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法律研究

時間:2022-01-13 10:38:45

導語: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法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法律研究

摘要: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日益引起各界的廣泛關注,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民工身份模糊不明;勞動法制不夠健全;部分用人單位不遵守相干勞動法律;農民工法律意識淡薄。該現象也容易引發各種不利社會后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不僅要呼喚誠信的回歸,更重要的是需要司法救濟、行政管理、企業以及農民工之間的配合。

關鍵詞:拖欠;農民工工資;法制;救濟

一、農民工工資問題相關概念

(一)農民工是勞動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的對象。農民工,是指進入城市打工的農民。根據我國相關勞動法律法規,只要農民工與企業或者個人發生勞動關系,就是勞動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的對象。(二)農民工工資。指農民工付出勞動后所獲得的經濟回報,工資也是農民工付出勞動所追求的目標,農民家庭的大部分生活來源均來源于工資。

二、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現狀

工資拖欠現象屢見不鮮,有些農民工并不是按固定時間獲得工資,而是等到逢年過節回老家時一次性結算工資。這顯然不符合工資支付的規范。有的公司高層突然逃離,工人無法追討追討工資的現象十分常見。

三、出現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原因

農民工定義不明問題凸顯。農民工只是習慣稱謂,需要在法律上明確定義,應當受《勞動法》保護。此外,保護農民工相關法律法規不成體系,難以系統保護弱勢勞動群體利益。盡管《刑法》規定惡意欠薪罪,但是該條法律在實際運用時也遇到很多的問題,難以有效保護農民工權益。此外,企業不遵守相關法律時,對他們的約束力度極為有限。用人單位也不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與勞動者該簽訂合同卻不簽訂合同,應當保護弱者利益卻不保護。農民工的力量難以集中,同時由于文化素質不高,難以捍衛自己利益。

四、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危害

首先,不利于社會安定。該現象若得不到及時處置,必然引發極端事件。農民工拿不到工資,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可能會采取很多過激行為,這將會嚴重破壞大環境的和諧和穩定。此外,企業該行為不利于其自身長遠生存。如果一個企業連普通工人的工資都付不出,必定會留下惡商的不誠信形象,且自身實力也會飽受質疑,這都不利于企業長遠生存。農村各項開資都需要農民工打工掙錢支付,如果農民打工拿不到工資,就無法支付生活中的各項費用,不利于農村經濟發展。政府一直將實現人民利益作為工作重點,若農民工拿不到工資,無法實現自身權益,人權得不到保障,將會嚴重影響到黨的施政方針。

五、解決該問題的建議

(一)司法救濟

司法機關要著力提高司法保護效率,對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的問題,要及時調查取證,及時、迅速處理,極大程度地發揮司法救濟作用。

(二)行政治理

1.增強預防措施,有問題及時解決。行政部門要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可組織工商部門、勞動保障等多部門,根據工資支付情況指定不同應對措施。若符合法律規定,工商可登記在冊,作為衡量企業誠實信用的重要參考標準,并向社會公示以發揮帶頭模范作用。對于存在危害農民工利益的行為,及時給與警告、罰款等處罰措施,列入工商負面企業清單,降低該企業誠實信用評級,向社會公示,并不定時查詢企業整改情況。2.加大檢查力度。一方面,工商部門、勞動保障等多部門可協同配合,不定時地對企業有無侵害農民工利益情況進行排查。另一方面,行政部門可發揮群眾力量,鼓勵群眾對拖延支付貨拒絕支付工資問題進行舉報,并對舉報信息進行排查。

(三)企業和農民工個人方面

企業須遵守勞動相關法律法規,不得克扣工資,不得危害農民工合法權益。農民工需要提高個人意識,及時要求訂立合同,并了解維護自身權益的途徑。

六、結語

如今拖欠工資現象已日益引起各界的廣泛重視,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不僅要考慮人性的良知,更重要的是需要司法救濟、行政管理、企業以及農民工之間的相互協調和配合,不能僅依靠某一單方面力量,只有多方通力合作,才能徹底解決該問題。

作者:江文強 單位:上海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曹燕:《勞動法中工資概念的反思與重構》,載《法學家》,2011年第11期第118至第127頁.

[2]黎建飛:《拖欠民工工資中的法律問題》,載《法學雜志》2004年3月25日第25卷第48至第50頁.

[3]何延軍,張建兵:《論農民工勞動權益保護與勞動法律的完善》,載《法學雜志》2007年第6期第57至第59頁.

[4]李海明:《農民工欠薪問題的成因及其治理———以建筑業農民工工資拖欠及其法律救濟為例》,載《河北法學》,2011年7月第29卷第7期第26至第37頁.

[5]陳平:《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法律思考》,載《河北法學》,2004年5月第22卷第5期第5至第8頁.

[6]侯玲玲,王林清:《從民法到社會保障的工資債權保護———以德法兩國工資保障為視角》,載《法學雜志》,2013年第7期第84至第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