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紀檢監督體制交流

時間:2022-10-14 04:58:00

導語:獨立紀檢監督體制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立紀檢監督體制交流

黨的**以來,紀檢機關在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開展反腐敗斗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在加強自身建設,深化紀檢監督體制改革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首先改變了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的產生辦法,不再由同級黨的委員會中產生,而與黨的委員會一樣,由黨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接著,對紀檢機關性質和任務作出了新的規定,它已不再是黨委一個執行紀律的部門,而是黨規黨法監督的專門機關。領導體制也作了調整,從完全由同級黨委領導改為受上級紀委和同級黨委共同領導的體制。還改變了紀檢和監察機關分頭辦公辦法,實行合署辦公,履行兩種職能。又在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紀檢機關建立巡視制度,由派遣單位直接領導。先后頒布和實施了一批黨內監督的實體法和程序法,建立了黨規黨法專門機關的運行機制。這些改革,提高了紀檢機關的規格和地位,也為黨規黨法專門機關履行職責提供了條件。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開展,特別是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不斷深入,紀檢機關黨規黨法監督工作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

難以維護黨規黨法統一、正確的實施。維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統一、正確的實施,是紀檢機關的神圣職責。但是,由于地方保護主義、部門保護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者往往以黨組織或領導者面貌出現,以這樣或那樣理由為借口,干擾案件的查處,使黨規黨法監督機關難以完全聽命于中央,維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貫徹執行。

對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監督難以真正到位。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中規定:“黨內監督的重點是黨的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黨的**報告中強調,要“加強對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監督,防止濫用權力,嚴懲執法犯法、貪贓枉法”。然而,由于紀檢機關層層實行雙重領導體制,監督者受被監督者領導,執行的結果,恰恰是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被置于監督之外,以致重大違紀違法案件不斷發生。

紀檢機關和紀檢干部難以認真履行職責。鄧小平同志曾經要求黨的“專門的機構進行鐵面無私的監督檢查”(《鄧小平文選》第二卷,332頁),但是由于紀檢機關人員編制、經費開支、辦公設施,以及個人升降去留、褒貶榮辱等等,均掌握在被監督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手中,他們在履行職責時不能不考慮這個現實,經常自覺或不自覺地為單位和個人留點“后路”,不能真正進行“鐵面無私的監督檢查”。因為實踐一再表明,“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即使有以身殉職的精神,也往往是不等以身殉職其職務已被以這樣或那樣理由免除了,他們無法克盡職責,秉公執法。

腐敗現象特別是權力腐敗現象越來越嚴重。腐敗現象的要害和核心是權力腐敗。對于這種權力異化現象,多年來我們黨和政府下了很大決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開展反腐敗斗爭,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也確實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權力腐敗現象仍在蔓延滋長,“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當然,這與我國正處于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不健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盛行,腐敗現象處于高發期等因素有關,不過,監督機關對權力運行監督乏力、低效率,恐怕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建立相對獨立紀檢監督體制

建立具有相對獨立的紀檢監督體制,就是建立一個能夠依據黨規黨法的規定,獨立行使監督檢查職權的運行機制。這是形勢發展的需要,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這種監督體制具有如下特點:

具有真正獨立地位。這里所說的地位,實質是個權力問題,是個權威問題。以權力制約權力,是監督機關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只有賦予紀檢機關與其職責相適應的權力,它才能充分發揮制衡作用。紀檢機關是黨規黨法監督的專門機關,它負有監督同級黨委及其成員的職責,因此,紀檢機關與同級黨委之間應當是既非隸屬關系,也無從屬關系,地位平等,平行職權,各自獨立履行黨章所規定的職責。

依法獨立行使職權。法制化原則,是監督機關一條重要原則。監督檢查權,是黨的基本權力之一,也是一項專有權力。這項權力,除由黨的權力機關——黨代表大會直接行使外,還依照黨規黨法的規定,授予黨的專門監督機關——紀檢機關行使,其他黨組織、國家行政機關和人民群眾團體都無權行使這項權力。紀檢機關是黨規黨法的執行機關,不折不扣維護黨規黨法的貫徹執行,是它的神圣職責,也是它的最高行為準則。紀檢機關監督檢查權的行使,只服從黨規黨法,不受其他組織、機關、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其目的是排除干擾,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紀檢機關在行使監督檢查權過程中,其自身也必須嚴格遵守黨規黨法,按照紀檢機關組織條例所規定的職權、規格和程序履行職責,不能任意行事。

