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醫療衛生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8 17:21: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村醫療衛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研究
一、方法論設計
(一)數據來源。本文在對浙江省農村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發展進行分析時,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浙江省統計局,通過整理近五年的統計年鑒中衛生事業相關數據而得。(二)分析方法與分析思路。本文分析所采用的方法為統計分析方法,運用統計學相關方法對數據進行歸集整理,在此基礎上進行比較分析。對浙江省農村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分析主要分為三個部分:①醫療衛生人力資源分析,主要通過衛生人力資源數量和學歷構成兩方面進行;②醫療衛生物力資源分析,主要通過醫療機構的設置情況、醫療機構床位數、病床使用率等方面進行;③在以上兩方面分析基礎上,總結目前農村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二、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分析
(一)醫療衛生人力資源分析醫療衛生人力資源是指經過不同醫療衛生職業技術訓練,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能,并能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各類專業醫療衛生人員。醫療衛生人員的數量和質量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地區衛生事業的發展。1.醫療衛生人力資源數量分析醫療衛生工作人員不斷遞增。2004年~2011年浙江省醫療衛生工作人員從221539人上升到374157人,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在6%~7%左右。其中衛生技術人員從185376人上升到306922人,每年增長速度在6%左右。在衛生技術人員中,醫生和護師(士)的人數均有增長,護師(士)平均每年的增長幅度為9%,高于醫生的增長幅度(7%左右),醫護比正在逐年減小,截止2011年,已基本達到1:1。每千人醫療衛生人力資源反映了一個地區衛生人力資源與人口數量的關系,圖1依照常住人口計算繪制的每千人醫療衛生人力資源趨勢圖顯示:浙江省衛生綜合服務供給水平正逐年提高,但仍處于較低的水平,總的來說醫療衛生人力資源還比較緊張。農村醫療衛生人力資源占人力資源比重小,且增長速度緩慢。從總數來看,2010年與2011年浙江省鄉村醫生和衛生員分別為10995人與10833人,分別占當年衛生技術人員的3.8%和3.5%,大部分的醫療衛生人力資源集中在城市,造成了農村與城市醫療資源的分配不公平。從平均數來看,農村醫療機構平均擁有執業醫師數量較少,雖然近5年來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但是平均每家醫療機構的執業醫師仍不到0.5人,縣(區)鄉鎮聯合辦衛生室的平均執業醫師數相對較高,2011年達到1.05人,總體來看增長速度較為緩慢。另外,通過計算衛生室執業醫師占全省統計的醫生比重也顯示,醫療衛生人力資源在農村與城市之間分配極不均勻。2.醫療衛生人力資源學歷構成分析農村醫療衛生人力資源質量較低,優質資源集中于城市。醫療衛生人力資源學歷構成反映了某一區域醫療衛生資源的質量,可以看到,鄉村醫生以中專學歷及中專水平和在職培訓合格者居多,且自2007年開始平均每年占鄉村醫生總數的90%以上,大專及以上學歷的醫生每年有增長趨勢,但仍未超過10%,大部分擁有較高學歷的醫生更愿意去相對較完善的城市工作。醫療衛生物力資源是指醫療機構提供直接或簡介醫療衛生服務過程中所需要的資料,包括醫療機構數量、用房面積、病房床位等,由于數據有限,本文主要從醫療機構的數量、病房床位等方面進行分析。1.醫療衛生機構數量分析全省醫療衛生機構數量呈增加的趨勢,各類機構的增長趨勢有所不同。2011年浙江省共有醫院73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526家,衛生院1250家,門診部746家,診所醫務室衛生所6879家,村衛生室13851家。除去衛生院為負增長、村衛生室2009年之前為負增長外,其余各類機構數量在近年均有一定程度增長,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近年來的增幅最大,自2005年起有4年增幅在10%以上,有兩年甚至超過了20%;衛生院數量的減少幅度在逐年遞增,2011年減少的衛生院數量占2010年衛生院數量的22%;醫院數量的增長除2008年為負、2009年為2%之外,保持了近6%的增長勢頭。圖2繪出了浙江省2004年~2011年醫療衛生機構數量的變化趨勢。農村醫療機構數量呈減少趨勢。