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衡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

時間:2022-07-23 10:11:00

導語:加快衡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快衡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幾點思考

加快衡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幾點思考

衡山縣地處湖南省中部偏東,湘江中游,總面積934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326個行政村,總人口41.5萬,其中農業人口37萬。2005年,全縣完成GDP29.77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12728萬元。與相同人口的縣市比,可用財力少、建設性資金十分緊張,縣級財政屬典型的“吃飯財政”。作為這樣的一個人口小縣和財政弱縣,如何貫徹好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呢?筆者認為關鍵是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著力:

一、深化認識,營造建設氛圍。在統一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上下聯動,全民參與的建設氛圍。認識要更深化。“三農”問題始終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和國家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從加強農業、搞活農村、致富農民入手,率先推行農村改革,開創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面。當前,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工業化、城市化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這既是一個有利于“三農”問題得到根本解決的戰略機遇,也是一個容易忽略“三農”問題、導致社會各類矛盾凸顯的社會敏感期。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指針,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領導要更加強。要把新農村建設明確為“一把手”工程,各級各部門負責人要親自聯系各示范村,經常深入農村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加強指導服務,幫助基層解決新農村建設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在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的部署安排下,不斷完善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協調機制,使各級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積極從農村著眼,為農業服務,為農民謀利;建立起持久推進的工作機制,確保新農村建設的連貫性。配合要更得力。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能單靠某一部門或某一階層的力量,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各宏觀管理、基礎產業和公共服務部門要做新農村建設的堅強后盾,在制定發展規劃、安排建設投資和事業經費時,充分考慮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盡力向農村傾斜、向基層傾斜。各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敢為人先,敢于嘗試,切實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引導好周邊的農民投身新農村建設。

二、多方籌資,加大投入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資金支持,必須充分發揮財政杠桿的調節作用,動員全社會一切力量參與到建設中來。增加財政投入。縣鄉兩級財政要將財政超收部分用于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保障體系完善,每年都要預算安排一定比例的專項資金用于新農村建設。進一步落實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新增事業經費主要用于農村的規定,在安排事業發展經費時,努力向基層傾斜,向“三農”傾斜。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確保新農村建設啟動資金的到位;突出重點,著力扶持示范村的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強化金融支持。充分發揮信用社支農的主體作用,擴大小額貸款投入面,通過稅收、貼息、補助等經濟手段,切實解決農村貸款難問題。切實加大其他各金融機構支農力度,使更多的金融資金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來。大力招商引資。把搞好農業項目的招商引資作為解決新農村建設資金的新途徑,結合衡山實際,著力引進衡山黃雞、席草、楠竹加工和花卉苗木、西香瓜栽培等特色農業項目,延伸產業鏈,擴充現有特色農產品的輻射力。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向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深化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允許拍賣經營權,聚集新農村建設資金。鼓勵農民投入。在充分采納民意的基礎上,采取“一事一議”等合理合法的方式,籌集部分建設資金。采取以獎代補,以工代賑等多種有效方式,鼓勵農民投工投勞,參與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農民清淤疏浚,處理各類生活垃圾,美化家園,凈化空間,改善生活環境。

三、增加收入,突破建設難點。生產發展是建設新農村的核心,其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農民收入的增長。雖然近兩年農民收入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但實際是靠取消農業稅、實行糧食直補等政策性補貼實現的,真正靠生產發展實現的收入仍然不多。因此,要增加農民收入,還得從生產發展這一環節著手。加強產業化建設。結合衡山實際,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重點抓好優質稻、席草、西(香)瓜、花卉苗木及衡山黃雞等種養基地的建設,積極發展黃辣椒、茶葉、油茶等經濟作物,增加農民的種養收入。利用合法的土地流轉方式,鼓勵農民以土地使用權入股,積極引導連片種養,不斷提高農業積聚程度,實現優勢農產品規模化、區域化的布局,提高種養效益。大力扶持逢緣草藝、春發食用菌等龍頭企業,幫助他們搞好技術改造、新產品開發,增強市場競爭力;延伸衡山黃雞產業鏈,以開云農牧公司為龍頭搞好品種提純復壯,以天水雞業公司及各養殖協會為龍頭壯大養殖規模,以湘旗農牧為龍頭實現加工轉化,以科迪動物藥業為龍頭開發防治藥品,真正把黃雞產業辦成衡山的拳頭產業。積極引導發展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各種專業協會,不斷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拓寬增收渠道。嚴格落實中央各項惠農政策,不該收的,一分也不收;該給的,一分也不少,增加農民的政策性收入。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自主創業,投資創辦各種經濟實體;加大勞務輸出力度,力爭每年輸出農村剩余勞動力6萬人以上,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依托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給廣大農民帶來就業機會,使一批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增加農民的工資收入。

