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文化與音樂舞蹈藝術研究

時間:2022-04-15 03:02:14

導語:廣場文化與音樂舞蹈藝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場文化與音樂舞蹈藝術研究

一、城市廣場文化

(一)城市廣場文化的特點

(1)城市廣場文化與城市周圍環境協調統一城市文化廣場與城市周圍環境相互協調統一,是構成城市廣場文化質量的重要因素。城市廣場文化一般都是開放型的,組成城市廣場文化環境的重要因素是城市周圍的建筑,結合文化廣場的主題,將其周圍建筑科學合理地融入廣場環境中。豐富廣場空間的類型和層次,并完善其結構,有助于解決廣場需求的多樣性。(2)城市廣場文化共享城市空間城市廣場文化具有共享城市空間的特點,在共享空間里,人們擴大交流和合作,形成公共認識,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例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圣馬可廣場,它不但是威尼斯的市中心,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廣場文化的代表作,人們把它稱為“歐洲最美麗的客廳”。(3)城市廣場文化的標志象征城市廣場特色是城市具有的地方性、時代性和民族性,是一個國家、民族在特定的城市和環境中的體現。廣場的標志性建筑能帶給人們文化休閑氣息,廣場特色體了當地人們的情趣和習俗。文化廣場的設計要體現時代精神和風格,運用現代設計思想和方法,利用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追求新創意,使文化廣場更具現代特征①。(4)城市廣場文化親民演員同臺獻藝,不但聲勢浩大,還可以產生強大共鳴。平民化的開放式廣場拉近城市廣場文化多來自于群眾,為民眾喜聞樂見,是群眾最有興趣參加的文娛活動;民眾與了演員和觀眾的距離,推進了物質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發展②。(5)城市廣場文化形式多樣、內容廣泛自娛自樂是城市廣場文化的主要形式。隨著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發展,公民的自我保養、娛樂意識增強,多種自發的群眾文藝活動應運而生。在居民小區等場所,早晚有許多民眾健美、跳舞等。簡言之,城市廣場文化活動形式多樣而且靈活,有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組織的慶典、公益文藝演出,也有企業和商家組織的“商業”演出。有業余、通俗、普及文化藝術,又有專業、高雅、精品文化藝術;有傳統和現代的舞蹈、戲劇和音樂,也有群眾表演的民間藝術、鄉風民俗、戲曲戲劇、書法,還可以是集郵、演講、棋類、武術、廣場交誼舞、廣場民族舞、廣場合唱等形式,可謂百花爭艷。(6)城市廣場文化促進社會和諧企業及政府舉辦的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廣場文藝演出,融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民主法制教育為一體。極大地展現了人民群眾的健康文化和精神風貌,促進了社會和諧。

(二)傳承城市廣場文化的措施

(1)完善城市廣場規劃和建設。合理規劃城市廣場位置和廣場用地,重視城市廣場規劃的科學性及建筑的合理性,統一規劃和建設商業廣場、城市中心廣場、城市文化廣場、綠化廣場、觀景廣場、紀念性廣場。(2)舉辦高水平文藝演出,打造城市廣場文化氛圍。廣場文化是城市藝術文化推廣的必然之路,高水平的文藝演出,是重要的文化旅游推廣活動,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以及文化、經濟地位。(3)利用城市廣場開展文化教育和商業活動。廣場不但是城市物質和精神文明交流、開展的舞臺,也是進行現代化教育的課堂。同時,城市廣場文化寓教于娛樂之中,是群眾自娛自樂、自我教育的良好載體。

二、少數民族音樂舞蹈文化藝術

中國是具有燦爛文化、悠久歷史和五十六個民族的文明大國。每一個民族的音樂舞蹈有其獨特價值,風格、特點各異的民族藝術構成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藝術,民族文化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富含各民族的民族情感和習俗習慣③。比如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火把節和西雙版納的潑水節期間,都會在廣場上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和演出,這些傳統的少數民族音樂舞蹈文化不但增加了節日氣氛、吸引了游客的參與,還增加了民族間的友誼和團結。