實行以縱向領導為主的領導體制。異體制約原則,是監督機關又一重要原則。監督主體與監督客體不能共存于一個組織單元之中,要有超然獨立的地位。這既是監督機關履行監督職責的根本組織保障,又是實現公正執紀執法的前提。實行以縱向領導為主的體制,就是實行以上級紀委領導為主、以地方黨的權力機關——黨代表大會領導為輔的體制。縱向領導為主的體制,不僅體現在監督檢查業務工作領導上,而且還應體現在干部任免、人員編制和經費管理上。對于紀委書記和副書記等主要領導干部的任免和調動,必須由上級紀委同地方黨的權力機關協商后作出決定,常委等干部任免由地方黨的權力機關管理;紀檢機關人頭經費由地方財政開支,業務經費和裝備經費由上級紀檢系統劃撥,從而使紀檢機關在人、財、物上相對獨立,不存在依附關系。

接受黨的權力機關領導和監督。相互制衡原則,是監督機關另一條重要原則。制約是全方位的,監督機關也不例外,它也需要有糾錯防偏的機制。這種機制,表現在黨員和群眾的監督上,有關部門的相互制約上,但更多地體現在黨的權力機關的領導和監督上。領導、監督,就其基本意義上講是指授權者的領導、監督,即權力的委托者對受托者的領導、監督。紀檢機關黨規黨法的監督檢查權,是黨的權力機關——黨代表大會授予的,紀檢機關不僅向黨代表大會負責并報告工作,而且還應當接受它的領導與監督。這就需要深化黨的組織制度的改革,改變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實行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適當分離。應強化黨的權力機關——黨代表大會的監督職能,加大處置權,加強制裁權,強化對黨的委員會和紀律檢查委員會的監督。每屆黨代表大會的代表,應當由一任制改為常任制,每年召開一次會議,聽取并審查黨的委員會和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并作出有關決議。

建立相對獨立紀檢監督體制的操作原則

之一是,超越現行黨章規定的不能改。在黨章未修改的情況下,不能在全局上改變現行組織制度,這是起碼的組織原則,是完全正確的,但不等于不能在局部上進行這方面改革。而且,所謂改革就是要沖破現有的規定,改掉現行制度中的某些缺陷和弊端。建立新的監督體制和運行模式,不可能在原有的框框內進行,否則,就談不上改革。當年,憲法規定土地一律歸國家和集體所有,不準轉讓。可是,深圳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感到,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應當分開,可以轉讓土地使用權,并且率先進行了改革。實踐表明,這個改革是成功的,憲法作了修改,汲取了深圳土地使用權改革的經驗。這個事例生動表明,改革就要敢于破舊立新,不能怕擔風險。實際上,**報告中已經給了紀檢監督體制以“大政策”,我們要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深刻理解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不改革政治體制,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鄧小平文選》第三卷,176頁)的論斷,發揮敢闖精神,積極推進紀檢監督體制改革。

之二是,黨的領導實現形式不能變。這是把加強黨的領導等同于一切權力集中于黨委,等同于“黨包攬一切”的觀點。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就是在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的口號下,不適當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權力集中于黨委,黨委的權力又往往集中于幾個書記,特別是第一書記,什么事都要第一書記掛帥、拍板”,“少數有權的人員負擔過重,必然造成官僚主義,必然要犯各種錯誤,必然要損害各級黨和政府的民主生活、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制、個人分工負責制等等”。(《鄧小平文選》第二卷,329頁)因此,他主張“權力不宜過分集中”,堅決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實行紀檢監督體制改革,就是調整黨的權力配置,使監督權同執行權、決策權適當分離,強化監督功能,改變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這種改革,并非削弱或取消黨的領導,而是對黨的權力配置和黨的權力結構進行適當調整,對黨的領導實現形式作某些改變,使之更適合客觀形勢發展的需要,從而改善和加強黨的領導。我們要從不符合客觀實際的陳舊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積極推動紀檢監督體制改革。

之三是,要有領導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紀檢監督體制改革。紀檢監督體制改革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與黨的組織制度改革和領導體制改革緊密相聯,與整個政治體制改革密切相關,與經濟發展和社會環境穩定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把紀檢監督體制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社會政治穩定中推進改革,在改革、發展中實現政治穩定。紀檢監督體制改革的試點和推廣工作,一定要取得上級紀委和地方黨委的領導與支持,納入其議事日程,成為整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領導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