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意見

時間:2022-12-02 05:22:00

導語: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意見

從現在起到2010年,是我市鞏固小康建設成果、提高小康水平、向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的決戰階段,是工業化轉型、城市化加速、市場化完善和國際化提升的關鍵時期,全市工業戰線肩負著保持優勢、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重任。為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實現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決定》(蘇發〔2005〕15號)精神,現提出如下工作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突出抓好自主創新、優化結構和資源節約三大重點,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面優化提升產業結構,促進產業高度化、布局合理化、生產集約化、管理科學化,全力打造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安全發展型的先進制造業高地,促進我市經濟社會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要堅持以下幾條原則:一是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相并重。充分發揮制造業優勢,以結構調整為契機,大力發展與制造業相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促進服務業與制造業協調并進,進而提升制造業水平。二是對外開放與自主創新相結合。進一步堅持對外開放,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努力將外向型經濟優勢轉化為自主創新優勢。促進高科技企業技術外溢,強化產業配套協作,提高我市本土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的能力。三是產業結構與資源稟賦相適應。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堅持節約優先、環保優先,針對土地、能源、資源和人口稟賦情況,實施產業創新,優化產業結構,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四是經濟發展與社會文明相同步。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引導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勞動保障、節能減排、安全生產等工作,大力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維護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五是增長速度與增長方式相協調。按照“好中求快、快中求優”的要求,把科學發展的思想貫穿于增長方式轉變全過程,堅持以調整促發展、在發展中調整,通過調整與發展的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實現結構優化升級,保持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發展目標

(一)實現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十一五”期間,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5%,工業增加值增長16%,綜合效益指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二)民營經濟發展質量穩步提高。堅持量質并舉,到2010年,全市私營個體企業注冊資本超過3000億元,民營科技企業達到3000家。

(三)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提升。“十一五”期間,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產值年均增長20%,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0%;工業投入中技術改造比重、技術改造中裝備更新比重分別逐年提高2個百分點。

(四)產業集聚程度明顯提高。按照“兩軸三帶”實施產業集聚,打造沿滬寧、蘇嘉杭高速公路以及沿長江、沿滬浙、沿太湖各具特色的產業格局。重點建設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和市級特色產業基地,到2010年,產業集聚度達到85%。“十一五”期間,培育具有綜合競爭力的年營業收入超100億元的工業企業25家。

(五)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切實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到2010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5%,省級以上企業研發中心累計達130個,國家級品牌累計達80個,科技創新示范企業累計達200家,科技進步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5%。。

(六)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水平得到提升。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年均降低4.4%;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年均下降6%;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處置率達到100%。全市化學需氧量(COD)、二氧化硫和氨氮排放總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分別削減20.1%、24.9%和18.0%。環境質量綜合指數超過90,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建成500個循環經濟試點與示范企業。

(七)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調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總量實現倍增、結構明顯優化、功能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間,軟件產業年均增長20%,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年均增長20%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1.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深入實施“蘇州市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增長方式行動計劃”,依托國家級、省級開發區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帶,大力發展電子信息、集成電路、精密機械、生物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汽車及零部件、新材料、軟件等高新技術產業,著力抓好一批新興科技產業重點項目,培育一批擁有核心技術的自主產品,做大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形成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攻關、產學研聯合、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引進一批具有國際國內一流水平的高新技術和發明成果,通過轉讓、合作等方式,實施成果轉化,提高產業科技含量。

2.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施信息化帶動工程,促進企業管理現代化、工藝自動化、產品數字化、交易網絡化,引導、支持企業運用ERP、BI等信息化應用技術。加大以信息化技術為主的新型實用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提高技改投入的“兩個比重”。大力發展嵌入式軟件,以提高自動控制能力為突破口,以數控機床、智能裝備、測量器具、醫療器械、紡織機械、汽車電子等行業和產品為重點,加快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有芯”裝備產品,在機械裝備制造業、檢測裝備制造業、光電產品裝備制造業、材料加工裝備制造業、化工醫藥裝備制造業、節能環保裝備制造業等重點行業推廣應用信息技術,加快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升級。對傳統產業面廣量大的通用設備,探索應用新型實用技術加以改造提高,每年排出100家信息化技術應用改造試點企業,以點帶面,切實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和節能環保水平。

