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鄉統籌發展調查分析報告

時間:2022-07-14 06:20:00

導語:加快城鄉統籌發展調查分析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快城鄉統籌發展調查分析報告

一、統籌城鄉發展的理論成果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科學把握發展規律,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全局出發,針對工農、城鄉發展不協調和二元結構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作出的重大決策。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開啟了破除城鄉二元體制的歷史進程。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擺在“五個統籌”之首,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黨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對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建設和工作舉措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作出了“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和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制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針,明確了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做好新形勢下的統籌城鄉發展工作,必須深入領會和準確把握統籌城鄉發展的科學內涵,認真總結和豐富完善統籌城鄉發展的理論成果、實踐經驗,確保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沿著正確方向繼續向前邁進。

二、城鄉統籌發展的實踐經驗

成都、重慶是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合肥、蘇州、杭州、寧波、上海5市在統籌城鄉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總結外地統籌城鄉發展的經驗,我們看出成都等市都把統籌城鄉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和推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戰略舉措,在思想觀念、工作思路和體制機制方面大膽創新、積極探索,形成了城鄉同發展共繁榮的良好局面。

一是工作氛圍濃。7市統籌城鄉發展不斷取得實質性突破,關鍵是各級黨委、政府領導高度重視,上上下下形成了思統籌、謀統籌、抓統籌的良好氛圍和強大合力。為把統籌城鄉發展的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各市普遍建立了強有力的領導和工作推進機制。

二是規劃起點高。各市堅持規劃先行、政策設計先行,把市域內的城鄉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統籌考慮,形成城鄉一體發展的科學規劃體系。

三是運作方式活。在切實加大“三農”投入的同時,各地通過財政資金捆綁使用,土地收益返還,建立市場化投融資平臺等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利用市場機制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主要經驗集中在涉農資金捆綁使用,用活土地政策,搭建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投融資平臺三個方面。

四是改革力度大。各市抓住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積極探索,銳意改革,城鄉二元結構開始“破冰”。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方面,成都以“還權賦能”為核心,積極開展農村承包地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所有權和房屋產權確權工作,目前94%的村已開展了確權頒證。去年10月成都市農村產權交易所正式掛牌成立,建立了全國首家農村產權綜合交易平臺,全市實現農村產權流轉4.8萬宗,涉及金額22.9億元。上海農村產權交易所于9月18日正式揭牌,首日即推出140宗掛牌項目,交易金額達3.5億元。各地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方面的探索,加快了農村要素資源的價值顯化,對于打破城鄉二元市場體制,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在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方面,杭州、蘇州、寧波、上海等市把集體資產和集體建設用地量化到人,推進股份合作制改革。蘇州到**年底已累計建立農村社區股份、土地股份、農業專業等三大合作組織2512個,持股農戶達到80%,全市村級集體收入平均達到33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財產性收入占到30%,農民收入實現了多元化。在就業、醫療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各地高度重視改善民生,致力于打破城鄉二元福利鴻溝,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在推進近郊農民市民化方面,各市解放思想,積極探索,不斷創出新的改革舉措。杭州市在城中村改造中,按經濟適用房政策為農民建設“兩證”齊全的住房,農民以土地“換戶籍、換住房、換社保”,享受“同城待遇”,實現了近郊農民的真正市民化。

三、我省統籌城鄉發展的幾點建議

統籌城鄉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事關我省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為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完全有基礎、有條件在統籌城鄉發展上邁出更大步伐,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一)堅持規劃先行,科學制定統籌城鄉發展規劃

規劃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龍頭。目前,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即將啟動。要抓住有利時機,按照省委常委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整改方案的要求,抓緊研究出臺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綱要,明確統籌城鄉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方法步驟。在此基礎上,啟動城鄉一體化規劃編制工作,著力創新我省發展的空間開發形式,完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城鄉互動發展共同繁榮。城鄉一體化規劃要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實現“四規疊合”,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需要盡快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土地利用規劃必須與城鄉建設規劃實現無縫對接。

(二)以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積極推進新型社區建設

新型社區建設是統籌城鄉工作的重要切入點,利用增減掛鉤政策搞好土地綜合整治是推進新型社區建設的“金鑰匙”。應突出抓好四個環節:一是科學規劃。國土與規劃、建設部門應在進一步完善鎮村體系規劃的基礎上,抓緊編制全省土地綜合整治和新型社區建設專項規劃。二是分類指導。按照減少農民來富裕農民、縮小農村來繁榮農村的思路,創新以“三化”帶“三農”的體制機制,結合城市綜合體的發展,按照城市社區模式建設新型社區,推動農民向市民轉變,加快融入中心城區,使之成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先導區,避免城市化進程中出現新的城中村和棚戶區;創新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一個有條件的鄉鎮開展新型社區建設試點,以“三個集中”為目標,引導農民向城鎮和中心村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農業向生產規模化和產業多元化轉變,實現農民生活居住和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三是典型引路。一些土地綜合整治和新型社區建設的項目上升為省、市級重點項目,加快實施進度,為面向推廣積累經驗。四是搞好結合。新型社區建設要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工程相結合,與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相結合,真正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新平臺。使農村新型社區和城市綜合體成為我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兩大增長極。

(三)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增強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改革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動力。必須在有條件的領域和環節上先行突破,盡快形成制度化成果,打破城鄉二元體制障礙。一是積極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統籌城鄉發展,需要一些基礎性的制度變革,尤其是要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激活農村發展的內在動力。用足用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研究掛鉤指標在區域內調劑使用的具體辦法,明確不同區域掛鉤指標的補償標準,為新農村建設籌措足夠的資本。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國有土地與集體土地一個市場、兩種產權、統一管理,優化城鄉土地資源配置。二是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積極開展農村土地、房屋等確權登記工作,為廣大農民擁有的“三大產權”(宅基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資產所有權)進行流轉或交易創造基礎條件。搭建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探索農村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的路子,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和富余勞動力轉移,讓有條件的農民離土離鄉持股進城,打破城鄉市場壁壘,發展和解放農村生產力。三是加快農村投融資體制改革。整合涉農政策資源,調整優化財政資金投向,把各種政策性資金統籌捆綁使用。積極探索財政資金與信貸資金配套使用的新模式,成立現代農業發展投資公司等平臺,研究獎勵和補助辦法,調動金融機構和社會投入的積極性。凡是能夠進行市場化運營、產業化發展、社會化投資的,都應鼓勵社會資金進入,使農村經濟發展由政府投入為主轉向社會投入為主。四是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重點是要消除附加在戶籍制度之上的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城鄉福利鴻溝。近年來,國家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方面的新政策、新措施陸續出臺,我們應在制度設計上先行一步,抓住城鄉就業服務、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基本養老保險等重點領域,以城鄉統籌的思路探索建立城鄉銜接、逐步并軌的政策制度框架,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衡化發展。特別是在解決失地農民和具有我省戶籍的農民工問題上,要防止出現新的“城鄉二元”。

(四)加強組織領導,營造統籌城鄉發展濃厚氛圍

成立統籌城鄉發展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形成強有力的工作推進機制。結合即將進行的新一輪機構改革,突破二元分割,調整部門職能,建立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大部門管理體制,切實解決部門之間推諉扯皮、各自為戰的問題。充分調動和保護縣區、基層推進改革發展的積極性、創造性,并給予方向性指導,形成實踐基礎上的糾偏機制。引導各級領導干部牢固樹立城鄉一體、統籌推進的發展理念,努力開創我省現代化建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