三、成都市廣場文化是傳承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的成功模式

(一)成都市的地理與少數民族文化環境

(1)成都市的地理與文化環境已有2300多年歷史的成都,是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除云南外,四川是全國少數民族地區最多的省份,其中擁有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成都經濟的蓬勃發展,大量的少數民族不斷遷居成都,各個民族的多元文化在成都加速交流融和,成都已經成為一個多民族集居的國際大都市。隨著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頻繁交往,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也隨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對成都廣場文化產生影響,并且逐漸成為成都市廣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少數民族音樂舞蹈通過廣場文化得到保護,并在成都得到推廣與普及。(2)成都市節慶性廣場文化與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的傳承成都市具有深厚文化底蘊,近年來節慶性的廣場文化類型日益增多,尤以2007年、2009年和2011年,成都舉辦的三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最具代表性,它是成都最具影響力的節慶性廣場文化活動之一。比如2007年“非遺節”期間,在成都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園的廣場,舉行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展演,50余場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出與成都市民親密接觸,普及了成都市民對少數民族音樂舞蹈的了解,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情趣,對提高成都市民的文化活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筆者在“非遺節”期間全程觀看了廣場的演出,在四川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的演出的當天,現場座無虛席,成都市民更加熟悉藏族羌族和彝族的音樂舞蹈藝術,藏羌鍋莊、彝族達體舞,羌族多聲部組合演唱都成為了人們十分喜愛的節目,滿足了群眾的審美需求。在“非遺節”期間,公開出售首次發行的羌族多聲部專輯《復音孤島》,吸引許多群眾的爭相購買,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在廣場文化的帶動下,獲得了新的展示平臺和發展良機。在筆者的采訪中,許多漢族群眾十分欣賞和喜愛來自少數民族的歌舞,他們希望能夠學習這些音樂和舞蹈,可見,成都廣場文化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2009年和2011年的兩次“非遺節”延續了第一屆時的空前盛況,成都非遺節已成為全國性的四大文化節慶活動之一,成都推出了世界上首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主題的大型文化節會。從2011年第三屆“非遺節”開始,這一國際文化品牌永久落戶成都,成都成為“非遺之都”。第三屆非遺節的各大活動更加充分調動了觀眾的參與性,“來自國內外的7000多名代表,1900多個非遺項目參加了本屆非遺節。直接參與節會活動的人數達570余萬人,拉動各類消費61.5億元。”①正是大眾的積極參與,讓非遺煥發了青春,少數民族音樂舞蹈在成都市和諧的民族氛圍中廣泛傳播,眾多少數民族音樂舞蹈文化在這里交流互動,不僅擴大了其宣傳,也促進了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的發展。因此,成都市節慶性廣場文化對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起到了積極的傳承作用。(3)成都社區性廣場文化與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的傳承成都市有不計其數的大大小小的社區性廣場,社區性廣場已經成為城市文化的主要載體。社區性廣場文化對于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的傳承有著重要的作用。筆者在成都市調查了多個有代表性的社區性廣場,如成都市人民公園廣場、成都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廣場、高升橋移動廣場,此外還有一些居民小區的廣場文化活動。在這些廣場活動中,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所占的比重較大,雖然有眾多不同的民族音樂舞蹈,但只要是形式喜聞樂見,易于傳播,許多民眾都愿意學習和表演。在筆者調查的社區性廣場中,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藏羌鍋莊”是少數民族音樂舞蹈的代表作品之一。四川擁有中國第二大藏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成都的地理位置與藏區、羌區緊鄰,在成都居住著大量散居的藏族、羌族同胞,在成都市武侯區西南民族大學周邊形成了穩定的藏族居住區和文化圈,在這個文化圈附近的移動廣場形成了藏族羌族音樂舞蹈文化的傳播。“藏羌鍋莊”是其中重要的傳播內容“,鍋莊”的表演自由靈活,凡喜慶佳節,廣場文化多采用群眾鍋莊,“藏羌鍋莊”的群眾性和參與性很強,動作簡單易學,音樂與舞蹈并舉,具有藏羌文化的審美特點,氣氛歡快熱烈,符合廣場文化大眾性、公共性、平民化、審美性的需求,因此,“鍋莊”成為了成都各社區和廣場文化活動的寵兒。過去,僅在藏族羌族的農業生活中出現的“藏羌鍋莊”,如今在成都市廣場流行并擴大了其傳播范圍,在現代化的成都大都市煥發出蓬勃生機。此外,成都市社區和各個廣場都會定期開展老年民族健身舞、交誼舞、吉特巴、三步彩的培訓活動,這些舞蹈中有很多少數民族伴奏音樂,如《天路》、《飛向苗鄉侗寨》等少數民族歌曲常常作為舞蹈音樂伴奏,成都市廣場文化與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的完美結合,擴大了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的傳承范圍。

