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三農問題的機制與對策
時間:2022-02-19 04:46:00
導語:解決三農問題的機制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城鄉互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
城鄉互動是指城市與鄉村在區域發展中,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動態過程。城市的發展來自于廣大農村區域的支持,而隨著城市的成長壯大,城市有責任和義務幫助農村擺脫困境,促進與拉動農村區域增長,而廣大農村又是城市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在市場,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依賴于廣大農村,城鄉互動是城市和鄉村發展的前提。
農村問題,突出表現的是戶籍制度改革。以往戶籍制度將城鄉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文化水平的較大差異;農業問題,主要是農業產業化的問題。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形態,農業的購銷體制不暢是農業不能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有的農民抱怨種了東西賣不出去或賣得過于低廉,就是因為沒有遵循市場規律;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它包括農民素質問題和減負問題。素質問題主要是指文化素質。目前農民素質普遍較低,不僅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城市化進程,而且制約城鄉互動和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三農”問題的根源在于農村人口過多、資源匱乏。對“三農問題”起制約作用的矛盾主有是兩個:一是人地關系高度緊張;二是城鄉分割體制而形成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矛盾,“三農問題”的一切根子,都在這兩個矛盾上。
城鄉互動發展使城市要素、產業與職能向農村區域有序擴散,即通過市場機制,使資源、資金、技術等要素在城鄉地域空間上,在不同產業間有序流動和優化組合,促使城鄉經濟持續發展。這不僅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動力與物質保障,而且為城市盤活閑置資產、產業結構調整、城市產業升級開辟新的路徑。
城鄉互動的發展改變了城鄉分割的體制和政策,進而消彌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實現農村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逐步徹底解決“三農”問題。
城鄉經濟的互動發展,從區域社會整體利益和公眾的基本需求出發,將城鄉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納入區域社會生態系統中,協調了城鄉兩大集團的經濟利益分配,不僅形成了安定的社會環境、共建、共有、共享的城鄉生態系統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為城鄉創造公平的發展環境和生存空間,保證了農民利益,為“三農”問題的解決奠定了堅實基礎。
城鄉互動發展在承認城鄉文化異質性和互補性等基礎上,用公認、理性、進步的文化價值觀將城鄉文化統一起來,把鄉土觀念和現代城市文明有機結合起來,有利于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消費觀念的更新和農民市民化進程的加快。
2城鄉互動的機制
2.1“推力”和“拉力”
城市在發展過程存在兩種類型的作用力,即向城市中心集聚的向心力和從城市中心向外擴散的離心力。由于它們的非平衡運動,產生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通過極化效應促進中心城市的發展,中心城市再通過擴散效應帶動腹地的發展。隨著城市經濟發展和產業擴張,就業容量的增加,城市的“拉力”就會加大,進而促進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化轉移與充分就業。2002年全國農村轉移勞動力2358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量的比重為4.9%,當年返回到農業的勞動力為1009萬人,當年凈轉移1349萬人。其中轉移到工業的占37%、建筑業的占15.6%、第三產業的占43.3%。據有關調查,北京的外來人口為530萬,上海的外來人口為456萬以上。而全國所有大中小城市中,沒有城市戶口的居民據估計不少于8000萬。特別是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的建立,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和其他一些地區鄉鎮企業的發展,更是帶來了人數眾多的外來勞動力。其中深圳經濟特區暫住戶口居民現在已達到280萬,是常住人口的2倍。而廣東省的東莞市、江蘇省吳江市的盛澤鎮,外來勞動力也都超過了當地居民的人數。
從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來看,也存在推力和拉力。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吸引了城市生產要素向農村的流動,進一步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的大量剩余勞動力,在經濟收入的驅動力驅使下,農民為了生存也不得不流向城市,這樣也產生較大的推力。江蘇省宿遷市到2003年4月底,輸出勞59.01萬人,占勞動力總數的26%。2002年寧夏轉移農村勞動力為13.5萬人、內蒙古自治區轉移102萬人,1997年至少有3400萬農民在全國縣城以上城市打工,全年打工收入將近2000億元,平均每人5642元,廣東外來人口每年至少給家鄉掙回30多億元(新華網)。這不僅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而且進一步加強了城鄉互動關系。