農村醫療機構主要包括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從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到全省衛生院的數量2004年以來正不斷減少,而村衛生室的數量除2011年有所上升外,其余年份均在下降,在目前醫療衛生機構數逐年增長的趨勢下,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的數量卻在減少,可見醫療資源在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差距正在不斷拉大,使得農村處于不利的地位。2.醫療機構病床及病床利用率分析醫療機構病床數逐年增加,城市醫院病床數呈遞增趨勢,農村衛生院病床數遞減。由表2數據可以看到,2011年浙江省醫療機構病床位數比2004年增加了59620個,且逐年有增長;醫院病床數除2005年較2004年有所下降之外,其余年份均有較平穩的增長;農村衛生院數量自2004年起逐年減少,2011年較2004年減少了8662個。醫院病床利用率較高而衛生院病床利用率很低。表2中醫院病床2004~2011年的平均使用率為90%,而衛生院病床使用率為30%,兩者之間病床利用效率相差較大。近年來城市醫療機構和病床數的增加并沒有緩解病床使用的緊張狀態,而大量的農村醫療物力資源卻閑置。越來越多的人來城市就醫,2011年平均每家醫院的就診人次達到了24.85萬人次,較2004年增加了8.03萬人次,而每家衛生院的就診人次只有5.37萬人次,僅比2004年增加了3.12萬人次,這加重了城市醫療負擔。
三、農村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存在的問題
農村醫療衛生改革思考2篇
第一篇
1我國農村醫療衛生改革的現狀
1.1農村公共衛生投入嚴重不足,醫療設備陳舊目前,農村鄉衛生院、村衛生室大都因經費投入不足,而存在醫療衛生條件差、醫療設施落后,醫療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等問題,農村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無法更新,醫療技術提高緩慢。目前我國衛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是1.6%-1.7%,在這部分財政支出中,醫療費用的70%用在城市,只有30%用在農村,而我國70%的人口在農村,導致農村基層預防保健服務經費嚴重不足,預防保健工作亟待提高。
1.2農村衛生人員素質低,人才匱乏目前我國各地農村醫生的年齡結構、文化程度、醫學知識素質、操作技能、服務態度等,與全科醫生的標準還相差較遠。高學歷人才奇缺,衛生人員素質低。農村醫療衛生隊伍殘缺不整,在職醫務人員有許多搞自謀。大中專畢業生寧可搞個體,也不愿意到農村衛生院工作,許多科室后繼乏人。
1.3衛生資源分布不合理,藥品價格居高不下隨著農村經濟、交通、區域和基層組織的變化,原有的三級醫療機構設置不盡合理,甚至重復建設,存在著種種不適應,需要進行調整和改革。農民缺醫少藥的問題嚴重,藥品價格居高不下,農民不堪負重,看病難的情形越來越嚴重,農村有很多人看不起病。40%-60%的人因為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中西部地區,因為看不起病、住不起醫院,因病在家里死亡的人數估計在60%-80%,這一問題急需解決。
1.4農民對自己的資金投入缺乏安全感,新農合醫療制度實施艱難首先是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疑慮重重,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農民對國家的農村衛生政策的穩定性和系統性信心不足,可預期性的利益渺茫。其次是農村醫療機構管理混亂。農村鄉鎮衛生體制改革不明確,管理混亂,有的解體,有的倒閉,租賃、承包、買斷什么樣都有,私營與集體不分,目標管理與承包責任不清,私人或家族式的醫療服務網點,使農民對自己的資金投入缺乏安全感。
山西貧困農村醫療衛生現狀分析
一、現狀
2003年啟動的山西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如今已全面鋪開,全省115個涉農縣(市、區)已全部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現了100%全覆蓋。2004年,山西省制定《關于建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建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要從當地實際出發,醫療救助水平要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財政支付能力相適應,確保這項制度穩定運行。農村醫療救助從貧困農民中最困難的人員和最急需的醫療支出中開始實施,并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并提出農村醫療救助的主要對象是農村五保戶和特困戶及不享受公費醫療待遇的重點優撫對象中因病需要救助的家庭,救助對象應當是持有《農村五保戶供養證》、持有《農村特困群眾救助證》(低保證)及優撫對象有效身份證件的人員。各地要認真規范五保證和特困救助證(低保證)的發放工作,為實施農村醫療救助創造必要的條件。救助對象的具體條件由縣級民政部門會同財政、衛生部門制定,報縣級人民政府批準。制定詳細救助辦法: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縣(市、區),資助五保戶和農村特困(低保)戶及不享受公費醫療待遇的在鄉重點優撫對象繳納個人應負擔的全部或部分資金,參加當地合作醫療,享受合作醫療待遇。因患大病經合作醫療規定補助后個人負擔醫療費用仍然過高,影響家庭基本生活的,應再給予適當的醫療救助。