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詠流藝術創新探析

時間:2022-05-09 09:36:25

導語:經典詠流藝術創新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典詠流藝術創新探析

近期,我們接連收看由央視制播的詩歌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后,心靈感受強烈震撼。我們覺得這是多年來難得的走心之作,是電視文化節目的上品。該節目將中國古代和近代詩詞配以流行音樂,加以藝術化精心改編,由數十位經典傳唱人現場演繹。節目主旨在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人們深入了解與汲取其營養,推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它不僅凸顯了央視電視詩歌文化節目的創新努力,而且必將作為標桿與價值示范,對于引領電視文化節目創作進入新時代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與研究價值。

一、詠詩唱詞,為現代文明追本溯源,增強文化自信

1.《經典詠流傳》的創作背景與目標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華夏兒女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此曾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對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根本要求。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全面部署與指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針對過去熒屏節目娛樂過度的傾向,《漢字英雄》《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國家寶藏》等一批熱播的電視文化欄目,成為醫治泛娛樂化媒介市場的一劑良藥。在黨中央重視與國內電視文化熱的雙重背景驅動下,央視積極發揮國家電視媒體的優勢,精心策劃、匠心打造《經典詠流傳》節目,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了自己的才智。可以說,《經典詠流傳》的誕生是時代要求與央視媒體人創新的必然。節目“用和詩以歌的形式,讓傳統文化具有了時代性,為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精神財富與新時代的價值追求,建立了有機連接,讓主流的經典再次成為流行的先鋒”①。2.突出時代感,情感及主題價值選擇具有普世觀照性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古今詩詞浩如煙海。如何在龐大數量的詩海里撮取精華,并引起當代社會的興趣,使當下中國人讀懂、理解、汲取與傳承,這是一大難題。而解決難題的一把主鑰匙,就是節目主策劃人、央視創造傳媒總經理過彤所說的,情感及主題價值選擇有普世性:“所選的詩詞都應該具有普世的情感,只有這些普世的情感能夠穿越時空,被當下的中國人讀懂,比如古人有關‘惜時’‘勵志’‘親情友情’‘家國’等主題的詩詞,才具備二度創作再流傳的可能性。”②情感是傳唱人和詩詞作品之間的維系紐帶。古今詩詞中所蘊含的親情、友情、愛情以及生離死別、悲歡離合、愛恨糾葛這些人生酸甜苦辣滋味、七情六欲等情感,是全人類所共有的。人們對于情感的需要本能是具有普世觀照性即普世價值的。而蘊含普世價值的詩詞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充盈著社會正能量。這與當代主流社會價值觀、與傳播社會正能量的大眾需求是吻合的。人們從古到今對美好的向往、對家國的情懷、對生命的敬畏都是精神共通的。《經典詠流傳》將詩與歌中情感及主題價值作了很好的選擇與融合。由于節目的情感及主題價值選擇具有普世性、充滿人文情懷,觀眾接收到的是難以抵擋的人間溫情與藝術之美。在愛國、敬業、惜時、勵志、誠信、友善等主流價值觀照下,觀眾在尋找到文藝閱聽的審美維度外,社會正能量熱情得到極大的激發。《經典詠流傳》中王俊凱以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姿態演繹了明代詩人錢福的《明日歌》,百余位機器人伴舞,少年意氣風發,大聲唱著“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的惜時名言。朝氣蓬勃的畫面讓人感慨不已,一首經典教會了我們惜時如金。經典傳唱人孫楊演唱了《男兒當自強》,《亭亭山上松》被巧妙融入改編自唐朝樂曲《將軍令》的《男兒當自強》以及《贈從弟•其二》,氣勢恢宏。看到孫楊就能理解他為什么會選擇劉楨的這首詩。孫楊作為獲過一百多枚獎牌的泳壇健將,實際上是一個愈挫愈勇的人,他收獲了許多榮譽,但那都是用意志與汗水克服無數困難換來的。孫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經典傳承樹立了榜樣,他唱出的是經典,更是意志!3.見微知著,立意高遠,引發公眾的心靈共鳴共振在浩瀚的詩海里,有些詩并非大家耳熟能詳,也沒有被廣泛流傳。但它們立意高遠,細細品鑒意味深長。這些詩篇同樣能夠表現中國人品格、打動人們的心靈。在《經典詠流傳》里,小詩《苔》的傳唱就是一例。鄉村支教老師梁俊與山里孩子在舞臺上傳唱了清代詩人袁枚的《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孩子們最樸質無華的天籟之聲唱哭了現場鑒賞嘉賓,也浸染了億萬觀眾。為什么200多年前的20字小詩能讓我們潸然淚下、久難釋懷?因為它不僅是梁老師和學生們的寫照,也是寫給天地之間每個平凡又尊貴生命的勵志經典。一首小詩打動人心,在于質樸表達,更在于雋永的詩意。它讓世人聽到了夢想的力量。“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正是對每個人生命價值的肯定,平凡的生命也能夠極致地綻放。正是這一立意撥動了億萬普通觀眾心弦的共振,觸及心靈的柔軟之處。節目播出后,這首歌一夜之間爆紅,搜索量比節目播出前增長了千百倍。此外,“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秋思之祖馬致遠立意深邃悠悠,“境”與“情”的表達達到極致。而“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用千年古謠“來甦”來演繹《秋思》,感受數百萬人的大鄉愁,感受“血脈相連”的親情,其立意也更為雄闊。

