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銀行發展趨勢及風險研究

時間:2022-09-05 10:01:43

導語:影子銀行發展趨勢及風險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影子銀行發展趨勢及風險研究

摘要:當前,實體經濟發展生產的規模不斷上升,帶來了巨大的金融需求,尤其是小微、民營企業融資需求旺盛,催生“中國式”影子銀行進入金融市場視野并快速擴張,但同時也暴露出信息披露制度不規范、風險管理缺位、監管套利等隱患問題,金融脆弱性顯著增加。因此,摸清影子銀行的變化形勢及存在的風險問題,提高監管程度,有助于我國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良性發展。

關鍵詞:影子銀行;金融風險;監管

一、近年國內影子銀行的變化趨勢

(一)影子銀行的活動整體呈下滑趨勢影子銀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金融服務空白,但由于其游離于傳統銀行體系之外的特殊地位,我國面臨的金融風險挑戰明顯增多。資管新規出臺后,政府部門借強監管勢頭瞄準影子銀行可能引致的風險因素,實行更為靈活透明的管理,使其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穩中有降,確保經濟平穩運行。據穆迪官方口徑統計,與過去兩年相比,2018年,廣義影子銀行資產一路下滑,跌至4.3萬億元。從融資工具看,2018年全年核心影子銀行資產余額收縮11%,帶動整體影子銀行核心業務下滑2.8萬億元,扭轉了2017年15%的增長。2019年,利用非標資產開展的表外融資活動的增量也小幅下降,1-3月同比少增合計93億元,而表內融資同比多增0.35萬億元,表明影子銀行活動的運行情況處于風險可控之內。此外,P2P借貸余額在2018年減少至0.7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4%,這意味著互聯網金融受到更嚴格的監管。(二)銀行間關聯與外溢風險有所下降近年來,隨著“去杠桿”政策及資管新規的推進,銀行間外溢風險總體下降,尤其是對通道業務和多層次投資的監管審查加劇,導致非銀行金融機構與商業銀行(主要是中小型銀行)之間的相互聯系減少。截至2018年底,商業銀行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凈債權降至人民幣7.4萬億元,較2017年第一季度的峰值下降40%。人民銀行將表外理財產品納入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后,由理財產品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提供資金的資產在2018年也下降了8%。另一方面,中小型銀行對批發融資的依賴進一步減弱,流動性風險出現減少跡象。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3月,中小銀行批發融資占總資金來源的比例較2017年同期的峰值36.1%,下降4.5個百分點。銀行新債發行(包括銀行間債務、回購協議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存款)總額在2017年增長55%后,2018年下降2%,至19.2萬億元人民幣。這降低了對銀行的依賴,證明了監管收緊對銀行間融資行為的影響。(三)影子銀行資金仍向限制性行業集聚中國的影子銀行業務日趨復雜化,主要歸因于近年結構性影子信貸中介席卷金融市場,具體形式體現為銀行資產抵押與影子工具相結合的結構性產品不斷豐富,并將大量資金聚焦于限制性行業(如房地產業、地方融資平臺)來獲取盈利,這不僅導致宏觀調控和金融供應結構失衡,還助長了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企業杠桿水平也處于高位不下的境況。近年來,我國地方政府審慎合規融資,所承擔的隱形債務增速較為平緩。從融資平臺來看,融資平臺債券規模增速明顯放緩。2018年末,Wind平臺數據顯示,城投債余額為7.7萬億,僅同比增長8%,而2004-2016年全年的增長幅度同比增速均達到20%以上,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率也大幅回落,宏觀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增強。

二、我國影子銀行面臨的風險監管困境

(一)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完善影子銀行業務在我國起步較晚,各方面的制度建設仍在不斷探索,特別是信息披露管理不規范給金融機構與融資者的信息對稱方面帶來很大的挑戰。一是信息披露主體未予以明確。當前,部分影子銀行業務仍游離于銀行部門之外,據對轄內銀行的一些調查發現,在銀信合作中商業銀行普遍較少披露業務主體(如信托公司、基金公司)信息,這使得企業、企業法人難以精確獲知相對稱的資源,造成企業的交易成本提高甚至被迫進行緊急避險,進而引發金融市場的整體恐慌,危及金融市場系統穩定。二是信息披露內容存在較多缺失。由于影子銀行監管政策和體系未健全,使得關聯業務主體主動配合的積極性不高,機構信息(如機構數量、機構規模)、業務信息(如業務規模及類型、資金用途以及風險評估)等信息也難以采集,而且綜合統計存在內容失真的問題,實時信息披露更是無從提起。(二)風險處置難度增大影子銀行業務通常往來于不同市場、不同金融機構之間,其運行機制大大增強了各金融風險間的交織性和傳染性。一方面,影子銀行資金“期限錯配”現象在市場上比較突出。當前,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期限與非標項目的期限不匹配,兩者至少相差9個月時長,部分銀行在為企業提供融資業務的流程中,通過不間斷滾動式地發行短期產品的方式去對接長期資產,而該產品到期后發行能力不足的話會存在剛性兌付的困境,一旦后續資金募集難以達到預期目標,流動性風險將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通道業務功能經“包裝”后更加多元化、復雜化,不再局限于扮演影子銀行提供信貸服務的角色,逐漸轉變成以特定目的為導向的專業化服務,基于該業務服務造成的風險也沒有明確界定投資者承擔,極易演變為非法集資,甚至滋生系統性風險造成金融市場動蕩。尤其是信托受益權和資產收益權缺乏統一管理標準、權責界定不明晰,在向資產管理業務提供服務的過程中主動管理缺失,為監管套利提供了空間,導致風險處置難度顯著增大。(三)監督和管理框架不健全長期以來,我國金融業實行分業監管,各細分行業的交叉融合使得行業界限愈發模糊,風險不斷積聚放大。一是銀行管制過度催生影子銀行并增大風險。中國的影子銀行由直接貸款構成,只不過是做了個偽裝而已。貸款規模和定價方面的限制以及其他限制因素會降低銀行總貸款額度或減少信貸轉移渠道。二是監管框架的漏洞會使得國有企業從借貸差價中獲益,減少其他所有的潛在信用形式的銀行放貸量,直接提高影子銀行水平,進而增加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加上監管標準越來越難以適應新形勢下影子銀行業務發展,導致實際業務中影子銀行更容易逃避監。

