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業發展大會發言稿

時間:2022-02-06 05:47:00

導語:水產養殖業發展大會發言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產養殖業發展大會發言稿

縣是庫區移民人口最多的移民鄉鎮之一,現有移民人口6380人,涉及8個村,65個組。該鄉生產資源稀缺,全鄉僅有3000多畝稻田,人平不足0.3畝,庫區移民后大多數移民群眾仍然生活在貧困之中。為全面改變全鄉移民人口的貧困面貌,歷屆黨委、政府均作出了多種探索和努力。直至年將網箱養魚產業作為全鄉的主導產業來抓,才逐漸走出了一條立足資源優勢,做大做強水產養殖業,帶領廣大移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發展路子。現全鄉的網箱養殖總量已達2萬口,其中出口加工型魚種——美國斑點叉尾鮰6450口,每年農民可增人均純收入380元。網箱養魚產業已成為該鄉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一、開發現有資源,找準發展路子。

鄉有水域面積3.8萬畝,其中可開發利用面積有2萬多畝。多年來因發展思路不明確,農民思想不夠解放等原因,一直未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僅有部分群眾養殖一定數量的麻鰱、草魚等四大家魚網箱,因管理水平不高,養殖效益低下,并未起到帶動群眾的致富的引導作用。年鄉黨委、政府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山上抓林業,山下抓水產,中長期發展旅游業”的經濟發展思路。把挖掘、整合現有養殖資源,做大做強水產養殖業作為了黨委政府的一項中心工作來抓。年開始引進了出口加工型魚種——美國斑點叉尾鮰600口網箱,經過一年試養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經過06、07年兩年的發展,現該養殖品種已達6450口的養殖規模,年產魚量達到3500噸,可創年產值3000萬元,同時養有麻鰱網箱12000口,其它各類魚種網箱1250口,攔網養魚8處2100畝水面,該鄉的水產養殖總量已占了全縣近半的比例。

二、創新發展模式,提高服務水平。

多年來,水產養殖業不能上規模,出效益的主要原因是發展模式不科學,產業與市場不能有效地對接;其次是因為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不高。因此鄉黨委、政府在縣移民局的大力扶持下,加強了與縣水產公司的合作。采取縣水產公司投入大部分生產資金和全部技術服務并與農戶簽訂銷售合同,養殖戶自備魚種、網箱等部分生產資料和投入勞動力進行合作的形式組織生產。將整個水產養殖業整合到縣水產公司在鄉養殖基地的統一管理中。為進一步為農民搞好服務,鄉里還成立了養魚協會,負責組織技術培訓、生產指導、統一服務。形成了“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年還將養殖協會自行組織的部分養殖網箱統一合并到了縣水產公司管理,確保了整個水域養殖戶的統一管理,統一服務和統一銷售。公司、協會、基地和農戶各個環節的生產和服務分工明確,管理科學,提高了整個產業的市場化和標準化水平,確保了網箱養魚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為進一步提高廣大養殖戶的組織化程度和生產管理水平。我們還開展了大量的服務工作。一是開展技術培訓服務,請來湖南農大教授,水產養殖專家來鄉授課,向廣大養殖戶傳授科學養魚知識,做到每一個月組織一次培訓,全年培訓規模達2400人次。二是發放技術資料,印發各個生產時期的生產管理知識小手冊,做到人手一冊,讓每一個養殖環節的生產技術做到家喻戶曉。全年印發各類資料達1300余份。三是積極上門服務,鄉里組織鄉移民站、農業技術服務站工作人員和公司技術人員一道及時上門到各養殖戶網箱上進行技術指導。做到定期統一下村服務和平時分片負責服務相結合,確保了養殖戶的生產全過程都在技術人員指導下進行。通過廣泛的服務和培訓,不但確保了該產業的健康發展,同時還培養了一大批生產技術骨干和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該項產業的進一步做大做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強化組織領導,維護外部環境。

為確保水產養殖業的做大做強,鄉里成立了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組織移民、農業、政法等部門全力搞好產業發展的各項服務工作,把產業發展的服務工作作為各村各單位目標管理的主要考核內容。確保產業發展服務工作一絲不馬虎,絲毫不松懈。

為保證整個產業發展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鄉里開展了大量的環境維護工作。一是嚴厲打擊臺網、電魚、迷魂陣等非法捕魚行為,整飭養殖環境。年與魚政部門一道組織3次大行動,拆臺網32處、迷魂陣一處、沒收電魚船一只。通過幾次整治打擊行為,規范了庫區的養殖環境。二是維護好四個碼頭的調魚環境,為確保整個成魚調運過程中給外地客商一個良好的調運環境,鄉里安排四個工作小組分別到各碼頭值班,確保有序調運,及時銷售。三是全面改進招商引資環境,為外地客商提供一個良好工作、生活環境。做到戶戶是招商環境,人人樹招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