3.大力淘汰落后產能。按照國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的要求,堅決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以化工、冶金、電鍍、水泥、印染等行業為重點,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裝備和生產能力。通過嚴把準入關,根據資源、環保、安全的許可,做好產業選擇,限制一批新增項目;通過加大法律法規以及產業政策貫徹力度,壓縮一批過剩產能;通過布局集中調整、轉移,規范一批存量企業;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扶持,轉產一批落后企業。通過“十一五”努力,全市關閉調整1000家落后企業。

4.全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以完善生產供應鏈及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為主要目標,整合各類社會資源,營造良好的現代物流發展政策,完善現代物流基礎設施,大力發展綜合保稅區、綜合物流中心、專業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撥中心,建設現代物流基地,培育一批大型現代物流企業集團。積極興辦各類科技服務機構,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大力發展技術開發及轉移、軟件和業務流程外包、科技信息咨詢、知識產權及認證、技術交易等專業性技術服務業。支持金融創新,積極引進、發展各種所有制的創投、風投公司,鼓勵民間資本開發地方金融產業。積極開發金融衍生產品,發展和利用資本市場、產權交易市場。大力發展特色化、專業化市場和各類商務中心。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有利時機,將生產性服務業向農村拓展,建立健全農村生產經營服務體系,包括鼓勵農民發展各類經濟合作社、構建農產品大流通體系、積極穩妥發展農村金融服務業、改革完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5.切實提升企業經濟國際化水平。充分發揮對外開放優勢,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促進利用外資與調整產業結構緊密結合,更加注重產業投向,加快引進更多基地型、龍頭型、科技型項目,引進更多促進產業鏈拉長的生產性服務業項目。把各級開發區和特色產業基地建成新型工業化示范區,積極推進發展方式創新、科技自主創新、服務功能創新、發展環境創新,在調整提升產業層次上走在前列。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海外投資建廠、參與開發區建設,建立科技研發基地和國際化營銷網絡,開展跨國合作經營,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

(二)調整優化產業布局

1.構筑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空間構架。進一步向沿滬寧線發展軸、沿蘇嘉杭發展軸集聚,重點布局昆山市、吳江市、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以及吳中區。提升發展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軟件技術、計算機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光電產業以及相應的上下游配套行業,加快形成集群分布、分工明確、互相支持的完整產業鏈。同時,瞄準國際IT產業發展的最新前沿,不斷引進最先進的研發技術和高端制造行業,努力使蘇州成為全球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電子信息產品的研發、制造、銷售基地,其中集成電路和光電產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

2.科學規劃現代物流產業發展布局。依托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沿江地帶、沿交通樞紐發揮港口碼頭、各類各級開發區、專業市場和產業集群地集聚優勢,重點布局大物流園,努力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服務功能,培養一批具有戰略眼光、適應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的企業家隊伍,培育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到2010年,全市社會化、專業化第三方物流的比重超過20%,形成年物流服務總額超100億元的大型物流基地(園區)1~2個,年物流服務總額超50億元的物流基地(園區)2~3個。

3.發展總部經濟及建設研發設計集聚區。依托區域和產業優勢,在沿湖、沿山、沿滬地帶,重點布局總部經濟和研發設計中心,在產業調整轉移中吸引集團公司總部落戶,吸引先進制造業的研發機構、技術中心入駐。大力發展工藝刺繡、工藝雕刻、休閑旅游及商貿會展、體育健身等新興服務產業以及花卉苗木、觀光農業、特色旅游等產品。