醫療救助對象全年個人累計享受醫療救助金額,原則上不超過當地規定的醫療救助標準;對于特殊困難人員,可適當提高醫療救助水平。醫療救助金由鄉(鎮)人民政府負責發放,也可以采取社會化發放或由縣級民政部門定期統一核銷的發放辦法。2011年山西財政醫療衛生支出為1596209萬元,其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支出為435416萬元,農村醫療救助支出為24611萬元,鄉鎮衛生院支出88991萬元,基層醫療機構衛生機構支出21011萬元,建成6971個村級衛生室。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山西省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享受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差距較大,說明在農村地區公共產品與服務的供給中,公共財政的“公共性”特征并不突出。農村醫療衛生經費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投入總量不足。相對于農村居民巨大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來講,目前財政資金的投入只是杯水車薪,同時,政府對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也偏低。由于經費不足,造成醫療機構的補償機制不健全,人員經費標準過低,農村醫療衛生機構不得不依靠基本醫療服務的微薄利潤補充人員經費的不足,“以藥養醫”的現狀依然存在,從而造成群眾看病難、看病貴。醫師在看病用藥上沒有過多考慮農民的支付承受能力,尤其在縣級醫療機構治病費用過大,在治療過程中存在過度檢查、過度用藥情況,農民難以承擔醫療費用,更住不起院。同時公共衛生經費投入不足,工作經費缺口較大,疾病控制、愛國衛生、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職能履行比較艱難。二是財政醫療衛生事業經費的投向結構不合理。第一,全省的醫療衛生事業經費投入主要是向城鎮居民傾斜,據測算,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醫療衛生事業經費的比例大概在4∶1,衛生資源的分配極不合理,差距過大。第二,目前的經費支出主要是向縣級大醫院傾斜,而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投入嚴重不足,許多鄉鎮衛生院、村衛生所負債經營,設備老化,危房長期無力改造,嚴重制約了基層醫療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弱化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在三級醫療服務體系中的作用。盡管山西省各級政府十分關注農村醫療衛生事業,農村醫療衛生占政府醫療衛生投入比例不斷提高,但由于城鄉醫療衛生資源差距過大,農村基層醫療衛生資源依然薄弱。
作者:趙松工作單位:山西省會計服務中心
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提高策略
一河北省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存在的問題
農村醫療衛生工作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保障廣大農民健康、保護農業生產力、振興農村經濟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大事。目前,我省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農村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鄉村衛生隊伍建設都取得顯著成績,對保障農村居民健康、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但是,我們也應注意到,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還存在很多問題。
(一)農村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均衡,優質資源短缺,服務質量不高
我省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薄弱,醫療服務能力不足問題比較突出。相對于城區來說,鄉鎮及農村衛生資源匱乏,不能滿足農村居民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由于鄉鎮衛生院、村醫務室數量分布不足、診療條件欠佳、專業技術過硬的醫務人員欠缺等原因,導致群眾對這些醫療機構的信任度降低,群眾傾向于選擇縣級及以上醫院治療就診,從而造成縣級以上醫院就醫的擁擠和農村基層醫療資源的閑置的并存局面。
(二)投入不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療設施、設備短缺、落后
基層醫療衛生,特別是一些鄉村醫療衛生資源嚴重不足,設備陳舊落后、服務能力低,面臨著“小病看不到、大病看不了”的尷尬局面,造成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樞紐不靈。村醫務室對醫療設備的投入主要依賴醫生和其家庭的收入,資金的有限性限制了其對醫療設施的投入。而鄉鎮衛生院雖然屬于差額預算撥款單位,但由于補助很低導致一些鄉鎮衛生院連醫務人員的基本工資都無法全額保證,更談不上對醫療設備的更新和添置。因此,由于資金缺乏,投入不足,導致村醫務室和一些鄉鎮衛生院房屋和內部布局均不能達到規定的標準,就醫環境差,必要的診療設備和高精尖設備缺乏。
