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發展的工作意見

時間:2022-06-06 03:27:00

導語:水產發展的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產發展的工作意見

*縣是全國重點漁業縣。20*年水產養殖總產量2.61萬噸,總產值2.5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29.56%。為促進我縣水產經濟持續、健康、穩步發展,充分挖掘大水面生產潛力,調整、優化養殖結構布局,擴大特種水產養殖規模,壯大水產加工業,實現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特制定如下意見。

一、加快水產發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自然條件優越

我縣地處長江之濱,有水域面積24萬畝,可養水面16萬畝,水面廣闊,資源豐富。屬江南亞熱帶氣候,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優越的自然條件,有利于魚類生長繁育。同時,我縣水陸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非常有利于水產品的運輸,發展水產大有可為。我縣于20*年被列入農業部長江中下游水產優勢產業帶蝦蟹優勢產業區;20*年和20*年分別被江西省政府列入環鄱陽湖資源深度開發“*”、“*”規劃重點縣。

(二)發展潛力巨大

我縣水產養殖歷史悠久,在16萬畝可養水面中,有池塘1.5萬畝、水庫0.5萬畝、河溝0.5萬畝、湖泊13.5萬畝,養殖面積主要集中在湖泊。據20*年年報統計,全縣各類型水面養殖單產分別是:池塘538公斤/畝、水庫265公斤/畝、河溝408公斤/畝、湖泊92公斤/畝,由此可見,小水面養殖產量較高,但湖泊等大水面仍基本處于人放天養狀況,全縣水面平均養殖單產偏低,效益不高。此外,特種水產雖然有較大幅度增長,但沒有形成規模,更未形成產業化。水產品加工通過招商引進的企業,雖然已形成加工出口能力,但因受水產品供應量不足限制,難以發展壯大。為此,加快水產發展步伐,提高養殖水平和效益,加快特種水產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進程,是當前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三)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水產業是農業經濟中發展快、活力強、效益高的產業之一,對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還可帶動休閑觀賞漁業,以及水產苗種繁育、漁用飼料、漁藥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大批漁(農)民通過從事水產養殖增加收入,擺脫了貧困。水產業已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

(四)群眾養殖熱情高

我縣水產養殖歷史悠久,沿湖群眾有著豐富的養殖經驗。隨著市場及水產品加工企業對水產品特別是特種水產品需求量的增加,水產品價格一直上揚,極大地提高了漁民水產養殖積極性,群眾熱情高漲。

二、水產發展的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漁民收入為核心,進一步調整養殖結構,穩定常規養殖,主攻特種水產,加大河蟹、魚回魚、黃鱔、淡水小龍蝦的開發力度,壯大特種水產發展規模,形成特種水產產業鏈,重點推動“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方式,改變湖泊養殖方法,改革經營管理體制,提高大水面單產,推進我縣水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水產發展目標

到2010年,全縣在穩定養殖面積16萬畝基礎上,新開發江新洲、新合鎮等養殖面積0.55萬畝,確保特種水產養殖面積達到11萬畝,水產品總量達4.5萬噸,其中特種水產品產量2.0噸,實現漁業總產值5.0億元,使水產業成為我縣農業的主導產業之一。

三、加快水產發展的措施

(一)積極穩妥地推進大湖管理體制改革,調整品種結構,提高養殖產量

賽城湖大湖養殖面積5萬多畝,占全縣養殖面積近三分之一,是我縣境內最大的養殖湖泊。要結合國有農場稅費體制改革,不失時機地推進賽城湖大湖管理體制和經營方式改革,科學地對大湖進行開發,提高養殖產量和水平。

(二)因地制宜,調整、優化養殖結構,壯大特種水產養殖規模

經過近幾年的大力調整、優化,我縣水產養殖品種結構已形成了以赤湖、賽城湖為中心的蝦蟹養殖區域、以永安為中心的黃鱔養殖區域、以賽城湖為中心的魚回魚網箱養殖區域的格局。為了發展壯大養殖規模,我縣要依托加工企業發展特種水產養殖,推進產業化進程,并對重點養殖品種產業化進行資金扶持,制定具體的扶持獎勵辦法(見附件),同時在科技、信息、市場方面給予幫助和支持,各地也要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

(三)抓好水產技術服務,加強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水產科學技術進步是加快水產發展的重要前題。因此,要抓好水產科技服務,學習和引進先進特色養殖技術。水產業務部門要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專業技術培訓,提升魚回魚、河蟹、淡水龍蝦等市場上緊俏養殖品種的養殖水平;要進行試點、試范、試驗性養殖,以點帶面普及和推廣;要全力搞好技術咨詢和服務,包括送科技下鄉、市場信息、提供漁資、魚藥等服務,解決漁民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要加強和完善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縣、鄉兩級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穩定專業技術人員。要有計劃地在高校畢業生中招聘水產專業人才,增加編制和經費,以解決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專業技術人員緊缺的問題。鄉(鎮)要落實好水產推廣機構人員的工資待遇,主管部門要加大對鄉(鎮)水產工作人員的管理力度,加強培訓考核,形成一個完善、健全、有效、穩定的水產技術推廣體系。

(四)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完善無公害水產品質量管理體系

農產品(水產品)質量安全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也是消費者和市場對農產品(水產品)生產的基本要求。根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和要求,水產主管部門要切實加強市場監管,從生產源頭上確保水產食品安全。要注重監督市場魚餌料和漁用藥品質量,保障水產養殖在安全的范圍內用藥,防止漁藥殘留超標。要發揮好水產疫病防治站職能,配備好專業水產疫病檢測人員,建立魚類疫病預報機制,對流行性疫病要有良好控制和防治方法。要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應急預案,防止流行性疫病大面積傳播。要完善無公害水產品質量管理體系。組織更多符合條件的企業單位申報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產地認證),更多的水產品進行無公害產品質量認證。要進一步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制定和完善本地無公害水產品養殖操作規范和質量標準,完善無公害水產品養殖模式,尤其是河蟹、淡水小龍蝦、魚回魚、彭澤鯽等優勢水產品,要將其形成品牌,并發揮品牌效應。

(五)依法行政,為發展漁業生產保駕護航

依法辦事,依法行政,是新時期水產養殖領域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是規范養殖秩序的根本點和出發點。各地必須完善養殖水面使用證制度,建立和諧穩定的養殖水域新秩序。在大水面養殖生產管理中更要樹立法制觀念,要依法辦事,嚴厲打擊電、毒、炸等嚴重破壞漁業資源違法行為。及時妥善地處理好養殖生產中產生的矛盾和糾紛。漁政人員必須在內強素質、外樹形象、依法行政上下功夫。在政治上,強化政治教育,嚴格按照“兩個規范”標準,遵守“漁業執法六條禁令”;在業務上,積極組織漁政執法人員參加業務培訓,學習漁業法律知識,準確掌握執法程序和執法標準,文明執法,建立一個文明、安全、規范的漁業生產新秩序,開創漁業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