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廣西工業化進程的幾點思考
時間:2022-01-23 10:32:00
導語:加快廣西工業化進程的幾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治區黨委、政府根據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深刻分析廣西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的基礎上,把加快工業進程確立為我區“七五”期間乃至今后更長一個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這是加快廣西發展的一項重大決策。我認為,從廣西當前的實際出發,加快工業化進程,關鍵是樹立大產業觀念,突破口是推進大項目,根本措施是實施大開放。
一、以樹立大產業觀念為先導,形成提高工業化水平的共識
推進工業化是一項大戰略,在廣西新世紀的現代化進程中,處于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位置,是解決當前經濟生活中各種矛盾的關鍵,事關廣西未來發展的全局,必須牢固樹立大產業觀念,充分認識做大做強第二產業,對廣西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意義。
——做大第二產業是優化廣西產業結構的迫切需要。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廣西“十五”計劃的主線。當前,我區經濟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主要是一、二、三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二產業的所占份額嚴重偏低。據統計,1999年江蘇三次產業的比重為13.2:50.7:36.1,浙江為11.9:54.3:33.8,上海為1.9:48.5:49.6,廣西為35.2:35.7:29.1。廣西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率比江浙滬三省市差三分之一以上。從總體上看,廣西工業化仍處于初級階段,工業規模不大,企業素質不高,大企業不強,小企業不專,產品市場競爭力弱,發展后勁不強。只有推進工業化,才能直接擴大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全區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運行質量。
——做大第二產業是壯大廣西財力的迫切需要。一個地方的財力強不強,最重要的是看工業強不強,看有沒有一批上規模、效益好能支撐地方財政收入的大企業。財政實力較弱,調控經濟發展的能力不強,是長期困擾各級政府的問題,根本原因是廣西缺乏一批拳頭產品、骨干企業,工業提供的財源匱乏。先進發達地區的實踐證明,工業是財政收入最重要、最穩定的來源。工業化水平低,提供就業機會就少。目前廣西第二產業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僅為11%,低于全國12個百分點,這不僅影響城市居民收入的水平,也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繼而影響農民收入的增加。只有提高工業化水平,才能為廣西財政提供可靠的財源,為城鄉居民增加收入創造良好的條件。
——做大第二產業是增強廣西經濟競爭力的迫切需要。工業化是實施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工業化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一個地區的經濟競爭力。目前全國工業化率已達2.78,而廣西工業化率僅為1.1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近58%。與我國沿海發達地區比,經濟發展的差距較大。1999年廣西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為上海的16%,江蘇的40%,浙江的36%。產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第二產業的差距。1999年廣西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只有上海的14%,江蘇的10%,浙江的17.5%。值得注意的是,進入新的世紀,先進發達地區發揮既有的優勢,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引進國際著名企業,進行全方位的合作,第二產業的升級速度和水平在不斷提高,如果我們不能奮起直追,與先進地區的差距有拉大的趨勢。這迫切需要我們認清形勢,抓住時機,千方百計加快工業化進程。加快縮小與全國發達地區的差距。
二、以推進大項目為突破口,培育工業經濟的骨干力量
最近自治區政府作出了關于加快工業化進程的決定,明確了加快工業化進程的指導思想、目標要求、發展重點,指明了廣西工業化的發展方向。世界各地工業化進程為實踐表明,工業化目標的確立并不難,難的是選擇和實現通向工業化目標的途徑。當前廣西推進工業化,必須從“小而全”、“小而散”的分散方式,向規模化、社會化的集中發展方式轉變,以大項目的推進為突破口,集中優勢,集中力量,盡快培育出一批拳頭產品、規模企業、主導產業,立足于發展規模經濟,把第二產業做大做強。