四、突出重點,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必須突出重點,全面推動。一是要突出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快農村水、電、路、訊、能源建設步伐,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的首要任務。繼續實施人飲解困工程,提高農民飲用水質量;加大中小型水庫、骨干山塘、主干渠道等水利設施的除險保安全、清淤疏浚力度,確保生產生活用水充足。積極搞好農網改造掃尾工作,加快小水電村的網改步伐;配合搞好村民聚集區和集鎮所在地的電力擴容,滿足農村生產生活的用電需要。積極實施通達、通暢工程,不斷改善農村交通條件,切實解決農民出行難,農產品外運難的問題。切實加快“村村通”工程,不斷擴大農村有線電視、程控電話的覆蓋面,完善農民和外界溝通聯系的基礎。充分發揮種養農業的優勢,積極利用農業生產產出的原料,大力發展沼氣事業,不斷改善農村能源條件。二是要突出人居環境改善。在尊重民意的基礎上,突出特色,搞好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如建設一批文化氣息濃厚、人人崇尚文明的文化村;生態優勢突出、經濟條件較好、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村;具有旅游優勢、居住環境優美、群眾文化素質較高的休閑度假“農家樂園”式的旅游村;產業特色鮮明、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管理水平、輻射帶動強的產業發展村;村級班子堅強有力、農村產業穩步發展、村鎮建設規劃有序、綜合治理措施到位、科教文衛計劃生育全面發展的文明村。以創建文明村鎮為動力,扎實推進“一池五改”,加快村組道路、河道兩旁、村莊周圍綠化美化,加快垃圾集中堆放場和垃圾池建設,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徹底改變農村“臟、亂、差”現象。三是要突出農民素質提高。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著力抓好農村九年義務教育。認真抓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綠色工程”、“陽光工程”,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致富本領。引導農民移風易俗,革除舊習,反對封建迷信活動,禁止“黃、賭、毒”,倡導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充分利用為民辦實事的契機,進一步深化農村衛生醫療改革,大力整合鄉鎮衛生資源,加快鄉鎮衛生院、村組衛生保健室建設,切實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提高農民體能素質。切實加快鄉鎮敬老院建設,改善農村孤寡老人的晚年生活;強化“愛民房”建設措施,擴大農村特困戶和弱勢群體的幫扶范圍,不斷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五、積極引導,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目前,由于政策宣傳不到位等各方面的原因,大部分群眾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和政府的事,和自身沒有多大關系,存在嚴重的“等、靠、要”的思想。因此,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讓“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的新農村建設原則深入人心,充分發揮農民這一新農村建設主體的作用十分必要。積極引導。通過政策宣傳、辦點示范等途徑,引導農民積極參與直接受益的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切實加快新農村的建設步伐。充分尊重民意,發揮民智,集中民力,對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建不建、建多少、怎樣建”都由群眾說了算,不搞“一刀切”,不搞政府包辦。還權于民。以新農村建設工作為切入點,積極推動農村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開展,提高基層組織和黨員干部在新農村建設中組織協調、管理服務和幫助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積極成立新農村建設農民理事會,采取“一事一理”、“一理多事”等形式,由農民直接選舉自己的代表,全程參與項目的規劃、實施、驗收、監督和管理,發動和組織農民參加新農村建設。規范制度。按照“職權與責任相統一、財權與事權相一致”的原則,加快建立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辦事體系和縣、鄉、村三級聯動的新型便民服務機制。規范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采取以獎代補、以工代賑、民辦公助、合同承包等方式,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