2.2民營企業的發展和農村工業化
民營企業的發展可以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打破農村搞農業、城市搞工業的傳統觀念,使農村地區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擴展,進而促進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2000年全國民營企業有2084.66萬個,占全國農村勞動力的27.3%,解決就業人口12819.57萬人,其中安排城市下崗職工104.5萬人。農村非農勞動力為15164.6萬人,占鄉村勞動力的31.62%。2000年全國鄉鎮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8812億元,占全國國民經濟工業增加值的47.3%,全國工業增加值中接近一半是鄉鎮企業創造的。據農業部鄉鎮企業局統計,2001年我國鄉鎮企業工業增加值達20315億元,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47.8%,比1989年增長了12倍,年平均增長為23.8%。
鄉村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會縮小城鄉差距,從而減弱鄉村人口流遷的拉力和推力,促進鄉村城市化;另一方面,又會導致勞動者素質和遷移能力的提高,在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差距仍然存在的條件下,它又有助于鄉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
2.3農村城鎮化和中小城市的發展
小城鎮吸納農村勞動力面廣量大,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載體。小城鎮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主要是通過鄉鎮企業的發展來實現的。所以,小城鎮建設的重點由數量擴張轉向產業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化,推進工業化進程,將小城鎮作為縣域產業結構優化及鄉村工業化的增長極。
建制鎮非農人口占全國市鎮非農人口的比重較高,特別是1996年以前。這一方面說明了小城鎮發展對城市化的貢獻率,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小城鎮對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作用。通過農村城市化的發展,也可進一步說明了農村城市化的發展對城鄉互動的作用。
但小城鎮的吸納能力畢竟是有限的,還必須通過中小城市的發展,形成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及農村各類要素的自由流動的網絡式的城鎮體系,從而帶動廣大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實現城鄉良性互動。
2.4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
從世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歷程來看,城市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前置條件。農業產業化發展可以從經濟上徹底打破傳統農業所依賴的自然經濟基礎,使其面向市場,走上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之路。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必然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非農就業比例的增加,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化的發展。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一般是以農村中小企業的發展為先導,而中小企業的發展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必備前提。資料顯示,中國的中小企業以鄉鎮企業為主力(占85%)。全國共有2344萬家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工業總產值和實現利稅分別占全國的60%和40%左右,中小企業提供了大約75%的城鎮就業機會“九五”末,鄉鎮企業就業人員達12820萬人,占全國農村勞動力的27.3%,其中安排城市下崗職工104.5萬人“九五”末全國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254元中有760元來自于鄉鎮企業,占33.7%。鄉鎮企業近10年以來,有7年每年從農村吸納富余勞動力,共吸納4853萬人。這不僅有利于土地流轉,而且更有利于進行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生產,提高勞動效率,增加農民收入等。
2.5體制和制度
有效的機制還必須靠完善的體制和制度來保證,所以要真正實現城鄉良性互動就要在就業制度、社會保障體系、土地產權制度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如改革和完善現有的土地承包制,允許農村土地的自由轉讓、抵押、出租和繼承等,充分發揮土地資源效益;建立農民與市民同樣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改變過去重城市輕農村、“城鄉分治”的觀念和做法;解除在計劃體制下附著在戶籍制度上的各方面障礙等。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削弱并逐步消除城鄉之間的樊籬,實現城鄉良性互動。
