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信貸發展成因及機制

時間:2022-05-04 10:11:00

導語:綠色信貸發展成因及機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綠色信貸發展成因及機制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增長,人類的文明和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由于不合理的經濟結構以及粗放式的增長方式導致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各國政府和民間組織對此發展困境高度關注。2009年,世界各國一致尋求協作,共同應對人類社會所面臨的環境和氣候危機。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建設,推動人類社會走上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已成為全世界的共同行動。關注2009年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已不再限于政府機構和非營利組織,眾多的商業企業已經把節能減排納入其整體發展戰略,以期追求一種低代價、包容式的經濟增長。商業銀行作為特殊的商業企業,是現代社會經濟建設的橋梁和紐帶,應該對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因此銀行要轉變自身的經營模式,建設新型的“生態銀行”,銀行要自覺遵循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規律,統籌價值創造、風險管理和社會責任等多元化目標,以優質的金融服務促使經濟增長、民生改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相協調,使銀行自身的發展順應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符合國家和社會的根本利益,滿足絕大多數公眾的總體訴求。生態銀行是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銀行,是更負責任、更加注重自身經營外部性和公共性的銀行。因此,從長遠來看,也是更具有持久競爭力的銀行。

生態銀行和綠色信貸在國外出現較早,1988年歐洲一些綠黨成員出資在德國法蘭克福成立了世界第一家生態銀行,其宗旨是為促進生物和生態事業發展而經營相關優惠信貸業務。

隨著環境保護時代的來臨,國外綠色信貸理論日漸成熟,“赤道原則”已成為國際銀行業開展綠色信貸實踐的操作指南。伴隨著綠色經濟的興起,世界各國在綠色金融改革浪潮中將“生態銀行”作為金融創新的突破口和支持綠色產業發展的有效平臺。所謂綠色信貸,指的是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等金融機構依據國家的環境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對研發、生產治污設施,從事生態保護與建設,開發、利用新能源,從事循環經濟生產、綠色制造和生態農業的企業或機構提供貸款扶持并實施優惠性的低利率,而對污染生產和污染企業的新建項目投資貸款和流動資金進行貸款額度限制并實施懲罰性高利率的政策手段。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貫徹綠色信貸政策的執行機制還存在諸多困難:第一:商業銀行的逐利性使綠色信貸政策大打折扣。銀行實行商業化改革后,商業銀行成為獨立經營貨幣信貸業務并獲取利潤的商事主體,經濟利益第一,向股東負責、自擔風險等原則注定了銀行的自利性與綠色信貸政策潛在的公益性相矛盾,使國家關于保護生態的政策傳導受到阻礙。目前我國的鋼鐵、電力、水泥、冶金等“兩高”行業仍然是高利潤行業,長期以來是各銀行競相爭奪的信貸目標市場。顯然,綠色信貸政策對兩高企業貸款的“強制打壓”無疑與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背道而馳,為了確保銀行的盈利,一些商業銀行往往放寬信貸標準,變通行事,使綠色信貸政策難以得到貫徹。第二,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制度的缺位制約綠色信貸的深入開展。我國商業銀行還沒有確立綠色信貸管理制度,既沒有規范的綠色信貸審查組織和審批流程,也沒有具體的違反綠色信貸政策的法律責任,使商業銀行將綠色信貸政策的理解僅僅停留在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道德層面,塑造自身企業公民關注環境保護的良好形象,難以形成綠色信貸的約束性控制。盡管很多銀行正采取措施嚴控“兩高一剩”行業的貸款,那也是出于市場發展和風險管理的需要,為了資金安全不得已而為之。歸根結底是銀行自利性的表現。而非以信貸管理促進環境保護的意義上來加以考慮。第三,商業銀行無綠色信貸內部實施細則,導致操作層面“徒有虛名”。當前的綠色信貸標準多為綜合性、原則性和宏觀性的,缺少具體的“綠色信貸’指導目錄、環境風險評級標準等,可操作性不強。商業銀行表面上積極響應“綠色信貸”政策,但對授信工作中環境保護標準的把握或者依托于環保部門的審批或行政許可,或者根據需要“量身定做”,因自身并不具備對授信對象進行獨立環保審計和評估的能力,極容易使綠色信貸政策流于形式。第四:商業銀行的資金要在一定時期內獲得利潤的需要壓制了商業銀行追求長期生態價值的需求,結果往往是商業銀行跟在產業的后面發放“綠色信貸”分享利益,而不是走到產業的前面發放“綠色信貸”引導產業綠色化,商業銀行缺乏發展綠色信貸的長效機制,在促進全社會追求生態價值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根據市場經濟理論,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是通過資本這種形式來實現的,所以在市場經濟中,生態環境的加強,同樣必須通過資本化方式來實現。目前,我國在生態資源產權不明晰的情況下,運用法律手段來規范生態銀行制度建設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銀行通過資金配置活動來引導資源在市場主體中的分配,可見,銀行對于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發揮著核心的作用。生態銀行法律制度的建立將讓環境保護事業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也就意味著擁有更多的資源和競爭優勢,從而影響市場內在激勵機制,使生態環境的經濟價值在市場中逐步得到反映,進而讓經濟主體在市場活動和消費過程中將環境保護和生態改善作為一種自然資本來對待和利用。這樣,環境資源就會進入到經濟分析范圍,從原來經濟分析中的外生變量轉化為內生變量,真正實現環境保護和市場經濟建設的有效溝通,這樣商業才能使發展綠色信貸成為其自身經營的一種積極力量。