4.完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強化科技服務支撐,完善服務機制,構建服務平臺,健全服務網絡,重點布局古城區以及國家級、省級開發區等區域,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面向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科技公共服務設施、行業共性技術創新服務設施以及創業服務設施,重點發展咨詢業、金融業、中介服務等,支持社會力量創辦科技中介機構,為企業創新活動提供良好平臺。

(三)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1.加快創新載體建設。以落實自主創新政策為抓手,引導并推動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夯實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地位,著力推進企業技術中心建設。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強技術研發機構建設,完善申報審核、評價考核,建立優勝劣汰機制,促進企業技術中心水平的整體提升。在重點領域、行業選擇1~2個關鍵技術,組建一批共性技術創新平臺;在產業集聚區、特色產業基地建立集產品攻關、新品開發、工藝設計、技術咨詢為一體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設立開放式、跨地區、國際化的研發機構,以及走出去設立海外研發機構。

2.深入推進產學研聯合。進一步把產學研聯合向深度、廣度和高度推進,引導建立市場化、多形式、多層次的產學研聯合體。發揮政府在信息、政策制定、平臺搭建、引導服務等方面的作用,促進企業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完善產學研聯合運行方式,以政策支持、技術投資、提供中試基地、合作攻關、參股配股等形式,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效率,加快科技項目的產業化步伐。

3.著力提升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把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作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的突破口。引導企業瞄準國際先進科技成果、高端技術、關鍵技術,在引進的同時注重消化吸收再創新,特別是引進的通用技術、共性技術的再創新。各行業要排出一批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集中力量、集中要素實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提高技術創新的效率,以此推動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穩步提升。

4.努力打造工業經濟人才隊伍。推進人才總量和人才素質的同步提高,實施引進、培養雙管齊下的策略,加強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企業家隊伍建設,著力建立以公開、競爭、擇優為導向的人才成長機制,探索建立職業經營者市場,完善人才交流、培訓平臺,大力開展企業職工培訓教育,全面提高職工職業素養和技能,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人才總量與經濟增長相適應、人才結構同新型工業化需求相適應、人才素質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相適應。

5.積極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圍繞提高工業產品競爭力,進一步加強技術標準化工作,“十一五“期間,支柱產業中80%以上的規模企業要建立企業標準體系,新增采用國標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600項,制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100項。加強技術標準戰略研究和規劃,建立完善技術標準社會公共信息服務和檢測服務平臺,構建與出口貿易相適應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機制,加快技術標準人才隊伍建設,努力提高全社會的技術標準意識。

(四)建立綠色制造體系

1.推進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工作。全面實施《蘇州市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以與高校合作攻關為抓手,以省級試點城市為契機,圍繞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目標,積極采用低投入、高產出、低污染或無污染的經濟運行模式,促進能源、原材料的循環利用。大力發展循環型產業,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構筑循環經濟產業體系與空間格局,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發展循環經濟的機制,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重點從企業、區域和社會等三個層面推進循環經濟,打造一批循環經濟示范園區,推廣一批循環經濟示范點,實施一批循環經濟重點項目。

2.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結合區域、行業和企業特點,突出抓好重點耗能行業和年耗能5000噸標準煤以上重點耗能企業的節能工作。推進十大節能工程建設,重點抓好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工程、節約和替代石油工程、區域熱電聯產工程、余熱余壓利用工程、電機系統節能工程、能量系統優化工程、建筑節能工程、綠色照明工程、節能監測和技術服務工程等,每年實施一批節能技術改造項目。加強減排工作,明確目標,落實責任,切實將主要污染物削減措施落到實處。控制新增排污總量,積極推動規劃環評,提高環保標準,嚴格環保執法,使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

3.推進清潔生產工作。圍繞水、大氣兩個環境系統,針對長江、太湖、陽澄湖三個重點流域,突出印染、冶金、造紙、化工、電鍍、建材、醫藥等七大重點行業,在規模以上企業全面推進清潔生產。每年開展“千家企業清潔生產”活動,納入強制實施清潔生產審核范圍的排污企業全面完成清潔生產審核,形成一批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清潔生產企業,建成一批“零排放”企業。

