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意見

時間:2022-11-01 09:07:00

導語: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意見

為適應我縣城鎮化發展的需求,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根據省市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縣的實際情況,決定建立全縣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及原則

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突出以人為本,堅持執政為民,以維護被征地農民利益,保障其年老后基本生活為目的;堅持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多渠道籌資,政府、集體、個人共同承擔,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原則;逐步建立適合被征地農民特點,既別于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又能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相銜接的大帳戶、小統籌儲備積累式養老保險制度。

二、保障范圍及對象

(一)在本縣城鎮規劃區內,由國土資源部門統一征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有關規定,被征地時享有第二輪土地承包權,被征地后人均農業用地在0.3畝以下,且年齡達到法定就業年齡的農民必須參加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被征地后人均農業用地在0.3畝以上的部分被征地村,根據村集體的經濟承受能力,可以參照本意見解決相應人員的養老保險問題。

具體參保人員須經村民代表大會或村民大會討論通過,由鄉鎮政府核準后,報縣政府批準,原則上以行政村為單位統一參加基本養老保險。

(二)已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被征地農民,不納入本保險范圍。

(三)16周歲以下的人員按征地補償規定一次性發給征地安置補助費,達到就業年齡或學習畢業后,作為城鎮新生勞動力,參加相關的社會保障。

三、保障形式

(一)被征地時男滿60周歲、女滿55周歲及以上的人員,應一次性繳足相應養老保險費用后直接進入養老保險,按月享受養老保險待遇。

(二)被征地時已達到法定就業年齡尚未達到男滿60周歲、女滿55周歲的人員,應一次性或逐年繳足應繳納養老保險費用,達到男滿60周歲、女滿55周歲后,按月享受養老保險待遇。

四、基金的籌集

(一)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基金,堅持政府、集體、個人共同負擔的原則,籌資額度原則上按參保人達到規定領取年齡后養老金待遇不低于當地城鎮最低保障標準確定,籌資比例按政府承擔部分不低于籌資額的30%,集體補助部分不低于籌資額的40%,個人繳納部分不超過籌資額的30%。政府承擔部分從土地出讓純收益中列支,被征地農民的養老金中政府承擔部分,由收繳土地出讓金的同級財政撥付。對男60周歲、女55周歲及以上人員的保險費政府承擔部分,應一次性納入統籌帳戶。對其他人員的保險費政府承擔部分,原則上一次繳清,確有困難的,當地政府可作出預算,分次納入,并按農保基金管理政策補足相應的增值部分。集體補助部分從土地補償費中列支,一次性繳清。個人繳納部分從征地安置補助費中抵繳。對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及以上人員的保險金,予以一次性繳清。其他人員的個人繳納部分原則上一次繳清,確有困難的,可與農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簽訂協議分次繳納,并按農保基金管理政策補足相應的增值部分。不能按時履行協議的,將個人繳納的保險費本息退還本人,同時解除養老保險關系。

參保人繳納保險費的計算公式如下:

繳費標準=12R[(1.025)m-1]/0.025(1.025)m-1×應承擔的繳費比例

R:養老金領取標準;

m:分攤年限。參保人分攤年限為18年。

(二)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標準應適時調整。根據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變化情況,需對籌集標準進行調整時,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提出調整方案,報當地政府批準后公布實施。籌資標準調整后,新參保人員的養老保險資金籌集應按新的標準執行。標準調整前已參保人員的籌集標準不變。

(三)各級政府要建立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風險基金制度。風險基金從土地出讓純收益中提取,提取比例不低于土地出讓純收益的5%,主要用于化解參保人養老金的調整風險和長壽風險。不足部分在當地財政預算中解決。風險基金在征地補償時隨時提取。

(四)對被征地時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及以上人員實行相同的領取標準,領取年齡每超過一歲,分攤年限減少一年。分攤年限最低不少于5年。政府承擔和集體補助部分的籌資額仍按男滿60周歲、女滿55周歲不變。其他人員繳納保險費,不分年齡段實行相同的繳費標準。

五、享受條件和標準

(一)被征地時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及以上,按規定繳足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費的人員,從次月起,按月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其他人員,年齡每相差一歲,達到領取年齡時,養老金領取標準增加2.5%。

(二)參保人員享受養老金的待遇與繳費水平掛鉤,根據我縣現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每人每月145元的標準,確定被征地人員月領取養老金標準為150元。