二、和詩以歌,為電視文化節目再造新經典原創模式

《經典詠流傳》成功的另一把鑰匙,就是節目形式的造就與模式創新。當然,節目創新不是簡單地指它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形式,而是在傳承原有的基礎上,打造出更新穎、能吸引受眾接受、可持續的核心因素,構成其特征。1.詩詞與音樂融合,激發傳唱的意愿與效果詩歌與音樂自古就是互融的。“聲為樂體,詩為樂心。”③音樂是詩歌的靈魂,詩歌的發展、更迭與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們在藝術殿堂中相輔相成。節目中88歲的中國第一代鋼琴演奏家巫漪麗用鋼琴演奏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配以合唱團演唱的古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如泣如訴,聲與樂融一體,亦詩亦歌,美不勝收。詩歌和音樂兩者還具有通同性,主要表現在節奏、韻律、情緒和意境當中。詩歌會乘著音樂的翅膀飛得更遠,隨著時間推移被傳播更久。“詩化的音樂,不僅能賦予現代流行音樂旺盛的生命力,而且當我們欣賞音樂的時候,我們會思考,會想要挖掘它的來源,讓古詩詞表現出新的生機與活力。”④陳力原唱的《紅樓夢》主題曲《枉凝眉》傳遍千家萬戶,楊洪基演唱的《滾滾長江東逝水》也是家喻戶曉。這些優美的旋律歌曲都承傳了經典詩詞的詞,都是古詩詞生命力的再次擴張。可以說,《經典詠流傳》節目策劃立足本性,將詩歌與音樂融合,實乃天作之合,順理成章。2.經典與流行融合,彰顯經典流行之時尚美經典與流行貌似不合,其實并不矛盾。“當代流行音樂的創作常常在古典詩歌中汲取養分,一些具有深厚古典文化功底的流行歌曲作詞家,或重新譜寫古詩詞,或巧妙化用古詩詞中的一些語句、意境或意象”⑤,來抒發現代人的情懷,為流行歌壇帶來一股清風。比如,周杰倫、方文山創作的《千里之外》與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有諸多相似,是“中國風”類歌曲代表。而節目中趙照編曲演唱的《聲律啟蒙》“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則充分吸收了中國經典說唱與外國流行的饒舌(hip-hop)藝術。其語言平仄、韻腳、對仗工整,節奏明快、音律和諧,說唱中混合著琵琶、笛子、古琴、木魚、尺八等中國樂器伴奏,不僅呈現著音樂旋律的美感,更闡釋了天地人和的價值理念。《經典詠流傳》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創新性的發展,把經典詩詞和流行音樂進行融合。和詩以歌的形式不但讓經典之美再次獲得認可,也把經典帶到了流行時尚的審美范疇。王俊凱演唱的《明日歌》旋律簡單輕快朗朗上口,在節目播出前已經因為新媒體釋放出來的片段未播先火,成為校園流行。總導演田梅說:“《明日歌》簡單易懂,適合青少年教育,我們不但希望這首歌能夠進入校園,我們也希望歌曲能夠進入中小學教材。”⑥82歲高齡的作曲家谷建芬不顧年邁及經歷人生重創,堅持13年為兒童編寫了50首古詩詞歌曲,被命名《新學堂歌》列為北京市中小學音樂教材,有近3000所學校的學生在傳唱。3.中國與外國聲樂融合,奏響豐富動人旋律《經典詠流傳》節目中配樂與演奏形式也是大膽創新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不拘程式。只要詩詞內容表達或樂曲演奏效果需要,中外不同樂器都可以融合、混搭來用。節目中由四國頂級音樂家組成的“果敢Duplessy瘋馬樂隊”,用中國二胡、蒙古馬頭琴、印度薩朗吉、法國古典吉他完美演繹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同時有純真的童聲合唱、呼麥,把音美、形美、意美的中英文詩詞最準確地表達出來。中英文版的《登鸛雀樓》賦予詩詞讓人莫名淚流的力量,也讓人感受到中國語言與世界融合產生的藝術之美,彰顯出新經典的魅力。王力宏將饒舌、說唱和西方音律的節奏融入到《三字經》當中,曲風歡快,朗朗上口,且童趣十足,讓孩子們在寓教于樂中感受中國文化。