醫療衛生事業下的農村醫療衛生論文
一、忻州市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現狀
忻州市地處山西省北中部,下轄14個縣(市區),其中11個屬國家級貧困縣。全市191個鄉鎮(辦事處),總人口310萬,其中農業人口215萬。201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620.9億元,財政總收入144.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7.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76元。
(一)忻州市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情況
政府舉辦的綜合醫院和??漆t院共5所,編制床位1430張,人員編制2050名;縣級綜合醫院和??漆t院46所,編制床位4193張,人員編制5657名;鄉鎮衛生院185所,編制床位3182張,人員編制3089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個,編制床位72張,人員編制202名。設立社區衛生服務站19個,工作人員172名;設立村衛生室4325個,工作人員6604名。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2177張(全口徑),每千人口3.93張,其中公立醫院、鄉鎮衛生院等共有床位8877張,每千人口2.864張。
(二)鄉鎮衛生院收支狀況
全市185所鄉鎮衛生院,“一鄉一院”。2012年全市財政用于鄉鎮衛生院的補助資金為16623.8萬元,占其總收入的54.09%,平均每個衛生院補助89.86萬元。2012年全市鄉鎮衛生院總診療人次數為201.45萬人次,平均每個衛生院1.05萬人次。2012年全市鄉鎮衛生院的總收入為30731.4萬元(包括基建投資3069萬),平均每個衛生院為166.12萬元;總支出為28753.8萬元,平均每個衛生院155.43萬元。
績效困境下的農村醫療衛生論文
一中國農村醫療衛生制度績效的現實困境
(一)醫療衛生資源城鄉二元差距正逐步拉大
中國城鄉間醫療衛生資源差距顯著且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醫療衛生資源過度向城市傾斜,農村醫療衛生資源極其匱乏。從人均衛生費用來看,2002-2011年城市由987.07元增長到2695.1元,增加了1708.03元,農村由258.33元增長到871.6元,僅增加了613.27元,城市是農村的2.8倍。從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來看,2007-2011年城市由4.9個增加到6.24個,增加了1.34個;農村由2個增加到2.80,僅增加0.8個。從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來看,2003年城市為4.88人,農村為2.26人,城市是農村的2.2倍;2011年城市為7.97人,農村為3.18人,差距擴大到2.5倍。其中2011年城市每千人口執業醫生數為2.8人,農村僅為0.95人,城市是農村的2.9倍;城市每千人口的注冊護士數為3.32人,農村僅為0.98人,城市是農村的3.4倍。[1]
(二)農村醫療衛生公共服務可及性較低
農村醫療衛生公共服務的可及性是指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供給現狀及對農民醫療衛生需求的滿足程度,具體包括物質可及性、地理可及性和經濟可及性三個方面。當前農村醫療衛生公共服務可及性較低主要體現在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低,農民的患病率未降反升,未就診率居高不下等方面。2011年每千農業人口鄉鎮衛生院床位數僅為1.16個,人員數僅為1.32人。2011年全國設衛生室的行政村占93.4%,平均每村衛生室人員2.29人,每千農業人口村衛生室人員數僅為1.53人。2011年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學歷構成中,研究生學歷的人員為0,大學學歷人員僅為5.6%,中專、高中及以下學歷的人員比例達60.5%。村級衛生組織中中專、高中及以下學歷的人員比例高達90%,其中1/3村醫沒有學歷。2011年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職稱構成中,初級職稱及未聘的人員比例達84.7%,高級職稱的衛生技術人員比例僅占0.8%。鄉鎮衛生院2011年診療人次為8.66億次,比2009年下降0.11億次;入院人數為3449萬人,比2009年減少359萬人。[2]據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顯示,農村家庭離最近醫療單位距離1公里以上的比例為42%,其中邊遠地區的農村家庭離最近醫療單位距離5公里以上的比例高達22.9%;農村家庭10分鐘以上才能達到醫療點的比例為34.4%,邊遠地區的農村家庭20分鐘以上才能到達醫療點的比例高達36.9%。農村居民的患病率由2003年的139.5‰上升到2008年的176.7‰。2008年農村居民兩周新發病未就診率仍達35.6%。[3]