3城鄉互動模式
3.1城市帶動農村發展
根據國際經驗,一個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800至1000美元時,便開始由工業“反哺”農業,而我國正處在這個階段。農村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城市發展也離不開農村的促進和支持。城市帶動鄉村是世界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共同規律,城市帶動農村發展能帶出“雙贏”的結果。由于城市的發展,可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農村居民進入城市,同時城市更多的資金、技術、人才流向農村,實現城鄉良性互動,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
國家統計局一項統計表明,我國流動人口已經超過1.2億人。在全國流動人口中,跨省流動4242萬人,占35%。統計顯示,在跨省流動人口中,從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6省流出人口占全國跨省流動人口的59.3%。主要流入廣東、浙江、上海江蘇、北京、福建六省市,流入人口占全國跨省流動人口的68.5%。
全國流動人口中,從城鎮流出的占27%,從鄉村流出的占73%。流入城鎮的占74.4%,流入鄉村的占25.6%。即1.2億的流動人口中,從鄉村流出的有73%,流入城鎮的有74%。
城鄉人口的流動,不僅解決了工作和收入問題,而且更重要是促進了城鄉經濟的繁榮與發展,改變了農村經濟結構。2001年,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中,農業(農林牧漁業)所占的比重為67.3%,非農產業所占比重為32.7%,非農產業所占比重比1989年上升了11.9個百分點。農民從事非農產業所得到的純收入由1989年的142.4元提高到2001年的1066.4元,增長6.4倍。農民人均非農產業純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由1989年的23.7%提高到2001年的44.7%。
3.2城鄉一體化
目前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仍較突出,城鄉隔離使人口與資源之間的矛盾加劇,導致“三農”問題的解決難度與日俱增。要變城市因素的負面作用為正面推動,達到既能緩解農村剩余勞力,又能推動城市化進一步發展的雙重目的,就要打破城鄉隔離制度,實現城鄉市場、產業結構、保障體系和土地市場等一體化發展。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與城市經濟的互動,國內外的歷史發展表明,這種互動可以促使城鄉都得到有序的發展。浙江省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從1980年的67.7%降低到2000年的37.2%,共下降了30.5個百分點。相應地城市化率也從1980年的14.9%,提高到2000年的48.7%,共提高了33.8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2.5個百分點,這種城市與農村互動的良好發展勢態,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樹立了楷模。
5年來我國城鄉居民實際收入水平差距的增長非常緩慢,年平均差距增長僅為5.25%;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差距增長也比較緩慢,年平均差距增長僅為0.85%。說明了城鄉差距正在朝著縮小的方向發展,即城鄉一體化發展趨勢明顯。
區域一體化發展是促進城鄉一體化和解決“三農”問題重要途徑。長江三角洲鄉鎮、村及村以下,工業產值占全國同一類型總數的38.8%,大部分縣及縣級市的鄉鎮工業產值已超過整個工業的一半,蘇南和上海郊縣則占三分之二,在農村工業總產值中,工業已占80%—90%以上。因此,使得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的集約化發展尤為突出。如上海人均GDP為四川、江西、安徽的6.39倍、6.35倍和5.87倍,浙江、江蘇為四川的2.62倍和2.32倍。
通過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最終將目前的產業三元(城市工業、鄉鎮企業和農業)、區域三元(城市、城鎮和鄉村)、勞力三元(城市工人、鄉鎮企業工人和農民)和產權三元(個人、集體和國家)推向一元。
3.3區域城市化
城市化不僅能解決農民轉移就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變革了農村生產關系。區域城市化發展使我們重新認識城鄉關系、市民與農民的關系以及工業與農業的關系。實行城鄉間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重新配置,可以達到城鄉互補,共同繁榮。一方面,城市里有技術、人才、資金和文化教育設施;另一方面,農村有土地資源和人才資源,利用兩者的優勢,則使雙方的利益都得到了補償。牛文元認為,中國“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唯有靠實現城市化戰略才能夠最終完成。韓國區域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關系證明,確立區域城市化發展戰略是符合區域經濟發展規律的。
