經驗。首先是土地規模,一般以13.33hm2左右為宜,且以機械程度較高的糧食作物為主,麥稻輪作制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改良土壤。第二是人員配套,由分場大隊農業生產管理人員與國有農機駕駛員相融合,配套部分國有先進農機裝備,配套大中型農機具人員數量為3~4人為宜,其人員組合本著自愿自發,全員參股的原則。第三是機械配套,可配套一臺適應麥稻收獲的大型聯合收割機,2臺147kW左右大功率輪式拖拉機、1臺66.15kW左右輪式拖拉機及配套相關先進農具為宜,完成大部分田間農機作業和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還可進一步到周邊地區開展跨區作業服務。發展“機農結合”經營模式適合當前江蘇農墾農業結構調整和農墾現代農機化發展需要,是提高農墾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及保持農墾農機化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當然,“機農結合”經營模式的運作還需的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前進。
作者:何彥平 卜永清 朱松 單位:1.江蘇省農墾農業發展股份有限黃海分公司 2.江蘇省農墾農業科學研究院現代農業裝備所
- 上一篇:林業經營模式選擇及影響
- 下一篇:圖書社會化媒體營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