三、國際經驗做法

(一)優化管理模式,提高信息透明度亞太地區的監管機構根據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制定的關于數據采集和風險報告方面的規則,要求金融機構充分利用采集的風險數據報告,在提高融資需求滿足度的基礎上有效分散影子銀行融資風險,提升自身識別和管理風險的能力,并且借助大數據平臺及時有效地統計和管理信息,對業務鏈條進行全程監測,切實做到影子銀行體系的信息公開、透明。美國監管當局也通過磋商達成共識,規定開展證券投資交易活動需向當地證券交易委員會注冊,對私募基金的資產類型和管理額、交易投資頭寸、估值方法等內容履行信息披露義務。(二)創新“監管沙箱”,嚴控金融風險“監管沙箱”是金融科技不斷發展誕生的新產物,旨在構建一個可控的監管框架,將金融創新產品納入其中統一規范運行,在統籌推進金融創新服務的同時,幫助監管機構準確跟蹤創新產品的發展動態、風險水平,并不斷創新監管方式以健全金融創新產品審慎發展的運行機制,“開好正門”。縱觀全球各國,已有許多中央銀行意識到金融創新引發的影子銀行風險,大力推廣“監管沙箱”制度,在不產生系統性風險的情況下開展實驗,探索新型金融產品或服務的監管機制。例如,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國家體從金融安全發展理念出發,成為探索“監管沙箱”模式的“排頭兵”,在提升金融市場管理水平、平衡金融創新和管控風險、打造立體化金融安全網上取得明顯成效。(三)加強個人問責,注重行為監管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對自身行為承擔更大的責任,以降低不當行為的風險,已成為全球監管趨勢。部分地區的監管機構也采取了相關措施,如澳大利亞的“銀行主管人員問責制度”、香港證監會的“主管人員機制”等。這些制度要求金融機構全面梳理責任關系和業務關系,以幫助監管機構識別責任人和風險。同時,還明確要求金融機構將責任人員的相關信息及時向監管機構匯報。

四、對我國的啟示

(一)強化影子銀行體系信息披露。于影子銀行體系的信息披露層面,須逐步強化并形成兼具體系性、時效性的管理與統計監測制度。具體而言,就管理制度來看,各金融機構應以強化對相關信息披露材料的規范指導(如對重大事項報告及投資資產披露文件等具體內容及格式要求)為憑借,在有效增加影子銀行交叉資產透明度的同時,積極謀求科學、合理路徑,以拓展其信息披露渠道;另一層面,從信息統計與監測平臺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來看,各金融機構主體還應重視對金融業綜合統計信息平臺的開發與建設,以期形成一套統一而高效的,能夠對產品基本情況、募集及資產負債等各項信息進行逐只統計與匯報的影子銀行統計、監測和分析報告制度,與之并舉,加快搭建并完善與其他各監管主體信息系統之間實現無縫對接的金融風險共享機制,從而最終構建起對影子銀行進行全方位信息監測與統計的機制體系。(二)加強金融監管長效機制建設。一是發揮政府的橋梁作用,打造“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的銀企常態化對接機制。在傳統銀企面對面線下對接的基礎上,積極搭建常態化的互聯網線上對接平臺,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具場景化的金融服務和個性化的金融產品,提高金融供給的效率之余,降低影子銀行通過發展互聯網金融業務帶來的新隱患。二是依托“監管沙箱”理念引入創新技術,對影子信用中介活動進行有效跟蹤,以識別不斷涌現的影子創新產品與實體金融部門或非金融部門之間的風險,增強交叉性金融風險的防范和化解能力,幫助金融企業合規經營。(三)優化監管機構和法規政策的配套制度。一是在“一委一行兩會”為框架的金融管理體系下,更加注重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和監管政策的事前溝通、有機銜接,給予一定的政策緩沖期和過度期,并從宏觀、逆周期、跨市場的角度對影子銀行加強監測、評估,著力構建中國式影子銀行規范化的金融服務模式。二是建立健全對民間金融、理財產品、資產證券化產品、股權投資基金等金融領域和產品的法規建設,在最大程度保護商業銀行不被影子銀行風險感染的前提下,適當打破監管機構與監管政策的邊界,對不同行業的主體開展同一類影子銀行業務按照產品類型實施監管,同時成立行為監管部門,幫助監管機構識別責任人和風險,為彌補交叉性金融業務的監管漏洞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參考文獻:

[1]王錦陽,劉錫良.影子銀行體系:信用創造機制,內在不穩定性與宏觀審慎監管[J].當代經濟科學,2017,39(4):11-18.

[2]陳麗萍,吳軍,楊戈.企業部門杠桿率結構性特征研究———基于影子銀行視角[J].金融論壇,2019,24(4):14-28.

作者:鄒熙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萍鄉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