長江三角洲是我國現代城市發育最早、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體系最完備的地區之一。長江三角洲地區2000年末人口為7469.54萬人,城鎮人口3072.44萬人,占總人口的40.94%,城市化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36.22%高出4.72個百分點,上海高達74.62%。GDP為13739億元,人均GDP為18393元。區內有大、中、小城市54個,1396個建制鎮,平均每1800km2就有一座城市,不足70km2就有一座建制鎮。2001年8月,浙江省在中國率先實行城鄉一體化最低生活保障,把農民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網絡,2001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82元,江蘇蘇南農民純收入達到4990元,長江三角洲地區許多城市的郊區事實上已經連成一片。
3.4城鎮網絡化
城鎮網絡化是城鄉互動的有效途徑,所以要大力發展面向“三農”的新型城鎮體系,形成小城鎮與發展大中城市并舉的城鎮網絡化結構,進而從根本上徹底解決“三農”和整體內需不足的問題。如內蒙古全區已有建制鎮273個、鄉集鎮1216個,各類小城鎮人口達到625萬,占全區總人口的1/4以上,已初步形成以旗縣所在鎮為中心、建制鎮為骨干的小城鎮網絡。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鎮化的加快推進,以城鎮為主體的區域經濟結構正在演變為各具特色的城鎮群,或以大中城市為核心的多層次城市圈(城市經濟圈)。如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唐城市圈,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城市圈,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珠三角城市圈,長株潭城鎮群等。這些城市圈城市密度較大,網絡結構發達(如上述的長三角),也是近年來我國農民進城的重點流入地區,也是我國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城鄉良性互動的典型區域。
4促進城鄉良性互動的措施
目前影響城鄉經濟良性互動發展的障礙有思想觀念、體制機制、資源性障礙、經濟結構和素質性障礙。因此要更新觀念,要跳出農村,通過城市化和新型工業化繁榮農村;跳出傳統農業,通過農業產業化和發展非農產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民身份的束縛,實現農民非農化和提高農民現代化水準。
通過一系列制度改革來實現人民真正的平等權力,不再因血統、居住地、職業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的就業制度和不同的社會保障制度生活,讓農民成為自由和平等的中國人,真正實現城鄉良性互動。
4.1處理好幾個關系
城鄉良性互動的前提是處理好農業與二、三產業的關系、鄉村與城市的關系、農民和工人的關系,使工農、城鄉、國民經濟協調發展。也就是實現“三農”的“裂變”,即農民怎么變成工人,農村怎么變為城鎮,農業怎么逐步實現工業化,其核心是如何推進農業的產業化,它是實現“三農”裂變的載體,只有處理好這幾個關系,并實現了農業的產業化(如創建一批農業科技產業園),才能真正體現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才能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才能推動農村的現代化,從而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問題。
4.2加快市場化發展、促進要素合理流動
中國農村經濟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農民進入市場太難,阻礙太多,費用太高。所以要形成統一的城鄉市場和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這樣才能讓民間的資本、外來的資本與城鄉勞動力自由組合、優化配置,才能促進區域內和跨區域的人口流動,進而促進城鄉良性互動。
只有按著發展先進生產力的要求,促進城市的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加快城鎮化步伐,促進城鄉間生產要素的流動,才能真正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城鄉經濟的良性互動,進而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
4.3城鄉統籌、相互促進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目前我國城市基本上搞的是市場經濟,而近10億人口的農村很大程度上依然沿襲著計劃經濟的傳統體制。資源要素未能在城鄉之間統籌配置,城鄉經濟發展不能形成內在的相互促進機制。
城鄉統籌可以改變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可以跳出傳統思路,站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考慮“三農”問題;可以成為解決就業問題的突破口,同時也是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大轉變和解決“三農”問題新的希望。
4.4建立保障機制、促進經濟發展
要實行城鄉良性互動,就必須要“消除不利于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當務之急是要在就業、工資、社會保障等方面,消除對農民工的歧視,使農民真正融人城市和社會”(十六大報告)
為確保城鄉良性互動、促進經濟共同發展,要結合當地實際建立和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要進行制度創新,特別是產權制度的創新,在農村建立與城市政策統一、形式有所不同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城鄉銜接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兌現農民的社會福利保障,逐步建立對農業和農民的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