一是在工業化思路的確立方面,要以大項目為龍頭。一個地區的工業優勢,主要體現在產業優勢,產業優勢主要體現在企業優勢,企業優勢主要體現在產品優勢,而產品優勢主要體現在項目優勢。一個有競爭力的大項目,就能迅速擴張生產能力、增強市場競爭,產生規模效益。廣西工業化的進程,走東部沿海開放地區“循序漸進,遍地開花”的道路已經難以奏效,必須超常規、跳躍式的發展道路,而推進大項目,是一條捷徑,也是選擇。抓小項目是必需的,是重要的,但對于一個行業,一個地區來說,必須要千方百計抓住一批在國內乃至國際有競爭力的項目,才能牽住工業經濟的“牛鼻子”,才能盡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是在主導產業的培育方面,要以大項目為支撐。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是確定一個地區主導產業的基本原則。廣西依托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產業優勢,確定有色金屬、電力、汽車、食品、醫藥和高新技術六個重點產業,如何壯大產業規模,當務之急要在各個產業中,圍繞主導產品,精選一批大項目,實實在在地推進和突破,否則主導產業就是空中樓閣,沒有大項目,主導產業難以真正支撐起來,就難以具有持久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影響大、規模大、投入大,推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過程,開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搞好規劃,抓好前期工作,精心組織實施。
三是在企業組織結構調整方面,要以大項目為中心。大企業是市場經濟海洋中的航空母艦,一個地方沒有具有較強市場占有率的大企業,工業經濟就缺乏競爭力,就沒有競爭力,甚至是一盤散沙。制糖業是廣西的主導產業之一,有100多家企業,但競爭力普遍不強,產品價格遠遠高于成本,根本原因是規模小。據有關資料,廣西糖廠日榨水平,最高的是1萬噸,平均水平是2500噸,而泰國是8500噸,澳大利亞是9100噸,由于規模太小,廣西糖業多年嚴重虧損,舉步維艱。可見沒有規模企業,小企業再多,主導產業也難以具有競爭優勢,具有規模效益。組織結構調整是廣西下一步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但培育大企業并不是簡單地搞小企業的合并,甚至是“拉郎配”,而必須圍繞實施競爭力強的大技術改造,大項目或大的建設項目,以項目為中心,培育大企業、大集團,才具有堅實的基礎,才有實現的可能。
四是在優惠政策傾斜方面,要以大項目為重點。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項目的建設包括大項目的建設應該按照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方式來運作,但大項目也有許多與一般項目特殊之處,對于一個地方來說,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政策傾斜,在大項目建設的整個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決定著一個項目的命運。因此,對于大項目,政府各部門要作為大事來抓,作為服務重點,作為優惠對象。政策也是一種有限資源,不能“天女散花”,“楊柳水大家灑”,必須全力以赴向大項目傾斜,對大項目開小灶,開先河,真正形成抓大項目的合力。
三、以大開放為根本措施,千方百計吸引國內外資金和人才
廣西作為經濟后發展省區,實現工業化所面臨的最大制約是資金不足,人才匱乏,如何適應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在新的層次上做好對外開放這篇大文章,是推動廣西工業化進程的強大動力,是實現工業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根本措施。
第一,真正把外向經濟確立為“龍頭經濟”。分析廣西與先進地區的差距,主要是“開放型經濟”的差距。1999年,廣西進出口總額17.53億美元,相當于江蘇的二十分之一,上海的9%,實際利用外資9.21億美元,相當于江蘇的七分之一,各級領導要將對外開放擺在各項經濟工作的首要位置,牢固樹立“大開放大發展,小開放小發展,不開放難發展”的觀念,要有強烈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將外向型經濟牢牢抓在手上不放。對重大合作項目親自抓,切實加大工作力度。
第二,千方百計引進大企業、大項目。當前,國內外開放先進地區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不斷研究把握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大趨勢,抓住一批國際大公司參與中國市場競爭的機遇,高起點地引進一批國際知名企業,搶占外向型經濟的新高點,提高對外開放的檔次水平。1999年底,世界500強企業中在浙江省駐足的企業有49家,在上海投資的有254家,江蘇錫山市是一個縣級市,1999年已有外商投資企業1400多家,全球500家大公司中已有17家在該市投資。廣西目前僅有3家國際大公司在投資,或者正在洽談合作事宜。廣西下一步要在重視中小外商投資項目的同時,高度重視與國際大公司、大財團的合作,重視與國內先進發達地區的大企業的合作,重視辦好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園區,使開放型經濟在規模、質量、水平上產生質的飛躍。
第三,治理和完善投資軟環境。開放型經濟的競爭,已經不僅是優惠政策的競爭,而是綜合投資環境的競爭。當前這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是,辦事效率不高,人員素質不高,優惠難以兌現。要從干部入手,制度入手,嚴格管理入手,著力完善服務管理機制,按國際慣例辦事,對于重點項目、重點客商,要敢于讓利,特事特辦。做好服務,給投資者創造寬松的外部環境。要高度重視人才的引進,網羅高層次人才,加快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建設。
精品范文
10加快水利設施建設