(三)農民醫療衛生費用負擔過重
體制改革下的農村醫療衛生論文
1城鄉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問題
城鄉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就是要打破城鄉衛生二元體制,統籌城鄉衛生事業均衡發展,不斷縮小城鄉醫療衛生差距,有效緩解農村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形成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公平化的新格局。這是深化農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關鍵,切不可等閑視之。為此,深化農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最重要和最關鍵的是城鄉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的改革,只有敢啃“硬骨頭”,直面那些繞不過的“老大難”問題,以更大的智慧、更堅決的勇氣、更堅強的信心、更加不懈的探索和“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作風[1],才能取得實質性的突破。一是要進一步規范與整合城市和農村醫療衛生機構,通過區域醫療聯合體等形式,把城鄉醫療衛生機構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達到一體化;二是把農村的醫療衛生機構進行統一規劃,納入統一管理,形成一體化;三是完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公共衛生體系、醫療救助體系,構成一體化;四是本著“以人為本、統籌規劃、城鄉并舉、重在農村”的基本思路,建立與完善覆蓋城鄉的應急指揮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衛生執法監督體系等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并重點關注農村,完善一體化。總之,城鄉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的均衡發展是改善農民居民的健康狀況、提高健康水平和環境衛生意識的基礎,也是促進和保障城鄉一體和統籌推進的關鍵。
2政府主導與市場化改革的問題
在醫改過程中,政府主導與市場化的問題一直是在進行不斷探索的一個主要問題。多年的醫改實踐也證明,政府主導和依靠市場都是衛生資源配置的手段,市場化的改革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進程。面對醫療衛生服務與其市場的特殊性,特別是醫療服務市場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市場與服務市場的問題,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就成為了深化農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一個關鍵環節。應當引起思考的是,政府主導的范圍和能力到底有多大,而市場的作用又有多大,尤其是當出現需求的過度市場化與供給的市場化滯后的問題的時候,打開通向解決問題之門的“鑰匙”在哪里?誰拿著這把“鑰匙”呢。因此,要區分政府與市場的作用與分工,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正確發揮好政府與市場的作用。(1)堅持政府主導,堅持市場化運作,用市場的力量來推進農村醫改;(2)強化政府在農村公共衛生領域的主要責任,采取政府和市場相結合的體制解決好醫療領域中的籌資、藥品、價格、質量標準及準入等問題;(3)農村醫療救助、社會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分別由政府承擔、國家集體個人分擔、個人承擔與市場運作;(4)通過制定醫療機構發展的政策,建立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監管機制,強化公立醫療機構和非公立醫療機構的平等地位??傊?,要堅持政府與市場的理性結合,通過政府主導和良性競爭來優化配置衛生資源和提高效率。
3農村衛生資源配置的問題
多年來,雖然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視農村醫療衛生工作,也進行了大力扶持和大量的資金投入,但是由于絕大多數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居民衛生支付能力不足以及衛生政策與投入、醫療費用與居民需求、農衛生資源配置機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村衛生資源結構失衡、設備落后、技術水平不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低下等問題尚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加之城鄉二元體制的影響,也使得城鄉資源供給不均、衛生資源共享不夠,衛生資源分配不公平特別是優質資源和城鄉衛生資源分布不均的現象仍然突出。農村衛生資源配置的最終落腳點和最本質的特征應該是與城市共享衛生資源,以實現均等化的公共衛生服務。