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外斜手術診治研究

時間:2022-04-21 05:37:00

導語:共同性外斜手術診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共同性外斜手術診治研究

摘要:回顧性總結182例共同性外斜視術后回訪近期(1周)正樣率87。36%,遠期(≥6周)為82。52%,以術后正位的159例計算手術量,在直肌后退手術中,平均每1mm矯正1。05°,在退縮手術中,平均每后退及縮短1mm,矯正3.97°。討論了評價標準及遠期療效的界限,影響視功能恢復的因素和手術量的問題。

關鍵詞:外斜視外科手術

共同性外斜視不僅影響外觀,而且常有弱視或雙眼視功能異常。多數(shù)共同性外斜患者需手術治療才能恢復雙眼單視和改善外觀,為了探討外斜視手術成功的有關因素,對我科1988-1996年住院手術且資料完整的182例共同性外斜病例分析如下。

材料與方法

一般情況:男85例,女97例,年齡3-37歲,平均年齡15歲,其中,恒定性外斜視93例,間歇性外斜視89例,本組病例術前斜視角均≥15°。

檢查方法:所有病例術前及術后7天,6周、1年、2年、4年常規(guī)用角膜映光,三棱鏡遮蓋法,視野弧法及同視肌檢查斜視角和雙眼視功能。手術量設計和術后眼位的評價主要根據(jù)角膜映光法及同視機檢查。

手術方法的選擇:按Duane的外斜分類法:(1)分開過強型(AC/A高)行雙外直肌后退,不足部分行內直肌縮短。(2)輻輳不足型(AC/A低)行雙內直肌縮短。(3)基本型:在單眼(一般在弱視眼)上行眼內直肌縮短術及處直肌后退術,術中對AV現(xiàn)象予以矯正。合并下斜視亢進的行斜肌減弱術。

術后效果評價:術后斜視度≤±5°為正位。±6°--10°者為改善;≥±10°為失敗。

結果

病例隨訪率術后1周為100%,術后6周為72。5%。術后1年為43。2%,2年為30。12%;術后4年為14。35%,把各階段隨診的病例的發(fā)病年齡,斜視類型,斜視度分組及病程等構成比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在術后不同階段的病人,上述各因素構成的差異無顯著性(P>0。05),可見客觀上種。原因造成隨訪率的衰減,但他們的構成比符合隨訪抽樣。

本組病例手術正位率(表1)術后1周的正位者共159例,正位率87。3%,改善者為18例(9。89%)。術后6周,隨訪者共103人,眼位≤±5°者有85例,正位率為82。52%,眼位改善者13例(12。62%)。

表1:共同性外斜視術后近期與遠期效果(眼位)

時間總例數(shù)眼位≤±5°眼位±6°-10°眼位±≥±10°

例數(shù)%例數(shù)%例數(shù)%

術后1周18215987.36189.8952.75

術后2周1038582.521413.5943.89

術后1周時對159例正位者行同視機檢查:其中128例無雙眼視,31例有雙眼視功能占19。5%。其中有立體視12例占7。55%,術后6周對95例正位者行同視機檢查,27例有雙眼視功能,其中15人有立體視,占14。56%,術后1年有同時視占25。48%,有立體12。34%。術后2年有同時視27。01%,有立體視11。5%。術后4年有同時視20。83%有立體視占9。38%。

從術后1周獲正位的159例中取出記錄完整的105例來計算共同性外斜視的手術量,該組病例中單眼后徒+縮短或雙眼后徒+單眼縮短手術有55例,平均手術量為14。96mm,平均每后徒有50例,平均手術量為9。5mm,平均每后徒1mm矯正1。05°。如表2

表2:105例外斜視的手術量

手術類型正位眼例數(shù)平均手術量平均矯正量每MM矯正量

退縮5514.96±4.0228.01±7.53.87±0.19

單退509.5±2.4218.32±3.011.05±0.11

討論

共同性外斜視手術效果的評價:本組病例以手術后的斜視度≤5°°作為成功的標準,但對此標準的評價各國作者均不一致。Schwartz等[1]的標準在±15°之內。郭靜秋等[2]的手術成功標準為±10°之內。我們的標準與多數(shù)作者一致。通常,國內外多數(shù)學者認為術后6周眼位變化趨于穩(wěn)定,因為術后引起的肌肉變化已不太大,故以術后6周的期限作為評價斜視術后遠期效果是恰當?shù)模窘M病例以術后1周、6周、1年、2年、4年正位率分別為87.36%,82.52%,81.34%,78.41%,75.23%,其中差異無顯著(P>0.05).因此,我們支持以術后6周作為評價遠期療效的時間標準的觀點.

影響視功能恢復的因素:眼位偏斜是影響視功能恢復的主要障礙之一,外斜視手術時機的選擇歷來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主要是為手術后是否獲得立體視覺,我們對矯正眼位正位的159例,平均年齡在15Y患者在術后1周、6周、1年、2年、4年行同視機檢查其立體視恢復率為7。55%,14。56%,12。34%,11。52%,10。93%,其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立體視覺恢復得不理想,根據(jù)實踐經驗,我們認為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患兒年齡偏大,多數(shù)已超過視覺以發(fā)育敏感期,手術僅能起到美容作用。(2)恒定性外斜視單眼抑制較深,形成弱視,視功能較難恢復。(3)斜視角度大,一般大于-25°。(4)忽視術后有計劃的同視機訓練。

手術量的問題:關于外斜矯正過程中手術量的問題,國內有許多計算方法,如赫雨時的公式計算,水平直肌后徒和縮短各1MM可矯正5°[3].但在我們實際工作中常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尤其是對外斜視者,常常發(fā)生欠矯。一般采取的是用常規(guī)量退后1MM與切除1MM以矯正3。97°的方法來矯正。在后退術中平均每毫米矯正1。05°。例如:外斜視25°,按文獻公式算雙外直肌各后退6MM左右即可,而實際上我們常做雙外直肌各后退11MM左右,術中我們采取可調整的部分懸吊縫合法。如計劃雙后退11MM時,縫在肌正端后10MM處鞏膜,但放松1MM,先打活結,觀察眼位后,再做結扎縫線。又如在退縮手術中,同樣以25°為例,按赫雨時的公式計算,則水平肌后退和縮短各5MM即可達到眼位正位。但在我們實際手術中水平肌后退和縮短至少6MM,否則欠矯。在臨床手術中,我們對共同性外斜均是全矯,即按最大度數(shù)矯正。這與文獻上曾提出:“斜視角大小不恒定者,按小度數(shù)手術。”[4]有不同,我們曾按小度數(shù)手術過4例,手術后均殘存5°-10°,沒有達到正位的標準。總之,外斜視手術的關鍵是正確的手術量的設計。除此之外還與其他因素有關,如直肌的寬窄,厚薄,手術者的技巧熟練程度,以及術后粘連等也可影響到手術效果。

參考文獻

1、SchwartzRE,CalhounJH.surgeryoflargeangelexotropia.JPedophthalmolstrabsismus,1980

2、郭靜秋,郭素琴,劉家琦。眼外肌后退調整縫線術,中華眼科雜志,1984

3、赫雨時,斜視。第1版。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347-349

4、魏厚仁:眼科臨床講座204頁,中華醫(yī)學會湖北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