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企業信息化水平測度方法透析

時間:2022-01-11 02:34:00

導語:新的企業信息化水平測度方法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的企業信息化水平測度方法透析

論文關鍵詞:企業信息化;測度方法;三維立體測度理論

論文摘要:通過對我國現有部分較為知名的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回顧,指出現有的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研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處。提出企業信息化測度應從企業信息化發展水平、發展質量和發展能力3個角度建立三維立體測度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與方法。

1企業信息化測度研究現狀

1.1部分研究成果

近年來,國內諸多學者對企業信息化測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十分豐富的成果。

1.1.1劉鳳勤的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測度方法。吉林大學劉鳳勤于2001年2月在《情報學報》《機械工業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測度方法》提出包括3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綜合力度法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中3個一級指標是:信息化信息裝備力;信息化信息利用力;信息化發展潛在力。該指標體系對企業信息化測評研究具有獨到新穎的見解。

但是,指標體系中一些指標并不貼切,如:指標體系中的“每百人函件數”,在電話、電子郵件十分發達的今天,函件已經不是人們溝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該指標值已經不能反映企業信息化的水平,在某種程度上說,指標數據的下降反而可以說明企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另外指標“信息技術經濟效益值”的計算采用企業信息技術使用前后的年收人和年成本進行計算,雖然可以說這是一種思路,但其做法是十分不科學的,因為,企業信息化的經濟效益具有滯后性,而且,企業的“產出”或“利潤”的增加,也不能都歸功于企業信息化,所以,以此來衡量企業信息化水平是不合適的。

1.1.2梁濱的企業信息化基礎理論與評價方法。中國社科院博士研究生梁濱1999年5月的博士論文《企業信息化的基礎理論與測評方法》可能是我國最早的企業信息化測評指標體系研究成果。論文從人本管理的思想出發,認為企業信息化包括以下5個方面:生產過程信息化;流通過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體現人本理念);組織結構信息化;生產要素信息化。根據這5個方面,梁濱第一次提出了具有20個二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測評指標體系,對各具體指標給出了具體的計算方法,并首次使用“企業信息化水平與企業經營相關度”測算企業信息化效益的方法,具有較大的開創性。

但是,該指標體系中并沒有完全體現他在理論分析時所提出的5個方面,沒有設置反映企業管理信息化、組織結構信息化、生產要素信息化的具體指標。另外,整個指標體系的指標測算絕大部分都是以投人的經費為基點進行測算的,這樣指標體系的計算結果就是經費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就越高。而實際上,經費的投人多少,只能說明企業管理者對信息化的重視程度,而且過多的經費投人,可能導致過度信息化,從而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改變企業領導對企業信息化的態度。因此,這一套指標體系的運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1.3唐志容的企業信息化水平測評指標體系研究。天津科技信息研究所唐志容于2002年3月在《科學與科學管理》雜志上《企業信息化指標測評指標體系研究》,提出了一個包含5個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測評指標體系。指標體系中的5個一級指標是:信息技術投人及設施水平;生產過程自動化;管理信息化;營銷信息化水平;人員素質。

這一套指標體系明確的將管理信息化、人員素質作為2個獨立的一級指標提出來,說明作者意識到管理信息化、人員素質在企業信息化建設中的重要性。”

但是,該指標體系中用“生產過程自動化”作為一級指標衡量企業信息化水平,并不太合適,因為,“生產過程自動化”不能等同于“生產信息化”;在一級指標“管理信息化”中,雖然提出了4個非常精彩的二級指標,但是對信息化對管理變革中的組織機構變動、流程再造等并沒有作出反映。

1.1.4國家信息化測評中心的企業信息化水平測度指標體系川。2000年國家信息產業部信息化測評中心推出“企業信息化基本測度指標試行方案”,該指標體系包括6個一級指標:戰略地位;基·礎建設;應用狀況;人力資源;安全;效益指數。這一套指標體系剔除了企業特點和行業特征,是一種通用型的指標體系,使得不同行業能夠在除去行業特征的情況下測評共有的信息化特征水平,如果指標能夠很好地推行、應用,可以大大地加快我國企業信息化測度的發展。

1.1.5唐小我等人的企業信息化指標體系研究。2001年6月侯倫、唐小我等人在《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發表文章《企業信息化及其指標體系探討》,文中提出一個包含3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56個三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指標體系。指標體系中的3個一級指標是:信息化組織建設評價指標;信息化基礎設施評價指標;應用信息系統評價指標。

但是,該指標體系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一級指標中沒有考慮到企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水平”。我們知道,無論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基礎設施多么好,沒有與之匹配的信息資源,信息化是沒有任何價值的,這就像無論公路修得多么好、車速多么快,但是沒有貨運就不會產生經濟效益一樣。其次,指標體系中定量與定性指標顯失平衡,定性指標太多,定量指標太少。第三,指標體系沒有給出具體的指標測算方法,使得這套指標得應用受到限制,缺乏可操作性。

對企業信息化述評測度理論研究成果除了上述之外,還有很多,在此文章不再贅述。

1.2綜合評述

綜上所述,我國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的研究成果十分豐富,為推動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作者認為,現有的成果中存在以下一些共同的不足之處:

1.2.1操作性不強。通過文獻查證,我國眾多企業信息化研究成果中,大多是一些描述性、介紹性的文章,雖然對企業信息化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性,但缺乏可操作性;對企業信息化測度指標體系的研究較少,要么測度不全面,要么指標體系過于龐大,指標無法準確測算,缺乏操作性。

1.2.2定量研究不足。多數文章在研究時定量分析工具使用較少,這種從定性到定性研究,缺乏說服力和科學性。企業信息化研究應該盡量多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從具體指標的定量研究到企業信息化定性結論,增強研究的科學性和說服力。當然,指標體系中有一些十分重要但又很難進行定量的指標,如,“信息化效益”指標在企業信息化指標體系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對持續建設企業信息化的作用很大,但是,該指標量化的難度較大,這也給我們繼續進行研究留下一些課題。

1.1.3研究角度單一。在現有的文獻中,對企業信息化測度研究基本上都是從企業信息化靜態現狀著眼,強調、側重企業信息化的現有數量、規模,研究角度十分單一,所以無論怎樣顧此輕彼、顧彼輕此的指標體系研究都不能改變研究的先天性不足。因此,企業信息化測度研究,應該從信息化發展水平、信息化發展質量、信息化發展能力多個角度著手,進行立體的研究。

1.1.4指標測算缺乏科學性。在現有的成果中,多數學者對信息化指標測算都使用“投人法”或“產出法”。如果測算方法太側重“投人法”,其結果是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越高,這將違背“適度信息化”原則;如果測算方法太側重“產出法”或“利潤法”,因信息化效益具有滯后性,因而測算方法缺乏科學性。

2企業信息化水平測度的新方法

2.1三維立體測度理論與方法

我國一些企業在早期信息化發展階段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信息化格局較好,但是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潛力,于是在新的一輪競爭中逐漸落伍,最后與企業期初信息化目標相差甚遠;一些企業信息化高標準、高投人,最后企業負債累累、舉步為艱。導致這些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現有的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與方法不能對企業信息化建設進行科學的指導,不能確保正確樹立“適度信息化”的企業信息化理念,于是我們在充分考慮到企業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企業信息化測度從企業信息化發展水平、發展質量和發展能力3個角度立體測度,以改變現有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與方法先天性不足,提出新的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與方法:

三維立體測度理論—企業信息化發展水平測度(數量與規模)、企業信息化發展質量測度(效益和穩定性)、企業信息化發展能力測度(可持續能力)。

通過研究確定,企業信息化內容都具有“信息化組織建設”、“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水平”、“信息化基礎設施”和“應用信息系統”四大屬性要素,因此,建立以這4個要素為二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發展指數與質量指數,建立以“信息化系統”和“信息化環境”為二級指標的企業信息化能力指數,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企業信息化綜合指數。

發展水平:主要指企業信息化發展狀況即信息化要素的數量和規模,建立企業信息化發展指數(EIDI)。

發展質量:主要測重信息化系統結構和經濟效益,建立企業信息化質量指數(EIQI)。

發展能力:是指信息化系統中的可持續建設能力,建立企業信息化能力指數(EICI)。

企業信息化測度方法:以投人法為主,兼顧信息化效益和發展潛力。

2.2企業信息化測度的綜合指數模型

建立企業信息化綜合指數(EISI):

α,β,γ分別為企業信息發展指數、質量指數和能力指數指標權重。

其中:

EiDi為企業信息化發展指數,反映信息化發展現狀水平。

Di為企業信息化發展指數二級指標權重;dy為三級指標權重;f(Aij)為企業信息化發展指數具體指標。

EiQi為企業信息化質量指數,反映信息化的效益體現程度,包括穩定性和持續性。

Qi為企業信息化質量指數二級指標權重;qij;為三級指標權重;f(Bij)為企業信息化質量指數具體指標。

EiCi為企業信息化能力指數,反映企業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Ci為企業信息化能力指數二級指標權重;cij為三級指標權重;f(Cij)為企業信息化能力指數具體指標。

2.3指標的處理

由于企業信息化評估涉及許多指標,而且各企業間指標數值有高有低,情況十分復雜。所以在進行企業信息化綜合指數測算之前,必須把各指標的情況綜合起來形成單一指數,以符合多目標綜合評價的要求。但是各指標又不能進行簡單的相加和羅列,因為,首先各指標的性質和計量單位不一樣,有些是總量指標、絕對指標,有些是相對指標,還有人均指標,這些不同性質和計量單位的指標無法簡單相加;其次,各指標在指標體系中所處重要程度不同,簡單相加不能體現出各指標的重要程度。因此,用層次分析法(AHP法)確定各級指標權重;運用模糊隸屬度函數的方法對各個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3結論

用三維立體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與方法可以基本確保企業“適度信息化”理念貫徹執行,避免信息化投資總量單一決定企業信息化水平的定性結論;通過對企業信息化系統的發展指數模型、質量指數模型、能力指數模型的測算,在此基礎上測算企業信息化綜合指數模型,可得企業信息化綜合指數值,企業信息化綜合指數值可縱向衡量企業信息化綜合水平變化情況,也可以橫向比較企業之間信息化水平的高低;通過比較企業信息化綜合指數與發展指數、質量指數、能力指數的一致性,可對企業信息化推進情況和企業信息化結構進行深人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