4.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圍繞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等重點領域,抓好環保、節約、深度利用的技術開發、應用和推廣。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加快推進靜脈產業園建設,發揮資源綜合利用典型的示范作用,全面提高廢棄物回收、污水處理回用水平。強化對廢棄物多、污染重的行業管理,提高廢渣、廢水、廢氣的綜合利用率。培育一批適應污染控制和生態保護需要、具有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和優質產品。

(五)創建良好發展環境

1.加快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構建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行會搭橋、中介服務的全社會支持服務體系,重點推進專業性強的工業行業協會建設。完善協會的組織架構,引導和鼓勵具有行業代表性的龍頭企業牽頭,鼓勵企業積極參加。加強對行業協會的業務指導,以行業協會建設協調和理順各方面關系,構建起政府部門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社會之間的聯系紐帶,形成社會化的服務網絡,真正發揮行業協會在規劃布局、行業自律、協調溝通、行業服務等方面的作用。

2.搭建科技、會展、金融三大服務平臺。一是搭建科技創新平臺。整合全市科技服務資源,提供最及時、準確和有效的科技信息、專利情報,暢通科技傳遞渠道,完善科技研發、科技咨詢、成果轉讓、科技中介、知識產權保護等相配套的服務體系。二是搭建會展平臺。根據蘇州的產業特點,舉辦產品、技術、商貿等各種會展,為企業提供市場信息,降低交易成本,成為蘇州企業與外部加強經濟技術交流合作的橋梁,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了解蘇州的窗口。三是搭建金融平臺。支持金融機構深化與企業的聯系、溝通和合作,建立“雙向互動”的交流合作機制,推進銀企項目授信對接洽談,實施金融創新。大力引進境外金融機構入駐蘇州,引導民營資本投向金融業,著力把蘇州打造成為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互動融合的高活躍區。

3.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加快推進企業創新創業環境建設,重點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發揮“12312”功能,開展保護知識產權專項整治行動,保護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突出做好食品、藥品、農資等領域的監管,確保社會安全和人民健康。市保護知識產權舉報投訴服務中心要積極組織宣傳、培訓工作,推動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與研討活動,普及知識產權保護知識,提高全民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4.著力推進政務公開。加強機關作風建設,促進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作,除涉及黨和國家秘密以及法律法規明確之外,公開透明所有行政權力,制定行政職權目錄、運行流程、工作規范,公開行政權力運行全過程,盡快建立完善長效的監督管理機制。進一步清理行政審批項目,加強企業減負工作,治理部門性、行業性壟斷,堅決杜絕“亂攤派、亂罰款、亂收費”行為,形成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競爭環境。

(六)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充分發揮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領導小組以及辦公室的作用,加大政府引導和扶持力度,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分管市長為召集人,成員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定期召開全體會議,通報工作情況,研究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大問題,建立指導、協調、督促體系。

2.落實各項扶持政策措施。全面貫徹國家和省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的政策措施,進一步落實市委、市政府“四大行動計劃”各項扶持政策。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加快制定和修訂產業、財稅、信貸、土地、環保、進出口等相關政策的實施細則,進一步加大對新型工業化的支持。各項政策向重點產業、企業和品牌產品傾斜,發揮政策效應,扶優扶強,加快形成產業層次提升、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節約環保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格局。

3.建立科學綜合評價制度。市經貿委和市統計局要在總結推進新型工業化實踐的基礎上,研究制訂科學的工業經濟發展綜合評價體系。評價體系要具有可比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客觀、科學、真實地反映我市新型工業化發展的狀況。通過評價,引導和促進工業經濟實現速度、質量、結構、效益的統一,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生產、生活、生態的和諧,實現全市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