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職業教育發展培養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新農民

時間:2022-03-10 11:19:00

導語:加快職業教育發展培養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新農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快職業教育發展培養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新農民

加快職業教育發展

培養新農村建設要的農民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和完善,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如何培養一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實用性技術人才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要“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這無疑為職業教育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賦予了職業教育以神圣的使命。在2005年11月7日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上,總理強調:“當前我國就業和經濟發展正面臨著兩大變化,社會勞動力就業需要加強技能培訓,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培養更多的高級技工,因此,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2003年4月21日和2004年4月5日,四川省委書記、省人大主任張學忠等領導兩次視察射洪職中,并欣然題詞:“農訓基地、致富搖籃”。對我縣的職業教育寄予了厚望。

射洪地處川中偏北的丘陵地區,幅員面積149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7畝,人均不足0.6畝??側丝?03.6萬,其中非農業人口19.8萬,農民人口83.73萬,占全縣總人口的80.82%;勞動力資源58.64萬個,其中城鎮勞動力9.1萬個,農村勞動力49.54萬個,占全縣總勞動力數89.76%,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的山區農業大縣。作為四川省丘陵地區經濟發展試點縣,人多地少,如何把人力資源轉化為人才資本,提高農民素質,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不當農民和讓農民當好農民,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為此,縣政府確立了“抓經濟必須抓職教,抓職教就是抓經濟”的指導思想,成立了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發展指導委員會,制定了《關于加快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出臺了有關辦學政策和就業政策,有力地推動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

射洪縣職業中專學校又名射洪縣職業技術學校,簡稱射洪縣職中。其前身是大榆中學,1983年改制為大榆職中,后經一次更名,兩次資源整合,現由職高校區、成人教育校區、農民工培訓校區、綜合高中和初中五個校區組成,占地400畝,生產實習基地100畝,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教職工460人,在校生8500多人,年短期培訓農民工5000人次,是四川省規模最大的職業學校。1996年被教育部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重點職業高級中學”,經勞動部批準建立“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學校先后榮獲“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全國科教興農先進集體”、“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四川省勞務開發先進培訓基地”、“四川省勞務扶貧工程先進單位”、“四川省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先進單位”,是香港華夏基金會項目捐資學校,是國家重點建設50所示范職業學校之一,是科技部確定的“農民科技培訓星火學校”。

辦學20多年來,通過政府統籌,學校始終堅持“立足農村、服務農民、就業導向、助農致富”的辦學方向,在改革辦學機制、創新辦學模式,服務“三農”,走校企合作之路,做強骨干示范專業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有效推動了縣域經濟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將傳統的種養“老手”變為種養“高手”,讓農民當好農民

一是學校成立了花卉苗圃協會、果樹協會、養豬協會、養兔協會、種植協會等10個農業技術協會,通過第二課堂學習實踐,培訓學生掌握1-2門農業實用技術。

二是開展村、社干部培訓。根據縣委縣府的要求,由我校承擔全縣村社干部培訓任務,主要開展基本權益保護、法律知識、城市生活常識、尋找就業崗位等知識培訓,目的在于讓村社干部更新觀念、解放思想,提高他們遵紀守法和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樹立新的就業觀,學到一技之長,成為發家致富、振興本村經濟的帶頭人。一年多來,我們學校派教師到全縣30個鄉鎮培訓村社干部10期,培訓人員達1000余人,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達到了預期目的。

三是充分發揮校內基地作用,把校內基地建成當地“三高”農業示范基地。在縣委、縣府的重視關心支持下,在縣城東區建成了“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園區是集休閑、觀光、生產于一體的蔬菜—果—魚—花卉生產基地。學校與當地政府一道采取“業主經營、科技承包、學生實踐、為農示范”的模式運作,實行“專業承包,師生共管”,走“結合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強專業”的路子,該項目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好。園區內已建好魚池4口,面積10畝,無公害蔬菜大棚20畝,養殖場10畝,優質水果40畝,花卉苗圃20畝。去年已開展養豬、水稻制種培訓280人次。為當地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是學校建立了蠶業技術承包、服務中心。由我校蠶業技術教師承包全縣7個鄉鎮,97個村的蠶桑養殖技術。三年來,共舉辦專題講座571期,培訓養蠶員41112人次,指導養蠶15284張,節約勞動力8.1萬個,節約蠶藥款8.2萬元,助農增收223.5萬元。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開展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