在我國大陸,城鄉衛生資源配置失衡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由此造成的城鄉公共衛生服務水平上的差異也日漸為人民所關注[2]。因此,要加強中央政府對農村公共衛生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加衛生投入總量,調整與優化衛生資源結構。各級政府發揮公共財政的職能,提供和配置支撐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衛生資源,提高衛生資源質量。公共財政投入的核心是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公共財政對具有典型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性質的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3],是各級政府、醫療衛生機構、患者個人要共同承擔優化農村衛生資源配置的責任。完善籌資與投入機制,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的作用,提高衛生資源質量??傊?,農村衛生資源的配置關系到居民的健康以及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解決好農村衛生資源配置問題,可以使農村醫療衛生機構更好地滿足農村居民的衛生需要與需求。
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創建思路
一、農村醫療衛生體系的構成及其影響因素
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是針對廣大農村群眾的一種農村公共服務,包括婦幼保健、健康教育、公共衛生建設以及對各種多發病、常見病、傳染病等的控制與治理。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構成主要包括:以縣級醫療衛生機構為龍頭、鄉鎮醫療衛生機構為中心、村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縣級醫療衛生機構主要負責基本醫療服務和救治急癥病人,同時負責對下屬醫療衛生機構的技術指導和人員培訓,鄉鎮醫療衛生機構主要負責對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斷,而村醫療衛生機構主要向其周圍居民提供一般性的疾病診治工作。農村醫療衛生體系的基本功能是保障農村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以及承擔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任務,即開展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六位一體的服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影響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政府財政支持力度,強而有力的財政支持是完善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保障;二是政策,政策支持是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立的基礎,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于保證農民獲得基本醫療服務落實預防保健工作、防止因病致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同樣大大促進了農村醫療衛生網絡的建設和醫療隊伍的發展;三是農村居民的積極參與,農村居民的大力配合,才能使農村醫療衛生體系達到一個比較廣的覆蓋率。
二、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狀分析
1.政府投入不到位,部分基層衛生機構運轉困難
雖然經過多年建設和發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鄉鎮衛生院房屋和配套設施都得到了改善,但部分基層衛生機構仍存在諸多問題,運轉困難,主要表現為:首先設施技術水平落后,部份鄉鎮衛生院由于資金壓力無法引進一些新型醫療設備,無法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看病需求;其次,村衛生室業務基礎設施嚴重不足,雖然有關部門加大了村衛生室建設的力度,但仍存在幾個村周圍僅有一個衛生室的現象,同時相當一部分的村衛生服務站只有“老三樣”———聽診器、血壓器、體溫計,衛生事業發展于農村居民對醫療衛生的需求不相適應。
2.人才隊伍水平和結構不合理
建構農村醫療衛生系統措施
一、引言
農村醫療衛生體系的構建直接關系到我國全民醫療衛生狀況質量的整體提高。當前,我國正處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當下,農村的醫療衛生事業應該納入到財政整體規劃當中去。早在十六大中,我國政府就將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醫療衛生體系作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而農村醫療衛生體系作為全面醫療衛生體系的重要環節,政府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財政方面應該給予足夠的支持。