曹軒賓以陜西方言伴隨歷經800多年風雨的古琴之音,道盡離愁別緒;龔琳娜演繹《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豪放唱腔,與2500多年前的古老編鐘產生共鳴,令人感覺到蒼穹之內稀有的古代器樂所迸發出的美妙力量。譚維維深刻領會王冕以畫作詩表意,“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采用多種演唱技法演繹歌詠《墨梅》。歌曲前奏用了遞減關系的和聲走向展示深沉感,之后用戲歌唱法體現“不與誰同”的氣質,再后用開闊大氣的流行唱法展現出不媚俗的高潔品質。她嫻熟地運用古典、流行、民族等多種唱法完美演繹出“中國風骨”,讓人對詩詞的意境產生一種立體的理解。4.名人與普通人融合,匹配合適的傳唱歌者對于電視詩詞文化音樂節目來說,傳唱人與音樂制作人(演繹者、編曲)的選擇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般而言,最簡單的辦法是選擇名人明星。因為在現代社會文化消費中,他們往往以其外在與內涵滿足著受眾多樣的消費需求。當然過度的名人或明星消費,也會適得其反,并非能滿足受眾的真實需求。《經典詠流傳》的主要內容是文學經典,蘊涵深厚豐富;節目宗旨是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央視綜合頻道副總監許文廣說:“我們要做的是能引發全民傳唱經典的文化行為、文化現象。”⑦因而,經典傳唱人是否適合闡釋經典內涵、貼合文化價值是最重要的標準。該節目強烈的文化屬性和對經典傳承的社會責任,吸引了數十位經典傳唱人加盟。經典傳承人的選擇也體現了文化的傳承,既有德高望重的資深前輩,如巫漪麗、胡德夫、楊洪基、谷建芬等老一輩藝術家,也有正當青春的人氣偶像,如毛不易、霍尊等新秀;既有如孫楊、柯潔等體育明星,也有如貴州山區的普通孩子們。《經典詠流傳》中的名人與普通人或許在財富、知名度等方面有巨大差別,但是作為傳唱人都與所傳唱的詩詞音樂有一定關系或某種聯系,或能更好地演繹文本內涵。“歌手本身需要有部分經歷故事與歌詞立意相關,這樣才能成功上升到大情懷的共情點:一方面提煉主題,尋找歌曲中讓人感動、引人回憶、發人深思的文化內涵,樹立鮮明的內容風,給觀眾帶來清晰記憶點的同時,力圖展現不同歌曲獨特的價值內涵。”⑧《定風波》選擇了有人生閱歷的黃綺珊來演唱,“一蓑煙雨任平生”,她演繹的不僅是經典的詩詞,更是自己的人生。經歷過生死考驗只有“一條命”的汪明荃、羅家英夫妻演唱《鵲橋仙》,更能體現愛情的珍貴與人生的況味。孫楊是中國的驕傲,他來唱唐朝出征曲《將軍令》改編的《男兒當自強》,本身就具有說服力,也能讓經典再次流行。5.嘉賓與傳唱人融合,準確解讀與傳情達意《經典詠流傳》由撒貝寧擔任主持人。傳唱人是節目的主角,承擔傳唱的重任,同時還可結合文本談自己的經歷、感受與體悟,從自身角度講述對詩詞精髓的品味。嘉賓鑒賞團在節目中雖處配角地位但也不能輕視。經典詩詞博大精深、意義深邃,被選作品在節目中受制于時間囿限,人們很難對個中寓意做細致的領悟與理解。如此,嘉賓的點評與解讀就顯得重要了。《經典詠流傳》的嘉賓鑒賞團由北師大教授康震、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著名主持人曾寶儀、知名音樂制作人庾澄慶四人組成,負責點評傳唱與解讀文本,而非打分。嘉賓的點評鑒賞職能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介紹傳唱人的背景、經歷、情感故事以及與詩詞傳唱的關聯等;二是對傳唱人演唱技藝與情感表達的評析以及自身觀感和理解;三是嘉賓對詩歌文本蘊意或音樂演繹的解讀。鑒賞嘉賓康震教授的評點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往往切中要點,對詩詞蘊意的理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譚維維在演唱《墨梅》后談及她接受民間音樂教育的歷程。接著康震教授從王冕《墨梅》詩談到譚維維演唱風格的轉變,再到文化自信、不忘初心走中國革命道路。話題從古到今,敘事由遠及近,說理自小到大,給觀眾以深刻的思想啟迪。

