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學結合的通信類人才培育體系

時間:2022-08-16 09:03:59

導語:工學結合的通信類人才培育體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學結合的通信類人才培育體系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據此,本文以移動通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為例,介紹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在專業定位、課程體系建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

一、以行業需求和現實條件為依據,準確定位專業人才培養方向學校移動通信技術專業在初創之時,根據傳統行業崗位,開設了移動終端、基站安裝與維護、網規網優等專業方向。但根據調研,截至2009年底,中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7.39億戶,普及率已經達到每百人54.3部。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性手機生產和消費基地。全國半數手機企業落戶深圳,聚集了中國最密集的手機產業鏈廠家,手機產能數以億計。據統計,全球四分之一、全國二分之一的手機產自深圳。深圳完整的手機產業鏈,包括印刷、物流、裝配、設計、開發、銷售、售后、包裝、代工、元器件供應等,匯集了百萬計的就業人群和全世界配套最完整、研發最迅速的手機生產企業。移動終端方向顯然成為重要培養方向。而基站安裝與維護、網規網優等專業方向涉及的崗位,一方面,在深圳特殊的用人環境下,工程、運維企業多數偏重使用本科層次人才,而且人才需求數量遠不及移動終端人才需求量大;另一方面,由于服務質量的敏感性,此類企業難以提供一線崗位實習環境,校內也暫時難以建立真實的崗位實習環境,很難開展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因此,通過行業企業專家建議,專業建設委員會批準,確立移動終端方向作為主要的專業建設方向,培養移動終端測試、維修、生產、營銷等崗位的高技能人才。

二、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建立系統化的崗位課程體系調研表明,從事相關移動終端崗位工作,企業均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移動終端技術能力。移動終端技術能力包括基本理論(應知)與操作技能(應會)兩個方面。基本理論方面主要是數字通信技術基礎能力、移動通信網絡分析能力、移動終端電路結構分析與判斷能力。移動終端的主要電路結構,包括射頻電路、邏輯電路與接口電路三大部分,要具備電路分析與判斷能力,學生應具備高頻、數字電路/單片機、電路/低頻等基礎知識。移動終端高技能人才必須具備的操作技能包括:能進行電路繪制與識別、能進行電子焊接(包括基本元件、集成電路、排線等)、能操作各類電子測試儀器儀表、能維修常見移動終端故障、能組裝移動終端及整機調試。因此,學校以移動終端技術能力為核心構建了系統化的課程體系,見表1。該課程體系緊密圍繞移動終端崗位能力需求,突出職業崗位能力培養全程不斷線、層次遞進的特點。每學年的課程安排均對應專業核心能力的獲得,每門課程均圍繞移動終端崗位能力所需的應知、應會進行課程內容的選取,并以相應等級核心能力的獲得作為教學質量的檢驗手段。這些核心能力標準均來自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在應知課程中,強調圍繞應會選取課程內容,并安排對應實訓內容,以“夠用、適用”為原則。在應會課程中,以移動終端生產流程為主線,根據崗位能力層次遞進邏輯,依次開展焊接、測試、維修、組裝、頂崗實習等技能訓練。在每個學期均安排通信行業企業崗位的實習,以訓練學生的崗位素質和擴展崗位能力。建立數據庫,包含學生的崗位安排、企業評分標準、崗位職責等內容。每學期在不同崗位實習,實習崗位包括生產、維修、測試、商務、倉管、品牌、市場等,學生在校期間能得到移動終端崗位的全流程實習,移動通信技術專業核心課程內容安排見圖1。

三、以職業崗位能力為核心,設計“課證融通”課程內容“課證融通”的本質是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職業資格標準,重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把崗位職業資格所要求的應知內容和應會技能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完成課程學習的同時獲得崗位職業資格證書。本專業的核心課程均要求考證,其核心思想是“以證促學、以證促教、持證上崗”。涉及的證書主要有Protel應用工程師、移動電話機維修員(中級以上)、程控交換機調試員(中級以上)、單片機設計師以及其他通信行業證書等,其中,核心證書為移動電話機維修員證書。“課證融通”課程的開發內容包括:根據企業崗位能力,構建“高等性”與“職業性”融合的課程標準,實現學習內容即為工作內容;按照工作過程,整合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引導學生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的案例學習、問題學習、項目學習,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能力的培養;形成系統化的工作過程課程體系,目標指向是移動終端崗位能力;建設與工作崗位密切相關的實訓環境,課程實訓逐漸過渡到生產性實習,包括校內外實訓實習;突出職業資格標準的導向作用,重視職業技能和綜合職業能力考核,課程學習效果的檢驗以國家職業資格或行業職業資格的獲得為標準;建立雙師結構的師資隊伍,要求授課教師具備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和職業能力,并引入企業一線能工巧匠擔任實踐課程教師。在以上原則指導下,結合典型工作任務,著力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系統化課程。先后將《移動交換與信令》、《電子計算機輔助設計》、《實用電子技術應用》、《移動通信原理及設備》、《單片機系統設計與應用》、《數字通信技術》、《移動電話測試與維修》等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為工學結合課程或精品課程。