(二)成都市廣場是少數民族音樂舞蹈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

從當代文化社會學的觀點看,文化傳播是需要以下四個必要條件。成都市的廣場文化實現了這一傳播過程,并具備文化傳播的4個必要條件。(1)文化的共享性。“藏羌鍋莊”是成都市民容易理解、喜愛的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品種,藏羌文化的傳播代表著成都其他民族與藏族、羌族音樂舞蹈藝術的共享。(2)文化的傳播關系。成都市民在廣場中欣賞和學習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他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從而構成了少數民族音樂舞蹈文化傳播的渠道。(3)文化的傳播媒介。人類不但是文化傳播者,又是最活躍的傳播媒介。優秀的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通過成都市民的熱情參與而得到廣泛傳播,成都市民是最為活躍的傳播媒介之一,成都的各類廣場文化就是今天這個“物”的載體,同時也是另一重要的傳播媒介。(4)文化的傳播方式。文化傳播的方式是一個多層次的結構模式,電視、廣播、報紙都是其傳播方式。文化廣場這種傳播方式是面對面,更加直接和真實的傳播方式,成都市民在文化廣場中欣賞和學習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親身參與其中,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傳播的真實性①。中國古代思想家很早就對音樂的社會功能做了總結,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這里的“群”,就是強調音樂作為一種審美活動可以加強社會群體間的情感交流,它涉及到音樂藝術的認識、教育和感染、娛樂作用,強調的是“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的社會功能。廣場實際上就是最能反映老百姓生活的文化舞臺,它具有廣泛的參與性,是一個城市發展社會文化的重要場所,是“群”的最好的平臺。同時,豐富多彩的廣場文化還增加了城市的動感與色彩,開創了政府與民間互動共創的新形式,成為當代城市文化不可忽視的新資源,成為向公眾進行審美教育的公共課堂,也成為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傳播的重要渠道。“由于城市廣場敞亮的空間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廣場構成了市民生存、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春夏秋冬,廣場都可以成為調節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而廣場文化的連續與持久,又形成了城市良好的審美文化生態。”②少數民族音樂舞蹈在廣場中的保護與傳播是各民族進行文化的交流的體現,廣場文化中的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的傳播,對于構建和諧成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四、結束語

成都市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與少數民族文化有著天然的聯系,她的城市文化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在成都城市廣場平臺得以廣泛傳承,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無論是哪個民族,在成都城市廣場上都可以自由歡快地跳起各民族的舞蹈,唱起民族的歌謠,通過音樂舞蹈藝術橋梁,各民族群眾的民族文化實現交流融合,感情得以溝通,在歌舞聲中促進各民族大團結,建立和諧的民族關系。筆者認為:今后政府在廣場文化方面應該加強引導,設立更多的群眾廣場文化項目,在社區建立更廣泛的群眾少數民族音樂舞蹈協會,用各民族音樂舞蹈形式占領群眾的業余生活,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也只有在廣大群眾的土壤中才能得到最好的保護與發展;同時將成都市廣場文化的良好環境持續發展下去,促進廣場文化與多元性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藝術的結合與協調發展。

本文作者:李珊鄭建國工作單位: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