2004年我校承擔了“陽光工程”和“勞務扶貧工程”培訓任務,我校采取一系列的有力措施,確保培訓效果。

一是加強基礎設施改造建設,確保培訓需要。我校先后投資300多萬元,改建農民工教室10間、實訓室16間,學員餐廳1間;新購課桌凳500套,鐵床500張;購進電動縫紉機50臺、電焊機30臺、計算機100臺,新購數控室、電子室、管工室、電工室、鉗工室、食品加工室、餐飲室、鋼筋工、抹灰工設備各一套;改善了校園文化建設設施,新添制了教師辦公設施。

二是完善了組織領導機構,強化有效管理。我校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視為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務,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專門成立了“陽光工程”領導小組,校長范文明親自任組長,分管副校長陳征安任副組長,具體負責。按照統一內設機構模式,成立了“一室四部”,即辦公室、招生部、教學實踐部、就業安置部、跟蹤服務部。嚴格執行陽光工程項目公示制度,及時公示每期開設專業、培訓人數、收費標準、就業去向等。

三是切實開展農民工培訓,提高培訓質量。我們實行“常年招生、免費培訓、分期入學、定向就業”的原則。根據用工需求制訂了農民工培訓計劃,在培訓中,實行“封閉式”管理培訓,征對農民的文化知識水平和各工種需要制訂了教學計劃,組織教師編寫了各工種培訓的實用教材(其中抹灰工、焊工、管工即將作為全國農民工培訓教材),培訓中嚴把“五關”,即報名審批關、教師關、教案關、培訓學時關和考核考試關。在培訓中,我們突出技能操作實踐的關鍵環節,做到一邊學習,一邊鞏固,及時考核,確保人人技能過關。我們還特別注重提高農民工的綜合素質,開設了普通話、公民道德、城市文明、務工常識、憲法、勞動法和合同法相關知識等公共課程,強化非農技能培訓,使之掌握求職本領。根據用工需要有時還進行了軍訓。每期結業考試合格者發給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培訓合格證書》。通過短期培訓的農民工,不僅每人掌握了一技之長,還更新了觀念,提高了遵紀守法和依法維護權益的意識。

四是狠抓了農民工的就業工作和跟蹤服務。農民工培訓的難點是就業安置工作。我們充分利用職業中專學校招生就業辦遍布全國的就業信息資源,安排就業部負責人深入到成都、北京、上海、廣東、福建、江蘇等大中城市考察聯系就業單位,收集用工信息,與北京好利來、北京市政總公司、南京金陵造船廠、福建雙喜制衣公司、江蘇威豪服裝、成都濱江建筑公司、四川工業設備安裝公司等25家企業達成了用工協議。每期培訓開班后,就業部及時與用工單位聯系,邀請用工單位到培訓基地現場指導培訓、選聘學員;培訓結束后,就業部派專人把確定好的學員護送學員到用工單位就業。學員就業后,跟蹤服務部及時了解學員在單位的工作、生活情況,如有不適應工作和生活的情況,學校及時與用工單位聯系協商解決,如確因工作不適應返回的學員,就業部再次為其推薦安置工作。

一年來,我校開展了電工、焊工、縫紉等10多個工種培訓,安置轉移了農民工4200余人就業,年收入在10000元左右,比未經培訓的農民工年收入多3000元左右。農民工通過培訓實現了低收入向高收入的轉變,體力型輸出向技能型輸出的轉變,短期打工向穩定就業的轉變,開發了農村人力資源,推動了勞務經濟的發展。

今后我們還將繼續努力,面向市場、開放辦學、外引內聯,走產教研一體化的辦學之路。把學校辦成示范性、多功能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基地。以中職為重點,上掛高校,下聯農戶,校企合作,橫向擴張,做大做強,做強做精,努力把我校建成立足射洪、輻射川中、面向全國的示范性多功能教育和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