四、以校企深度融合為基礎,建設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學校成立由相關行業企業專家學者、能工巧匠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校企共同開展教學計劃修訂、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實驗實訓條件建設等工作。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按照企業需求,認真分析工作崗位職責,參照職業資格標準,以實際工作過程為基礎進行培養計劃的調整和課程體系建設。校企共同建設包括生產、維修、測試、商務、倉管、品牌、市場等崗位的穩定實習基地,使學生在校期間能完成移動終端崗位的全流程實習。學校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根據培養階段具體情況,調整實踐教學經費、專項生產性實習經費、畢業生培訓經費的比例分配,對合作企業進行補償,減輕企業壓力。同時,企業也以真實崗位、職業培訓資源回報學校,形成了“感情深厚、深度融合”的合作機制。在政府部門指導下,學校教師積極參與職業技能鑒定題庫建設、規范標準修訂、鑒定考核考評等行業工作,將規范的學校教學管理優勢與企業崗位優勢結合在一起,共同打造職業技能鑒定和培訓平臺,開展針對企業員工的技能培訓與職業技能鑒定工作,企業與學校形成互相依賴、互相尊重的合作氛圍。

五、以校企合作為基礎,探索移動通信技術人才培養新模式在校企共建針對移動終端崗位的系統化工學結合課程體系和實習基地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產學合作、工學結合”的新模式。學校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和用人需求,實施彈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如“2+1”、“2+0.5+0.5”工學結合訂單人才培養模式等。“2+1”工學結合訂單人才培養模式中,前兩年在學校進行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訓練(企業參與培養方案設計),第三年由訂單企業通過初步考核,獲得資格的學生成為企業準員工,交納一定培訓費后(錄用為正式員工后退還),進入企業一線崗位進行崗前強化培訓、頂崗實習,進行崗位綜合能力訓練,實習結束考核合格即成為企業正式員工。在這種培養模式中,需要安排對應的企業課程對第五學期的課程進行學分替換。“2+0.5+0.5”工學結合訂單人才培養模式中,前兩年在學校進行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訓練,企業在第三年第一學期初通過崗位理論和技能考核,選拔具備初步企業崗位基本素質的學生組成班級。前兩年在學校學習,在校學習期間,學校根據企業提出的崗位應知應會內容提供相應培訓模塊,積極引進企業課程資源,完善和修改教學計劃,制訂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和教學設計。第三年采用學校實習基地教學與企業崗位頂崗實習相結合的方式,即第五學期企業結合人才培養培訓的模塊教學標準,提供師資、崗位培訓課程及其他企業資源,學校提供教學設施和場地;第六學期在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實習結束后,根據企業人才需求情況和實習考核結果,由企業和畢業生進行雙向選擇。

六、以崗位能力培養為出發點,建設雙師結構的師資團隊由于學校現階段主要引進的是碩士、博士教師,普遍缺乏崗位操作技能及與產品相關的專門知識,因此,學校派專業教師直接下對口企業鍛煉崗位素質,為企業提出技術建議,強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同時,直接將企業一線能工巧匠聘為實踐環節的兼職教師。專業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訓練,并一同考取職業技能證書,獲得崗位高技能。目前,學校已經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機制,兼專教師比例超過1∶1。專業已經形成以企業“名師傅”、學校“名雙師”為龍頭的,專兼比例合理的雙師結構師資隊伍,有利保障了工學結合專業教學改革的實施。學院移動通信技術專業依托行業辦專業,依靠企業強專業,開展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移動通信技術實訓基地2007年成為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專業基礎課程《數字通信技術》2008年被評為廣東省精品課程,專業技能課程《移動電話測試與維修》2009年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