三、牢記囑托,銳意創新,制作國家臺的標桿新作

2016年2月19日,視察中央電視臺時指出:“中央電視臺每天面對數億觀眾,一定要緊跟時代、放眼全球,多設計一些融思想性、藝術性于一體的好欄目,多創辦一些膾炙人口、寓教于樂的好節目。”⑨辦好欄目辦好節目,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這是總書記對央視人的囑托和希望,也是國家電視臺義不容辭的責任。1.突破困境,開拓創新,精益求精地制作節目近年來,隨著重視傳統文化、鼓勵創新等一系列政令法規的出臺,國內出現了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創作熱潮,電視熒屏興起了“國學熱”。央視相繼制作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電視文化節目,對于扭轉盲目引進外國模式、娛樂過度的風氣起到了較好的示范作用。當然,我們也看到,伴隨著電視文化節目的熱潮,也出現了模仿跟風、模式化嚴重的傾向;有些益智類文化節目,主要靠賽制與游戲機制吸引觀眾。電視文化類欄目整體上呈現“叫好不叫座”的困境。面對這種困境,《經典詠流傳》主創團隊決心迎難而上,用創新突破跟風重圍,探索全新的節目模式。總導演田梅說:“我們希望能做出一檔有價值觀、有表達、有情懷的節目,尤其在目前這樣一個大環境,大家都在說傳統文化。”⑩于是以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宗旨,制作一檔經典詩詞與流行音樂融合的全新節目。它遠遠超越以前詩詞綜藝“朗誦賞析”和“知識競賽”兩大形態。這種超越既需要融合經典詩詞的文化價值,又需要與音樂的審美價值相統一;既要有國家電視臺的站位,又要有藝術的高度。新形態的《經典詠流傳》和詩以歌,將詩詞與音樂結合就意味著海量創作。首先,需要在浩如煙海的龐大作品庫中挑選經典詩歌。這是一個浩大工程。據導演王寧透露,將近40位來自北大、清華、北師大等院校的專家教授組成了專業詩詞團隊,為節目組出謀劃策、篩選詩詞,其間開了無數次相關會議。堅持挑選標準,萬里挑一,確保所選作品達到思想性、文化性、音樂性的統一,或意蘊深厚具有思想與流傳價值。其次,在音樂的編寫與配曲制作上,一反常態不用古韻曲調,改以流行音樂演繹;誠邀國內外頂級音樂人與民間高手,吸引數十位名人明星加盟經典傳唱人,同時也精心挑選有特點有能力的普通人參加;在程式上主動摒棄賽制,拋卻那些能產生戲劇張力的電視元素;在環節設計上,“采取的是‘先聲奪人,循序漸進’的手法。在展現高水平音樂的同時,著力增強節目的人文底蘊和文化沉淀,創造性地采取‘歌曲演繹+故事/背景講述+嘉賓點評’的單元結構方式,多角度、立體化揭示詩詞中蘊含的厚重底蘊以及它們與音樂碰撞后煥發的獨特美感,更讓詩詞之中飽含的中國精神古今觀照,得到傳承和發揚”k。在制作上,節目創作團隊嘔心瀝血、精雕細琢:一首歌,兩個小時,排了七遍!每一個節奏,每一幀畫面,每一束光,推拉搖移,無不精益求精。2.初見成效,開啟電視文化詩歌節目新征程正是得益于節目團隊的銳意創新與精益求精的制作,《經典詠流傳》開播后在全國觀眾中產生了異乎尋常的社會效果。收視率不僅力壓同檔播出的各種晚會及綜藝,還在豆瓣創下了9.4的文化節目最高評分,短短幾天就收獲了超過40篇10萬+文章,QQ音樂人氣榜日榜前五《經典詠流傳》一度占據三首。從受眾反饋來看,學界、媒體業內業外爭相評說,專家與普通民眾熱議。當代知名作家梁曉聲說,節目之好超出了自己的想象,“我覺得這對全國的電視臺都是一個示范”。有普通網民講,這是幾年來看到的最走心的一檔節目。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稱贊:“節目尋找到大家共同的情感寄托點以及直擊我們情感的動情點,使得這檔節目能夠達到國家電視臺的水準。”l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學部長高曉虹教授認為:“《經典詠流傳》不僅用流行音樂包裝了古典詩詞,而且在立意內涵的挖掘和音樂創作的誠意上,在我看來堪稱‘嘔心瀝血’。央視身為國家級團隊,又一次做出了國家臺的開拓性和標桿性。”m《經典詠流傳》作為新的周播電視文化節目,藝術感染力與效果才初露端倪。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播出內容的增強,其影響力定是難以限量的。也許它將在2018年引發一種新的文化行為和現象,也許它真的承擔起引領中國電視文化節目進入新時代的重任。因而,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向《經典詠流傳》節目團隊致敬,也有足夠的理由撰文高度贊揚央視媒體人為創新與探索所付出的心血和辛勞!

作者:孫宜君 張國濤 單位: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