基于以上分析,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經營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布局。第一,構建“生態銀行”法律體系。首先,應更新現有銀行法律的立法理念,向綠色銀行法發展。綠色銀行法,是在銀行法的基本宗旨下,引入可持續發展戰略理念,正確處理提高經濟效益與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提供科學、嚴密的規范體系,維護金融體系的高效、有序、安全運行,全力支持節能減排,引導產業向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發展。第二,建立健全綠色信貸核心制度。鑒于目前我國綠色信貸政策過于寬泛、粗疏,應盡快建立健全綠色信貸環境標準制度,綠色信貸評估制度,綠色信貸監管制度,綠色信貸風險管理制度等核心制度,以增強綠色信貸的可操作性,使綠色信貸在為金融領域傳導環境經濟政策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第三,在商業銀行內部設立政策性生態金融部門,并通過其業務活動引導、促進商業銀行更多地參與綠色信貸。在商業銀行生態銀行部經過相當時間的實踐取得一定經驗后,由立法機關制定《生態銀行法》,全面規范我國環境保護政策性銀行的各項法律制度,并建立起獨立經營的生態銀行這一國家政策性銀行,專門從事“綠色信貸”服務。從商業銀行自身的業務經營角度來看,可以針對性地做好以下幾項工作。第一,要把“綠色”納入銀行業績的考核中。商業銀行應當通過提供專業化產品來實現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和增加社會福利,并在此過程中尋找商機和利潤來源,以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要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項目的組織領導,成立節能減排項目的考核部門,健全節能減排項目的考核機制,制定節能減排項目的考核辦法,設立節能減排項目的專項資金,將節能減排項目的執行情況納入銀行員工的目標責任和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商業銀行節能減排工作問責制,建立和完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第二,要把“綠色”納入銀行員工的培訓中。綠色銀行的實施主體是商業銀行的員工,特別是那些工作在商業銀行信貸一線的客戶經理、項目審批人員、平行作業的風險經理。他們的信貸行為是綠色銀行先進理念能否得以真正落實的前提與保障。要讓綠色銀行的理念在銀行員工中得廣泛普及。第三,堅持穩健經營和精細管理。對于銀行來說,資本是最重要的經營資源之一,確保穩健經營、降低資本消耗是建設生態銀行的重要方面。努力實現以較少的資本支撐更大的業務發展與價值創造。在精細管理方面,粗放型管理難以保證客戶服務質量和風險管控的效果。銀行要從戰略高度上重視精細化管理,按照流程優化操作規范、管理精準、持續改進的要求,推進精細化管理。

總之。我國商業銀行在開展“綠色信貸”的同時要高度重視自身的社會責任,秉承“綠色”可持續的發展理念,致力.于在支持發展、改善民生、保護環境、促進經濟轉型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在對外服務方面,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配合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建設,優化信貸資源配置,加大對節能環保、民生工程以及中小企業等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著力培養“綠色信貸”文化,為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