二、醫療衛生市場的特點
1.信息的不對稱
在當前時代,信息是一種極為有利用價值的資源。尤其是針對醫療衛生市場的患者而言,他們對信息極度缺乏,這主要包括:何時需求醫療服務、需求的多少以及治療的效果等相關信息。這些信息的缺乏導致醫療服務開展過程中患者需要承受額外的風險與不確定性。通常而言,患者想要了解這些信息時只能夠向醫生咨詢,而醫生卻剛好是該服務的出售者,這就導致了醫患之間由于信息不對等而導致的問題;就算患者獲得了一定的信息,也不能對之做出正確的分析和理解,其錯誤的判斷可能導致錯誤的選擇,而這種錯誤成本是很高的。和其他類型的商品對比,醫療服務具有不可更改性、不可逆轉性的特點。根據信息經濟學的原理,當存在新的不對稱時,必將導致道德風險的存在,進而形成道德危機。當醫療衛生市場出現這種特殊形式的信息不對等時,極容易形成醫療服務雙方出現道德風險,進而對醫療服務市場的價格和供求關系產生影響,導致服務費用的變化。
2.競爭的不完全性
農村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完善策略
浙江衛生綜合服務供給水平總體上正逐年提高,但仍處于較低的水平,特別是農村醫療衛生人力資源占人力資源比重小且增長速度緩慢,醫療資源在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差距正在不斷拉大,使得農村處于不利的地位。當前農村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存在以下問題:——在全省醫療人力資源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農村醫療人才缺乏。2004年—2011年浙江省醫療衛生工作人員從221539人上升到374157人,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在6%~7%左右。其中衛生技術人員從185376人上升到306922人,每年增長速度在6%左右。在衛生技術人員中,醫生和護師(士)的人數均有增長,護師(士)平均每年的增長幅度為9%,高于醫生的增長幅度(7%左右),醫護比正在逐年減小,截止到2011年,已基本達到1:1。
總的來說,醫療衛生人力資源還比較緊張,農村醫療衛生人力資源占人力資源比重小,2011年浙江省鄉村醫生和衛生員為10833人,占當年衛生技術人員的3.5%。大量的人力資源集中在城市地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拉大了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之間享受醫療衛生服務的差距,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選擇去縣城及以上城市醫院就醫,一方面增加了就醫成本,一方面也增加了城市醫療人才資源負擔。
——高層次醫療衛生人才聚集在城市,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質量水平較低。由農村醫療機構人才學歷構成分析可以看到,大量鄉村醫生只具備中專及以下學歷,有的是在職培訓合格者,因此農村的醫療機構如衛生院、村衛生室的醫療服務水平相對就較低,大部分具有較高學歷的衛生技術人員在城市,農村人口涌向城市就醫,城市醫療人力資源增長速度趕不上就診人數的增長速度,也造成醫療資源緊張。
——城市醫療衛生資源擴張卻難以緩解緊張狀況,農村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較低。近年城市醫療機構的數量以及醫療機構病床數量不斷增加,這些醫療衛生資源的利用率仍在繼續提高,而農村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數量在不斷減少的情況下利用率卻依舊較低。2011年,城市平均每家醫院的就診人次達到了24.85萬人次,較2004年增加了8.03萬人次,而每家衛生院的就診人次只有5.37萬人次。這也說明了醫療衛生資源在農村與城市之間的配置存在不合理的現象,醫療機構人才數量和質量的問題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一部分原因,農村醫療機構的建設規模較小以及醫療器械設備的落后也使得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較低,影響資源利用的效率。
針對目前農村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一是要加強農村醫療衛生人才建設。醫療衛生人力資源是衛生事業發展最關鍵的要素,人才在數量和質量上的差異又將影響其他如物力資源的投入和使用效率。優化農村醫療衛生資源配置,首先需要加強人才建設,鼓勵具有較高素質的衛生技術人員走進農村,給予他們較高的回報以留住人才;其次應提高現有農村衛生技術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也即通過再培訓和考核的方式提高現有資源的水平。
二是要大力發展農村醫療機構。農村人口在我國總人口中的比例較大,而大量的醫療衛生物力資源建設放在城市,加重了農村人口就診的負擔,較低的農村醫療機構建設水平又造成了農村醫療機構的閑置。今后應該將更多一部分的人力、物力資源用于農村醫療機構的建設,包括基礎設施、醫療器械的投入等。城市綜合醫療機構也可以對農村醫療機構提供技術與設備支持,幫助發展農村醫療機構,吸引農村人口在此就醫,減輕城市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