對集體經濟實力較強的地方,也可選擇更高的標準。但提高領取養老金標準部分的保費完全由村集體和個人承擔,政府只負擔本級確定的繳費標準所需費用中政府承擔部分。

(三)養老金待遇應根據我縣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變化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整。需要調整時,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適時提出調整方案,報縣政府批準后公布執行。

(四)參保人員養老金,由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經辦機構通過銀行、郵局等社會化渠道及時足額發給參保者本人。

(五)被征地后,未達到領取年齡之前,生活水平達不到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符合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人員,由民政部門接照有關規定納入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

六、與其他養老保險的銜接

(一)被征地農民在城鎮各類企業就業,企業應為其辦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加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后又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人員,根據本人意愿可將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個人帳戶全部本息退還本人,也可經企業年金理事會同意,將個人帳戶資金轉入企業年金。

(二)被征地農民在建立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前,已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人員,原個人賬戶不變,領取時可將相應的養老金領取額與參加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應享受的領取額合并,統一發放。

(三)參保人從本地遷往外地,可根據本人意愿將養老保險關系留在本地,達到領取年齡后按規定直接領取養老金,也可將個人帳戶全部本息退還本人,終止養老保險關系。

七、基金的管理和監督

(一)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基金實行縣級統籌,農保經辦機構要在國有銀行設立被征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專戶,實行統一核算,統一管理。

(二)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基金專戶由個人賬戶和社會統籌賬戶組成,同時建立風險基金帳戶。個人繳納部分和集體補助部分進入個人賬戶,政府籌資部分進入社會統籌賬戶。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的風險基金直接納入風險金賬戶。被征地農民應享受的養老金應按照基金籌集比例從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中支付。當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資金不足時,從風險基金賬戶中列支。

(三)個人賬戶基金按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計息,根據農保基金政策執行。參保人員未到領取期死亡的,其個人賬戶本息一次性結清,同時終止養老保險關系;在領取養老金后死亡的,由其法定繼承人或指定受益人繼承其個人帳戶金額。無繼承人或指定受益人的,可按有關規定支付喪葬費用。參保人員符合退保條件的,其個人賬戶本息余額一次性退還本人,同時解除保險關系。

(四)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風險基金由當地財政部門管理,實行專戶儲存,專戶管理。當養老金發生調整或出現長壽風險時,財政部門應及時將所需基金劃入養老保險基金專戶。

(五)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基金除留足應支付的養老金外,應全部存入在國有商業銀行開設的基金專戶,在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許可的范圍內保值增值、統籌賬戶增值收益和個人賬戶增值高于一年定期存款部分的收益一并計入統籌基金專戶。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險基金和風險基金任何部門都不得擠占、轉借、挪用和截留,不得用于任何形式的直接投資和風險投資。不計征各種稅費。

(六)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要接照有關社會保險基金的管理規定,建立預算管理、財務、會計、審計等制度和嚴格的基金監管機制,增加養老保險基金使用的透明度,主動接受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的監督。

(七)縣鄉政府要設立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基金監督管理委員會,由監察、審計、勞動保障、財政、國土資源、農業、司法等部門及所在鄉鎮工作人員和被征地農民代表組成,負責對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基金和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風險基金的監督,每年對其進行專項審計。

八、組織領導和職責分工

(一)有關鄉鎮政府要將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工作納入議事日程,按照本意見,結合各自實際,建立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制定實施細則,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宣傳,積極引導被征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

(二)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作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機構的主管部門,負責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政策的貫徹實施;會同有關部門制定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基金的財務、統計和內部審計制度;對養老保險費的收繳、養老金的發放和養老保險基金的運營進行監督。

(三)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經辦機構負責對鄉鎮工作人員的業務指導、人員培訓;負責參保手續的辦理、養老保險基金專戶的管理運營及養老金的支付工作。

(四)財政部門負責基金專戶的監督和政府承擔部分資金、風險基金的籌集調劑,以及風險基金的管理工作,同時根據需要及時撥付經辦機構的啟動經費和運轉經費。國土資源部門負責被征地村委會的核定工作,落實征地補償,會同財政部門籌集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基金和風險基金,配合勞動保障部門對參保人員情況的核準工作。民政部門及時提供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調整情況。農業部門負責對集體補助資金的籌集進行監督,根據國土資源部門通報的征地情況,指導發包方與被征地農戶對承包合同等及時進行調整或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